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分享中收获在互动中发展
——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都感觉到替换这一类问题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讲了很多次,学生依然不理解,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在哪儿?怎样解决?读《大问题教学形与神》中“在解决问题中领略数学的简洁美——姜巍巍老师教师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之后,感叹老师引导的精准,学生展现的精彩,课堂简洁之美,令我豁然开朗。
一、对“替换”问题的再理解。
“替换”(tìhuàn)用某个文字、符号或图片,将已经存在的文字、符号或图片换下来;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调换下来;倒换。基本解释[replace;substitute for;displace;take the place of] 更替调换;倒换。宋司马光《乞罢提举官札子》:“察其不称职及有可以代之者,先令权摄,仍奏乞替换。”《红楼梦》第四六回:“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茅盾《脱险杂记》六:“我又没有第二条裤,白天黑夜都不必替换。”数学中,当一个问题出现两种未知量,可以通过替换将两个未知量转换成一种未知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西师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单元教学,但这不等于西师版教材就不需要发展解题策略,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类似问题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姜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课前先学、课堂分享,还是课堂归纳,无论哪个环节都是学生展现的舞台。
首先,课前提前出示练习题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在操作过程中完成对替换过程的真切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起替换策略的表象,建立对问题的个体体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常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就形同虚设,最后又回到教师拉着学生走,教师费劲,学生没有多少收获,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课堂40分钟的价值,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是促进后30%学生的思考,课前的预习题
单完成是关键。
其次,课堂上的充分展示分享,质疑探究,引导学生的思维系统化、明晰化。倍数关系的替换,主要是总量不变,杯子个数变了,主要是杯子个数不变,总量在变,学生直观的图例,口头的解释说明,有利于激发后30%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质疑、建议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自我的修订更是对问题解决的方法的细化、明朗化。
最后,课堂反馈练习,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在运用中对知识进行构建,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我们的课堂练习,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教材走,没有层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针对性的练习,结果就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姜老师的练习设计,无疑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设计练习,下课了,大家都有收获,大家都可以玩了。尤其是拓展练习,有效避免学有余力学生课堂上无所事事,长久下去,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善于引导共同发展。
北碚区推出的“双主共学”的卓越课堂建设明确指出:“‘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权利,它强调师与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也共同参与学,在不同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转变。”当我们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时,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什么时候“引”,如何“引”。
1.鼓励引导,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当学生提出好的建议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刚才这位同学的建议其实就是让这个小组把替换的过程也用算式表示出来,谢谢他的建议!(83页第5行);大家的掌声是在表扬这个组能够及时采纳大家的建议,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83页倒数第8行)。“我赞同他们的检验方法,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应检验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既要符合果汁总量,又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85页)姜老师没有重复学生的发言,而是给予表扬,这既是对发言这的鼓励,更是对其他学生的引导: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断进步。比起“请大家注意听讲”这样的强调了,效果更显著。
2.重点引导,释疑解难,发展策略。“问得好!凭什么1个大杯就要换3个小杯,我想换4个小杯行不行?”“如果我要在黑板上留下一个解题关键句,你认为该写哪句?为什么?”(84页)抓住“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3.小结引导,温故知新,培养习惯。“通过这道题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跟
旁边的同学说一说。”(84页)“回忆刚才交流分享这两道题的过程,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跟旁边的同学一起说说。”(88页)“千金难买回头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常常带着学生回头看,学生慢慢就会回头看,行动胜于语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曾经特别反感“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现在想想,很有道理。为什么别班的孩子学习那么自觉,为什么别班的孩子那么聪明?是学生本来就好吗?还是教师也有很大的关系呢?
20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