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38e7db5fbfc77da269b1f7.png)
动物生理学笔记主讲:Hong Yu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3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第七章消化与吸收第八章尿的生成与调节第九章内分泌第一章序论一、课程内容1、生理学概念(机能及其机制)。
2、动物生理学研究层次(整体与环境、器官与系统、细胞与分子)。
3、生理学研究方法(急性、慢性)。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5、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稳态的维持)。
6、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反射),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7、调节模式:非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前馈、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
8、生理学发展概述(略)。
二、思考题1、重要概念:急性实验、慢性实验、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生殖、正反馈、负反馈。
2、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生命特征、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
3、生理学机能调节方式有几种?【神经调节(反射与反射弧),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一、课程内容1、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细胞膜成分;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蛋白质,还有糖类等)。
2、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功能【表面蛋白、内在蛋白;具有结构、物质转运、信号转导、催化(酶)、免疫识别等功能】;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载体介导、通道介导)、转运主要物质(脂溶性物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离子)、机制【扩散、结合与解离、化学门控和电压门控,后两者有特异性、竞争性抑制、饱和性(通道饱和性较差)】。
主动转运(泵):耗能,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物质(主动转运重要离子,被动转运营养物质)、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方向性);生理意义(维持渗透压、维持细胞兴奋性、物质转运和重吸收)。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098d702af90242a895e560.png)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1)研究内容:生理学就是研究活得有机体生命过程与功能得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得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得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
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得功能—-—--—器官生理学。
C。
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得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得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得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与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得产生与发展: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得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得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
3、生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
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得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得易变性与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得环境变化、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得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得反应,以调节机体得生理机能、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8e40d3eff9aef8951e068b.png)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4edc39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4.png)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
![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e81be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4.png)
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属于生物学的一部分。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动物生理学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高级课程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1. 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动物生理学的基础。
大一学习的细胞生理学重点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运输过程等。
2. 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神经元之间的通信以及神经调控与调节。
大一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知识点包括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3. 感觉生理学感觉生理学研究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感觉信息的传导和处理过程。
大一学习的感觉生理学重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传导机制。
4. 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构造和血液循环过程等。
大一学习的循环生理学知识点包括心律调控、血压调节、气体交换等。
5. 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的结构和呼吸过程等。
大一学习的呼吸生理学重点包括呼吸节律的调控、气体交换、酸碱平衡等。
6. 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食管、胃等器官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吸收等。
大一学习的消化生理学知识点包括消化酶的作用、消化器官的功能调节等。
7. 内分泌学内分泌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内分泌腺体的分泌物及其调节作用等。
大一学习的内分泌学知识点包括主要的内分泌腺体、激素的种类与作用等。
8. 泌尿生理学泌尿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分泌等过程以及尿液的形成等。
大一学习的泌尿生理学重点包括肾小球的滤过机制、尿液的浓缩机制等。
以上只是大一动物生理学的一部分知识点简要介绍,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将会更加详细、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2d54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e.png)
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及其相关机制。
对于高中生物学学习而言,掌握一些基础的动物生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高中生物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细胞呼吸1. 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意义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利用有机物质释放出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
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能量供应的来源。
2. 细胞呼吸的过程细胞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乙醛,三羧酸循环将乙酰辅酶A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氧化磷酸化将产生的还原能逐步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
3. 细胞呼吸的能量产物细胞呼吸最终的能量产物是ATP,它是细胞进行各种能量消耗活动的主要来源。
二、神经传导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树突、轴突和细胞体。
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传递和处理神经冲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指神经元内部电位的突然改变,产生从一端向另一端传导的电信号。
传导过程包括兴奋阈值、脱极化、复极化和绝对不应期等。
3.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兴奋或抑制神经元,对神经传导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由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新鲜的氧气。
2. 肺的呼吸过程肺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发生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排出到肺泡中。
内呼吸是指氧气进入体细胞,二氧化碳从体细胞排出。
3. 呼吸系统调节呼吸主要由呼吸中枢和肺通气反射来控制。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它受到体内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而产生信号,调节呼吸深浅和频率。
四、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和养分,维持体内物质的代谢平衡。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8f2dc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7.png)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动物生理学是指研究动物内部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重点知识:1. 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结构。
生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内部功能都与细胞密切相关。
例如,动物细胞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组成部分。
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结构对动物生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2. 生物分子和代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了解生物分子和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
例如,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来源。
糖原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能量贮存形式,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
3. 肌肉和运动控制肌肉是生物体内唯一能够主动收缩的组织。
人体内有三种肌肉: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运动控制是指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发出控制信号。
了解肌肉和运动控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运动机制和体育运动。
4. 神经和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负责传输电信号,控制各种身体动作、记忆和推理过程。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感觉和反应机制。
5.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激素是在人体内分泌的一类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等。
激素是人体内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以上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和解决动物生理学相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c732d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a.png)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1)研究内容:生理学就是研究活得有机体生命过程与功能得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得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得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
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得功能—-—--—器官生理学。
C。
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得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得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得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与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得产生与发展: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得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得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
3、生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
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得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得易变性与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得环境变化、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得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得反应,以调节机体得生理机能、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动物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下载无需积分
![动物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下载无需积分](https://img.taocdn.com/s3/m/bb174ea8f46527d3250ce0dc.png)
动物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一.1.论述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2.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比较3机体三类控制系统举例二.1.细胞膜结构特点2.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特点比较,举例3.信号转导的概念、特点,受体的特征4.跨膜信号转导的三条途径(大致路线包括受体类型,第二信使生成酶名称,第二信使名称,第二信使下一步激活的酶的类型)5.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理(比较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心脏普肯野细胞、窦房结P细胞、平滑肌细胞生物电形成的机理)6.各类细胞(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过程对应的兴奋性周期变化7.动作电位传播的机理8.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传递机理,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机理9.比较经典的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传递的机理10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1.比较化学性突触传递(包括神经-肌肉接头)如和非突触化学传递(如:交感神经末梢-平滑肌传递)的特点)12.比较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机理1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机理;14.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理15.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生理特性的比较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和心肌比较)17.刺激强度和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分析三.1.血液的功能2.血液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血液酸碱缓冲对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功能3.白细胞的功能4.血小板的四个功能5.生理止学的步骤6.血液凝固的机理(三个步骤,两条途径,发动因素,枢纽凝血因子);7.抗凝和促凝措施,原理8抗凝物质9纤溶步骤10.正常血液流动不凝的原因11ABO血型的区分12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13.出血时间、比容、血沉、血红蛋白含量、脆性、血细胞数量测定方法,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四.1.普通心肌细胞、心脏普肯野细胞、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形成的机理2.心肌生理特性(分析心肌兴奋性周期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自律性的多级控制系统,传导路径和特点,会分析心肌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并比较和骨骼肌、平滑肌生理特性差异)3.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的影响因素4.心动周期的细分(对应的压力变化、瓣膜开闭)5.心输出量影响因素6.血管的类型(按功能分)7.血压的形成因素分析/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何影响8.微循环径路和作用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分析10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和淋巴回流的作用11.心脏的支配神经类型,作用12.血管的支配神经类型,作用13.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14.E、NE,R-A-A系统、ADH、心钠素对血压和循环血量的作用和作用途径15分析突然大量失血机体循环、呼吸、泌尿、造血等影响及机理16.证明血压的各种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途径(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液因素对心搏动的影响,证明心脏额外刺激可引起心率不齐(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证明心脏起博的多级控制系统存在。
动物生理学整理
![动物生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0e003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1.png)
细胞间通讯指由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大多数情况下为化学信使)传递到另一个细胞(靶细胞),并与靶细胞上的特殊结构(通常为受体)发生作用,然后引起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最终实现对(靶)细胞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
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60mV到复极化约-80mV到这段时期内,给予高于正常阈值的强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等长收缩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
可同等看待为红细胞比容。
测定方法离心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脆性1.红细胞脆性:在受到碰撞、挤压或周围内环境发生变化时,红细胞容易发生破裂。
2.机械性脆性:当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能力降低时,在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易发生“破裂”,这种由于物理原因(碰撞、挤压等)而引起的红细胞破裂的特性成为机械性脆性。
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这一特性。
收缩压与舒张压概念1.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上升达最高值。
2.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
3.两者差为脉压代偿性间歇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脱漏”必须等到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肌的收缩。
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叫做代偿性间歇。
心定律心脏的泵血量取决于心室肌的初长度,而心肌的收缩力取决于纤维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这种现象成为心定律。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呼吸器官(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呼吸器官(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只有适宜的VA/Q才能实现适宜的气体交换:肺循环系统提供相应的血流量,及时运走摄取的O2,,运来机体产生的CO2。
2.如果VA/Q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未能与血液气充分交换,导致肺泡无效腔(即生理无效腔)增大。
动物生理学资料整理
![动物生理学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8cb4c7c1c708a1284a44fe.png)
动物生理学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即内环境稳态。
是指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兴奋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5.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6.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7.阈电位:能使可兴奋细胞膜Na+或C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8.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9.突触后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
由于这种抑制是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称为突触后抑制。
10.反牵张反射: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致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导致被牵拉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抑制,这种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的反射成为反牵张反射。
11.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不直接传递信息,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该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12.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13.键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
例如膝反射、跟键反射、肘反射14.血清:血凝块在血小板释放的因子的作用下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15.血浆:血液去掉有形成分(血细胞和血小板)后的淡黄色液体。
溶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等。
16.血沉:RBC在静置血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2020年执业兽医师考试复习整理《动物生理学》
![2020年执业兽医师考试复习整理《动物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4ed22ad1f34693dbef3e25.png)
执兽必看—生理122招!【全】1.细胞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K 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2.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变化经历了四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依次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3.体液仅指【体内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的2/3。
4.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5.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血液】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持久】7.属于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准确】3.动物机体进行体液调节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激素】8.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电性状态称为【极化】9.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Na离子平衡】10.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值】11.参与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离子是【Ca离子】12.失血是引起血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生命活动会受到影响,30%危及生命】13.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14.血液的粘滞性增高,说明【红细胞的数量增多,血浆蛋白的浓度增高】15.免疫球蛋白,包括IgM、IgG、IgA、IgD和IgE5种,其中以【IgG含量最高,记忆技巧:高(g ao);最早产生IgM,记忆技巧:早(M orning)】16.【晶体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临床用药上给动物输液常用的生理盐水是【等渗溶液(0.9%的氯化钠)】17.动物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18.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VB12,叶酸和铜离子】19.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是【铜离子】20.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于雌性动物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雄激素】21.可调节红细胞数量自稳态的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2.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器官主要是【肾脏】23.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的白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24.纤维蛋白溶解的两个阶段是【纤溶蛋白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25.凝血的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凝血块26.抗凝血方法:【移钙法,如加入柠檬酸钠、草酸钙、乙二胺四乙酸等】、肝素法、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法等。
动物生理学笔记1
![动物生理学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b4b504661ed9ad51f01df281.png)
绪论0.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目的与要求]1.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机体机能活动机制的内涵2.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层次,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的建立3.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重点]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研究层次的范畴[难点]对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和生命活动机制的内涵的理解,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课堂组织]讲述、生活实例和多媒体教具结合[教学内容]0.1.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0.1.1.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可分为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你能列举属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实例吗?)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而且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终结的。
(列举几个有关《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实例)机制: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即对生命现象有一个本质的说明。
0.1.2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0.1.2.1整体和环境水平研究: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1.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引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改变,这就是行为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2.动物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命活动而进行的。
动物机体总是不断地改变和协调各器官系统活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阐明:当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及机体在整体存在状况下的整合机制。
0.1.2.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观察和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以及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0.1.2.3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组成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在器官系统活动中的作用,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
![动物生理学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12178a680203d8ce2f24fd.png)
动物生理学绪论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和任务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Eg:去大脑僵直急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
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0.4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2.体液调节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动物生理学整理资料
![动物生理学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b81b17cc7931b765ce15c2.png)
动物生理学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能力,细胞膜的物质转运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细胞的兴奋和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兴奋性: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三个基本过程:(1)去极化,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即膜电位的极化状态消失;(2)反极化,继去极化后,进而发展为极化状态倒转,变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3)复极化,膜内电位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恢复到原来静息电位水平。
机体机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完成神经反射所需的结构称为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动物反射活动可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指内分泌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远隔的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三、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组织或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比重各种家畜全血的比重在1.05~10.6,比重大小决定于所含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血液的粘滞性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的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特性,叫做粘滞性渗透压血浆内溶有多种晶体物和胶体物,因而构成了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前者约为767.5kPa,占血浆渗透压的99.5%。
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一般为7.35~7.45,静脉血比动脉血的pH值稍低。
血液的生理作用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
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的功能:一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调节血管内外水量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和组织液容量的作用。
二是实现体液免疫,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的血浆γ-球蛋白,是机体免疫性抗体。
三是参与血凝过程,其中纤维蛋白原是最主要的凝血物质。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bf25368d52d380eb62946deb.png)
动物生理学重点第一章1.体液①细胞内液②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但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短。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方式: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三)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较小,范围常局限于一小部分组织甚至是一个细胞,作用也不十分灵敏;但对机体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章一、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Ca、K、Na等)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电位)一侧向低浓度(电位)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1)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蛋白质、氨基酸等不溶于脂质的非离子营养物质的转运。
(2)离子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Na、K、Ca等不溶于脂质的离子的转运二、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1.原发性主动转运2.继发性主动转运三、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一)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大多数是由α2、β、γ、δ亚基组成的一种五聚体蛋白质,其结构的α亚基具有与化学信号(如Ach)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并因此引起其通道开放,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这种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f22478a0116c175e0e4818.png)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绪论考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动物生理学秘籍
![动物生理学秘籍](https://img.taocdn.com/s3/m/14b506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2.png)
动物生理学秘籍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了解动物的生理学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和保护动物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动物生理学的秘籍,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
第一章:动物的呼吸系统动物的呼吸系统是保证身体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器官。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呼吸方式,如哺乳动物通过鼻腔和肺进行呼吸,鱼类则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了解不同动物的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第二章:动物的循环系统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液和血管等组成部分。
通过循环系统,氧和养分可以迅速运送到动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废物也会被带走。
了解动物的循环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等。
第三章:动物的消化系统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将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并吸收的重要过程。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消化器官和消化方式,有些动物会进行机械消化,有些动物则会进行化学消化。
了解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食性和消化能力。
第四章:动物的神经系统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它们的各种生理和行为反应。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细胞等组成,通过神经信号的传递来实现信息交流和反应。
了解动物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感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第五章:动物的生殖系统动物的生殖系统是保证物种繁衍的重要机制。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些动物是雌雄异体的,有些动物则是雌雄同体的。
了解动物的生殖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繁殖行为和孕育过程。
总结:动物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通过深入了解动物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照顾动物。
本文介绍了动物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动物的生理学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动物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动物共存,并为它们的健康和生存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绪论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和任务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Eg:去大脑僵直急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
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0.4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2.体液调节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Eg:书第7-8页特点和意义: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范围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3.自身调节定义:指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0.5机体内的自动控制系统0.5.1反馈控制系统1. 负反馈——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例子:血压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2. 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例子: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0.5.2前馈控制系统——条件反射是一种前馈调节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静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包括:单纯扩散(O2、CO2、甾体激素):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Na+、K+、Ca+离子):非脂溶或低脂溶性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通过细胞膜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钙泵):本质为直接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而实现的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依赖于另一物质浓度差所造成势能而实现的转运(间接利用ATP释放的能量)。
胞吞和胞吐式转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1.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2.1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地条件1.2.1.1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机体(活组织或细胞)由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的过程。
(机体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因为这三种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1.2.1.2兴奋性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称阈刺激,其强度称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值大小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下和阈上刺激:强度小于和大于阈值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下和阈上刺激。
1.2.1.3组织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当组织或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会立即产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绝对不应期(ARP)→相对不应期(RRP)→超常期(SNP)→低常期绝对不应期(ARP):在该段时期里,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出现的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RRP):在ARP之后,第二个强度大于该神经阈强度的刺激就可以引起其兴奋,说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这个时期称为RRP。
1.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生物电: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在静息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1.2.2.1静息电位定义: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特点:电位外高内低相关术语: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书28页)产生机制:细胞内K+浓度显著高于胞外,而且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高,使得K+顺着浓度差向外扩散1.2.2.2动作电位定义:当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它是兴奋的标志。
特点:是个瞬时电位连续变化的过程(短暂);一旦产生,迅速向四周扩布,不衰减的传导;脉冲式;“全或无”收缩变化过程: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一次电位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以及随后缓慢波动过程。
包括:上升支(去极相和反极化相)和下降支(复极相);锋电位和后电位两种电位变化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相和反极化相)——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瞬间大量内流下降支(复极相)——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被激活开放,使Na+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第二章血液血液:是一种由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2.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1.1血量与血细胞比容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70ml-80ml/kg)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与调节功能,免疫功能,防御功能2.1.2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的主要成分:H2O (90%以上),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O2,CO2,血浆蛋白(白、球、纤维蛋白原)。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释放物质。
2.1.3血液理化特性血液比重:全血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RBC)数量。
血浆1.025-1.030,取决血浆蛋白浓度。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平均为7.42.2血细胞生理2.2.1红细胞生理RBC 数量:男性500万/ul,女性420万/ul。
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男性Hb120~160g/L,女性110~150 g/L。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临床:脱水及真性RBC增多征导致比容上升。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血沉管内的抗凝血被静置一段时间(1h)后,红细胞因重力而下沉的毫米数。
它是以血浆层的高度来计算的,血浆层越高,则血沉越快。
正常值:成年男性ESR:0~10mm/hr,女性为0~20mm/hr;有的疾病可以引起红细胞血沉的显著加速。
2.2.2血小板生理定义: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碎块,没有细胞核,体积仅为红细胞的1/4-1/3,数量约为15-35万/ul。
生理特性: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粘附受体→胶原→止血、血栓形成。
聚集:血小板彼此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
分为:快相可逆的聚集反应、慢相不可逆的聚集反应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HT,儿茶酚胺等向外释放,使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
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的过程,可使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
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到破损部位,破损部位的凝血因子浓度因此而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
血小板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即维持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
2.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相互配合,肌有效地防止出血或渗血,又保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
2.3.1生理止血含义: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临床指标:出血时间,正常约为1~3分钟, 最多5分钟。
过程:A.损伤小血管收缩; B.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C.血凝—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产生,牢固止血栓形成。
2.3.2血液凝固1.定义: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红细胞网络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和Ⅺ)凝血因子有12种(I~XIII)因子,外加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
它们大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作用,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
3.血凝的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酶相继被激活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4.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血凝全过程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其启动因子为XII。
如只损伤血管内膜或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
此凝血过程步骤多,时间长。
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III启动的凝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