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1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5.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物体重心,通过实际物体展示,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重力的方向为什么总是竖直向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4.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重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设计、电梯原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要求: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在工程中的应用,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5.鼓励学生思考重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重力势能”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探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引力的图像,如苹果落地、瀑布流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重力概念。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7.3重力教学设计

3.视频作品要求画面清晰、文字说明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展示重力现象。
4.思考题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作业提交时间:
1.必做题和思考题在下次课前提交。
2.选做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教师将组织展示和评价。
2.针对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设计梯度性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规律。
3.在讲解重力计算公式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重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情感。
4.通过学习重力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重力环境的影响。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重力定义:介绍重力的概念,指出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关系。
3.重力计算方法: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即重力G=mg,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4.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形状等。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楼层高度、估算物体质量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身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方向、大小难点:重力的方向【教法与学法】1.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观察分析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课前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蹦极运动视频,展示教材图7.3-1两幅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后总是向下落?为什么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为什么向空中撒开的鱼网,要飘落到水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新授课】(一)重力分析视频或图片中的人、水、鱼网的运动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他们向下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附近的物体是否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呢?根据学生回答,引出重力的概念和符号。
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二)重力的大小让学生体验搬起不同的重物,为什么所用力的大小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重力的大小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
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3 重力课题§7.3 重力课时本学期第课时日期本单元第3 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感知目的学习目标知识目的1.知道重力的产生;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
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2.通过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4.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情感目的1.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根底上,通过努力探究与研究而获得的。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中考撷要:重力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力,对地面上的物体进展受力分析时,离不开重力.在中考试题中,本节内容不仅单独考察〔考察范围为重力的概念、方向、计算及应用〕,还大量出如今综合题中.器材细线、橡皮、Flash课件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1、指导学生做图12-1-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老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展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
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尤有引力。
学生看书学生实验考虑、讨论学生阅读、考虑通过实验、讨论,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才能让学生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根底上,通过努力探究与研究而获得的。
人教版物理八下7.3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方向。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演示仪、悬挂物体演示仪。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重锤、悬挂绳、平衡尺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地球附近的物体为什么总是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
3. 演示重力实验:使用重力演示仪,展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通过悬挂物体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重心位置,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6.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力方向。
8.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
(2)思考题:为什么地球附近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3)实验报告: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重心4.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²。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受到的重力也越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测力计、地球仪、悬挂装置。
2. 学具:学生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例如拿起一个物体,感受手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向学生讲解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3. 演示重力的方向:使用地球仪和悬挂装置,演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向学生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向学生讲解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6. 学生实验:让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重力的问题,例如: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与质量: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册(7.3 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环节】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实验:
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
1.学生观察。
2.引导提问:
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
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让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2.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
1. 猜想:重力大小可能与其质量有关?可能与体积有关?
2. 引导学生做实验,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设计步骤:
i.增加质量,看重力的变化情况。
ii.表格记录数据,要求能表现出质量与重力的对应关系。
iii.根据数据做图,用图线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动手实验:
iv.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
4.学生可分组议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播放动画“万有引力”。
5.引入课题:重力,特指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5.明确学习内容:重力,包括研究其大小,方向,作用点。
播放动画“重力”。
重
力
的
大
小
1. 探究活动:在地面上拿大小两个石块,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后,一个重一个轻,为什么呢?什么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呢?
《7.3 重力》
【课题】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观看教师实验,认真记录数据,讨论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9.8牛/千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环
节
三
重力的方向
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指导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解
读
教
材
内容标准
本课时主要落实课标“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解读方法
导
入
演示日常生活中重力现象
1、手中的粉笔,离开手后垂直下落;联想瀑布、蹦极等现象。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环
节
一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中“重力的概念”思考并讨论问题
学生认识概念,知道原因
环
节
板
书
设
计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教来自学反思
1、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物理下册 7_3 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重力章节(课题)名称重力学时1总课时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特征分析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教案:7.3重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教案:7.3 重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重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重力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小球、绳子、桌子、滑轮组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球和一张纸。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站在地球上,感受地球对他们的吸引力,引出重力的概念。
2. 讲解重力的定义:通过地球模型和绳子,展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讲解重力的概念。
3. 实验一:孩子们用纸和小球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纸上的运动,探讨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4. 实验二:孩子们用绳子和滑轮组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运动,探讨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6.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受到重力影响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孩子们对重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验中有些孩子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一点还不太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讲解,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受到重力影响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教案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重力概念。
第一个实验是让孩子们用纸和小球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纸上的运动。
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能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启动课堂一、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1、指导学生做图12-1-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
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尤有引力。
学生看书学生实验思考、讨论学生阅读、思考通过实验、讨论,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让学生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7.3 重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1、让学生看课文第42页图12.1-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2、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为什么吊灯会把悬绳拉紧、台灯会压着桌面?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3、可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4、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学生看课本图片思考、讨论并回答师生一起概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不且之重力大小不同。
把钩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物理量 1 2 3 4 5 6学生观学生以单位设现学g mG(3)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
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或G=mg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 ――重力――牛顿(N ) m ――质量――千克(kg ) g=9.8N/kg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4)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5、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规则形物体或质地不均匀不规则形物体重心位置。
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N/Kg。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你从例子中得出重力的方向是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在日常生活
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标杆的动作,是因为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悬线法、支撑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师实验演示。
阅读科学世界
中有哪些应用?1、
2、检验桌面是否水平的仪器(水平器)
学生举例,并体会规则形物体的重心位置。
学生观察实验并举例,体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并记忆。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实例,再上升到理论。再回到生活。
通过科学想象,来感悟知识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体会物体重心的位置。
了解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同学们提出猜想?
重力的大小可能与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2)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mg G—重力—单位(N)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
B、教室里吊电灯的线总是竖直向下。
C、盖房时,必须盖成竖直向下的,才牢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

4.结束语:强调重力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力概念、计算和应用等相关知识。这些练习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重力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计算给定物体所受的重力,以及在不同高度、纬度下重力的变化。
2.提高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并分析身边的重力现象,撰写一篇关于重力应用的小短文。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探讨重力在建筑、体育运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作业:布置一项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重力方向、大小等特性。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力相关知识。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重力概念、计算、作用效果等方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强调重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育学生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重力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吸引物体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教学物理、教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由来与重力大小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一、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二、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设计一、自主教学方案知新1、阅读教材“重力的由来”,完成下列问题:(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着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由于的力叫做重力。
2、阅读教材“重力的大小”,完成下列问题: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比。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表示,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g= 。
3、阅读教材“重力的方向”,完成下列问题:重力的方向是。
4、阅读教材“重心”,完成下列问题:(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
(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如: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球的重心在。
二、课堂导学方案教学点1 重力的由来1、学生做教材中的“模拟引力”实验,体验一个物体绕着另一个物体运动时两者之间要有引力(靠绳子拉力提供引力)。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月球绕着地球转,那么,月球和地球之间是否有引力呢?只不过这种引力不需要绳子来提供而已。
月球和地球之间自然存在着这种引力。
3、学生阅读教材第1、2段内容,了解牛顿对上述类似现象的研究成果: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6)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制作重力实验装置,观察家庭中的重力现象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7)开展重力知识主题班会或科普讲座,让学生分享重力知识,提高全班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重力概念、方向和作用点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阐述重力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重力实验,如悬挂重物实验、地球引力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和方向。
7. 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时进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8.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 示意图:重心标记
4. 重力的计算公式
- F = G × m₁ × m₂ / r²
- 其中,F 为重力大小,m₁ 和 m₂ 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 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5.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建筑:利用重锤线检查墙体是否竖直
- 体育:运动员跳高、跳远时的助跑
- 交通:汽车、火车行驶时的制动
6. 重力的测量
九.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度、观点的提出和分享情况,以及讨论成果的展示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重力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授课教师时间 3.9课题重力计划学时1重难点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课标要求理解重力与质量关系,能用G=mg和变形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1.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画重力示意图。
2.知道物体重心的位置及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内容及过程观察与思考:为什么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一.万有引力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为什么高处的水要往低处流?为什么物体要落回地面上呢?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1、符号:G2、单位:N注意:(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研究对象(3)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
(4)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猜想一下它们可能的情况有什么?(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大小无关?(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且成正比关系?还是反比关系?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既有质量,又受到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之间有无关系呢?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图象说明: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
课题 7.3.1 重力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环
节
二
重力的大小
用手分别拿起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你
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探究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
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②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
下面表格中。
质量m/kg 0.1 0.2 0.3 0.4 0.5
重力G/N
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
连接
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
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明:A.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但重力跟质量的比值g是定值。
g
=9.8N/kg。
B.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有关系)课中作业
环节三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
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想想议议]
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
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课中作业
(修改人:)课后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