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洪毓清来源:《学子·上半月》2016年第05期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课程,信息技术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怎样的基本特点?教师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开展课堂?本文以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提出了如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小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仔细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并基于课程特点采用科学、高效、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基础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在计算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等的能力,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成为每一位生存者的基本和必备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2.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一项以技术学习、运用为主的实用性学科,它要求学生能在浩渺如海的信息中搜寻、筛选、使用与表达与创新,故实用性很强。

3.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整合了科学、美术、文学等多种学科,它不能摆脱这些学科而单独存在,故具有整合性。

4.趣味性。

趣味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特点,学科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教师教学的趣味性都将促进小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趣味性特点要求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兴趣、认知与能力开展趣味教学。

二、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1.重视基础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特点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基础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技能,以迎合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基础性教育,顾名思义,即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教育的内容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提 问的 学生积 极地 解 疑和 引导 ,努 力 开拓 学生 思维 ,往创
计: 书目,什 么样 的页 眉页 脚 ,什 么样 的版 式版 花 ,都 由学
生 自己去 决定 。计算 机教 师应 该把教 学活 动 当作一种 文化
的渗透 熏 陶, 让学生 产生 自觉 自主学 习的 意愿 ,这样 才 有
F l a s h 的 引进 不 仅 提 高 了学 生的 学 习兴 趣 ,更 为 他 们提 高 自己的实 践 能力 、发挥 创新精 神打 下 了基 础 。布 置一 些简 单 小动 画 制作 的作 业 ,可 以在 满足 学生好 奇心 的 同时 ,也 让 他们 发 现其 实 网上的 东西并 不复杂 。他 们充 满信 心地 进 行自 我 实 践 ,加深 了知 识 印象 ,也 拓展 了 自己 的想象 力和
教育 的 思想 ,积极 引 导学 生参与 活动进 行思 考 ,培养 学生
以 上是 计 算 机 信 息 技 术 教 学 的 一 些基 本 特 点 ,教 师
应 该在 实 际教学 过程 中把 握 学科特 点,选 择有 效 的教学 方 法 ,循 序渐 进 ,让 学生逐 步接 触 掌握 计算 机和 信息 技术 知
虽 然 很 多 计 算 机 知识 看 上 去 是 “ 死 ” 的 ,但 是 计算
行 知识传 授 ,都 体现 出一定 的技术 性 ;4 . 实用 性 :不 论是
现 在 的学 习生 活 ,还是 以后 的 日常 工作 ,计算 机信 息技 术 都有着 广 泛的应 用 。
机 与信 息技 术确 是一 门高速 发展 变化 的学科 ,创 新是 其 改 革前 进 的灵 魂 。我 们 在信 息技术 教学过 程l 中,要 树立 创新

诞 生发 展不过 短 短几 十年 ,信 息技 术 也一 直在 以较快 的速 度 更新 ,许 多 新 的 内容 将在 本 学科 内出现 ;3 . 技术 性 :计 算机 与信 息技 术 的课程 开 设分 别在 理论 和技 术应 用领 域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推动教学水平迈入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一、引言信息技术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本校所开设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类很强的基础课程,所涉及内容以基础性教学为主,包含网络基本知识、网页基本制作、图像的处理及动画的基本制作等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涵盖了《多媒体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本课程不仅可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补充,还可以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路石,为多媒体深入学习奠定的基础。

本人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结合工作中的教学的经历,浅谈一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教材内容滞后,选材困难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1],学生对于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就会有直接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直接兴趣的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教材。

然而市面上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却存着下面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2],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和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上是一直的,却不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网页、图像及动画方面的内容。

但如果选取多媒体技术教材所涉及的网页内容又没有提及,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即要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的后续内容又要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的前续内容,起到承接的作用。

然后市面上存在的这种教材非常有限,使得教材选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找不到一本理想的有代表性的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赵洪江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07期摘要:如今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促使新型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全面改革,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我国就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基础课程。

鉴于此,文章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再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几点改进教学的建议,希望能够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教学建议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作用,故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的重要程度显著提升,教师也非常重视课程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一)基础性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也深入到了千家万户,也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包括民生、军事和航天领域等。

所以学习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它具备基础性,即这门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不深奥,只是最基础最浅显的东西,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实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的实用性。

现在学生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基本都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

比如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优化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微课、慕课优化教学,或者会采用翻转课堂来丰富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学生不学习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不会基本操作,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

(三)整合性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比如交通出行,比如利用移动支付进行日常生活,比如利用信息设备与人沟通交流或是借用信息软件来获取知识信息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一、学科特点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实施策略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老师难于控制课堂等等,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从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动机、及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信息技术学科特点1. 科学性任何技术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支撑着,信息技术也不例外。

首先是信息科学,然后才是信息技术。

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

所以在教技术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技术所依托的科学理论。

2. 实践性技术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

只有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学会、掌握。

所以,信息技术学科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

3. 创新性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创造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中,给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应用性由科学理论发明技术由技术产生工具,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工具再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5. 综合性首先,就信息技术而言,它包括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控制技术。

其次,它的应用涉及到各行各业。

它不仅要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

6. 基础性其一:信息素养已经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其二:信息科学已经成为其它科学的基础由此,我想说的第一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和创新,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有空间发挥想象力。

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

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二、学习动机分析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期末总结是每个学期末必做的一个作业。

总结不仅让学生梳理了信息技术课上的收获与不足,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

本来以为信息技术课会像初中时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但从开学第一节课到现在,每节课的内容一直是满满的。

基本每节课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技术不说,信息课的作业就让我们花了不少的心思。

从网页的搜索引擎调查到自助游计划;从图像处理系列作品到“ flash ”动画,我深深感觉到信息课要上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技术为工具,以及一点小灵感,小创意。

略论小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略论小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略论小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笔者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在此只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堂课的主线、核心就是任务。

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尽相同。

1、任务作品示范教学法这种作品要求具有典型模仿性。

一般是在学生对一个软件或一项技巧完全没有要概念或任务难度较大时,他们需要的是兴趣、方法和信心。

运用任务作品示范教学法,优点:使学生感到“原来我也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缺点:这种教学法本节课起点与终结点都归结这作品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对这作品会刻意模仿。

照着瓢画瓢顶多能画勺,体现不出学生的创新思想,就像“手把手”地教,在初学阶段效率很高。

2、任务形象比拟衍生法任务形象比拟衍生法在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如:写字板中用智能 abc 学习打字,到四年级学生在word中用微软拼音学习打字。

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体会软件之间共性的东西,越是善于联想、尝试,善于总结,就能越快掌握新软件,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不会淹没在浩瀚的软件大潮中。

3、情境性任务悬念法信息技术课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又主动的把信息技术知识学好。

本人尝试着用这种形象教学方法创设情景,使小学生进入情景中学习。

4、游戏引路导出任务法现今很多家长谈“游戏”色变,很多时候成为信息发展的反面引证。

但在课堂中适时运用游戏引路导出任务法,我们要一边可以纠正学生们把计算机当游戏机的错误看法,一边还要抓住学生的游戏心理来设计好课堂任务。

如何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摘要: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学科。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类别和内容难易程度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每一种教学方法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法选择应用灵活性针对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兴课程,它提供信息时代中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技能。

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属工具类学科。

由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学科。

该学科教学内容,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并按层次分模块地编排,既有理论传授的课型,又有实践操作的课型。

本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课型类别和内容难易程度等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以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例,小议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一、用类比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让深奥变浅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内容多是反映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有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十分抽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学懂这些内容呢?使用类比法,可以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消化吸收。

类比教学法对讲授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的知识时很是适用,在低年级教学中常用此法。

例如在讲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时,里面的“文件夹”与“文件”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且当“文件夹”的层次多了,学生又容易混淆。

如果在讲解时做个类比,把“文件夹”比作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就成了“文件夹”里的“文件”了。

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

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

·研究探讨·277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新檬小学 雍元元【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的被纳入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中。

但是由于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许多的教师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文章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入手,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建议目前小学信息技术逐渐的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加上许多的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为此在推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相信认真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基础性 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被列为基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和读写算等基本功一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和能力。

为此将小学信息技术列为基础课程教育的必修内容,而不再是作为一种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文化和素质教育。

在信息时代,小学信息技术就相当于小学语文和数学等课程一样居于基础的地位。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未曾出现过。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额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这样就是导致信息技术学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面临快速发展和快速淘汰的“循环”状态中。

小学阶段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信息技术并且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呢?为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将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1.2实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重点学习内容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一、学科特点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

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教师资格考试全力推进全国统考,而在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笔试科目《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

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在备考时,考生应抓住其学科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具有如下性质:1、基础性。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该课程应成为全社会成员的必修课程。

2、工具性。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引入教育领域,是由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决定的。

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作用也应该是辅人,而不仅仅是作为学生或老师学习的对象。

所以,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课的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

3、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4、层次性。

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也不同,该课程强调分层设计、分级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身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时会经常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教练法教练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的,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进行帮助与指导,以达到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目的。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

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

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前言:教学原则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理。

本论文在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

对各个教学原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重点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

关键字:教学原则教学特点第一: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互相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

首先,输入阶段就是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创立学习情境。

同时在具体讲授教学内容是,首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若干为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之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作用,进入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其中新知识被纳入原有的计算机认知结构中进行改组进而形成新的计算机认知结构。

最后进入操作阶段,通过实验,练习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它既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有共性,又有它本身的个性。

根据我国现代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现代性特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现代最新的成果,教学用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前进不断更新。

实践性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上机实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工具性特点: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

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现代社会的信息。

应用性特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而且越来越深入,例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通信等各个领域里计算机都担当了重要作用。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作者:王文科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性质,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操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点;策略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一)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

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现行中小学由于各地经济和考试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条件差别较大。

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课程的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早期越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二)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特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

就目前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结合通常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计算机辅助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法来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龄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为工具,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特点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

信息技术的机房教学有以下特点:1、操作性强,涉及人机交互,涉及字符、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2、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机房教学存在的两大特点提出了“小组互助式下的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

为此,经过几年探索,在扬弃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要求和特点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最主要还是结合机房中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我摸索出一套适合该学科教学的机房基本教学模式,归纳为“小组互助式下的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在教学上,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一、怎样处理学科特点与教法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发展迅速、淘汰更新快、实践性强、应用广泛。

但中学《信息技术》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操作性强,涉及人机交互,涉及字符、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这就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及教学模式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怎样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有的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操作水平,这样大的差异在其它学科是难以想象的,教学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信息技术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法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成为了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信息技术教学法,作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频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实用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制作班级小报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字排版、图片插入等知识来完成。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操作步骤和技巧需要通过演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在教授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设置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演示,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演示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法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复杂的项目或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例如,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模块,共同完成整个网站的设计和制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本人从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学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浅析其教学特色。

一、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尽早形成在最新知识基础上的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当前学生个体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不同兴趣和要求。

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在教学内容的上选择采取开放的态度,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免修”当堂内容,而自学编程或网页制作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还可有意识的介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的方法,适当增加一些信息技术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另外还要通过活动课、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要求开展多层次的辅助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进程中的“异步性”。

由于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知识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统一的知识体系。

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课也不大可能出现传统文化课的那种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教学要求的“三统一”特点,从而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

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

随着学生的个人兴趣、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影响的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基本原则
第十七页,共42页。
3.2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现代性 实践性
工具性 应用性
文化性
第十八页,共42页。
3.3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学原则是信息技术教学所必
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在基本的 教学论原则的指导下,以中小学信息技术的 教育目标、主要特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 特点等为依据而确定的。
第十四页,共42页。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1)学习起源于学习情境
常用方法:在具体讲授教学内容时,首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若 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 在的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教师提供的新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激发 其内部学习动力。
第十五页,共42页。
第十二页,共42页。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科学 的认知过程,根据学习认知理论,这个过程包括输 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其 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十三页,共42页。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1)学习起源于学习情境
输入阶段就是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创立学习情 境。在这一学习情境中,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科学的认知结构 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发生冲突,在心理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 需要。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2)相互作用阶段
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后,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
生作用,并以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形式,进入相互作用阶段。
第十六页,共42页。
3.1.3 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学习过程
(3)操作阶段
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操作阶段,其本质是在相互作用 阶段产生的新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实验、练习等实践活 动形成新的计算机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引 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更为完善的计算机认知结构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特点

---------------------------------------------------------------最新资料推荐------------------------------------------------------小学信息技术课特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特点第一、小学生心里特征主要是什么? 1. 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

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

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1 / 19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一、学科特点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

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

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

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

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1、愉快式教学法。

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

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

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

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

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4、分层施教,适时奖励法。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实施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不同的目标,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同学,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

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次次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肯定。

对于进步较大的同学,适时给予在机房开放时间内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在多数同学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5、思维能力训练法。

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当中。

举例:在“画笔”的教学中,从立体隧道的绘制来讲解阴影在立体图形中的作用,从图形的组合画法讲解如何协调各个图形之间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创造,把学习软件的使用过程变成了思维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的训练中,激活思维动机,学会思维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6、自学指导法。

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主导上。

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在线帮助功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章节的内容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的方法来学习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WROD97中的剪贴画的操作时,可采取自学加指导的方法,首先讲解如何获得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帮助菜单,边学边练,先学会剪贴画的导入与编辑等一些操作,再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剪贴画的操作步骤,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掌握操作步骤以及出现错误时如何纠正。

7、实践能力培养法。

计算机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1.单元综合应用训练。

将每部分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每讲完一个单元搞一次综合应用训练,学完powerpoint后进行单词学习卡、主题班会演讲文稿的制作的综合训练。

2.求异出新。

布置作业时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强调一份好的作品创意必须要新,不怕学生异想天开,存异才会有创新,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3.通过实践活动配合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例如,上课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回到学习中来,请学生们讲解、归实践活动,教师给予补充及总结。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目前已在教学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等。

其中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这对于建构教学设计应用层次的教学方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它通常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⑴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⑷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总的来说,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其核心可概括如下: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三大要素;⑵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⑹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为:任务设计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

3、任务设计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