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阐述的几种关系。

答: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关系(一)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有:1、自然之天:自然的日常生活中与地相对的天。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老庄认为,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荀子认为,知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灾害。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二)人际关系:追求宽和处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孔子对“仁”的理解、道德标准调节各种人的关系P312、盂子论“义”用来规范君子行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43B3、老子,人道守中,道法自然。

怎么复习常识判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怎么复习常识判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怎么复习常识判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复习常识判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轨迹、特点及其对今天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如何复习中国古代思想史并运用常识判断来深入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概述中国古代思想史是指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清朝结束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各个朝代中诞生的思想体系、学派和重要思想家。

对于复习常识判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首先我们需要熟悉各个朝代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流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不同思想家和学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主张。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的价值。

二、方法和技巧1. 紧扣重点在复习中国古代思想史时,我们可以根据重要性、影响力和代表性来确定重点内容。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儒家理念等都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

2. 深入思考在复习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思考和分析不同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通过比较、对照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逻辑关系。

例如,比较孟子的仁人之心与荀子的性恶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区别。

3. 细节记忆除了掌握思想家和学派的核心理念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例如,伍子胥的忠臣形象、墨子强调的兼爱原则等都是有可能作为试题考查的细节内容。

细节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

三、例题分析下面通过几个例题,来看一下如何通过复习常识判断来解答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题目。

例题一:推理判断题根据《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可以推断出孔子的主张是:A. 反对个人的努力和奋斗B. 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情C. 推崇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D. 强调法制和律法的重要性解析:根据《论语》中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思考并推断出孔子主张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情,因此答案选B。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商周宗教思想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

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

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思想史概述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几千年历史。

了解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塑造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几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知识点。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注和谐相处、孝道、善治等。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统治思想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追求自我解脱和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原理和规律,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地。

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具有启发性。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无私奉献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强调所有人的平等与价值,反对爱一己之利的私心和对他人的偏爱。

墨家思想尽管未能获得统治地位,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交流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通过严明的法治来规范社会行为。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认为法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以法律来保持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的权威。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哲学,强调修行和解脱。

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苦难与痛苦是由欲望和追求造成的,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获得解脱和升华。

佛家思想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一、总体思路向西方学习1、发展主线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社会思想与社会之间相结合地主阶级革新派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2、具体过程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主要类型1、人物:生卒、性别、年代、职位、主要事迹、主要思想、评价(地位)2、派别:活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措施、评价3、著作:背景、主要内容、评价4、思想名称: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三、纲要1、按类别:(1)人物: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2)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3)著作:《天朝田亩制度》;(4)思想: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

2、按思想史发展过程(1)地主阶级革新派:龚自珍、魏源(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4)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超(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章太炎、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

(不考)四、具体知识点1、龚自珍:(1)人物生平:龚自珍(197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师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其微言大义成为龚自珍表达自己的社会改革思想的手段;(2)主要思想:A.社会批判思想a.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b.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c.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d.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B.社会经济改革思想a.主张在全国农村建立一种基于封建宗法的经济结构,以此调节土地的占有,克服“大不相齐”的矛盾;b.“驱民于南亩”的重农思想;c.“宜并杜绝呢羽之至”等“不急之物”的外贸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2*8’=16’)1.校邠庐抗议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此书成书于1861年后,是冯桂芬在上海任职期间所作,书中对中西的状况做了比较,指出了中西方的差距,并比较早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同时冯桂芬还在书中讨论了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等一系列问题,希望以此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体现了冯桂芬的爱国情怀。

答案二:取自百度百科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

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本书作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林则徐的学生,受其师影响,有强烈的经世意识。

本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是当时著名的鼓吹改革的代表者。

2.《大同书》《大同书》是康有为1884年在他27岁时所写。

在这本书中,康有为通过大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全面直接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理论,如其反专制的进步思想,倡导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其特点是反专制主义而美化资本主义。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新标志,其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的内容。

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1)苦乐观(1)平等观(1)仁爱观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经济状况:废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结构: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社会实行自治制度,是个无国、废兵的世界,全世界合为一公政府,只有议员,没有行政官员政治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3.《海国图志》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成书者魏源,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述及各国历史沿革、行政区域、民情风俗、人口土地、物产矿藏、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它使中国人认识到,远离华夏万里之外的各国并非是古时候的蛮、夷、戎、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明,从而对这些外“夷”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2)孔子的仁,也是强调从自己做起,将心比心,由己推人,在内容上是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心灵的活动与实践。
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性中基本真理是人皆有善性,只有进一步扩充、实现自己的善性,才能获得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的平等,人生之乐。核心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以及为什么要把善性看做是性。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一、礼主诚敬(P75-80):修身、礼容、辞令二、礼主博爱在《礼记》的《礼运》篇里,孔子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那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人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

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为实现人类远大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来培养爱心。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

当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时候,父母却在一天天走向衰老,越来越需要得到亲情和关心。

子女孝敬父母是一种自然亲情,最容易做到。

孝敬父母并非是提倡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以此为起点,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父母的身上。

《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唐玄宗把这两句分别解释为“博爱”与“广敬”,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国人从童蒙时代起,便受到了博爱的教育。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人皆同类,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共生于同一块大地之上,只有彼此相爱,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把爱作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来推广,是何等人性化!三、礼节人情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一生处于喜怒哀乐之中。

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

儒家的礼,就是为了合理地节制人的性情、防止民众或过或不及而设:“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礼记》说:“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说:“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与此如出一辙,证明先秦儒家对礼节人情的问题,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念。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朱熹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可谓深得诗的大旨。

四、礼乐兼修(P51-60)1、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是声、音、乐三分的理论(P52-53),提出“惟君子为能知乐”;二是乐为心声。

(P55-56)三是乐教。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1、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结合,发展出宗庙祭祀制度2、传说颛顼禁止人们私自祭祀鬼神,由此出现最初的专门神职人员——巫觋(wuxi)3、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4、殷人占卜对象三大类:天神、地祇和人鬼5、《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6、阴(--)阳(——),八个经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八种自然物:地、山、水、风、雷、火、泽、天二、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1、《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2、四大家思想儒墨道法三、老子的“自然”之学1、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山者,创立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最高范畴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论指的是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第一:道是世界的根本第二: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第三:道法自然3、老子主张不争,静,柔4、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四、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仁礼观礼:孔子淡化了礼作为敬神仪式的宗教色彩,将礼改造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修养和言行活动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所有人“齐之以礼”。

在他看来,治国者依礼行事,才更易“使民”,士阶层依礼“事君”,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仁:“仁者爱人”,他主张行礼要有仁爱情感作为基础。

爱众人落实到礼这种节度上,是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礼的要求,是仁。

2、文化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运用到认识领域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运用到文化领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待历史文化,既有继承与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提倡学习与思考结合,要求举一反三。

中庸指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力求不偏不倚,达到和谐高度。

反对极端思想3、教育思想:教学相长、不耻下问、有教无类、教学生做人、帮助学生成人、以德育人、因材施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五、墨子和墨家学派1、墨子是先秦最重视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思想家2、十大主张兼爱、尊天、明鬼、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3、墨子兼爱vs孔子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产生是对儒学批判反思的产物。

中国古代思想史概要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思想史概要期末复习

引言⒈试论中国古代“和”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

儒家的名著《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⒉试论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自古就有,其表现形式各式各样,从最初的少数理念,逐渐广泛的认同和各种理由的实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和丰富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本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从西周开始就有古代哲人特别重视天命与民心的关系,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部分一、萧公权对思想史的时段划分1、创造时期(先秦时期)2、因袭时期(先秦至宋元)3、转变时期(明初至清末) 3、成熟时期(三民主义成立)二、传统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政治中的人是一种伦理人没有独立的人,只有在各种伦理关系网中的人。

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讨论如何“正己正人”的问题,讨论如何影响改造人的问题。

政治学实际上是“人学”。

2、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德治的过程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和圣贤用自己的佳言懿德、人格魅力去感化人民,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或感化的过程。

就是修、齐、治、平的过程。

3、人治而不是法治从性善论和可知论出发,假定存在全知全能的和英明慈爱的统治者。

因此,必然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圣贤身上。

既然统治者是全能的,一切都可以管。

因此,无需法治和民主,传统政治是人治和专制而非法治。

4、义务本位与差序格局强调等级尊卑,在上者对在下者自然享有特权。

特殊主义而非平等的普遍主义。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

3、政治至善论和政治浪漫主义认为一种至善的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道德修为在人间实践,达到最美好的境界。

三、仁的含义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人”来对待,是人的最基本2、爱人。

3、重民。

这是仁在“爱人”的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

4、修身。

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5、“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四、礼的含义礼是一种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秩序的典章制度、仪式条文和行为规范。

五、礼和仁的关系1、礼和仁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

1、周代礼学思想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礼学思想在西周建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为中国民众树立了生活、交往、教育、发展等一系列的准则,浸润着每个国民的精神。

①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人的动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要做一个健全的文明时代的人,需要将它们逐一清除,礼就是工具。

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历史的进步,往往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以后。

③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儒家认为,礼是社会生活中最合理的原则,又是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

又是君子的立身之本,是衡量是非曲折的标准,是诸事之本。

总之,礼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④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

不管风俗和方言如何不同,所有中国人在礼的层次上是认同的,礼是超越风俗、方言和地域的较高层次的文化形态。

礼是中国先哲在许多世纪中摸索和创造出来的,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值得我们很好地珍惜与总结。

2、儒家、道家思想的要点。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要点,也许可以说,儒家思想主要是一种人学,研讨现实的人成为理想中的人的问题,强调人道(人性或人之道)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道家思想主要是一种自然之学,强调天道(自然或天之道)对于人的意义;道家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认为“天之道”能“柔弱胜刚强”,“损有余而补不足”;②认为“无为而治”是根本,应“道法自然”,“不妄为”;③认为治理国家应“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最佳方法,各诸侯王者应以“道”为旨实行“无为而治”。

3、汉代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不可否认,汉初的新道家对理想的政治、伦理原则进行了积极探索,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汉初政治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既有制度疏阔导致中央政治权力削弱的问题,也有思想混乱引起的社会道德水平偏低的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纲1、天命不常(P38):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的政权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个道理。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而且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周公这种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2、小国寡民(p71):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

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

P713、兼爱非攻(p84):兼爱:墨子认为,战国时代列国兼并,社会急剧动荡的现实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因此,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

这实际上是抽象的爱,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

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4、黄老思想(149):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中国思想史复习1

中国思想史复习1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 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伏尔泰 1764年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
曾经愿意给自己戴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 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 “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 ”、“维新化”、“丑化”。
•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 、“智者”、“完人”。
儒学为何能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感应观念、 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 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 要。
•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
国的祸本”, “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
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
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
之孔教。”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2019.9.30《解放日报》
(1)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佛、道冲击)。
(2)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
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上 升到哲学思辨高度。
(3)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为儒学复兴提供 条件。
含义:儒道佛的融合,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主张:A “天理”论。“理”是宇宙本原,体现 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德修养提 倡“明天理,灭人欲” B认识途径(方法论): “格物致知”C修身公式:“正心诚意”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

历史复习纲要:中国古代思想史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第1-2课: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

士人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③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儒家:1.孔子思想核心----“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以礼治国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②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人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

3.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儒家思想,但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二)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一、名词解释(5个)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

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

体现“尽心、知性、知天”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二、简单题(4道)1、整合经学与子学(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2)关于思想陈述是以经学为纲统合子学的(3)中国思想家的问题大多由经学衍生,哲学讨论问题大多是经学问题本质是:意义的信仰特点:(1)此岸性;(2)实践性;(3)包容性3、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1)先秦时期,礼治思想,百家争鸣;特点:血缘、姻亲关系形成宗法制度与礼治思想,儒家强调道德教化;道家主张无为,法家强调法治。

(2)汉唐时期,儒家经学占据官方哲学地位;特点:汉代经学神学化,出现古文经思潮;魏晋经学玄学化,呈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南北隋唐,义疏之学,疏解经典。

(3)宋明时期,理学心学为主;特点:宋代经学理学化,明代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心学思潮。

(4)清朝时期,清学呈现;特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批判现实社会;经学朴学化,重考据;鸦片战争后经学西化,经学重新诠释。

4、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那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1)“学不厌教不倦”精神,打破学在官府,开创私学;(2)把诗书礼乐当成人生教养升华的历程;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3)从《书》中支出历史演变规律;将礼朴素化,赋予社会性;将仁礼融合,以礼为仁之工具;赋予乐具体人格。

5、结合郭店楚简,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1)郭店楚简中的“仁”,从身心想着自己,思考自己,以达到成就自己,完成自己目的;(2)孔子的仁,也是强调从自己做起,将心比心,由己推人,在内容上是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心灵的活动与实践。

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性中基本真理是人皆有善性,只有进一步扩充、实现自己的善性,才能获得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的平等,人生之乐。

核心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以及为什么要把善性看做是性。

7、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地位和影响?(1)性善论,是人生的信念和方向,是社会公正的基础;(2)倡导人格平等,精神平等(3)可以获得人生之乐;(4)尽心知性知天,感受价值尊严,意识职责使命。

8、“自由”的古今不同含义?(1)、古代,“外在自由”,制度规定之外,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涉及安排人际关系的人伦秩序。

(2)现今,“内在自由”,是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意味着声明自己权利,同时承认他人权利。

10、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大经大法地位;汉代根据春秋来判断是非,创制立法。

影响:(1)汉庭法制,大多根据春秋建立;春秋制法,巩固了汉庭的制度;(3)带来麻烦,横添纠纷11、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1)董仲舒的认德教,对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使得儒法之争靠一段落,汉武帝以后政治进入新阶段.(2)以德善化民将春秋三传的对立提上政治日程,,又开启了儒法之争的序幕,汉武帝以后的起伏变化也与此有关12、王弼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道依然处于哲学最高、最重要的地位不同:(1)、王弼突出“无”的意义和地位,将“无”以概念上凸显老子哲学原有概念;(2)、明确将“无”与“道”等同起来,揭示老子哲学中本来隐含的思想倾向。

启示:(1)、一个丰富的理论学生只有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最终形成;(2)、我们既不能改变原有思想的基本发展方向,也要赋予新的时代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地位:(1)、唐代官方经学代表之一,被视为科举考试教科书;(2)、宋代以其为参考书,为新的易学体系的基础。

关系:(1)、是对王韩易学的发展,成为王韩易学通向程朱易学的的桥梁(2)程朱易学发展的来源,为后世易学与哲学理性发展奠定基础14、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1)形式上,确定一个儒家正宗体系;将孔子孟子生命智慧视为的德教新儒学;(2)内容上,仁与天道合一;没有改变原本儒家思想方向,只是开创新的一套辅助思想。

15、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原因:为回应佛教思想的挑战,必须在心性形上领域有所建树,维护儒家思想价值体系;思想根据:儒家经典发展:(1)重新构建阐发孟子性善论(2)将天理、天道及儒家价值原则与人伦规范联系(3)认为儒家价值原则与人本身具有仁义之性16、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与发展?以二程理性为新儒家发展方向,理清气与理的关系,发展太极观念,将仁的观念发展至极;继承与发展:(1)、排除汉唐儒家于正统之外,认为其非对孔孟思想的解释;(2)尊崇二程,尊其哲学性17、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1)明末清初,诸子学萌芽;(2)维新运动时,诸子学复萌;开始初步性对诸子典籍考证、注释(3)晚清时期,开始破除“独尊儒术”,扩大学术研究,探讨民族文化及学术发展规律三、分析论述题(2道)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的几种关系。

(1)天人关系。

认为“天”是自然观点的,老庄无为、顺应自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儒家孟子及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2)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大同社会,倡导三纲五常来维系人际伦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3)身心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人心和谐,处理好理与欲关系。

由道家清净无为,儒家中和平庸到宋明理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到最后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的身心主张。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派别及其思想特征(1)老子,道家思想创立者。

核心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道”(1)“道”为万物本原;(2)”道“创生万物;(3)”道“小国寡民,清心寡欲的社会价值论(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老子思想继承者,思想有所创新(1)提出自然哲学之“道“,追求精神境界超越.(2)人生哲学之“自然“,精神的自由(3)社会哲学的“无为“,发展无为到极致(4)相对主义的辩证法(3)黄老学派,清净无为为其思想核心(1)以“精气论”改造老子道论,认为世界万物由精气组成;(2) 继承老庄无为,顺其自然,反对主观,尊重规律(3)道法结合,从自然之道转为人事之道三、阐述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及其主要差别(1)孟子主张“性善论”,1、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并有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认为只要发挥四心,就可以认识自己善性,进而了解天意。

2、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性善是人区别动物的重要因素。

(2)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如贪欲毫无限制地满足,就会造成严重社会恶果;主张通过社会人为改造人的自然天性,使人具有良好的精神境界。

差别:(1)孟子认为人本源是善,用功必善;荀子从流弊说性,在于人为改造恶性(2)“学”上差异,孟子的“学”,是扩展人性,为扩充自己内在的善性;荀子的“学”,是改造人性,用后天的行为改造恶根性(3)孟子认为人本有四善,扩充便可为“圣人”;荀子认为人虽本恶,但通过学习,也可为“圣人”,两者出发点不同。

四、论述墨子思想的逻辑脉络墨子的基本思想从“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名鬼”、“非命”等不同角度对“利”的论证和阐释,彰显“利”的原则。

(1)、“兼爱”,墨子思想的核心。

从他本身手工业者身份出发,认为唯有通过“兼爱”,才能中止混乱纷争,维护自身利益。

因而“兼爱”是实现“利”的最根本的方式。

(2)、“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维护生存权利,保障生存利益。

(3)、“尚贤、尚同”,崇尚贤人、唯才是举,保障国家利益。

(4)、“天志、名鬼”,获利的外部强制力,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兼爱”“非攻”等(5)、“非命”,否定命运,肯定自身努力。

墨子批判儒家有命论以及奢华、重礼乐教化,为兼爱提供具体手段和措施。

“利”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结果,贯穿始终,成为墨子思想内在统一的逻辑构架。

五、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内涵韩非子法治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君主统治的工具(1)、法者,行法令,行赏罚;君主巩固统治地位的权柄,奖罚分明;(2)、术者,按人的才能任官,按官位完成任务,由君主掌控;(3)、势者,权势,君主统治人民、控制群臣的工具法术实行的前提;(4)、以人性本恶为理论依据,为法治实行提供可能;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利益,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六、汉代儒学的主要特征:(1)、儒学政治化。

独尊儒术,致儒学与政治想结合,经学之士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皇权与经学之士相互依存;(2)儒学经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