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案
5.2《边城》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优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预习交流,解释题目+作者简介,整部作品+速读课文,概括内容【教学过程】:一、作者文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
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
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谈一谈你阅读《边城》印象?作者有什么思考?在延续什么?都是什么“爱”?二、预习交流,解释题目1.纠正注音(学生齐读自我纠错)绊倒蘸(zhàn)酒茶峒(dòng)手脚伶俐干燥洞穴(xué)缠裹蓬蓬铛铛老鹳(gu àn)河戍军长颈泅(qiú)水傩(nuó)送氽(tǔn)着牛犊鞶(pán)鼓碧溪岨(jū)埋怨喧阗(tián)镇筸(gān)棕榈敞坪咝咝俨然角隅抿起拮据粽子怏怏(yàng)睨着微驼唢呐呜呜喇喇2.解释题目“边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部编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PPT教学课件
8.“另外一件事”指什么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说明了什么?
“另外一件事”指翠翠见到二老之事。对二老的误会使翠翠有些后悔,而见到了人人称 赞的“岳云”,少女的内心又荡起了涟漪。“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个细节说明翠翠已经 长大,开始考虑自己感情上的事了。
6.文中多次写到翠翠的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 呢?”意味着什么?
这是翠翠的一种害怕孤独的心理,也是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而产生的对爷爷的依赖心理。 另外,这种似乎悖理的想法,也预示了翠翠以后孤苦的命运。
7.如何理解“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 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这句中翠翠的“又吃惊又害羞”“默 默”?
11.“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这句话中的“鸭子”有何含义?
①“鸭子”是矛盾发展的象征,傩送捉鸭子,天保送鸭子,鸭子成为翠翠爱情婚姻 的象征。 ②“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明确表明翠翠无意大老,同时也体现了少女羞于提起婚 嫁的心理。
12.“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 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这句话中“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有什么含义?
边城(节选)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2.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 散文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少年时投身行伍,192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30 年在青岛大学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 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的研究。1988 年病逝 于北京。
《边城(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章节:赏析艺术特色
1.如何理解《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赞歌”?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天真纯洁的少 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 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 密:
(人性美:优美健康) 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
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 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与作者在大都市所 见到的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我本来是一个平凡乡下人,智力才 分都在中等,只由于种种机缘,居然在过 去一时,有机会参加这个伟大艰巨的工作, 尽了我能尽的力,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 表作,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 说文本”,“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了“二十 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边城》 名列第二。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在唱歌之时,让弟弟先开口,为 了成全弟弟,自己没有唱歌,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 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边城
沈从文
折英引多山娆分素看须 腰雄无娇如。外裹红晴 。竞数,此江妖,装日
,
第一章节:课堂导入部分
沈从文
“乡土文学之父”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 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 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 会有的。”
湘西因沈从文而厚重,凤凰因《边城》而忧伤
婚后两个人住在北平西城的一个小院子 里,沈从文叫张兆和“三三”,他还因此塑 造了作品《三三》里面的女主角形象。
《边城》节选教案
缀《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节选内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边城》原著、教案、PPT。
2.学生准备:《边城》节选文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边城》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城》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美,品味文本中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5-2《边城(节选)》活动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2《边城》活动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活动课标分析《边城》是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篇目,也在高考模拟题、真题的选材范围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据此,《边城》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2、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小说语言是表现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表达主题的载体。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边城》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
《边城》作为“京派”小说家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讲述了地处三省边界的边城茶峒所发生的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卷。
《边城》既是一部带着悲痛情绪的怀旧作品,又是背后隐伏很深悲剧感的温暖作品。
课本主要选取《边城》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并在内心激发强烈而含蓄的爱情伏笔,第五章补叙翠翠巧遇天保,但翠翠心有所系,隐隐透露出某种结局的悲剧意味,第六章在叙事上又回归现在,迎亲队伍撩拨翠翠情思。
这四章小说在时间上回环往复衔接天衣无缝,然而由于篇幅较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可以“长文短教”,抓住一个点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
但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课的教学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悲愁。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学目标:1.阅读本书,了解情节2.运用阅读指导法阅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难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学习方法: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人物形象】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健康美丽。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心地善良,“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对孙女无比疼爱。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最后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成人之美。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边城》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部编人教版)】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和他的写作风格。
2.体会作品中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出的古朴、清新的氛围。
3.能够结合人物的语言、心理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4.感受作品中透露出的淳朴的民风、人情和人性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关注情节和细节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品味小说的语言,能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山青水碧,这里寨寨有古迹,令人神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名家代表作——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赞誉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二、夯实基础1.了解“乡土小说”的概念20年代初期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是在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以鲁迅(《故乡》《社戏》)为先导,先后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沈从文,萧红(《呼兰河传》),孙犁,汪曾祺等,他们的小说勾勒出新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乡土小说脉系。
(1)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2)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苦难中而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3)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又是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
2.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边城(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领略环境之民风民俗
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 又有怎样的内涵?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 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 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 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 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 前看热闹。
选段内容概要 第三节:
边城的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第四节:
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大河边看完划船等爷爷,邂逅了二老傩送。 第五节:
去年端午,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的吊脚楼避雨,初识大老天保。 第六节:
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翠翠看到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撩拨 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思。
人物初感知
环 境
......
品味边城人情
除了翠翠和傩送之间的朦胧情愫, 文中还体现了哪些温暖人情?
1、爷爷买粽子、买肉,小城的商贩们都不收钱
2、顺顺见祖孙二人日子拮据,就送粽子。
3、过渡人感激爷爷的热诚尽责,馈赠他,爷爷不肯收
下,还回赠了烟草。
......
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亲情
爷爷和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爷爷和过渡人的彼此尊重之情
不回答一句话。
——《祝福》
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
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
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及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情节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4. 语言特色鉴赏5. 阅读理解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
2.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等知识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鉴赏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
4. 文学鉴赏: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了解故事背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结合小说节选部分,详细讲解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5. 文学鉴赏:让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分析】本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写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并心仪于他,上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最后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撩拨翠翠情思的故事,表现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本文的特点是:1.叙事散文化:运用顺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表现情节的回环往复之美;人物语言生活化,表现亲切素淡之美。
2.环境典型,边城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是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聚集地。
3.人物独特,翠翠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
4.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人心的隔膜。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般的笔调,平静舒缓的情节,亲切素淡的语言描绘边城风光,反映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写法。
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散文化风格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古朴乡村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效果;(2)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3)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文中深厚的祖孙情与懵懂的爱情;(2)能体会作者对边城人民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显现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边城”之境同学们,沈从文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爱与美》中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边城》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说课稿一、教材《边城》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小说,需要学生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边城》既承担落实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已初步懂得如何通过小说三要素欣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特点2、结合文章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3探索小说描写的人美、景美、情美(二)过程与方法要求课前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文章淡淡的忧伤美。
树立学生爱人类、爱自然、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从而丰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我设立了这几个教学目标小点。
三、教学重难点从而根据这样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重点:感受文中的景美、人美、情美难点:探究作品的主题以及这篇小说的独特风格依据: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在分析课文时有纲可循,有条可依,环环相扣地探索出文章的主题,并且,在进一步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和主体时,更深层次的体味作者笔下的湘西风味。
四、教法、学法分析了教材,确立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根据这些就可以确定教法和学法了,而好的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对比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必下二单元时代镜像大单元教学设计——《边城》《阿 Q正传》对比阅读任务一:民国文人任务二:学生口头表述,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任务三:绘画人物关系图,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任务四:《阿Q正传》和《边城》两部作品,都有哪些丑和美的对比?任务五:文学的意义在于让人“醒”;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于给人“梦”。
任务一:民国文人你熟知的民国文人有谁?民国文人有哪些特点?学生:1. 鲁迅代表作:《呐喊》《彷徨》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收入《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2. 沈从文代表作:《边城》《长河》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民国时期著名文人之一,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读书不多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是一位成功的文人作家。
3. 老舍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与祥子》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文人作者。
他的小说戏剧都非常受群众的喜爱。
在1968年差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在1966年不幸去世了,可谓是非常遗憾了。
4. 徐志摩代表作:《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原名章垿,是民国时期有名的诗人和情圣,相比他的作品,他的感情更受他人关注。
据说林徽因是他一生的挚爱,他给林徽因写过很多动人且情意绵绵的情诗,被誉为多情且不滥情的文人学者。
5. 王国维代表作:《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王国维原名王国桢,王国维是一位杰出的文人,是一位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文人,在众多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被郭沫若成为新史学的开山,在那文人辈出的民国,被称为国学大师民国文人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里,有的有救国之心,为时代呐喊,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和未来;有的活在象牙塔里,自己用文字诉说着个人的小情怀小情绪。
边城(节选)(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5.2 边城(节选)教案1、捕捉从人物间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的形态中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2、探寻人物既充满亲情又排遣不掉的隔膜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难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二、写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比阅读《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理解并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2. 主要教学任务:对比阅读两篇作品,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边城(节选)》中的自然风光与人物性格的相互映衬,《阿Q正传(节选)》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现实的深刻揭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篇作品的异同。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了解作者背景、作品概况等。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和鲁迅两位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
3. 对比阅读:请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两篇作品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4. 分析讨论:分别对《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剖析。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比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统编新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边城》教学课件2
点拨2: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病死多少是 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可 以看出,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 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胜利法因其丰富的内 涵,已经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共同写照。
点拨1:通读《边城》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创作的 思想动机。他通过塑造翠翠、祖父等一系列善良美好的形象及安居 和乐的湘西小城,是为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就是沈从文的“桃花 源”,对淳朴人性的描写与风情社会的勾勒,是小说真实性的体现; 而小说中人物真善美的展现、生活的优美自然又完美地似乎给人一 种不真实感,这样的社会,也许只存在于神话或者想象中,因此说, 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点拨:而鲁迅的写作目的,正是要唤醒这些沉睡着的、愚昧麻木的魂灵—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由此可见,鲁迅的创作动 机是揭示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 生,并希望能够唤醒和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辽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 生而呐喊。
篇目
《阿Q 正传》 (节选 )
创作背景
《边城 》(节 选)
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
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
笔法
《阿Q 正传 》
《边城 》
被封建主 义压迫的 农村社会
国家动荡、 社会混乱、 传统美德遭 到破坏
百姓愚昧麻木、自私 冷漠、欺软怕硬;社 会发展近乎停滞,思 想蒙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边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文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部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三)故事背景: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整体把握1.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三 又到端午,忆起以往四 两年以前,初遇二老五 一年以前,初见大老六 触景生情,思考未来2.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3.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风景美(自然环境)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爱情:翠翠—傩送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商人四、小结作业沈从文极力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这个目标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请大家课后预习课文,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边城》之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边城》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这个节我们来深入探究《边城》之美。
二、精度品味,合作探究内容:探究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一组:探究风景美《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
明确: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二组:探究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中秋:月下对歌过年:狮子龙灯、放烟花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三组:探究边城的人际关系(人情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
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答案: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C、爷爷与乡邻:(友情)1.爷爷与“老熟人”: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2.爷爷与过渡人: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3.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三、学生自主探究——小说主旨提问:美丽而充满爱的边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四、延伸探究有人评论“《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该怎样看待这种说法?(示例一)从人物的命运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却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示例二)从翠翠的爱情态度来看,翠翠的悲剧正是她自己造成的。
正是因为她不明确的爱情态度,才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
如果翠翠能果断明了地表明自己的选择,也许就不会造成最后的悲剧了。
五、课堂小结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