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合集下载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以及这两个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环节。

通过良种良法把品种固有的基因型充分发挥出来作物栽培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复杂性,作物品种种类多,环境条件不同。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都不可违背。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地区适合栽不同的作物。

4变动性,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新技术的措施引进,栽培方法也要不断变化。

作物:人们为了利用,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护、管理。

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当地作物资源: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优点:见效快,投资少,收益大。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生活条件需要得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光、温度、水等。

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的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逐步适应。

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作物,谷子、高粱、稻(2)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3)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亚麻(2)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3)糖料作物,甘蔗、甜菜(4)其他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犀等。

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区别:1栽培种的各个器官特别是人类所用的部分巨大,生长迅速,野生子粒小,少2栽培作物的有效成分改进了3栽培作物的成熟期比较一致,野生种的成熟期不一致,生育期长4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特别是玉米,野生种的传播手段发达5栽培作物的休眠性缩短减弱,野生种的休眠性较长6栽培作物的防护机能减弱,野生种的保护组织发达。

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门应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二零一五年九月
作物科学学院大田作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 饲料等各种作物群体(庄稼)。
2、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 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 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 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作物栽培是通过
作物
器官发育 产量形成 品质形成
良种良法相配套, 充分发挥作物品 种的潜力。
3.发育研究法:侧重于发育器官的观察研究。 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株 高、统计根条数、叶片数、分蘖数(稻、 麦的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 分蘖的消长和穗粒的形成是调查的重点。
4.作物生理研究法:
借助于仪器测定一些生理指标。比如:光合 速率、蒸腾速率等。 作物收获后与品质相关的一些指标。


第四章 大豆(4学时)
第五章 花生(6学时)
第六章 烟草(8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
广义的作物,人类栽培的所有绿色植物。
狭义的作物,人类大面积栽培的作物,
也称大田作物。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 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 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 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门应用科学。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学这门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1、何谓作物,作物栽培学?广义:指所有经人工栽培的植物。

狭义: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亦即通常所说的“庄稼”。

一般所说的作物都是指狭义的。

目前,我国的大田作物约有50余种。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机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

3、简述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4、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1、作物栽培业是生物生产,是以有生命的“机器”生产有生命的产品。

2、作物栽培业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它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3、作物栽培是初级生产,别的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以作物栽培业为基础. 4、作物栽培业是露天生产,受自然支配,人类难于控制。

5、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麦现在哪些方面?1、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衣着的来源。

2、作物栽培业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基础3、作物栽培业的产品是多种工业原料和药材原料。

4、深加工使作物栽培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作物体系的建立及其技术原理的研究。

(二)集约条件下农作高产、优质、高效机理和技术体系及突破点的研究。

(三)农作物抗逆稳产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四)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五)间、套、复种立体种植机理与技术的研究(六)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与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七)农作物栽培体系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八)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7、我国农业生产可分为哪几个区域?1、内蒙古高原区2、新疆甘肃灌溉农业区3、青藏高原农业区4、东北农业区5、黄土高原区6、华北农业区7、长江流域农业区8、东南沿海农业区9、云贵高原农业区8、我国在作物起源中占有什么地位?9、我国古代作物栽培中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10、“由谁养活中国”这一提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1、你对“可持续农业”是怎样理解的?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

为了种好庄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物等)。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肥等。

了解作物的特性特征,懂得了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要相应地采用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作物栽培学概论

作物栽培学概论

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向 1.全国农区耕地产量潜力的研究。 2.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的研究。 3.主要农作物合理布局和调整结构的研究。 4.不同类型地区农作体系相适应的集约化 耕 作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5.我国高产、中产、低产农区农田产量综合 分类指标及潜力分析与效果的研究。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作物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生产的周期较长,与其 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 特点。 1、系统的复杂性 2、技术的实用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生长的规律性 5、明显的季节性 6、严格的地域性 7、较强的社会性
作物栽培学概论
第一节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四、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五、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 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 关系,并探讨解决作物实现高产、稳产、优质、 低成本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一环境一措施三者关 系的一门科学。
五、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近年来,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对农业生 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动力。据统计,1975年 世界人口为40亿,耕地面积为15.07亿hm2, 到1999年仅24年时间,人口已增加到了60亿, 耕地面积却减少到了13.13亿hm2。各国都十 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复种指数和作物单 产来保持农产品总量的增加,以应付人口压 力的严重挑战。在农产品的生产中,粮食生 产被列为首要任务。
二、作物的概念 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地球上植物 有40多万种,被利用的植物有 2500~3000多种)。 狭义:是指农作物,目前主要栽 培的作物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种。 (粮、棉、油,糖、麻、烟,茶、桑、 果,菜、药、杂,统称为“庄稼”)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 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 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 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㈡ 任务: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采取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 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36
㈢ 研究对象
–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四节 作物与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 第三节 作物的产量潜力 – 第四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改良
24
– 北非:埃及,公元前3600年种植过小麦和大麦 – 美洲:种植作物的历史始于公元前6000年,主要作
物有玉米、豆类、薯类、南瓜、籽粒苋等 – 欧洲:最早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麦、亚麻等
23
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 我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是世界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
版社,2003.
39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38
本次课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特点 –作物的起源与分类方法
• 难点
–作物分类方法的相对性
37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0
三、作物分类
㈠ 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 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分类
• 喜温作物:生物学起点温度10℃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 高的积温。如稻、玉米、高粱、谷子、花生、烟草等
• 耐寒作物:生物学起点温度约1~3℃,需要的积温一般 也较低。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豌豆、油菜等
• 冷凉作物:生物学起点温度介于两者之间,如马铃薯、 荞麦、亚麻等
(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
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 、普遍应用的措施与技术 ,为各论作铺垫,打基础
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 原理、栽培措施与技术
两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1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复杂性:来自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的复杂多变 –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要做到“不违农时” –地区性:不同地区适合于栽培不同作物 –变动性:品种更新、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
㈠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 作物:作物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生 物化学、群落学等
• 环境: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植物保护 学(病虫害防治学)等
34
– 各相关学科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 作物栽培学是对各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是 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但又不是单纯 的综合应用; • 而是将各种科技成果集成组装、灵活运用, 再加上其自身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 成规律、作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从而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14
– 引种理论
• “土宜论”:不同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引种只能 在相同的土壤之间进行
• “风土论”:不同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引种 时必须协调好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 “排风论”:不同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但植 物的遗传性可以改变,主张顺应植物的要求与改造 植物的本性并重,以达到驯化目的
13
㈡ 引种的成功事例及教训
作物栽培学总论
课程简介
• 作物栽培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
• 《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程,与《作物栽培学各论》一起构成《作物栽 培学》
• 主要讲述作物栽培的一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 及普遍适用的栽培与耕作技术措施等
47
讲授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 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的形成 •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 第六章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43
讲授内容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6学时)
– 第一节 作物的环境 – 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 –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 – 第四节 作物与水的关系 –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 –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的关系
42
讲授内容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8学时)
– 第三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 – 第四节 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 第五节 营养调节技术 – 第六节 水分调节技术 – 第七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 第八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第九节 收获技术 – 第十节 灾后应变栽培技术
46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 第三节 植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 第四节 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 – 第五节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区划 – 第六节 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45
讲授内容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6学时)
② 引种时要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引种把一些病虫草害 也引进来了。如:甘薯黑斑病,美洲→日本→我国 辽宁→我国所有甘薯产区;稻水象甲,北美→日本 (20世纪70年代)→朝鲜半岛(80年代中期)→我 国河北、辽宁(80年代末期)
11
㈢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 作物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作物引种成功的关键,也是 引种的原则。具体内容—— 1、生活条件须得到满足,各个生育阶段对光周期、 温度、降雨量以及养分的要求均需得到满足 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生境不 可能完全一致,必须采取栽培措施(调整播种期、 水肥调控、激素调控等)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 3、被引种植物会不断改变自身某些习性以适应新环 境,改变了的习性与抗性经过长期积累后,它就能 完全适应新环境了
• 我国有237种栽培植物(大田作物21种),还有大量作物 野生近缘种
17
– 作物类型的多样性
• 一种作物可分出很多类型。如:稻,水稻和陆稻, 籼稻和粳稻,早稻、中稻和晚稻,早熟、中熟和迟 熟,粘稻和糯稻,还有深水稻、再生稻等
– 作物品种的多样性
• 收入《中国水稻品种资源目录》的品种总数达29939 个;收入《中国栽培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的品种总 数达22595个
8
•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类
– 三碳作物:CO2受体是1,5-二磷酸核酮酸(RuBP), CO2被固定后形成3-磷酸甘油酸(PGA)
33
– 各相关学科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可概括 为两点
• 从单一到综合 • 从理论到应用
32
㈡ 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 作物栽培学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和各论共同构
成这门学科。 • 古今中外的农学、作物栽培学都包含总论和各论。
31
总论
各论
研究作物栽培的“共性”
研究作物栽培的“个性”
(不同的作物特征特性不同,
15
二、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㈠ 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作物引种
• 概念: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 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 分类:“简单引种”、“驯化引种” • 简单引种:指原产地与引种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
或被引种作物本身适应范围广,因此不需特殊处理 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 1935年,前苏联的瓦维洛夫,确定了世界8个独立起源 地,认为中国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 和栽培植物起源地”,并列出了起源我国的作物136个 种,其中大田作物20个种
22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卜慕华教授,1981)
㈠ 本土作物
– 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稷、黍、 稗、高粱、穇子、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 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苘 麻、苎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16
•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物种受到威胁或正在减少 – 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 – 物种一旦灭绝是不能再生的 –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种质资源,可以扩大动植物遗
传育种的基因基础
• 杂交水稻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典范
28
•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方法:
1、生物观察法:用肉眼和仪器观测作物生长发育、器 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通过比较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 差异,以此评判品种或栽培技术的优劣。具体做法: 每隔几天,从田间取样,考察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 积累动态
27
3、发育研究法: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 况,如稻、麦的分蘖动态、穗发育状况等
41
讲授内容
第六章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8学时)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种植制度 –第三节 农田管理制度
40
参考书目
• 董钻主编.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 官春云主编. 现代作物栽培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黄璜主编. 植物栽培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 杨文钰,屠乃美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中国农业出
–其中:小麦类、非洲高粱、红麻、甘蔗等增加了我国 原有作物的类型,魔芋、蓖麻、亚麻、三叶草等填补 了我国这类作物的空白
19
㈣ 从美洲引入的作物
–哥伦布;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 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18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一、作物的多样性 – 作物种类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