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3)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的弟子。擅长画、,尤其擅长画。
(4)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的人。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有“”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2.拓展阅读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3.学习文中介绍的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一、日积月累
1.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马南邨、李可染、朱光潜、叶圣陶的经历及其创作。
2.积累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3.通过课前预习,梳理思路,整体感知各篇课文内容。
学wk.baidu.com重点:
通过课前预习,梳理思路,整体感知各篇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积累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一、预习导学、基础积累(课前完成)
1.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二、阅读《无言之美》,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3.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4.请你结合《无言之美》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谈美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提与泰特思,法王菲律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美者秋日亦美。”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王佐良译)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
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5课时
二、单元导航
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琵琶( )菩萨( )挣扎( )栩栩如生( )
呼号() 桥堍() 拘泥( )信手拈来( )
2.解释下列的词语。
(1)高谈阔论:(2)文采藻饰:
(3)诘难:(4)惆怅:
(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
(7)不求甚解:(8)咬文嚼字:
(9)豁然贯通:(10)开卷有益:
(11)寻章摘句:(12)胸有成竹:
(13)浮光掠影:(14)富丽堂皇: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2.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反复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山水画的意境》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其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独特的阅读策略。
①.阅读文艺论文,应注意理解核心概念,把握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阅读文艺论文,注重分析文章中所讲的实例。
③.阅读文艺论文,要注意拓展阅读,独立思考,获得独立见解。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二、课后练习、加强巩固
1.《谈读书》文本探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谈读书》语言品析:说一说的语言有何特点?(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3.《不求甚解》文本探究:(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4.《不求甚解》语言品析:(先展开思考,小组讨论问题。)
(15)信手拈来:(16)铢两悉称:
(17)言不尽意:(18)闲情逸致:
(19)惟妙惟肖:(20)栩栩如生:
(21)寂寥:(22)附丽:
(23)苟安:(24)拘泥:
3.文学常识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二、课堂交流、整体感知(课上交流,合作完成)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感知。)
1.《谈读书》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不求甚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3.阅读《山水画的意境》,说说什么是“意境”?
4.阅读《无言之美》,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三、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学习难点:
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一、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谈读书》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2.《谈读书》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谈读书》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4.探讨《不求甚解》一文,日常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5.《不求甚解》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6.《不求甚解》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7.《不求甚解》中“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二、能力迁移
1.《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和艺术鉴赏有关,其中提到了“意”、“意境”的概念,重点结合《山水画的意境》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2.延伸阅读
《谈读书》是培根《随笔》中的一篇经典,阅读王佐良翻译的培根《随笔》中的中另外两则为《谈美》《谈真理》中的任一则,理解文章观点,把握论述思路,学习说理艺术。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美或真理的理解。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5.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两文读书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将加点字字音写在括号里。
狡黠( )诘难( )咀嚼( ) 味同嚼蜡( )
聪颖( )滞碍( )阐证( )吹毛求疵( )
提倡( )滥用( )粲然( )瞬息万变( )
惆怅( ) 暮霭( )渲染( )朝朝暮暮( )
抠门( )夔门( )缥缈() 铢两悉称( )
怆然( )涕泪()惩罚( )东施效颦( )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把握文本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