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五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计划五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编写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沿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从教与学的实际考虑,笔者以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相机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选文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下面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例。
教材前言告诉我们: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每章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赏析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赏析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
这种运用演绎法的设计安排导之以法在先,目标比较明确,应该说是合理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但是它并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实情和认知规律,学生更多的是先接触诗文作品,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再作理性的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奥妙,实际上运用的是归纳法。
因而,我们仍以教材各单元的学习重点为目标,改变一种思维路径,即从具体的作品入手,将有相关点的作品整合重组为几类或几个子专题,让学生在充分赏读的基础上,探究阅读古代诗文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欣赏方法。
4. 诗歌散文中的意境、情感与哲理。
5. 分析与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及作者。
2. 鉴赏法: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意境、情感与哲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心得与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其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视频、音频、文本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的诗歌散文欣赏作业。
3. 创作展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古代诗歌散文特点的作品。
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内容,每课时讲授一个章节,穿插相应的欣赏和讨论活动。
七、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播放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欣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案例案例一:《登鹳雀楼》欣赏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2. 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选读。
3. 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欣赏方法。
2. 阅读法: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作品、评论和研究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和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
4. 第7-8周: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第9-10周: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3)了解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能力;(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 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5. 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2)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独特技巧;(3)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提高鉴赏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诗歌散文作品、作家简介和相关图片;(2)网络资源:查阅古代诗歌散文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古代诗歌散文选篇,方便学生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阅读鉴赏能力;(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阅读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资源:相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文本资料、图片、视频等。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新课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诗歌的起源,介绍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2. 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散文的起源,介绍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不同阶段的散文特点)【作品欣赏】1. 诗歌欣赏:《登鹳雀楼》(王之涣)(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韵律等艺术特色)2. 散文欣赏:《醉翁亭记》(欧阳修)(朗读散文,分析散文的结构、修辞、情感等艺术特色)【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教师点评和指导(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诗歌、散文同步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诗歌、散文同步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和鉴赏其艺术价值。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集选2. 散文唐宋传奇、骈文、笔记、杂记等三、教学方法1. 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通过讲解、鉴赏和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对人生、社会的反映。
3.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诗歌、散文相互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它们在文学形式、表达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4.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扩大文学素材的来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 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操作,鼓励学生分析和总结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考和创造的乐趣。
2.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互动探究、小组合作、课堂演绎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3. 注重课外拓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个性化的特长和造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调研来总结和探索更广泛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
4.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安排、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多方位掌握文学素材和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 对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的塑造。
4. 对诗歌、散文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是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思想的把握,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精华,建立起自己有的文化感悟和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感受其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诗、词、赋、论、辩、书、画等。
2. 欣赏方法:意象分析、抒情议论、节奏韵律、历史文化背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及欣赏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欣赏方法深入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举例说明欣赏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分组进行分析讨论。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欣赏方法,自主分析一首古代诗歌散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提供丰富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及赏析内容。
2. 辅助材料: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选集、注释版作品、学术论文等。
3.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课堂演示和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4.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41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特殊句式、常见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常见修辞、常见风格、常见结构。
2、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旨、鉴赏诗歌写法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辨析、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课时:3课时“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三、探讨文章主旨(一)分析文章的思路(二)问题探究: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
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四、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感受其中的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散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3. 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4. 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5. 实践活动:编写诗歌散文作品,进行鉴赏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学会鉴赏方法,欣赏名篇佳作。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层含义,运用鉴赏技巧,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名篇佳作,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活动法:编写诗歌散文作品,提高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歌散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3. 第三课时: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4. 第四课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一)5. 第五课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二)六、教学内容6. 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7. 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色8. 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9. 诗歌散文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0. 实践活动:诗歌散文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七、教学重点与难点7.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8. 教学难点:探讨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分析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八、教学方法8. 讲授法:讲解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9.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的美。
10. 讨论法:探讨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思考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艺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概述第一节:诗歌散文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诗歌散文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2. 第二章:诗歌欣赏第一节:诗歌的基本形式与特点第二节:古典诗歌的审美观念与鉴赏方法第三节:名篇欣赏与分析3.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的分类与特点第二节:散文的审美观念与鉴赏方法第三节:名篇欣赏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篇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散文创作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知识的掌握和鉴赏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论文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参考书籍: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书籍、论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概述(2课时)2. 第二章:诗歌欣赏(4课时)3. 第三章:散文欣赏(4课时)4. 第四章:诗歌散文的审美特征(2课时)5. 第五章:诗歌散文的创作方法(2课时)6. 第六章:名篇欣赏与分析(4课时)7. 第七章:古代诗歌散文的传承与影响(2课时)8. 第八章:古代诗歌散文在现代社会的价值(2课时)9. 第九章:实践与创作(4课时)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目录第1单元第1课《长恨歌》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第1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第1单元第4课《蜀相》第1单元第5课《书愤》第2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第2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单元第4课《登岳阳楼》第2单元第5课《菩萨蛮》第3单元第1课《将进酒》第3单元第2课《阁夜》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第3单元第5课《苏幕遮》第4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第4单元第4课《阿房宫赋》第5单元第1课《六国论》第5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第5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第6单元第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6单元第2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6单元第3课《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第6单元第4课《项脊轩志》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论、辩、书、序等体裁。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鉴赏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和交流。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课时:分析代表性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选取一组古代诗歌散文进行欣赏和解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评价。
4. 学生能够动手编写古代诗歌散文,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散文的具体案例,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期的代表性作品。
2. 案例分析:选取《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诗歌,分析其古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选取《楚辞》中的《离骚》、《天问》等作品,探讨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选取唐诗中的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诗歌,欣赏其豪放与忧国忧民的情怀;选取宋词中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领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词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韵律、节奏、意象、情感等。
2. 鉴赏方法:了解作者背景、把握时代特点、分析作品结构、品味语言风格等。
3. 重点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或散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 作品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引导学生体验艺术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含经典诗文选篇。
2. 参考书籍: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 音频、视频资料:经典诗文朗诵、表演等视频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第二课时:欣赏唐诗,分析作品意象和情感。
3. 第三课时:欣赏宋词,讨论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特色。
2.感受诗歌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审美价值。
2.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和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的魅力。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和散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鉴赏1.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静夜思》。
2.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4.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散文鉴赏1.教师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如《醉翁亭记》。
2.分析散文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散文的主旨和情感。
4.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诗歌与散文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诗歌与散文在形式、内容、表达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与散文在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课时:实践演练1.教师提供一篇古代诗歌或散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鉴赏心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鉴赏水平。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2.收集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名句,进行摘抄和背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诗歌和散文鉴赏方面是否有明显的提高?3.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计划教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
教学计划教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论、说、辩、书、表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介绍教学重点:了解诗、词、赋、论、说、辩、书、表等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欣赏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 第三课时:古代散文的欣赏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论证、表达、情感等。
4. 第四课时:名篇解析教学重点:深入解析名篇《庐山谣》、《出师表》等。
5.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创作古代诗歌散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体验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篇,让学生具体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程度的古代诗歌散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名篇和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实践活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介绍(第一课时)2. 第二周:古代诗歌的欣赏(第二课时)3. 第三周:古代散文的欣赏(第三课时)4. 第四周:名篇解析(第四课时)5. 第五周:实践活动——创作古代诗歌散文(第五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古代诗歌散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解读》全册教案最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解读》全册教案最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解读全册教案最新简介本教案旨在解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研究指导。
教案内容包括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特点、代表作品以及解读方法等。
目标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研究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深入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内容单元一: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古代诗歌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古代诗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单元二: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 选取若干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和解析;-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主题等要素。
单元三:古代诗歌散文的解读方法- 研究如何进行古代诗歌散文的审美鉴赏;- 掌握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技巧和策略;- 通过实例演练,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教学步骤1. 简要介绍古代诗歌散文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和特点;3. 分析几篇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解读;4. 教授古代诗歌散文的解读方法和技巧;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练;6. 提供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展望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教学资源- 古代诗歌散文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 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案例和讲义。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题和作业的评估,检测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结束语本教案提供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内涵和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教案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
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发言。
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一、自主鉴赏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二、作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P16)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