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浙教版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沿海与内陆)的气候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沿海地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而内陆地区温差较大?”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为新课学习铺垫。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热量、温度等概念,引入比热容的定义,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视频资料:收集和播放与比热容相关的科普视频,如物质的比热容实验演示、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热容。
-科普文章:挑选一些关于比热容在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广泛影响。
-地理资料:提供一些地理资料,探讨比热容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如沙漠地区与海洋地区的温差形成原因。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如测量不同建筑材料、土壤等的比热容,将实验结果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当地气候特点与地表物质比热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与比热容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热容现象,如烹饪、保温杯设计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加热相同的时间,测量温度上升的差值。通过比较温度变化,可以推断出水和酒精的比热容差异。
4.分析题: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比热容。
-问题:以下实验数据表明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分析数据并总结规律。
物质|质量(m) |热量(Q) |温度变化(ΔT)
----|--------|--------|-------------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章,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比热的定义,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以及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第4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2. 学会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定义,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难点:如何运用比热容解释实际问题,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不同物质样品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加热和冷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比热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概念。
(2)通过表格和图示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3)讲解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2. 比热容的概念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4. 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什么是比热,什么是比热容。
(2)比较水和油的比热容,并说明原因。
(3)计算一道应用题:一杯100℃的水加入一块0℃的冰块后,混合物的最终温度是多少?2. 答案:(1)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需的热量,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时的热量变化。
(2)水的比热容大于油,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加热或冷却时需要更多的能量。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科学》中第四章“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比热的概念,比热的计算,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2. 学会运用比热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比热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电子天平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加热和冷却现象,引出比热的概念。
2. 知识讲解:a. 比热的概念及公式;b.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c. 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公式。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及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3. 比热计算例题;4. 实验现象及结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根据比热公式,计算给定物质加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b. 应用题: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热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比热是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其温度变化与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容的关系。
比热计算方法是理解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关键。
应详细讲解比热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比热》。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理解比热在物质吸放热过程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的数据,评价学生对比热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
4.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热水变凉、加热物体等)引出比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详细讲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热的作用。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记录,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找出差异及原因。
6. 总结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反馈,强调比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比热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实用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的构成1.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在学生学习物质的构成,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再学习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对于比热的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比热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本节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可以紧密联系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比热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的特性,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偏低,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比热的概念只提出定性的要求,不作为定量分析。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具有一定动手能力。
但科学术语的表达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问题的关注时间较短,实验观察的目的性不明确。
三、学习要点提示初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理解力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并且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新利用科学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
在学习物质的比热的教学中,教师用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原知识,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科学的言语进行表述。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目的明确,测量方法正确。
三、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响物质吸热(放热)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知道比热的定义和解释用水的比热较大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来解决。
实验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
3、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进行有关热量的计算。
2、难点(1)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2)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炎热的夏天,同样在太阳下暴晒,为什么海水的温度比沙滩低?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暖气片中用水作为传热介质?(二)新课讲授1、探究物质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比较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天平、水。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两份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2)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使两杯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加热时间。
(3)称出质量不同的两份水,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现象:质量大的水加热时间长。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实验: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天平、水、食用油。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2)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加热时间。
实验现象:水的加热时间长。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2、比热容的概念通过上面的实验可知,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4.4物质的比热(1)教学设计课题 4.4物质的比热(1)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4节的内容,《物质的比热》共分2课时。
本课时为第1课时,主要讲热传递和热量,学生首先要掌握热传递的条件以及热传递的方向,其次要掌握热量的定义、热量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在研究影响物质吸热(放热)大小的因素时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掌握同一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温度升高t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t所放出的热量相等。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熟悉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明确影响同种物质吸热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明确影响同种物质热量多少的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了解探究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盛夏的烈日之下,当你赤脚在河滩上行走时,会感觉河滩上的沙石灼热难熬。
但当你涉入河水中时,却感觉河水凉爽宜人。
而到了傍晚,情况却又大不相同。
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沙石和水的温度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呢?跟着教材学新知!导入新课讲授新活动: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1)分别用手触摸一下两林烧杯和小烧杯的外壁,感受一下两杯的冷热情况,再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分别填入表中;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分钟,再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3)再过3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4)6 分钟后,试着用手触摸一下大烧杯和小烧杯中外壁,感受一下温度变化情况。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4 物质的比热 第一课时 (教案)
1)小烧杯里水的温度如何变化?。说明它_ _了热。(填“吸收”或“放出”)
2)大烧杯里水的温度如何变化?_ __。说明它__ __了热。(填“吸收”或“放出”)
可见,装有热水的小烧杯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热的传递。
像这种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会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的现象称为热传递。
大量实验表明,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最终达到两者等温。
【拓展】你能列举几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吗?
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科学】
通过让同学们观看人们在沙滩上的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样阳光的照射下,沙石和海水的温度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呢?我们用什么去衡量这种温度的变化呢?
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的课题
同学们观看视频,考虑生活中沙石和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的变化
同一种物质,吸收(放出)的热量多少跟质量的大小和温度升高(降低)的多少都有关系。
①一定质高(降低)一定温度时,质量越大,物质吸收(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思考与讨论】
1、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1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1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4。
4 物质的比热教学目标: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教学重难点:1、热量概念教学2、物体吸热或放热多少与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怎样让一杯冷水变成热水?你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用酒精灯加热、放在阳光下照射、放入热水………展开1。
热量概念活动:那同学们想不想来实践下,把一杯冷水变成热水?老师这里有2个烧杯,一大一小,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下,大烧杯里的水感觉到温度低为冷水,小烧杯里的水感觉暖和点,相对来说为热水,那怎么样使这杯冷水变成热水呢?而使热水变成冷水呢?学生思考: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里进一步设疑:大家想出来这么好一个办法,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知道小烧杯里的热水变成冷水,而大烧杯里的冷水变成热水了呢?眼睛又观察不出来,用手来摸也不准确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用测量工具-—温度计,回忆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我们再来探讨,具体方法有了,而且我们考虑到用温度计来帮助我们判断,那具体我们什么时候用到温度计呢?学生讨论: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前、小烧杯放入大烧杯后,可以隔几分钟多测几次,比如放入后每隔2分钟测一下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
第4节物质的比热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沈建芬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热量和比热两个概念。
虽然我们平时接触热的概念,但生活中热的概念具有多义性,而科学上,热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含义。
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热量即物体吸放热的多少。
比热对于学生而言则更为抽象,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物体吸放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质量有关,与物质升高(降低)温度的多少有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3.知道的水的比热较大,了解水的这一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2.在实验基础上,更好理解热量和比热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思考归纳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跟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以外,还跟物质有关,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兴趣实验:你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二、新课讲授演示实验:问:相同温度的两杯水,为什么没有发生热传递?学生活动1:四位同学一组,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两位同学一起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温度计不拿出来),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并记录。
记录表分析数据得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讲解:热量用符号___表示;热量的单位为____,简称____,符号为____。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同步教学教案
第6课时物质的比热学习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理解热传递的含义,能利用热传递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了解比热的概念,能够理解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
引: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思考:1、为什么同一纬度的海滨城市和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会如此大?2、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一、热量兴趣实验:你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原因。
思考:相同温度的两杯水,为什么没有发生热传递?阅读P139活动思考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如何变化?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实验表明: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时,热会从温度的物体传向温度的物体。
高温物体了热,温度;低温物体了热,温度。
概念1、热量物体或热的多少叫做,用符号表示。
热量的单位为,简称,符号为。
焦耳是一个比较小的热量单位,更大的热量单位是,符号为。
二、比热思考:1.分别把一壶水和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2.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和都有关系。
再思考:1、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P140活动1.实验探究:质量相等的水和沙石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如何比较吸收热量多少?注意:(1)加热用的电热器相同(2)比较加热时间长短加热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2、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方案1: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1)控制相同的量(无关变量):水和砂石的质量相同、加热的热源相同、加热时间相同、初温相同、实验所处的外界环境相同等。
(2)不同的量(自变量):一种是水,一种是砂石。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热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涉及的热量转移现象。
2、基本概念:介绍比热的概念,包括定义、单位和物理意义。
通过实例和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的含义。
3、比热的计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
同时,介绍比热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变化下的热量吸收和释放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课堂小结:回顾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热现象及其应用。
6、作业布置:布置与比热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拓展延伸:介绍比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的利用、温度控制技术等,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物展示:利用实物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其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
3、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比热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热的概念、单位及其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实验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的单位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并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初中科学教材中关于《物质的比热》的相关内容及教辅资料。
2. 实验器材:准备用于演示比热容实验的器材,如加热器、温度计、水、油等。
3.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比热概念、单位、实验过程及实例应用的教学课件。
4. 互动工具:准备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所需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开始《物质的比热》课程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天气变化中不同物质的比热特性导致的不同结果,例如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变化。
随后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比热的概念产生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二、基础知识讲解1. 比热容的概念教师需详细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一概念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其与温度变化、物质特性的关系。
同时,应着重指出比热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之一,并不随物质的温度或外界环境而改变。
2. 比热的计算计算比热的过程也是理解其应用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介绍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和例题进行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热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教学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热的理解,教师应进行一个关于比热的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热的实际意义。
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学习科学概念得出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得出比热容概念的探究过程及运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方法】问答法、学生实验探究。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探究比热容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大屏幕投影三峡水库照片。
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你认为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生(甲):变得比原来凉快。
生(乙):变得比原来热。
生(丙):三峡库区将变得冬暖夏凉。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甲):与水的质量(m)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t)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让学生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教学设计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七上科学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比热》第2课时,是学习了热量有关内容之后的深入,比热概念是比较抽象难懂的,通过结合大量的生活体验的迁移展开教学活动,教材中以水和沙子为例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多少是不相同的,从而建立并理解比热这一概念。
物质的比热是学生在学习密度知识之后,又一物质的特性,它也为学生今后学习物质的吸放热的多少计算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因素中质量多少、升高的温度和物质的种类都有生活体验,但他们并不知道物质的种类与物理学中比热容有关联,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成科学概念进行比较,对原有的认知进行调整和转变。
由于比热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利用比热知识解释水的一些重要应用原理。
三、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实验体验:如图2利用取暖器对着一盆沙子和一盆水同时加热相同时间(课前10分钟),让学生同时用左右手触摸盘中的沙子和水,谈谈试验后有什么感觉?【说明】教材出示图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来唤起感知,但在教学实施时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我们认为应有的生活体验:在阳光照射下沙子灼热难熬,水凉爽宜人,而这一体验又是与物质的比热密切相关并且围绕它展开教学活动的,因此通过实验模拟来重温并确认学生对这一生活体验的认识。
请学生体验后说出感受:沙子“烫”、水“凉”。
过渡:为什么海水和沙子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与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有关。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单一的物质水入手,大家平时生活中有烧过水吗?2.吸收热量多少的转换情境:很多同学喜欢吃方便面,那么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把水烧开吃上方便面呢? 学生讨论:水少一点、从饮水机中把温水或热水接过来再烧开。
提问:以上两种方法是通过改变哪些因素缩短加热时间的呢?1)用相同的炉火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的质量少,减少加热时间;图1 图22)用相同的炉火加热,温水烧开比冷水烧开减少升高的温度,减少加热时间;用相同热源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用呈现出来。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物质的比热教案2浙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4.4 物质的比热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物质的比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放热,那杯水吸热?热传递过程:高温物体 (放热)降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等温升温低温物体 (吸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1 kJ=1000J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2)用电水壶烧水时,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X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3、理解比热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 教案实录
物质的比热【教材分析】《物质的比热》是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七年级下第四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并掌握了温度、质量、密度等物理量之后,又继续学习的物理量——热量和比热,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热的概念,但生活中热的概念具有多义性,本课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热量的概念,并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由于比热概念比较抽象,对七年学生来说本课只要求掌握用比热(容)去描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的这种性质,和如何判断相同情况下,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比热的大小,为八九年级学习沿海和内陆地区气候差异、比热的严格定义以及含有比热的热量计算公式等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物体吸热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②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③初步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知道物质的这种性质用比热表示。
通过活动,学会判断比热大小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评价及解释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热量的概念;②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难点: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用比热(容)去描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的这种性质。
【教学过程】一、热量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活动,将装有开水的小烧杯放进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以上的方法将热开水变成凉开水。
那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两杯开水温度的什么变化?生:热开水温度降低了,冷水温度升高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生:热开水放出热,冷水吸收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3、理解比热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情景引入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
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活动2【讲授】新授课热量的概念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时间(分)0.511.5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
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
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
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
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
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i).(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
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的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
那接下来就应该这么做了?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在家里煮东西。
大家可以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三个假设的提出: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
先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的时间长短,我们设计利用两盏酒精灯同步实验。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使用酒精灯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这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
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规定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50克),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20℃),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有手表的同学可以计时,如果没有手表的话,我们只要定性记录所需时间长短就可以了。
实验前老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两个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烧杯加热时我们垫上石棉网,是为了让烧杯受热均匀。
上面的装置可能会有不同,但他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固定温度计。
同学们安装整个实验装装置的时候,注意调整好高度,按从下到上的方法进行安装。
开始实验前先记录初始温度(即初温)。
实验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有问题也可以举手。
(学生实验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只需要一个达到末温就可以了。
实验一、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快/慢)水5020砂石5020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前针对另两个假设做了研究并进行记录。
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实验表格,判断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什么吗?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实验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水301535202分30秒水501535204分12秒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实验三、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水501525102分钟水501535204分12秒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这三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对概念进行拓展:我们已知以吸收热量为例,而事实上,物体除了吸收热量,也可能放出热量,那我们有关对我们的实验结论,进行怎样的拓展呢?课堂小结与练习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能来讲一讲吗?基础练一练1.如图4-39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
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60℃,冷牛奶的初温为10℃,每隔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39乙所示。
在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水______ 热量,温度_____;牛奶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
在前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
应用练一练: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来不及做饭,准备烧水泡方便面吃。
(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2)饮水机里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取温水还是凉水?为什么?、拓展练一练:实验中如何比较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探究水和砂石的比热大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