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电影史

当代中国电影史

人们认识到“文革”的荒谬的道德世界,以及它留 给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灵上深重的、很长时 间内都难以根除的伤痕,其在文学上的最直接的结 果是产生了“伤痕文学”,(它的名称出于作家卢 新华1978年发表的小说《伤痕》)。钱钟书先生认 为,从文学历史的眼光看,历代文学的主流,都是 伤痕文学,成功的、重要的作品,都是作者身心受 到创伤,苦闷发愤之下的产品。中国小说中出现的 自我反省,尽管没有深入下去,但作为某个特定时 期的一种文化价值,其重要性也不可抹杀,每人凭 自己的良心做出决定,而不再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 决定,它至少产生了活生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成 果。
《人到中年》(孙羽导演)根据作家谌容的 小说改编,一个女眼科医生因为心脏病突发 和精神崩溃,躺在病床上,她的回忆和思考, 加深了当时的内省基调。 《归心似箭》(李克异编剧 李俊导演)里根 本看不到硝烟,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位负伤的 抗联战士和年轻的寡妇,碰撞出来的火化, 清新的生活,细腻的情感描写。这个看似简 单的创作,虽然恢复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巴 人等作家提出 的“通情”、“达理”,但在 当时“观念化”模式盛行的年代,已经是个 不小的突破了。
《小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都带有一 定的叛逆性质”(黄健中语),影片把过去 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出现,并以彩色片和黑白 片的格式区分出来,突破线性的叙事方式, 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发展的起伏来结构影片, 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情绪。《小 花》迫于对极左思潮的后怕,还不敢正面表 达男女情感,只是借兄妹之情来抒发,影片 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呼应,获得了大众电影百 花奖最佳影片奖。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 薛靖编剧 杨延晋 邓一民 导演)由杨延晋导演,表现一个正直、 诚实、不愿讲假话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 的苦闷和彷徨的心路历程,导演把幻境,梦 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 线索。杨延晋的另一部影片《小街》,第一 次表达了对人的尊严和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1.郑正秋: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1923年摄制完成《孤儿救祖记》,是郑正秋的第一部社会片,使演员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1935年参加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2.张石川:1928年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中国第二代导演(夏衍的《春蚕》,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1.吴永刚:1934年编导无声片《神女》。

1936年编导国防影片《壮志凌云》。

1947年拍摄《终身大事》。

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导演的《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费穆:1932年执导了《城市之夜》。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3.蔡楚生:1929年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

1931年夏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

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

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4.沈西苓:1931年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篇古代有: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仓颉-黄帝的史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商汤-商朝开国帝王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河南鹿邑人;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河南民权人;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河南南阳人;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濮阳人;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河南洛阳人;李斯-秦国丞相,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河南上蔡人;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河南郑州人;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河南省濮阳市人;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张良-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河南郏县人;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河南原阳人;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地动仪,河南南阳人;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温县人;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邓艾-三国魏国大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学者,河南杞县人;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河南太康人;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河南滑县人;长孙无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长孙皇后之兄,河南洛阳人;姚崇-唐代三朝为相,帮助唐神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河南陕县人;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河南邓州人;杨贵妃-河南灵宝人;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河南禹州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玄奘大师-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师人;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沁阳人,后迁居荥阳;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河南南阳人;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近代河南名人邓颖超(河南光山县人,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原全国政协主席)曹刚川(河南舞钢市人,现任中央和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上将军衔)李德生(河南新县人,原党中央副主席,国防大学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上将军衔)许世友(河南新县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上将军衔)尤太忠(河南新县人原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中共内蒙古区党委第一书记,上将军衔)段君毅(河南范县人,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原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河南滑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

“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

“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2-0147-05“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路春艳,张雁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境”承载了历代文人对人与人、人与世界等关系的感悟和体认,浓缩了他们的生命感怀和人生理想,同时它所承载的视觉潜质和哲理内涵最终超越诗歌而扩展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之中,成为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美学基因。

纵观中国电影史,其中不乏对意境传统的影像表达和理论阐述。

1979年有四部影片不约而同地设置了离别段落,并营造了韵味浓厚的诗画意境,这种美学“共谋”是电影人对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文人电影”抒情传统的下意识回望。

同时,197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又为影片增添了另一种象征意味的道别,无意中也书写了银幕外的人们对往昔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许。

关键词:中国电影;1979年;意境;离另美学基因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中国古典文学中寄情山水的经典名作以及关联紧密的“意境”创作,很早就累积成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传统。

徜徉于山水之间,情与景交会,意和象联通,可“兴”“观”、可“群”“怨”。

作家笔下的“九谷八溪”“左湖右江”婉转吟唱、情浓意重,而“悠然南山”“巍峨卞山”则雄浑高远、备受景仰。

这些充满画面感、音乐感的诗画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文本资源和美学旨趣。

其中,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强调韵味、弱化冲突的“文人电影”便是对这种美学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从《小城之春>(1948)到《林家铺子》(1959)、《早春二月》(1963),再到《城南旧事》(1983)、《青春祭》(1985)等,诸多影片将意境和心境的描摹渗透在故事进程中,意味隽永。

此外,也有许多影片致力于在场景设置上营造这种源自诗画传统的美学意境。

以1979年为例,《归心似箭》《春雨潇潇》《李四光》《二泉印月》这四部影片都有离别场景,在意境营造上匠心独具,这些离别段落通过核心的构图要素营造出熟悉的离愁别绪和传统的美学韵味,同时,音乐和诗歌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传统意境的纵深感,增添了一份时间意识甚至哲理意味。

中国历代导演

中国历代导演
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第三代导演:他们与第二代导演是师生关系,他们主要成就应该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电影有着极强的政治性,表现对新中国的态度,代表人物如: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他们大多数毕业于文革之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但是他们的电影生涯是从文革之后开始的,他们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们的电影有极强的政治型和散文诗化的特点。代表人物如: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等
■第五代导演:他们是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的本科生。他们的电影事业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经历过文革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行探索。代表人物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其中还有一部分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第一代导演:他们是中国民族电影的拓荒者,他们主要活动在二十八十年代,他们的成就有人主要表现为无声默片,代表人物如: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导演: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辈,他们主要活动在三四十年代的有声电影时代,他们善于表现表现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思,创造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成就。代表人物如: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电影《白鹿原》意象分析

电影《白鹿原》意象分析


土 地
土地是维系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 的最 基本因素 。在 以农为本 的传 统农 耕社 会中 , 土地承载着农 民对生命 的热爱 , 孕育着生活 的苦难 与辛 酸 。 王全 安 牢 牢 抓 住 土 地 这 一 核 心 , 关 注 人 的生 存 与 土 地 的 关 系 , 关 注 破旧立新过程中人性的纠结 、 冲突 、 隐忍和爆发。 在官方公布的几幅 电影海报 中, 均 以麦 田作为背景或主角。不论是 以一只粗 糙的农民之手紧握一把麦穗 为特写的海报 ,还是 以金色 麦 田
电影《 自鹿原》 意象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 陈 瑕
摘要 :
陈忠实的小 说《 白鹿原》 是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2 0 1 2 年9 月, 《 白鹿原》 被 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 。 电影以 “ 麦子 ” 、 “ 祠堂” 和“ 秦腔” 三个核心意象 , 观 照了关 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 , 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
的三个核 心意象 , 它 们带有强烈 的象征 色彩 , 承载着丰 富的文化 内涵 , 更是王全安诠释《 白鹿原》 、 解密 民族历史 的重要入 口。

的嘴里 , 也不能叫这股狼好活。“ 白鹿原是个好地方 , 你把我杀 了, 你也 拿不去 ! ” 粮食可以被掠夺 , 土地 却是 拿不走也抢不走的。 中国是传统农 业 大国 , 历代统治 者都信奉重农抑商 、 以农 为本 的立 国之道 , 尚农轻商 的思想形成 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农耕 文化 。 对于农 民而言 , 土地能够满足 其最 基本的生存诉求 , 正如费孝通在 《 乡土中国》 所 言: “ 靠种地谋生的 才 明白泥土的可贵 , ……乡下的 ‘ 土’ 是他们的命根 , 在数量上 占着最高 地位 的神无疑是土地” 。农人对土地的感情是复杂而纠葛 的, 肥沃 的土 壤滋养 了他们 的生命 , 他们辛勤 劳作 , 从土地 中获取 生活资料 , 繁衍生 息; 另 一方面 , 土地也为他们遭受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社会 动荡无序 , 政 权交替更迭 , 而农民离不开 土地 , 他们仍要在土地 上求得生存 , 因此 身处社 会最底层 的农 民便成 为统治 者和投 机者压榨的对 象 ,无论 如何 反抗 , 终究无法逃离被盘剥 、 被攫取 的苦难现实 。 广 阔无垠 、 气势磅礴的黄土地 , 曾是第五代导演作 品( 如《 黄土地》 、 《 红 高粱》 ) 中的重要表现对象 。第 五代导演惯 于拍摄宏 阔壮 大的场 面, 以天 、 地来衬托人物命运 , 以大块面的颜色黑 、 白、 红、 灰、 黄等来结构画 面, 具有强烈 的视 觉冲击力 , 表现 出创作者对 乡土 的关 注和解读 , 对 民 族 的热爱 与忧患意识 , 以及对农民生存状 态的拷 问。 王全安的《 白鹿原》 在继 承了第五代导演 的宏观叙事风格 的同时 , 也延续 “ 第六代” 的风格

关于辞旧迎新,告别过去的名家名篇

关于辞旧迎新,告别过去的名家名篇

关于辞旧迎新,告别过去的名家名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辞旧迎新,告别过去,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却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每当岁月更替,新年来临,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名家名篇中关于辞旧迎新的经典之作。

1. 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的《归园田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绘了自己辞官归隐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对辞官返乡的主人公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旧生活的告别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2. 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且介亭杂文》一直以其犀利的批判和对时事的关注而著称。

在这些杂文中,鲁迅对旧传统和旧社会进行了稳扎稳打的抨击,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新的生活。

他的作品充满力量,给人以启迪和勇气。

3. 茅盾《子夜》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子夜》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富家子弟从官场败退以至最终追求真理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在辞旧迎新中的心路历程。

茅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新旧交替中的矛盾和挑战。

5. 莫言《红高粱》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红高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家族在旧社会中的兴衰沉浮,展现了主人公在红高粱上的抗争和奋斗。

莫言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让人们在辞旧迎新中重新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从这些名家名篇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勇敢地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面对挑战,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愿我们在新的岁月里,勇敢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篇示例:辞旧迎新,告别过去,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

每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人们都会回顾过去的一年,总结经验,梳理思绪,迈向新的未来。

文艺常识完整版

文艺常识完整版

文艺常识一音乐1、在中国的封建帝王中,享有音乐皇帝美誉的是唐朝皇帝他创作的、得宝子都是唐代曲。

2、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

据《》记载,北宋末年在这里活动的艺术活动有:小唱、杂剧、影戏等十几种。

3、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是明代朱权编辑的《》。

4、故曲《》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诗,此句为:“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5、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本音乐杂志,是由李叔同于1906年在日本创办的《》。

6、我国近代优秀民间音乐家,盲人,原名,是江苏无锡人。

中年之后便以沿街卖艺为生,尤擅长二胡和琵琶的演奏及创作,他著名的二胡曲和琵琶曲分别是:《》和《大浪淘沙》。

7、创作的三部大型音乐作品是:《》、《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8、1950年,上海音乐学院尚未毕业的学生与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中西结合的典范。

这部作品在1994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9、是在十三世纪时起源于使用模仿手法所做的乐曲。

10、歌曲《茶花女》、《奥赛罗》、《卡门》、《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的曲作者分别是:、、、、和普契尼。

11、在欧洲,有“音乐之都”美称的奥地利首都。

由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则被认为是维也纳的非正式市歌。

12、“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德国作曲家,他代表着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的开始。

他创作的九大交响乐,其中第三是“英雄”交响乐;第五是;第九则是“合唱”交响曲。

13、世界上有何诺国家在庆祝新年都举办“新年音乐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由维也纳演出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主要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

之父指的是大约翰施特劳斯,之王指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

14、交响乐队:近代大型管弦乐队。

通常由下列乐器组成。

(1)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2)木管乐器: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3)铜管乐器: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4)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三角鼓、钹大鼓等。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介绍

第一代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 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 天的记录。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上世纪初到二十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和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陕西文化名人介绍

陕西文化名人介绍

陕西文化名人1、高建群,陕西临潼人。

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2、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3、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4、陈忠实,陈忠实,陕西西安人,曾在西安郊区中小学任教,后任职陕西作协。

1965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蓝袍先生》、《地窑》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

5、张艺谋,陕西省西安人,中国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其代表作《红高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英雄》则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张氏起源 (1)

张氏起源 (1)

(二)赐姓、改姓张氏
在全世界近亿人的庞大的张氏家族中, 除主流的挥公后裔外,亦有不少张氏是来自 于其它姓氏、其它民族,由于各种原因而改 姓张氏的。在张氏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 有这些涓涓细流的不断汇入,才汇成滚滚洪 流,波澜壮阔,他们己成为张氏家族中不可 分割的群体,没有他们的汇入加盟,就没有 张氏家族今天的恢宏壮观。
1、聂姓改姓张氏 2、褚姓改姓张氏 3、前凉王赐姓张氏 4、渤海高姓改姓张氏
(三)少数民族张氏
匈奴张氏 匈奴是秦汉以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 老的民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室。 三国曹魏时期,曹操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 南匈奴休屠各部,其中就有很多匈奴人为张姓。 乌丸族张氏 乌丸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 末年,侯国中山国相国张纯与乌丸族首领结盟,起兵反对 己衰败的东汉王朝,成为北方诸郡反汉的元帅。此后,张 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不少乌丸人改姓张氏。三国时间 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据说今河北南皮县张 氏,不少是乌丸张氏的后裔。
★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测出子午线的人。 ★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 《清明上河图》。 ★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 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 张大千:著名画家。 ★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 清市唐元村人。 ★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 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 圣 "。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九: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九: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子之九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还著有小说《续虞初新志》等。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

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26岁时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三部诗集名《问棘邮草》。

28岁时作第一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1591年(明朝万历十九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伍乔诗集版本

伍乔诗集版本

伍乔诗集版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伍乔,原名靳彦,汉族,山东潍坊人。

生于一九七八年七月,三岁时随家人搬迁至上海,销烟流落街头,十四岁自学至十六岁。

因幸存,立志改变人生,卷入荒郊外景,就近参加上山下乡,片刻童鞋,一辆摩托车,以识字工作助人为名义,潜伏村庄分给人额外的努力。

一九八五年进入郑州市法制报社工作,从事打字、发稿及版本工作。

伍乔资历虽浅,但独具诗心,严谨工作态度和创作热情使他早在工作初期就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在工作中,伍乔意识到文字的力量和意义,逐渐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诗作悲壮、意境深邃,富有激情和创意,无论是描写山川河流,还是表现人物情感,都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美和力量。

伍乔的诗集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有《悲凉的旷野》、《无边的孤独》、《神秘的夜晚》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伍乔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思考。

伍乔的诗作不仅展示出他对于诗歌的热爱和钻研,更表现出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于人性的敏锐观察。

伍乔的诗集版本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被誉为当代文坛的新星。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的肯定,包括诗歌奖、小说奖等,被认为是当代诗坛的翘楚之一。

伍乔的诗集版本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个人生的总结和人生的启示。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伍乔的诗集版本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启示。

伍乔的诗集版本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感悟的作品,它展示了一个诗人的独特风采和才华,更展现了一个灵魂的深邃和美丽。

伍乔的诗集版本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生命的写照和一种精神的表达,它将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思考和启示,引领读者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2020字】第二篇示例:伍乔,是一位古代文学家,其作品被后人编辑成了一部诗集,被称为伍乔诗集。

这部诗集记录了伍乔的诗歌创作,抒发了其对人生、自然和爱情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电影历代导演、代表作等及电影贡献

中国电影历代导演、代表作等及电影贡献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汤显祖的简介

汤显祖的简介

汤显祖的简介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汤显祖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汤显祖的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显祖的戏曲成就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

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

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中国近代广告设计师及当时的代表作品

中国近代广告设计师及当时的代表作品

中国近代广告设计师及当时的代表作品近代广告发展之初,西洋商人依照他们本国的样式风格从国外运进了大量的广告随他们的商品投放到市场上,吃了“闭门羹”后,不得不“入乡随俗”。

以小说戏曲与民间故事为题材成为近、现代中国广告设计题材的重头戏,在广告设计中许多传统小说戏曲题材与民间故事题材相结合,在内容上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如三国系列、西游系列、红楼梦系列、民间故事等,许多充满中国传统道德与审美色彩的题材都进入了广告设计当中。

在这其中,三国故事因饱含重义、重情、爱国的思想;而西游故事,尤其是孙悟空题材的故事饱含推翻旧社会、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孟母断机”让后人深深体会到一份慈母的良苦用心,一种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些题材倍受当时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欢迎,这也充分显示出当时中国市民社会重情重义、热爱自由的审美取向。

由于身处的时代背景,近、现代中国广告中的爱国情节更是日益高涨,广告设计师们以中国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历史和故事中的人物来激发人们的报国之志,如杭稚英设计的《木兰从军图》,无不饱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深切的报国志。

这些广告设计作品在中国全民抗日期间起到了引导、教育和鼓舞中国民众的作用,与当时大多中国民众爱国、报国的审美取向十分一致,并促使民众的审美意识升华为爱国意识,弘扬爱国主义情操,深受中国广大民众的喜爱。

杭稚英木兰从军图中国传统绘画以线为主,颜色为辅,讲究笔力和变化,讲究章法布局更由于工具纸墨的关系及书法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风格,为历代所宗,变革不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洋广告的进入,在为古老的中国广告带来一缕新风的同时也给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们并没有盲目地崇洋、照搬。

几经探索尝试,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他们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广泛吸收西画和照相艺术的特点并运用书法、线条、颜色等手法,创造出近、现代中国风格多样、瑰丽多姿的广告设计。

这些广告设计作品因其内容贴近大众,形式融古朴与新颖于一体,既美观易于张贴又有欣赏和实用价值而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

河南省鹤壁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艺术概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50题)1. 中国电影《芙蓉镇》的导演是______。

()A.谢晋B.吴贻弓C.谢铁骊D.谢飞2. 3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等,属于______式电影。

A.小说B.散文C.戏剧D.诗歌3.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被誉为“()舞蹈之母”。

A.民间舞B.古典舞C.芭蕾舞D.现代舞4.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主要是指___________()A.文学家、雕塑家、画家B.编导、导演、舞蹈演员C.画家、美工、音响师D.歌唱演员、导演、编剧5.以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样式是()。

A.戏剧B.电影C.音乐D.舞蹈6.赵飞燕是______朝著名舞蹈家。

A.A.汉B.唐C.宋D.元7.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20世纪50年代的重要作品。

A.海明威B.福克纳C.杰克·伦敦D.海勒8. 对当代科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科幻小说家是______。

A.卡夫卡B.萨特C.哈代D.儒勒·凡尔纳9.二胡曲《病中吟》和《空山鸟语》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的代表作品。

A.A.田汉B.聂耳C.冼星海D.刘天华10. “三远”是出自于______的论著中的名词,它对画的构图与透视起到很大作用。

()A.《林泉高致》B.《山水序》C.《山水家法》D.《绘事指蒙》11.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理念主义D.形式主义12.影片《黄土地》是由_____导演的。

A.谢晋B.孙道临C.张艺谋D.陈凯歌13.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美国小说()。

A.《根》B.《飘》C.《名利场》D.《爱玛》14.《历代帝王图》是我国__________朝的绘画作品。

()A.唐B.宋C.明D.元15.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重要作品,它的作者是______。

关于百的故事

关于百的故事

关于百的故事
“百”在很多故事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关于“百”的故事:
1、《百喻经》:古印度佛教典籍,又名《百句譬喻经》,汉译四卷。

是公元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撰,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是印度大乘佛教僧伽斯那所集,以寓言譬喻对佛教进行宣传的宗教性著作。

2、《百鸟朝凤》:中国电影史上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1982年上映,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空政话剧团演员张艺谋主演。

这部电影以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口传心授唢呐技艺的故事,表达了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传承。

3、《百世文华录》:清代学者阮元编著的一部综合性文化巨著,从历代正史和各种杂史、碑帖、笔记等文献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近五百篇,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书。

这些故事都与“百”这个数字或概念有关,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

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

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

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

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 --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 ?”“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第六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第六代导演也开始漫漫浮出水面,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了很多知道关注的影片,同样也出现几位被世界记在心里的导演,例如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张元的《过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位导演,他们作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没有让国人失望,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各有话说,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如何了不起的「大作品」(这是陈凯歌的大毛病)。

现代生活日趋多元,其意义已经不是任何「大历史」或「大叙述」的模式所能概括。

第六代导演所叙述的故事,是他们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现出来,才能显露出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

第七代导演—在夹缝中诞生
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国产影片今年春天陆续推出,其中有几部将于近期在广州上映。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影片都是所谓“第七代导演”的处女作。

“第七代导演”,其实是个很不规范的概念。

因为这一称谓既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广泛流传;这里所归纳的导演群体,目前也尚未形成一个可以归纳为“代”的较为统一的性格、风格和流派,更没有诞生像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导演,或者像《黄土地》、《红高粱》这样的代表作。

这里所谓的“第七代导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后走上导演岗位,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新生代导演”。

他们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的基本命题、所关注的对象,以及表现手法、风格,都
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电影意识的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