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带译文鉴赏版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带译文鉴赏版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野歌《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作品名称野歌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李贺作品原文野歌1鸦翎羽箭山桑弓2,仰天射落衔芦鸿3。

麻衣黑肥冲北风4,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5,枯荣不等嗔天公6。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7。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高考古典诗词真题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真题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真题鉴赏源自高考诗词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

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

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

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意图,才能比较容易的找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高考真题】(1)(2018年高考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2.【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推荐-2018年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精品

推荐-2018年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精品

2018年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转载)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全国卷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广东卷浪淘沙夜雨梁寅①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18-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

[3分。

“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

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4分。

“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一、《相思》
【诗歌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鉴赏解析】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讲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爱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形容爱情及漫长的分离,也表达思念的切肤的深深的温馨;神态抒发出深切的思念,用“相思”两个字表达出浓浓的凄婉情怀,诉说了一段又有多有情的宿命缘分。

二、《江城子》
【诗歌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台一抹朱颜。

灯火阑珊处,微微风簇浦渚清;
山明江暗出崖岸,轻舟已过万重山。

【鉴赏解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对夜景沉思的清新描写,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用人物的抚慰性的形象来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与离别,怀念离别之际的情感,在叙述中体现出浓厚的诗情画意,又充满托示隐晦之情。

三、《静夜思》
【诗歌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解析】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它深厚的文采清新,内容深刻,奠定了李白在中国文学心灵的里程,以及无可争议的地位。

诗中床前明月光,暗喻长夜的凄凉,与主人公的静思,真切地把静夜情思的深切抒写出来,怀着温馨的思念和执着的愿望,表达出他对生活及故乡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2018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几道练习题

诗歌鉴赏2018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几道练习题
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 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 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远
陈孚
天将暮,雪乱舞,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半梅花半飘柳絮。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江上晚来堪画处,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钓鱼人一蓑归去。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5.两首诗描摹暮雪都很传神,有同工之妙, 亦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第一处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喻成战场 上以壮声威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通过激荡豪迈的情绪暗示诗人渴望上 阵杀敌之情。照应题目,为下文疾书作铺垫。 ②第二处在创作完成后,诗人又端杯饮酒,就 像打了一场胜仗。通过内心归于平静舒畅,表 达书成后的心满意足,蕴含期盼天下太平之情 。照应第一次写酒,使诗歌结构严谨。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①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 ,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一语双关)“寒风”喻指(象征)不得志的 困境,“春柳”喻指光明与希望。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汇编11题(含答案)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汇编11题(含答案)

2018届古诗鉴赏试题汇编11题(含答案)【前言】1.近两年高考卷一直考诗,没有考词、曲,所以各地模拟题也是选择诗,但词曲在备考时也要适当涉及,正所谓:有备无患。

2.客观题一般考对诗歌的基本理解和鉴赏,主观题一般考思想感情。

3.这里的最后一首诗歌考的很有意思,结合了课内来考,2015年全国I卷也考过,所以,值得关注这一点。

4.古诗鉴赏其实也是“非连续性文本”,注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文本,请关注注释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 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谢朓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注】①水曹:官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E.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

15.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答案解析和诗歌翻译共8页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答案解析和诗歌翻译共8页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白话翻译)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I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 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分析】20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 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 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 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 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 “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 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 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 “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 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答案】 14.B 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 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 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 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 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 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 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 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2018高考诗歌真题整理

五、2018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 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 此表现的原因。(5分)
2018年全国语文诗歌鉴赏真题 回顾
2021/5/27
1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 见。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 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 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 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 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2021/5/27
6
• 【答案】
• 14.A
• 15.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 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 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 填海不止。

(完整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

(完整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诗歌鉴赏 李贺《野歌》解析
• 野歌 • 李贺 •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 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 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叙事之中以形 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 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 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 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 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 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 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 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 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 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 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 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 "(《致酒行》)。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 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 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 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 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 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 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 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春 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 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 14、【答案】B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详解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详解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C.诗中的“春蚕食叶声”是一种比喻,暗示着考生在考场上的紧张和焦虑。

D.诗人XXX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但却有群公们的精准评判,使他感到欣慰。

E.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群公们的感激之情,他们的评判是公正而精准的。

改写)这首诗描写了礼部贡院的进士考试场景,作者XXX通过写景、写人、写心理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喜悦、自卑和感激之情。

其中,诗的第一句以“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XXX”形象地描绘了考场的肃穆和怡人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则将考生比作战士,表现了他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群公们的感激之情,他们的评判是公正而精准的,使得作者感到欣慰。

C.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对身后文章的期望。

D.作者在诗中批评了社会上的富贵之人,认为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文学成就。

E.作者在诗中展现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努力和成果的自豪。

C.礼部考试选送的考生都来自各地,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标准。

D.朝廷对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身体虚弱,无法参与选材工作,需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诗中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被后世广为称道,其精妙之处在于生动地描绘了春天蚕食叶子时的声音和场景。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XXX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他的诗歌创作水平。

B.XXX常常私下模仿XXX的诗歌,这反映了XXX的创作水平很高。

C.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望。

D.作者在诗中批评了社会上的贵族,认为他们无法真正获得文学成就。

E.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也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成果和努力。

C.XXX在诗中称呼XXX为“短李”,暗示他对XXX的诗歌创作不太认可。

D.作者坚信自己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是否在当时得到认可。

2018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

2018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

2018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2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题。

(共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另U 离情。

注释: 【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分)(王昌龄《古意》) (晁补之《吴松道中》) (张耒《感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郦道元《水经注》) (杜甫《秋兴八首》)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11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 的自我抒发; 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 也 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 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 以自己的 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 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对田园 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 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 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但是“行者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 聊为 陇亩民。”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 点染手法。
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 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 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 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 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做题步骤:先“点”, 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据《雨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 鉴赏。
七、(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 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 句作简要阐述。

2018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汇总

2018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汇总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A16.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之笔。

②比如上阙“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阙“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 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
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 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 的自我抒发; 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 也 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 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 以自己的 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 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 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 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 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 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四、(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A.“东北看惊诸葛表”, 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 勉励友人报国 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 抒发人生短暂的 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三、(2018年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 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 全篇。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 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 但不 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答案:(1)A【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 综合练习
【解析】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 引出话题。
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同意”,诗中的“我” 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如“不同意”,“我”解释 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
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 但意志并未消沉, 气概仍然
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 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 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 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 饮酒高歌, 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符合题意。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 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 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 赤壁 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 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 表达对友谊的 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 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 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 气吞山河, 势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 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 句作简要阐述。
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 综合练习【解析】 词的结尾两句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不是表达对友谊 的珍惜与赞美。这两句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 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 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所谓“折梅逢驿使, 送与陇头人”。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 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 起到酝酿情绪, 积蓄气势的作用;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 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 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 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 结合诗歌第二联, “酒为旗鼓”“ 势从天 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 为下文积蓄了气势。 “须臾收卷 复把酒”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 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 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 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 渲染诗人纵横 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古诗词鉴赏(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 麻衣冲锋、 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