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总结●1.公共政策含义●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用权威的分配●伍德罗威尔逊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有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托尔斯戴伊政府选择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
●2.公共政策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直接形式●间接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3.政治活动三种形式●权力与控制。
政治活动经常以一种秘密形式表现,而且通常需要武力做依据。
●讨价还价。
再难也靠命令是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通过讨价还价令一个双方都满意。
●博弈。
在非权利环境下使自己包括他人确保一种结果形成。
●4.分配性政策和非分配性政策●向特定群体或个体分配服务或利益的政策●管制功能●政府资金来支持●比如产业政策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支持,对符合条件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助许多公共工程建立等。
●财富或权力的重新分配。
●难通过难制定难执行。
●比如通过所得税,累进税率,负所得税来进行财富转移。
●5.管制性政策和非管制性政策●管制(规制〕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加以限制经济性管制,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
社会性管制:如对产品安全方面的管制管制政策经常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冲突自我管制性政篥依靠被管制的群体主动进行自我内部控制比如一些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自律。
不会使他人利益受损,好的管理却可能对内邮每个人都有好处●6.公共政策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房地产●分配功能●7.系统三大块●公共政策系统●由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及其与公共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三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选民)。
●客体:社会问题(事)、社会成员(人)。
●公共政策环境: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8.政策工具类型●三分法。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所谓公共政策:实际是指政府的行为,即政府选择做的事情。
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与政治观念的形成,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5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他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
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5.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遵循四项标准: 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6.公共权力: 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7.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利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即公共秩序的需要与私人利益相比较是否对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必要性,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合法性,保护公共秩序的措施要能够接受司法审查。
合理性,个人利益损失应该得到合理补偿。
8.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秉持理性,但也不能缺少伦理的考量。
9.安乐死:(1)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使用药物让病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2)含义,一是安乐的不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手术)。
10.克隆技术:是一门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生物技术(clone)第二单元1.三权分立制度: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2.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公共政策: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那么。
2.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3.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4.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5.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开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但凡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6. 公共政策合法化: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7. 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这一概念,它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二、填空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2.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环节。
3.公共政策分析原那么:1. 系统原那么2. 预测原那么 3. 协调原那么4. 分解综合原那么5. 民主原那么 4.思想库类型:〔1〕官方思想库。
〔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
〔4〕国际思想库。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6.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5个〕: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执行子系统。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讲解学习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
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复习 重点难点 总结 整理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2、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3、公共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4、公共政策学的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二)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即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
(三)这门学科在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四)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
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6、具体研究对象: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所谓组织,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形式编制起来的人群体系。
第二: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第三: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第四: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范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第二章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
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
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
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1)按层次划分:①元政策: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②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
特征有:1)权威性 2)广泛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③具体政策: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4)按内容性质划分: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2) 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A. 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 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C. 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1)收集信息和资料 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 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的过程)1)主要是从政策信息转换的过程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政策分析就是要解决:事实、价值、规范三个核心问题。
由此导出三种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概念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7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程序:
明确问题
选择参与人
问卷设计
分析第一轮结果
设计出后续问卷
召开小组会议
准备最终报告
第一轮问卷设计的内容:
预测项,要求专家对特定事件的发生概率作出主观估计。
问题项,要求答卷者对问题重要性进行排序。
目标项目,对特定目标的可行性及是否合乎需要进行磋商、判断。
3、政策环境
⑴定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⑵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体制或制度条件——提供外部的组织环境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政治文化——对政策过程产生影响
国际环境——必须考虑的因素
4、政策系统(公共决策系统)的划分
成本和收益折现
计算成本——效益率
第八章政策执行与监测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
⑴政策问题的性质
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
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研究途径
系统理论
过程理论
团体理论
精英理论
制度理论
公共政策学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
新制度主义
公共政策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阶级分析途径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
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要点梳理附:期末考试题型安排及重点内容1.单选:基本概念理解,每章节后面的关键词。
A卷35题,B卷30题。
2.不定项选择:上课所讲的基本原理:如: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互动模型,权贵模型,政治政策议程,精英模型,多源流模型等等。
A 卷20个,B卷30个,每个2分。
3.案例分析:1.政策的执行2.政策的评估3.政策的规划4.政策模型4.口试:围绕新闻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题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策执行,政策模型。
会有漫画题出现。
课堂知识点总结梳理:一、三元互动(政府、市场、社会)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标准):价值(定性),偏好影响选择利益驱动技术(定量)能力驱动市场→技术:经济指标,产量指标。
政府→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二、政事系统系统论的四个要素:主体(政府,市场,社会)、客体、介体、环体(适用条件)机制:权力的运用体制(权力的分配)→组织→政策 1.政策文件2.规则(社群):* 意见领袖* 引入资源(补贴,红包…)* 风险转移者(集体沉默)* 交换与流动(争夺意见制高点)多元化的利益:信息,人脉,物质红利,平台。
组织形态:1.土地文明。
土地资源,以家庭为核心/载体。
2.工业文明。
设备资源,以公司为核心/载体。
3.互联网文明。
信息资源,以社群为核心/载体。
行为主体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分析角度如下:政府(中央、地方、基层)、企业、媒体、公民、项目本身思考各个利益主体对政策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政事议程对于突发事件: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触发机制:社会问题→政府议程→政策进入政府议程的因素有:私人诉求,团队推动,领袖作用,体制功能,传媒作用,问题本身,突发事件。
领导者具备:显性的技术知识和隐性的政治知识。
四、多元流模型政治元流政策元流政策之窗政策倡导者(四大触发机制)问题元流议程启动政治元流:公众需求,国家利益,社会文化政策元流:技术可行性问题元流:适用对象政策倡导者:利益集团,专家五、政策的规划(常态)冲突:意见能量的释放计划与规划的区别:规划对于任何方案,事前、事后都要有评估。
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1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二)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1、利益分配的基础——利益选择、利益整合2、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1)利益选择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2)利益整合利益整合建立在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
(3)利益分配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4)利益落实在利益分配之后,政府要关心的是:这些利益群体是不是能够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大概知道有哪些功能)1、导向功能(1)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2)公共政策发挥导向作用的途径:一是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行为方式二是借助于价值要素、规范行为方向(3)公共政策发挥导向功能的方式分为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4)从作用的结果来衡量,可以有正向的导向,也可以有反向的导向 2、调控功能(1)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2)公众的利益矛盾经常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公共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的类型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大类(4)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1)一般地说,政府的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政府制定的权威性的分配原则是不一样的,从政府的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的公众群体也是不一样的。
(2)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几类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书41页)(一)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社区1、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2、社区的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二)三个正式组织1、政府——第一部门(1)他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2)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范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1政策问题 2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 4政策资源 5政策评估标准 6政策效果 7政策环境 8政策信息第二章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4政党 5利益集团 6思想库 7大众传媒 8公民个人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4、执政党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 2、非执政党 3、大众传媒 4、思想库 5、公民和选民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章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范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 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1、问题察觉;2、问题描述;3、问题分析;4、问题界定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1确定政策目标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设计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设计的地位与作用;2、设计政策方案的要求;3、设计政策方案的步骤3评估、论证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评估和论证的界定;2、政策方案评估的基本内容4抉择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抉择的地位和作用;2、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3、政策方案抉择的要求六、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1、一般情况下,公共政策方案是经由政策制定部门最后抉择比较满意地方案2、政策合法化是特定的主体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把上的政策给与合法化、赋予合法地位的活动过程3、政策合法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4、政策合法化的最后结果是使公共政策方案具备合法化和权威化,从而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5、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成熟的公共政策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七、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议案;3、表决和通过议案;4、公布政策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2、领导决策会议决定;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第四章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地位与作用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检验正确与否的标准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实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政策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和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二是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试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三是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再决策等活动环节;1公共政策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 2.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 3.进行物质准备 4.做好组织准备 5.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2公共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1.政策试验 2.政策全面推广 3.指挥协调 4.监督控制3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再决策等活动环节四、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 5技术手段五、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本身的因素:第一,政策的权威性;第二,政策的正确性、明确性与具体性;第三,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第四,政策的可执行性;2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第一,政策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第二,政策执行人员的因素;3政策以外的因素:第一,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第二,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第三,政策资源的投入程度六、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及如何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自利性;2、执行者的认知缺陷;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执行准备不充分(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政策质量低劣;2、政策环境的变化;3、利益集团的压力;4、政策资源的不足;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创新(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和控制(4)加强政策舆论宣传七、试问如何改善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第五章一、公共政策监控定义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监控的意义1保证政策规范合法;2推进政策贯彻实施;3实现政策调整完善;4促进政策如期终结三、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1政策监督:1、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2政策控制:1、确立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3政策调整:第一,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第二,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第三,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第四,对政策效力的调整;第五,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四、我国的政策监控组成我国政策监控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权力机关的政策监控、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策监控,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政策监控以及来自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政策监控;案例沈阳中级法院报告破天荒未获市人大通过五、公共政策监控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2人大监督力度不够3法律不健全,法律制约不力4监督制约不协调,未构成合力5党政职能不分,责权不统一6司法监控作用有待于加强7社会舆论的作用在政策监控中发挥不充分六、如何完善公共政策监控1加大监控机构的独立性2强化人大的权力监督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4要构建强有力的监督网络5要把合理分权作为建立和完善政策监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对权力进行分离分立并加以制约,是政策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6加强司法监督7认真落实舆论监督制度七、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看法第六章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应的评估程序和方法,考察公共政策的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和价值等政策效果进行判断的政治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取相关信息,作为改进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正规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1)评估准备:1.明确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 3.挑选、培训评估人员 4.落实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1.广泛搜集政策信息 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撰写评估报告,进行评估总结:1.自我检验分析 2.撰写评估报告 3.评估报告与政策制定者或委托人见面评估的基本方法:1.社会指标法:描述性指标、产出叙述指标、分析性指标2.前后对比法3.目标群体评估法4.执行群体自评法5.专家评估法三、公共政策评估的障碍,如何改正想要使政策评估走出困境,应遵循下面的几点原则:第一,要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要根据公共政策所固有的特点来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标准;第三,要建立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规范健全官方的政策评估组织第四,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评估经费和信息系统第五,确立政策评估的法律地位第七章一、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政策终结则是发生在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它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形式1政策废止; 2政策替代; 3政策合并; 4政策分解; 5政策缩减三、公共政策终结障碍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知己知彼,灵活运用终结策略5作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第八章一、系统分析的定义系统分析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内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求得整体最优的现代科学方法;二、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过程1界定问题;2确认目标;3设计方案;4调查研究;5建立模型;6评价方案;7确认方案第九章一、什么是个人判断法又称个人头脑风暴法,是指依靠专家的微观智能结构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结果等作出自己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专家个人对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的个人判断法二、什么是博弈论又译作对策论、游戏论;它是一门研究相互影响着的局中人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科学;第十章一、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的定义所谓定量分析,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表达式、图、表等和数据数字、符号、图片等二、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的作用1弄清影响系统元素的逻辑关系和发生数量2推测系统的未来3使定性分析和判断更具理性。
公共政策09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要点1、公共政策的概念、作用与分类2、公共政策的范围3、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特别是团体路径的内容)4、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及历史总结5、公共政策组织系统与构成6、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的类型7、公共政策的主要议程8、中国行政机关领导的基本制度9、启动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10、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目标(或标准)与原则11、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2、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13、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基本路径14、简述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15、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化的发展途径16、公共政策制定案例分析17、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式1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9、影响政策成功执行的障碍分析20、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与特征21、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控制活动的主要类型22、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23、公共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24、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标准、种类25、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26、公共政策监控涉及的范围27、我国公共政策的周期28、政策终结的原因与障碍29、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30、政策研究的主要统计方法(列联分析、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31、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的基本内容32、政策预测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33、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指标与评价方法34、折现率的选取方法与性质35、成本效益分析中影子价格的确定方法36、公共政策预测的基本方法与特征(趋势预测、回归分析)37、政策德尔菲法的基本特征与做法题型: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30分)3、论述题(12分)4、计算题(20分)5、案例或资料分析(18分)。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社会问题也就是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只有促使人们去行动的问题,才为公共政策问题,若问题没有得到表达,不可能构成政策问题。
政策监控与政策调整: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调整是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动。
系统议程与政府议程:系统议程:政治社区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政府议程: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比系统的程序更具体,更明确。
两个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不同阶段: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1)系统议程有一些抽象的项目组成,概念,范围很模糊;政府议程更加特定和具体,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
(2)系统议程仅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方案;政府议程的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政策主体。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现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的两个方面。
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第二章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1、问题察觉;2、问题描述;3、问题分析;4、问题界定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1)确定政策目标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设计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设计的地位与作用;2、设计政策方案的要求;3、设计政策方案的步骤(3)评估、论证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评估和论证的界定;2、政策方案评估的基本容(4)抉择政策方案1、政策方案抉择的地位和作用;2、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3、政策方案抉择的要求六、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1、一般情况下,公共政策方案是经由政策制定部门最后抉择比较满意地方案2、政策合法化是特定的主体在法定权限围,把上的政策给与合法化、赋予合法地位的活动过程3、政策合法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4、政策合法化的最后结果是使公共政策方案具备合法化和权威化,从而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
5、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成熟的公共政策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七、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1、提出议案;2、审议议案;3、表决和通过议案;4、公布政策(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2、领导决策会议决定;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第四章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地位与作用(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检验正确与否的标准(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实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政策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和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二是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试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三是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再决策等活动环节。
(1)公共政策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2.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3.进行物质准备4.做好组织准备5.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2)公共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1.政策试验2.政策全面推广3.指挥协调4.监督控制(3)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再决策等活动环节四、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诱导手段(5)技术手段五、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本身的因素:第一,政策的权威性;第二,政策的正确性、明确性与具体性。
第三,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第四,政策的可执行性。
(2)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第一,政策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第二,政策执行人员的因素。
(3)政策以外的因素:第一,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第二,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第三,政策资源的投入程度六、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及如何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自利性;2、执行者的认知缺陷;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执行准备不充分(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政策质量低劣;2、政策环境的变化;3、利益集团的压力;4、政策资源的不足;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创新(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和控制(4)加强政策舆论宣传七、试问如何改善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第五章一、公共政策监控定义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监控的意义(1)保证政策规合法;(2)推进政策贯彻实施;(3)实现政策调整完善;(4)促进政策如期终结三、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1)政策监督:1、对政策制定活动的监督;2、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3、对政策评估活动的监督(2)政策控制:1、确立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3)政策调整:第一,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第二,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第三,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第四,对政策效力的调整;第五,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四、我国的政策监控组成我国政策监控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权力机关的政策监控、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策监控,各党派及人民团体的政策监控以及来自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政策监控。
案例中级法院报告破天荒未获市人大通过五、公共政策监控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的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2)人大监督力度不够(3)法律不健全,法律制约不力(4)监督制约不协调,未构成合力(5)党政职能不分,责权不统一(6)司法监控作用有待于加强(7)社会舆论的作用在政策监控中发挥不充分六、如何完善公共政策监控(1)加大监控机构的独立性(2)强化人大的权力监督(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4)要构建强有力的监督网络(5)要把合理分权作为建立和完善政策监控机制的重要环节,对权力进行分离分立并加以制约,是政策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6)加强司法监督(7)认真落实舆论监督制度七、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看法第六章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应的评估程序和方法,考察公共政策的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和价值等政策效果进行判断的政治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取相关信息,作为改进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正规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1)评估准备:1.明确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3.挑选、培训评估人员4.落实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1.广泛搜集政策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撰写评估报告,进行评估总结:1.自我检验分析2.撰写评估报告3.评估报告与政策制定者或委托人见面评估的基本方法:1.社会指标法:描述性指标、产出叙述指标、分析性指标2.前后对比法3.目标群体评估法4.执行群体自评法5.专家评估法三、公共政策评估的障碍,如何改正想要使政策评估走出困境,应遵循下面的几点原则:第一,要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要根据公共政策所固有的特点来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标准。
第三,要建立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规健全官方的政策评估组织第四,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评估经费和信息系统第五,确立政策评估的法律地位第七章一、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政策终结则是发生在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
它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形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合并;(4)政策分解;(5)政策缩减三、公共政策终结障碍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知己知彼,灵活运用终结策略(5)作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第八章一、系统分析的定义系统分析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求得整体最优的现代科学方法。
二、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过程(1)界定问题;(2)确认目标;(3)设计方案;(4)调查研究;(5)建立模型;(6)评价方案;(7)确认方案第九章一、什么是个人判断法又称个人头脑风暴法,是指依靠专家的微观智能结构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结果等作出自己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专家个人对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的个人判断法)二、什么是博弈论又译作对策论、游戏论。
它是一门研究相互影响着的局中人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