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https://img.taocdn.com/s3/m/b2b44de0172ded630b1cb67a.png)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类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强。
虽缺乏前维生素A的活性,但具有强抗氧化能力,能有效降低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抗氧化及肿瘤预防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本文就番茄红素性质、分布与吸收、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诉。
关键词:番茄红素、抗氧化、抗肿瘤、自由基、类胡萝卜素。
引言: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番茄中。
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因此过去人们认为它没有生理活性,从而未对其加以重视。
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是它的防癌抗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一些癌症发病的危险性与番茄或番茄制品摄人量以及血中番茄红素水平呈负相关[1],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症的危险性。
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扰氧化剂维生豢E的100倍、β-胡萝p素的2倍多[2]。
1.番茄红素的性质番茄红素属于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其化学组成为C40H56,相对分子质量为536.85,含有11个碳碳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有一系列的顺反异构体,在鲜食番茄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为反式机构围,天然来源的番茄红素主要以全反式形式存在,也是最稳定的结构,而在动物体内顺式异构体比例较大。
在人类血浆中,番茄红素是以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大约有50%的顺式异构体,血浆中番茄红素的水平受生物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番茄红素不饱和性使其不稳定,易被氧化分解和从反式向顺式转变,光、热、氧化剂、高价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等都可以促进或加速这些变化。
一般说来,脱水和粉末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即密封和充入惰性气体贮存,才能保护其生物活性[3]。
2.番茄红素的分布与吸收2.1 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红色职务郭世忠含量较高。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2f72edd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a.png)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如防止癌症、
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提取番茄红素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提取方法是通过化学方法提取,但这种方法是有害的,容易残留有毒化学物质。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提取方法,旨在更加安全、高效地提取番茄红素。
其中一种新的提取方法是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环保的提取技术,可以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具有比传统方法更高的提取效率。
此外,利用超临界萃取
技术提取的番茄红素可以避免化学残留问题,并且提取的产物具有高纯度和活性。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超临界萃取技术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
实验表明,在超临界萃取温度为45℃,压力为250bar时,提取番茄红素的效果最佳。
使用这种条件
下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可以达到98.7%的回收率和高纯度的番茄红素。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其他因素对超临界萃取提取效果的影响,如不同的萃取剂、
萃取时间、料液比等。
结果表明,使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萃取时间为60分钟,料液比为1:10时,超临界萃取的效果最佳。
番茄红素综述
![番茄红素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22c5653f01dc281e53af0fd.png)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lyc 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一种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
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在分子结构上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组成的直链型碳氢化合物。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1 物理性质番茄红素为暗红色粉末或油状液体,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番茄红素油溶液呈黄橙色,熔点174℃。
2 化学性质作为平面共轭多不饱和烯烃,番茄红素的性质十分活泼,易受氧、紫外线及温度的影响而迅速氧化分解,并能从反式结构向顺式结构转变。
当番茄红素分子从反式结构变为顺式结构时,其颜色变浅,熔点降低。
在酸性环境和有CO2 存在的条件下以及温度低于50℃的酸性条件下,番茄红素稳定性好;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其吸收度值显著下降。
K+、Na+、Mg2+和Zn2+对番茄红素影响不大,Fe2+、Cu2+引起番茄红素的损失较大,Fe2+、Al3+引起的损失较少。
一般说来,番茄红素在植物体中较稳定,脱水和粉末化后的番茄红素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刻密封或充入惰性气体储存。
在番茄红素—β环化酶(beta—LCY)作用下,番茄红素可转变为β—胡萝卜素。
3 生物学特性1、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2、番茄红素对细胞生长代谢起调控作用3、番茄红素可以调节胆固醇的代谢4、番茄红素的保健作用,预防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构:应用:人类已有长期安全食用含番茄红素的番茄等果蔬的历史,对不同途径化学合成的等同番茄红素,部分已经经过动物毒理学等实验证明了安全性并通过美国公认安全食品认证。
目前欧盟许可用溶剂从番茄中提取的天然番茄红素作为色素使用,编号是E160d,用于果酱、果冻及其他类似水果产品中的用量是100mg/kg(最大使用量)。
在美国番茄红素作为食用色素使用,已有公司生产的天然及合成番茄红素获得FDA 公认安全物质认证。
将番茄红素应用于预防保健食品已有很多。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b391f7c8d376eeaeaa3195.png)
・5 9 ・ 8
番茄红 素研 究进展
陈思呈I, 1 吴建璋 ,李典 鹏
( 1中国科 学院广 西植物研 究所 ,广西桂林 5 10 ;2广西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广 西桂林 406 5 10 ) 404
c rmao r p y t i a e h o tg a h , i h p roma c iu d c r ma o r p y a d df rn i ls a n n oo i t . h o tg a h , h n l y rc r mao r p y h g e r n e l i h o t g a h n i e e t c n i g c lr f q f a mer y L e p n i e a p i d i d r e d i u t e t d e . y o e e w l b p l n wi e l s w t f rh rsu is l e i f h Ke wo d : lc p n ; p y i o h mia p o e is h so o ia f n t n ; e t ci n e h o o y d t r n t n y r s y o e e h sc c e c l r p r e ;p y il gc l u ci s x r t tc n l g ; e e mi ai t o a o o me h d tO
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 关键词 : 番茄红素 ;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 提取工艺 ; 测定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0 0 — 5 9 0 10 — 1 1 2 1 )6 0 8 — 5
番茄红素的概况
![番茄红素的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053e5c89b89680203d825fc.png)
1一、 番茄红素的概况1.1 番茄红素的概况番茄红素属于烃类类胡萝卜素,含有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分子量为536。
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酮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 原活性。
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分子式为C40H56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1 番茄红素的全反式结构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工业中。
它在植物界的分布范围不很广,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柚和木瓜等食物中。
最早的有关番茄红素生物活性的报道是在1959年,Ernster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辐射后的小鼠腹腔内注射蕃茄红素后生存率提高了,并能抵抗细菌的感染。
现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的危险性,尤其是胃肠道和前列腺癌,而番茄红素是番茄制品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很强,是VE的100倍,β 胡萝卜素的2倍以上,它能高效淬灭人体中的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从而起到抗癌、抑癌作用及活化免疫细胞等功能。
番茄红素重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已经使它成为多功能性的食品配料,如:抗氧化剂、营养保健剂、天然色素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等食物中,其中在番茄中含量最高,且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加,在成熟番茄果实中含量可达3~14mg/100g,我国新疆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多达40mg/100g以上;番茄红素还存在于辣椒、西瓜、柿子、南瓜的果肉中。
(西红柿来自西方国家,传到中国后得了“西红柿”、“番茄”之名。
有番茄中的“黄金”之称的番茄红素是食物中的一种天然色素成分,在化学结构上属于类胡萝卜素。
番茄、西瓜和葡萄、柚等食物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很高,这些食物所具有的红或黄颜色主要就是由番茄红素引起的。
现在人们已经研究出它具有抗氧化、抑制突变、降低核酸损伤、减少心血管疾病及预防癌症等多种功能。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baeb2fd0d233d4b14e69d0.png)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4fab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1. 引言番茄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番茄红素是其主要色素成分之一。
番茄红素在许多植物和水果中都存在,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证明番茄中存在番茄红素,并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 实验原理番茄红素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若干个双键,使其具有一定的共振特性,呈现出红色的吸光峰。
利用此特性,可以通过分光光度法对番茄红素进行测定。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溶液在特定波长下对光的吸收,来推测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 将新鲜番茄取皮并剁碎,将番茄碎液放入砂浴加热器中加热20分钟,使其完全破裂释放番茄红素。
2. 过滤番茄碎液,去除残渣。
取得的番茄汁即为待测番茄红素溶液。
3. 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480nm,将番茄红素溶液置于比色皿中,放入分光光度计测量室,记录吸光度值。
4. 设立不同浓度的番茄红素标准溶液,并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值,制作标准曲线。
5.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浓度。
4. 实验数据标准溶液浓度(mg/L) 吸光度0.5 0.1201 0.2402 0.4904 1.0106 1.4708 2.10010 2.700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为0.930。
5. 结果与讨论通过测量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并参考标准曲线,可以得出其浓度为3.244 mg/L。
因此,在所使用的实验条件下,我们成功地定量测定了番茄红素的浓度。
同时,通过对比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吸光度,还可以推测番茄红素在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番茄红素的提取效率可能会受番茄的成熟度、存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器材精确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同时使用优质的实验器材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出番茄红素并测定了其浓度为3.244 mg/L。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87d23edaef8941ea76e058a.png)
i n t h e r e c e n t d e c a d e we r e r e v i e we d a n d s u mm a r i z e d i n a s p e c t s o f p h y s i c —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b i o l o g i c a l
生理功能、制备和纯化方法以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 归纳。结果:番茄红素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具 有抗氧化、 抗肿瘤、 保护心血管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 学功能。 近些年来, 有机溶剂浸提法、 超临界流体法、
微 生 物发 酵 法和 化 学合 成 法 等制备 方 法 , 色谱 法 、皂 化 法 、重 结 晶法 和膜 分 离法等 纯化 方 法 , 以及 紫外 可见 分光 光度 法 、 高效 液 相 色谱 法和 差 示 量热 扫描 法等检 测方 法 的不 断发展 ,促 进 了番 茄 红素 在保 健 食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68c4595077232f60ddcca1aa.png)
综述收稿日期:2006 11 07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傅喆暾1,2,袁 杰1,2,黄雄伟1,2,张 鸣1,2(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分院,上海200090;2.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90)关键词:番茄红素;作用机制;保健作用;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199(2007)01 0058 04番茄红素(lycopene),又名茄红素,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自然界已知的600多种类胡萝卜素(car o tenoid)的一种。
1873年,H artsen首先从Ta m us Co mmunis L.berries中提取了番茄红素。
Schunck通过对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研究,发现其不同于从胡萝卜中提取的胡萝卜素,于1903年将其命名为Lycopene。
1959年Forssberg最早报道了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但由于它没有 胡萝卜素那样的 芷香环结构,不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从而未对其加以重视。
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它在对单线态氧的淬灭、自由基的清除、阻断亚硝胺形成、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增加免疫力、减少DNA损伤以及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等多种作用方式,起到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功能和延缓衰老等作用。
目前番茄红素健康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越来越被世人高度重视。
本文就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概述。
1 番茄红素的理化特性番茄红素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熔点为172~175。
它由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 碳双键构成的高度不饱和直链型烃类化合物,为脂溶性色素,纯品为无毒针状深红色晶体。
由于没有 胡萝卜素那样的 芷香酮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脂肪、乙醚、石油醚等[1]。
大部分为全反式构型,小部分为顺式构型,因11个共轭双键都能异构化,故可以产生大约1056种不同的单或多 顺异构体,以5 顺、9 顺、13 顺型为主。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37342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8.png)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一、介绍番茄红素的来源和作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具有强烈抗氧化作用的天然色素,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的果实中,如西红柿、番茄、辣椒等。
番茄红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抵御紫外线、氧化应激和病原体侵害,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番茄红素还具有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天然的健康食品成分,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多种高效的提取技术,如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番茄红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研究发现番茄红素与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抗氧化效果,降低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因此番茄红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1. 番茄红素的定义和化学结构;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番茄、西红柿、西瓜、柚子等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
它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其抗氧化活性远超过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为一种五环四萜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30H30,分子量为。
它的存在形式有三种:游离态、脂溶性结合态和水溶性结合态。
其中游离态番茄红素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抗氧化活性,而脂溶性结合态和水溶性结合态则主要在肠道中发挥作用。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和抗氧化效果,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提取研究。
目前常用的番茄红素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从番茄中提取出番茄红素,但由于受到原料来源、提取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物的质量和稳定性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番茄红素的提取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探讨其抗氧化协同作用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f4588c2172ded630b1cb6ae.png)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作者:高志勇来源:《中国瓜菜》2009年第03期摘要:番茄红素是开链式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促进细胞间隙连接通讯、防癌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被广泛地用于多种功能性食品。
文章主要介绍了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
对番茄红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生理功能;功能食品;癌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来自于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成熟期的番茄。
另外,还存在于西瓜、番木瓜、粉红色葡萄柚、秋橄榄等果蔬中,给它们提供了鲜艳的红色。
番茄红素尽管缺乏β-胡萝卜素所具有的维生素A原活性,但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是较强的,并且具有预防癌症、心血管病等疾病发生的功能。
由于其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利用价值,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1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较久,1875年,Millardet最早从番茄中获得番茄红素的粗提物。
命名为Solanornbin。
1903年,Schunde发现番茄中提取的这种色素的吸收光谱与胡萝卜素不同,因番茄的拉丁名为Sulanum Lycopersicum L.,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eopene。
1910年提出其分子式,1930年提出化学结构式,并于1932年得到证实。
此后很长时期对番茄红素少有研究,直到1974年,有人发现吃番茄可以减少某些癌症的发生,才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番茄红素的重视。
1989年,Mascio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淬灭速度最高;1991年,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发现消化道癌症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随后对番茄红素功能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1995-2003年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有800篇之多,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在组织和体液中的分布。
番茄红素淬灭活性氧。
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以及番茄红素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9ffd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0.png)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和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
因此,番茄红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加工后的番茄果肉样品与有机溶剂如正己烷、醇类等进行浸泡或回流提取。
随后,通过差速离心、浓缩等步骤,得到含有番茄红素的提取物。
此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较强的特性进行提取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一般选用二氧化碳,在高压和高温的条件下与番茄样品接触,使番茄红素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最后通过降温或减压,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微波辅助萃取法则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性,加速植物细胞壁的破裂,提高提取效率。
其次,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研究主要围绕其光热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展开。
光热稳定性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在光的作用下会发生异构化、氧化和分解等反应。
因此,在番茄红素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光和加入光稳定剂以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
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容易受到氧气和自由基的攻击,导致其降解和失去活性。
因此,可以通过加入抗氧化剂、调节pH值、降低温度等方式来提高番茄红素的抗氧化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改善番茄红素稳定性的新方法。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将番茄红素包裹在聚合物纳米粒子或脂质体中,可以提高番茄红素在水相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另外,一些研究还通过合成或提取番茄红素的结构类似物,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总之,番茄红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在食品科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和探索新的改善稳定性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番茄红素的生理活性和营养功能。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495ca6aaf1ffc4ffe47acaa.png)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田丽萍1 王 进1 薛 琳2(1.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蔬菜研究所,新疆石河子 832003)【摘 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预防人类某些癌症和其他疾病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围绕国内外学者在番茄红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稳定性,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R15113文献标识码:B3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GG 03。
番茄红素(locopene )作为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存在于番茄果实之中,它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和英国许可使用的食用[1]。
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 ECFA )认定番茄红素为A 类营养素并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营养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而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主要色素,是结合在有色体膜上的线状晶体,番茄的鲜红色泽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的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不具有类胡萝卜素的生理活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是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其在人类的健康上的作用以来,它的独特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番茄红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
1 番茄红素的分布111 在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番茄、胡萝卜、西瓜、南瓜、李柿、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红莓、云莓、柑橘、甘蓝、红色葡萄柚以及红色的橄榄油中均含有番茄红素,具报道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是番茄的果实,可达30~140mg/K g ,中国新疆番茄酱中番茄红素含量可达120mg/K g 。
表1 各种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2]食 品含量(mg/kg )番 茄5010~12010李 子0105~011红色葡萄柚3316番石榴5410西 瓜2310~7210木 瓜2010~5310112 在人体中的分布哺乳动物不能自行合成番茄红素,必须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得,人们通过饮食获取番茄红素并且80%是通过使用番茄及其加工制品获得。
基因工程之番茄红素研究
![基因工程之番茄红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1c8b0af12d2af90242e6e2.png)
结果 转基因 植株果 实中的 番茄红 素含量 均明显 高于未 转基因 植株
异 ❸中运 用了 mRNA 反转录 扩增、 高效液 相色谱 法检测 ❶中运 用了 GUS检 测、RTPCR、 Northern 杂交检 测❷用 没有运 用
同 1. 转基因 番茄中 番茄红 素的得 含量均 高于未 转基因 植株 2. 使用的 导入基 因都是 番茄红 素β—环 化酶基 因(LYC-b)
【结果】 p2300-121-Lyc-1 干扰载体的转化 植株中,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达到13.84 μg/g, 较对照株平均增长量为3.82 μg/g。p2300121-Lyc-2 干扰载体转化的株中,番茄红素 最高含量为6.76 μg/g,较对照株平均增长 量为2.05 μg/g转基因植株中番茄红素的含 量普遍增加 【结论】利用反向调控的手段针对番茄红 素β/ε 环化酶基因实施干扰作用来提高植株 内番茄红素含量的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所获得 的5 株 转基因 番茄果 实的番 茄红素 测定都 比非转 基因番 茄果实 中番茄 红素高
❶❷❸ 中所使 用的菌 用的菌 株、质 粒各不 相同
3. 都是运 都是运 用RNAi 的原理 将番茄 红素β— 红素 环化酶 ( Lcy ) 基因沉 默来增 加番茄 红素的 含量 4. 都运用 了农杆 菌转化 法、 PCR检 检 测、 PCR扩 扩 增技术
克隆载体 pUCm-T 质粒 pCAMBIA 2301 和 pUBI (含 含 Ubiquitin 基因) 基因 表达载体 p2300-121 (含P35S含 gus-Tnos 串联系 列) 大肠杆菌 (Escherich ia coli) XL1、根 、 癌农杆菌 (Agrobact erium tumefacie ms)
番茄红 农杆菌 素β—环 转化法 化酶基 因(LYC-b) 抗性植 株的 GUS检 测 PCR检测 RT-PCR、 Northern 杂交检 测 PCR扩增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https://img.taocdn.com/s3/m/e88e1e50804d2b160b4ec0b3.png)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lycopene)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也有较多分布。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所以其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有比其他类胡萝卜素更好的生物活性,并且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因子,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抑制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骨质疏松、抗辐射等作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功能性天然色素。
番茄红素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 A 类营养素,并被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具有营养与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
目前,番茄红素健康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并被誉为“21 世纪的保健品新宠”。
一、番茄红素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国外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最早由Hartsen 在 1873 年从莓果中分离发现,为结晶性深红色色素。
1989年,Masic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淬灭速度最高;1991年,Campbell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Franceschi发现消化道癌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之后,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及番茄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2、国内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对番茄红素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鲜有报道,近几年骤然升温,出现了大量综述类文章,内容包括:番茄红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番茄红素及其研究进展;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及其生产应用研究;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等。
番茄红素的研究
![番茄红素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a8a5b1312b3169a551a468.png)
番茄红素研究摘要: 番茄红素是一个黄, 红色类胡萝卜素,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作为一个功效性天然色素, 番茄红素关键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
番茄红索含有独特理化性质和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个生理功效, 伴随相关研究不停深入, 番茄红素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番茄红素; 理化性质; 生理功效; 提取工艺; 测定方法番茄红素是一个黄/红色类胡萝卜素。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番茄红素作为一个功效性天然色素, 含有淬灭活性氧、消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脏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多个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老化、保护皮肤等生理功效。
多年来, 番茄红素相关产品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效性食品和新药研究一个热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
番茄红素产品关键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 其作为药品还未面世,具体医用价值还在研发当中。
1 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晶体为红色长针状, 熔点为174℃.可燃, 易溶于二硫化碳、氯仿、苯等, 可溶于丙酮、乙醚、正己烷、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难溶于甲醇、乙醇, 不溶于水。
番茄红素在多种溶剂中溶解度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样品纯度越高, 溶解越困难。
番茄红素是多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分子中有11个共扼及2个非共扼双键, 所以番茄红素稳定性差, 轻易燃烧, 易被氧化。
其损失关键是因为发生氧化、顺反式异构化和降解造成, 氧、热、光会促进番茄红素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降解, 所以稳定性研究是番茄红素研究领域一项关键内容。
番茄红素性质十分活泼, 光、氧气、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 但耐热稳定性很好, 对碱也比较稳定, 盐酸却对其有较强破坏作用。
番茄红素对光尤为敏感, 尤其是对日光和紫外光, 日光下0.5d, 番茄红素基础损失。
紫外光下3d后番茄红素损失40%, 研究发觉.番茄红素降解在热处理和光照环境中为一级反应; 500℃时最初9h异构化为关键趋势, 100—1500℃时降解为关键趋势。
最新-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 精品
![最新-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21f2d27c3c1ec5da51e27026.png)
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本文首先综述了番茄红素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且介绍了其分布、理化性质、化学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最后对番茄红素的用途作出了展望。
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癌症前言番茄红素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也有较多分布。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维生素的生物活性,所以其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有比其他类胡萝卜素更好的生物活性,并且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因子,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的一个热点[1]1、番茄红素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873年,最早从中分离得到深红色的番茄红素结晶。
1875年,从番茄中获得一种含有番茄红素的粗提物,当时命名为。
1913年,根据它对生长条件的影响,又把它命名为。
而1930年的名称中文即番茄红素一直沿用至今[2]。
11国外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1989年,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猝灭速度最高;1991年,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发现消化道癌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随后,对番茄红素的功能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1995年~2003年[3]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达800多篇,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及番茄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12国内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对番茄红素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鲜有报道,近三年骤然升温,出现了大量综述类文章,内容包括番茄红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番茄红素及其研究进展;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及其生产应用研究;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等。
2、番茄红素的分布、化学结构21番茄红素的分布211番茄红素在果蔬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窄,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木瓜及苦瓜籽、番石榴等食物。
番茄红素的研究分解
![番茄红素的研究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baa8cdbbceb19e8b8f6badf.png)
参考文献
• Shirsath S R, Sonawanea S H, Gogate P R. Intensification of extra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using ultrasonic irradiations-A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Process Intensification,2012, 53(3): 10-23.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番茄炒鸡蛋
• 颜色 黄灿灿的鸡蛋,鲜红的番茄(番茄红素)
• 鲜味 番茄中含谷氨酸钠。鸡蛋含大量蛋白质, 水解为氨基酸。
• 营养价值 油脂可释放番茄红素等
脂溶性物质,抗氧化。
主要内容
• 番茄红素的概述 • 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 • 番茄红素的应用和产品开发 • 前景
1 概述
•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 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最早从番茄(表皮)中 分离制得,故称“番茄红素”,可有效预 防各种疾病,素有“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 ” 之美称。已被FAO、JECFA、WHO认定为 A类营养素,被50多个国家地区作为营养与 着色的食品添加剂。
• 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物质 ,消化后通过被动扩 散方式被小肠黏膜吸收。随后结合乳糜微 粒进入淋巴系统 ,转运入肝脏。在载脂蛋白 的帮助下,从肝脏转运到血浆再分布到不同 的器官。吸收过程受食物组成、颗粒大小 和是否热处理、消化酶、胃酸等影响。
1.6 安全性及推荐日摄入量
• FAO/WHO 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第67次会议规定: 番茄红素的ADI为0-0.5 mg/kg 体重。 每天吃200~300g番茄(3~14mg/100g)适宜。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https://img.taocdn.com/s3/m/d432126858fafab069dc0237.png)
提取工艺流程 番茄一清洗、去籽和果梗一破碎一离心脱水一无水乙醇处理后的番茄 糊 超声波提取一番茄红素初提液一检测番茄红素的含量
2013-8-1 超声波法提取番茄红素的研究 朱晓玲,刘瑞云,刘意,黄坤,余军霞,池汝安,郭 嘉
1.2.1 番茄的前处理 把新鲜番茄洗干净,放人冰箱冷冻室中,在 一10— 一15℃的温度下冷冻24 h,番茄冻实 后取出,在室温中避光处放置融化。待番茄 融化,大量的水分从番茄中渗出后,将融化 的番茄搅碎成泥,平铺放置在瓷盘中,放人 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温度设置为45~ 50℃。用高速粉碎机把干燥后的番茄粉碎成 番茄粉末,放入棕色的广口瓶中待用。 l_3.2 超声波提取法 称取5 g的已干燥的番茄粉末于三Et烧瓶,加 入提取液乙酸乙酯,于电脑智能温控低温超 声合成萃取仪中提取,分别进行温度、时间、 提取级数、微波功率和固液比单因素实验, 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较优水平进行正 交试验,对每次提取液稀释相同倍数测吸光 度。
超声波法提取番茄红素的研究 朱晓玲,刘瑞云,刘意,黄坤,余军霞,池汝安,郭 嘉姓名 管来自森学号:09053101
姓名 彭 雄
学号:09053222
姓名 曾 文
学号:09053302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 色素。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西红柿 的成熟果实中。它是目前在自然界 的植物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 一。科学证明,人体内的单线态氧 和氧自由基是侵害人体自身免疫系 统的罪魁祸首。番茄红素清除自由 基的功效远胜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和 维生素E,其淬灭单线态氧速率常数 是维生素E的100倍。它可以有效的 防治因衰老,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各 种疾病。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春生
生物学特性 1、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过物理和化学方式猝灭单 线态氧或捕捉过氧化自由基。 2、番茄红素对细胞生长代谢起调控作用:通过诱导细 胞间连接,增强正常细胞之间的GJIC,控制细胞生长 和诱导细胞分化来抑制肿瘤的增长。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https://img.taocdn.com/s3/m/ffb046482e3f5727a5e9628f.png)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人们膳食中的一种重要的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其晶体与溶液呈紫红色, 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1.研究概况 2.实验部分 2.1 提取部分 2.2 纯化及检测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1.番茄红素研究概况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
(3)番茄红素的性质检测
1) 与浓H2SO4的显色反应 取少量浓缩后的产品,用0.5mL CHCl3 溶 解,小心加入0.5mL 浓H2SO4,观察界面处 颜色变化。 2) Carr-Price 反应 取少量浓缩后的产品,溶于2 mL CHCl3 中,然后再滴加数滴SbCl3 的CHCl3溶液, 振荡,取部分( 条件探索五)
浸提温度的选择
提取部分( 条件探索六 提取部分( 条件探索六)
浸提次数的选择
其他条件对浸提效果的影响
番茄红素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浸提温度38℃ 料液比1∶2 浸提时间70min
纯化及检测部分
(1) 番茄红素提取液的浓缩 将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得到的粗提液,用 旋转蒸发器在30℃时减压挥发溶剂。 (2) 粗产品的纯化 1)淋洗剂的选择 2)柱层析分离番茄红素
3) 番茄红素的紫外光谱
3.结果与讨论
(1)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以二氯甲烷为 萃取剂提取效果最好,该溶剂毒性小,沸点低, 易于分离回收。 (2)通过对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发现,将 番茄酱先脱水浸提效果好,用异丙醇脱水,其中 异丙醇处理时间为15min,原料与异丙醇之比为 1:3为宜;采用搅拌浸提可明显提高番茄红素的 提取效果。
有机溶剂浸提法的特点
优点: 工艺简单 能耗低 溶剂易回收 缺点: 所得产品纯度低 需要进一步纯化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实验采用有 机溶剂浸提法对番茄红素进行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田丽萍1 王 进1 薛 琳2(1.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蔬菜研究所,新疆石河子 832003)【摘 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预防人类某些癌症和其他疾病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围绕国内外学者在番茄红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稳定性,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R15113文献标识码:B3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GG 03。
番茄红素(locopene )作为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存在于番茄果实之中,它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和英国许可使用的食用色素中包括了番茄红素[1]。
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 ECFA )认定番茄红素为A 类营养素并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营养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而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主要色素,是结合在有色体膜上的线状晶体,番茄的鲜红色泽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的存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不具有类胡萝卜素的生理活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是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其在人类的健康上的作用以来,它的独特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番茄红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
1 番茄红素的分布111 在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番茄、胡萝卜、西瓜、南瓜、李柿、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红莓、云莓、柑橘、甘蓝、红色葡萄柚以及红色的橄榄油中均含有番茄红素,具报道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是番茄的果实,可达30~140mg/K g ,中国新疆番茄酱中番茄红素含量可达120mg/K g 。
表1 各种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2]食 品含量(mg/kg )番 茄5010~12010李 子0105~011红色葡萄柚3316番石榴5410西 瓜2310~7210木 瓜2010~5310112 在人体中的分布哺乳动物不能自行合成番茄红素,必须从蔬菜和水果中获得,人们通过饮食获取番茄红素并且80%是通过使用番茄及其加工制品获得。
番茄红素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乳腺、卵巢、子宫、消化道等器官中,含量较多的是血液、肾上腺、睾丸、肝脏等器官。
表2 人体的一些组织中番茄红素的含量[3]组织含量(nm ol/L )组织含量(nm ol/L )肾上腺21160脂肪1130乳 房0178结肠0131肾0162肝脏5172皮 肤0142睾丸21136第26卷 第1期2006年 2月农业与技术Agriculture&T echnology V ol 126 N o 11Feb.2006・72 ・2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番茄红素没有生理功能,因为它没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它具有抗癌,消除人体内垃圾,延缓人体衰老以及与人体寿命有关。
211 番茄红素与癌前列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5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尚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然而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Weisburger分析了番茄红素预防肿瘤的证据发现,经常吃番茄的地区的人群,如地中海地区的居民,癌症的发病率很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在煎烤鱼或肉的同时涂抹番茄酱,不但鱼肉不会焦黄,还减少了烹调中杂胺等致癌物的形成。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隙的结合作用变弱[4]。
Bertram认为,番茄红素能促进并维持细胞间隙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强细胞间隙的结合能力,有效抑制癌变[5]。
另一方面Wang 和C ountry man等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和β2胡萝卜素能够在细胞水平上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和白血细胞(H L260)的增殖[6]。
Levin等研究发现,由胰岛素生长因子(IG F)引起的癌细胞增殖,可被番茄红素抑制,主要原因是IG F21受体上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受阻,因为谷氨酸磷酸化是IG F的第一步,所以番茄红素的抗癌作用可以认为是抑制受体的移动而阻止了增殖因子产生[7]。
Mitamara 认为,番茄红素可以通过减少TG F在遗传过程中的表达来阻止雌鼠乳房肿瘤的形成[8]。
212 番茄红素与人体垃圾人的体内垃圾又称体锈,又指自由基,它是指化合物中的共价键,在体内代谢发生均裂后所形成的外层轨道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性能不稳定和不平衡,易造成反应性氧代谢物的沉积。
在生理状态下,尽管机体不断产生自由基,而同时机体又存在着抗氧化系统,因此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呈动态平衡状态,在病理状态下,由于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自由基的防御体系发生障碍自由基便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的特性,它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能极有效地阻止自由基对组织细胞、DNA、基因的毒性作用及损伤,已有很多研究报道番茄红素能够有效的清除人体内垃圾。
213 人体番茄红素与人的寿命据报道胡萝卜素含量与动物的寿命有关。
许多数据分析表明血清中胡萝卜素浓度高的动物,寿命较长。
哺乳动物中,人的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番茄红素的含量男女都是在20~40nm ol/L之间。
此外,女性比男性血清中的胡萝卜素的浓度高,这可能是女性寿命比男性长的原因之一[10]。
214 番茄红素的作用机理近几年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和β2胡萝卜素一样,是防病治病的活性功能因子。
目前普遍认为番茄红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强抗氧化剂,猝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蛋白和DNA受到氧化破坏,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抑制LD L胆固醇氧化产物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促进细胞间正常结合,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的结合变弱,而番茄红素具有促进细胞间正常结合的蛋白质的合成。
(3)抑制癌细胞转移增殖因子227G F的遗传表达。
(4)抑制癌细胞增殖因子的作用。
(5)活化免疫细胞作用等。
3 番茄红素的性质31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是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185,针状棕红色晶体。
它是由11个共轭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链组成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不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苯油脂,氯仿等,色泽为棕红色,熔点为174℃,可燃,在波长472nm 处有一强吸收峰,有多种异构体结构。
312 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番茄红素对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使用时避免与铁、铜等容器接触,对铁和铜的稳定性较差,其他金属离子则较稳定。
盐酸对番茄红素稳定性有影响,浓度越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越差。
碱对番茄红素影响不大。
番茄红素对光十分不稳定,尤其是日光直射下一天即可损失完毕。
对紫外光也较敏感,在暗处保存效果较好。
313 番茄红素的溶解性番茄红素在石油醚、6#溶剂、乙酸乙酯、丙酮中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上面四种溶剂中,在相同温度下,番茄红素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最大,丙酮、石油醚次之,6#溶剂最小。
・73 ・2006年2月 农业与技术V ol126 N o114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4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使用高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的流体做为溶剂的萃取过程。
使处于临界点附近的流体不仅对物质具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而且物质的溶解度随体系的压力或温度就可以方便地进行选择性地萃取分离物质。
412 番茄皮→干糙→粉碎→6号溶剂浸提液→浸提液真空浓缩→番茄红素粗提液。
413 酶反应法:通过外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方法来提取番茄红素。
其工艺流程为:清洗鲜番茄, 100℃热水烫去皮5~7秒钟,用高速搅拌机打浆,加热钝化酶活85℃,冷却到45℃,调整PH值到315,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0105%,处理4h,粗滤去核,高速离心(4000rpm)、70℃干燥沉淀物得样品。
沉淀呈鲜红色,样品得率为01585%。
414 皂化法提取番茄红素:通过对番茄加工原料的皂化,破坏了番茄细胞组织,番茄红素被完全“解放”出来,使番茄红素的提取量提高了4倍,同时可以消除β2胡萝卜素对番茄红素测定的影响。
该方法可行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番茄红素的检测方法在目前的参考文献中,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511 以苏丹红代替番茄红素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用以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
512 以石油醚或者正己烷为溶剂,在472nm比色测定其吸光度和摩尔消光系数来计算其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513 依高压液相色谱法,通过与标准样品的面积比来测定样品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这几种方法有明显的优缺点:(1)和(2)不需要标准品,但其系统误差较大,同时又不能排除β2胡萝卜素等的干扰。
(3)要求有番茄红素标准样品,而纯度高的番茄红素本身稳定性很差,不宜长期保存,而且价格昂贵,日常测定难度大。
6 发展趋势番茄红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无毒等优点。
作为具有生理功能的天然色素,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国内外均十分重视其开发和利用,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目前也不断加大开发力度,相信不久以后,番茄红素很快商品化、产生化、规模化。
参考文献[1]卢元芳.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原理[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1,(7):24-26[2]孙庆杰,丁宵霖.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1998,(1):1-6[3]李琳,吴永娴,曾凡坤.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0,(5):8-11[4]W eiburger J H.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tomato productsin disease prevention Proc.S oc.Exp.Biol.M ed[J].1998,218(2):140 -144[5]Bertram J S,et al.tomato2based products lycopene and cancer,review ofepidem iologic literature[J].1999,91(4):317-333[6]G avrilov.A.S.et al.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 icrobiological method.Applied Biochem istry and M icrobiology[J].1991,37(3)66-70[7]Sharonl Y and Levy J.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f the Antioxidant Vita2m ins andβ2carotene in Disease Provention.[J]1994,11(2):102114 [8]ScottK J,HartD J.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HP LC M ethod forthe Analysis of Carotenoids in F oods,and the M easurement of the Carotenoid C ontent of Vegetables and Fruits C omm only C onsumed in the UK,F ood Chem.[J]1995,54:101-111.[9]徐伟,刁复强编译,尹冰校审.番茄红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手册,1998,25(1):38-40[10]邓宇.番茄红素提取方法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2,(2):26-31The R esearch Advancement of LocopeneTI AN Li Ping1,W ANGJin1,X UE Lin2(1.C ollege of Bi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 injiang832003,China;2.Institute of Vegetable,Shihezi,X injiang832003,China)Abstract:Locopene is a very im portant carotenoid.In recent year,locopene is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ing area of function food.This review introduced researching progresses of locopene in its physico2chemical properties,biological properties,stability,methods of extraction and prospected its application on exploring locopene.K eyw ords:locopene,physico2chemical properties,physiological2function作者简介:田丽萍,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营养及植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