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池莉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学习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
3.在阅读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一、初读——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怡.情() 诘难..()()狡黠.()吹毛求疵.() 马南邨.() 咬文嚼.字()2.理解词义(1)狡黠:(2)诘难:(3)味同嚼蜡:(4):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的范围: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三、展读——赏析品味比较阅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2)不同点:(1)《谈读书》主要围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2)《谈读书》的语言:《不求甚解》的语言:(3)《谈读书》举例:《不求甚解》:(4)《谈读书》运用了论证,《不求甚解》引用了论证,参考答案一、初读——知识积累1.yíjiénàn xiácīcūn jiáo2.(1)狡诈。
(2)诘问,为难。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5)不求甚解(6)咬文嚼字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道理。
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
4《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要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协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文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苍.茫(cāng) 高ào(傲) 海ōu(鸥) 呻吟.(yín)(fěi cuì) 号.叫(háo) zhèn(震)怒胆怯.(qiè) 翡翠..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政治活动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等,流浪俄国各地,尝尽了人间苦难。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这是一只……的海燕”说话。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交流点拨】这是一只高傲、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不畏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乐观、自信……的海燕。
2.朗读课文,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是否相同?【交流点拨】①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2《出师表》教师版
《出师表》导学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
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bì)下臧(zāng)否(pǐ)恢弘(hóng)菲(fěi)薄庶(shù)弩钝(nú)(dùn)2.解释下列词语。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4)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5)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6)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4.一词多义。
①遗(动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②论(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③效(动词,“奏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④以(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知识⽬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能⼒⽬标】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新课在每⼀个朝代,都有爱国将⼠戍守边关的动⼈事迹,以及仁⼈志⼠渴望建功⽴业的雄⼼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戍守边关的诗词(学⽣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起来领略⼀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
异声(边声连⾓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的是什么?描绘了⼀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了戍边将⼠的艰⾟,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美。
请任选⾓度赏析下⾯的词句。
(1)衡阳雁去⽆留意。
“⼤雁南飞”是⼀种⾃然现象,可是在这⾥词⼈却⽤了“⽆留意”,运⽤拟⼈的⼿法,赋予⼤雁以⼈的情感。
⼤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长烟落⽇孤城闭。
【人教部编版】2019学年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精品示范学案(41份 含答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 - 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5课时二、单元导航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精彩开篇词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
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重新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主动促进作用和在今天的先进经验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堵塞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封建社会里,皇权气度,不容侵害。
存有多少谋臣良相因套龙鳞、逆圣听到而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获赐剑自尽,比干剖腹取血,屈子流放,司马迁塞宫刑之辱,等都就是千古千古!然而,邹忌却勇于劝阻齐威王,更难得的就是邹忌能够并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讥笑”字,一种精明精妙的进谏办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自学《邹忌讥笑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复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i(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2.表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拒绝接受劝告改正错误。
纳,拒绝接受。
谏,劝阻君王、庶出改正错误。
i丽:心醉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1.《诗两首》学案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作品有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
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三、合作释疑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 《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四、课内精读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3. 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新编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1-4课 各课答案
新编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1-4课+各课答案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台湾。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导学案(共2套,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
她是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以第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喷薄.( )3.请将“老水车、驳船、矿灯、稻穗、路基”这几个形象、填入下列空缺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是失修的;/是淤滩上的/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回答下列问题。
4.简要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5.两节诗分别选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进行对比?6.两节诗的最后一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三、拓展提升,学以致用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7.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 )耀痴.( )情慰藉.( )霹.( )雳流岚.( ) 虹霓.( )8.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舒婷朦胧诗派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2.biěbówōpēi wǎng suìfēi yūqiàn bó3.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4.第一节诗用写实的手法,回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三节诗主要写祖国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始了新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12《词四首》学生版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2021部编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写作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100页 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0页附答案)目录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梅岭三章3短诗五首4海燕第二单元人物画廊5孔乙己6变色龙7溜索8蒲柳人家(节选)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10唐雎不辱使命11送东阳马生序12词四首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4山水画的意境15无言之美16驱遣我们的想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能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1.请先为第14课标好小节号,然后大声朗读课文一遍、书下注解及书后读读写写各两遍并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óuchàng ()真zhì( ) 浮光掠. ( )影 chóng 高()xuàn( )染暮ǎi( ) 身lín()其境朝.朝暮暮 ( )英雄气 gài()金bì()辉煌(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胸有成竹:②浮光掠影:③惨淡经营:请根据词义判断对错: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王记药铺居然又红火起来了。
()2.结合文章第四小节,读一读。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3. 了解山水画和作者(1)“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见课本79页)《万山红遍》(可上网找一下并欣赏)《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狡黠( )诘难( )咀嚼( ) 味同嚼蜡( )
聪颖( )滞碍( )阐证( )吹毛求疵( )
提倡( )滥用( )粲然( )瞬息万变( )
惆怅( ) 暮霭( )渲染( )朝朝暮暮( )
抠门( )夔门( )缥缈() 铢两悉称( )
怆然( )涕泪()惩罚( )东施效颦( )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4.《不求甚解》语言品析:(先展开思考,小组讨论问题。)
4.探讨《不求甚解》一文,日常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5.《不求甚解》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6.《不求甚解》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7.《不求甚解》中“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15)信手拈来:(16)铢两悉称:
(17)言不尽意:(18)闲情逸致:
(19)惟妙惟肖:(20)栩栩如生:
(21)寂寥:(22)附丽:
(23)苟安:(24)拘泥:
3.文学常识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的弟子。擅长画、,尤其擅长画。
(4)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的人。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有“”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二、能力迁移
1.《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和艺术鉴赏有关,其中提到了“意”、“意境”的概念,重点结合《山水画的意境》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2.延伸阅读
《谈读书》是培根《随笔》中的一篇经典,阅读王佐良翻译的培根《随笔》中的中另外两则为《谈美》《谈真理》中的任一则,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论述思路,学习说理艺术。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美或真理的理解。
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2.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反复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山水画的意境》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5.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两文读书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其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独特的阅读策略。
①.阅读文艺论文,应注意理解核心概念,把握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阅读文艺论文,注重分析文章中所讲的实例。
③.阅读文艺论文,要注意拓展阅读,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二、课后练习、加强巩固
1.《谈读书》文本探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谈读书》语言品析:说一说的语言有何特点?(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3.《不求甚解》文本探究:(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三、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1.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二、阅读《无言之美》,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难点: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一、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谈读书》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2.《谈读书》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谈读书》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二、课堂交流、整体感知(课上交流,合作完成)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感知。)
1.《谈读书》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不求甚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3.阅读《山水画的意境》,说说什么是“意境”?
4.阅读《无言之美》,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
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5课时
二、单元导航
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琵琶( )菩萨( )挣扎( )栩栩如生( )
呼号() 桥堍() 拘泥( )信手拈来( )
2.解释下列的词语。
(1)高谈阔论:(2)文采藻饰:
(3)诘难:(4)惆怅:
(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
(7)不求甚解:(8)咬文嚼字:
(9)豁然贯通:(10)开卷有益:
(11)寻章摘句:(12)胸有成竹:
(13)浮光掠影:(14)富丽堂皇: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文本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问题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3.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4.请你结合《无言之美》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2.拓展阅读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