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心理学2-2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关于医学心理学表述

关于医学心理学表述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领域中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它探讨了患者的心理过程、行为和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些表述:
1. 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患者和医疗服务相关人员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目的:
-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学心理学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患者心理过程的研究:
-关注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其情绪、应对机制、信念和态度等,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4. 患者-医生沟通:
-研究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了解沟通的质量对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5. 心理健康与患病关系:
-探讨心理健康与患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心理因素在患病、康复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6. 疼痛管理:
-研究患者疼痛的心理机制,发展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7. 心理健康干预:
-提供心理健康干预,帮助患者应对疾病、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8. 慢性病管理:
-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作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9. 病后康复:
-关注患者在病后康复阶段的心理需求,帮助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
况。

10. 团队合作:
-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心理社会支持。

总体而言,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支持。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了解其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明确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观,在促进自身健康以及推进社会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材[美]Phillip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三、学时:36四、学分:2五、考核目标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30%,应用40% 。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第一章健康心理学:健康保健中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从健康心理学自身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内容、视角及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

1、识记:健康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领会: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课程内容一、健康心理学的定义界限问题(一)健康心理学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定义二、健康心理学的区别界限:(一)心身医学(二)医学心理学(三)行为疗法(四)行为医学(五)康复心理学(六)医学社会学三、健康心理学家的活动领域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现代医学理论在健康领域的贡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一、疾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一)超自然解释(二)体液学说(三)器官病理学(四)组织病理学(五)细胞病理学(六)基因学说二、疾病现代医学理论受到的批评和应有的地位第三章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缘起和性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

心理探索692024年2月·032024/03(总第625期)“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贯穿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以课程形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进一步强调“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幸福、蓬勃发展的基石。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发现,2020年我国中小学生抑郁水平人群间差异和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2009年基本一致,中学阶段显著高于小学阶段,其中,初中生抑郁检出率约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0%。

[2]积极心理学指出,当代心理学的任务不仅是治疗和预防人们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使人生丰盛蓬勃”[3],在教育领域中将幸福感相关的内容作为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它是降低抑郁症发病率的良药,提高生活满意度的方法,并且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培养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4]。

这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衍生了诸多创新理念与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有固定课时、固定地点和专职教师的课程称为独立型课程(或专门课程),并可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5],三者皆为独立存在的形态。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以学习科学客观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主,模式单一,具有浓厚的学科化、德育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建设钱璟烨张进清【摘要】心理健康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而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幸福、蓬勃发展的基石。

05956健康心理学

05956健康心理学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这是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在躯体、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2)从身残志坚者等例分析健康连续体的不足(P7)
一般健康连续体式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不过现实中不乏身体有疾病但心理健康或者相反的人,因此,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有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身、心健康的这一关系模式,既是状态性的描述,同时又蕴含着彼此间的动态作用。一方面可以解释身心健康处于相对分离状态的人;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关注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或彼此消减。
生态学研究
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P48补)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现在确诊的,患有拟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选择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拓展了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种致病因素,治疗应该对病人有针对性,应该整体考虑病人的健康状态,所选用的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应该采取心、身同治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疗。)
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开始把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毕生发展的观点
识记:
健康测量的标准
群体健康测量标准: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个体健康测量标准:主要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

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职业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兰 笙塑 兰
总 第3 2 9 期
职 业 健 康 心 理 学视 角下 的
中学教 师心 理健 康
刘立立 缴润凯
( 1 . 长 春 师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吉林 长 春 1 3 0 0 3 2 ; 2 . 东北 师 范大 学教育 学部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4 ) [ 摘 要】近 年 来 , 国 内学 者从 解决 中学教 师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 角度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工作 , 但 是 这种
健 康 问题 的高发 人群 。另外 , 汪海彬 平 和开 展心 理健 康教 育 的能力 。 ” 这 后 , 职 业健 康心 理学研 究 已经 走在 了 等 人采 用横 断历 史研 究 的方法 , 通 过 为 开展 教 师 心 理 健康 工 作 提 供 了宏 我 国 中学教 师 心理 健 康研 究 的 前
究 。… 纵观 国内关 于 教师 心理 健康 的 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 , 增强 研 究 视 角 ( 心理 学 的研 究 重点 从 “ 心 研 究成果 , 可 以发 现 中学教 师是心理 应 对 能力 , 有效地 提 高其 心理健 康水 理 问题 ” 转 向“ 人 的积 极力 量” 【 4 】 ) 引 入
【 关键 词】中学教 师 ; 心理 健康 ; 积极 取 向
f l 1 2 0世 纪 9 0 年 代 以来 , 我 国 学 和生 活 , 从 实 际 出发 , 采 取 切 实 可行 重叠 , 而在 相 同主题 的研 究理 论 和研
者 开 始 对 教 师 心理 健 康 进 行 系 统研 的措施 , 减 轻教 师 的精神 紧张 和心理 究范式 的发展 上 , 尤 其是 积极 心理 学
疗 的角度 看 , 中学教 师 群体应 作 为教 开展 中学 教 师心理 健 康 的教 研工 作 , 看 我 国中学教 师 心理健康 问题 。 师心 理健 康丁 作 的重点 对象 。 既 落实 了 国家相关 规 定 , 也 能解 决 中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源头,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等。

而不正确的压力管理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研究压力管理在心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压力管理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方法。

一、压力的定义和分类在谈论压力管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压力的定义和分类。

心理学中,压力可以被定义为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个体适应能力的内外部压力源。

压力主要分为正向压力(即积极的刺激)和负向压力(即消极的刺激)。

正向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动力,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负向压力可能导致个体情绪焦虑和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压力管理的理论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压力,心理学学者提出了多种压力管理的理论模型。

其中,较为经典的理论模型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等。

1.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应激反应模型和理论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对压力管理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模型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而这些反应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报警阶段、抵抗阶段和耗竭阶段。

该模型强调了个体在应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2. 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霍洛维茨和拉萨韦尔的应激适应模型则从心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压力管理进行了独特的解释。

他们认为,个体在应对压力时,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冲击阶段、反应阶段、适应阶段和转变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从而逐渐实现对压力的管理和适应。

三、压力管理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压力管理的理解,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减轻压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适应性应对策略适应性应对策略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2023最新-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2023最新-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医学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医学心理学论文篇一在传统观念里,医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人体生物学的改变,探索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各学科。

传统医学的研究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化,许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灭。

但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缺陷来,生物医学也是如此。

因而近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

WHC提出的健康定义,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人类健康观的重大发展,对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重视不够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

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

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

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

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研讨发言稿

四2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办法,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整体看开展得还不全面,各区、各学校间心育工作的发展也不平衡,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过度、耐挫力差、沉迷网络等许多新的心理问题,心育研究还不够系统、科学,学校工作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因此,各地、各学校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推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优化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要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新内容。

初一的政治课本中的很多设计都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但仅仅用政治课来讲述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拿出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列出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各年级分目标和活动设计。

各学校要根据《大纲》要求,可以分单、双周来开课,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上课,但决不能以教学任务重,拿不出时间为借口而不开展这项工作。

四2班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2014]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创新方法,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增强实效,不断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总结经验、明确任务,以此促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扎实、有效实施,切实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健康心理学y 过程性评测

健康心理学y 过程性评测

健康心理学y 过程性评测判断题:10道,每道1分,总分101.健康和疾病是截然二分的两种状态。

正确错误2.大部分中世纪的医生都反对强调巫术、鬼神论以及其他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

正确错误3.亚健康是出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

正确错误4.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的消退作用是指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

正确错误5.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调整,可能转化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过劳死。

正确错误6.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正确错误7.萨尔特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提出精神病行为是习得的,治疗应关注患者现在的行为,确定现在就可以完全改变过去的影响。

正确错误8.格林伯格用“健康——疾病连续体”来表达和分析健康水平,不同的健康水平都可以在连续谱线上找到对应的位置。

正确错误9.古希腊哲学家希波拉底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用“体液说”来解释疾病的原因。

正确错误10.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达到自我不能协调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确错误单选题:15道,每道3分,总分451.巴甫洛夫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经常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作用自然恢复作用泛化作用辨别作用2.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格林伯格(Greenberg)美国学者马丁(Matin)弗洛伊德汤纳特尔(R.J.Donatell)3.在格林伯格和高德的五维健康行为模式中,“个体能够用开放性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如能容忍事物之间的区别,能够对待危机和压力”是指哪一健康模式?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4.早年在社会关系中由恐惧引发的过分抑制是精神病行为产生的原因,要使患者获得健康的情绪,就要重新训练患者对错误情绪的态度,这一行为是指?重建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5.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的现实化的本能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的哪一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和“自我”6.在20世纪中叶,为了摧毁过去健康领域的迷信观念,哪一理论受到了现代医学的高度重视?心身医学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心身二元论7.关心和了解与躯体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领域,目的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运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的是哪门学科?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心身医学8.在心理学和医学史上最早诞生的系统性心理治疗理论流派是哪一个?行为主义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精神分析或称心理动力理论整体健康观身心疾病的特殊冲突理论9.在汤纳特尔提出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中,绝大部分人处于哪一健康水平?疾病一般人的健康状况最佳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一、二水平10.在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根据预定的目的,用感官或借助于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搜集资料的研究是指哪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11.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1843年这一概念由美国哪位学者首次提出?斯惠特(W.Sweeter)罗杰斯(C.Rogers)马斯洛(A.H.Maslow)米尔曼(Mittelmann)12.疾病的最早系统性理论是体液学说魔法理论细菌理论生物心理学研究13.患有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通过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可以预言他易患何种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免疫学原理及应用
心理免疫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 科学。
它发现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身 体健康。
心理免疫学在医学、心理学和免疫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如在心理治疗、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探讨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密 切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医学心理学将在心理评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实 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全球化与跨文化研究
医学心理学将加强跨国和跨文化研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为 制定更具普适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精神障碍案例分析
抑郁症案例
患者长期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 碍等,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逐渐缓
解症状。
精神分裂症案例
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严重影 响社会功能,需长期药物治疗和康复
训练。
焦虑症案例
患者过度担心、紧张不安,伴有心悸 、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通过认知行 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改善病情。
约。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身体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障碍与心血管疾病、消化系
统疾病等的关系密切。
保持心理健康对维护身体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 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
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
03
认知过程与情感调节机制
Chapter
认知过程概述及影响因素分析
认知过程定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 ,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 持和实际帮助,以减轻心 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策略选择依据

健康心理学 复习归纳

健康心理学 复习归纳

《健康心理学》归纳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第一节什么是健康一、健康的意义健康是个人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完成全部生活的能力(一种让我们实现全部潜能的生活能力)。

健康意义已经不局限为一已之私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是人力资本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二、健康的内容(识记)健康三维: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宣言中提出了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领会)健康三维概念的意义:极大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识记)健康连续体:健康与疾病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者都可有不同的程度,综合的统一体。

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处于连续的统一体的特定范围。

(领会)健康连续体的意义:使人们除关注健康和疾病两端点外,也同时关注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

(简单应用)“亚健康”状态的理解: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诱病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

此时机体虽无明确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亚健康状态是健康连续体上的一个中间状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预防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简单应用)从身残志坚者等例分析健康连续体的不足:一般健康连续体是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透露着一层意思:躯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追求。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即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身心健康状态可能相对分离,如身残志坚者或身体尚可心智不全者,身心之间也会交互作用,相互促进或者彼此消减。

身心健康的两维坐标试图反映这一关系。

四、健康的测量(一)健康评价标准(识记)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看四项指标: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死亡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健康心理学研究目标
• 躯体健康和疾病问题
• 侧重于健康的促进和维护、社会关注的持续性、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费等问题 •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关注健康、疾 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学 • 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的形成
健康心理学主要任务
• 研究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行为因素 • 探索如何减少疾病相关行为,以及影响治 疗和康复的行为问题 • 研究行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机制 • 探讨个体。群体和社区中健康行为的维持 • 改进社会健康保健政策、加强医疗机构的 管理
血液
心 脾/ 胃 肝

黑胆汁


黄胆汁
湿

• 中世纪欧洲:
–教会的解释: –恶魔附体——麦斯麦术(催眠的前身)
•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解释
– 机械主义人观:解剖生理学的发展:近代医学对 致病微生物的发现——疾病理论的进步——无菌 术和麻醉术等治疗技术的发明——外科的发展— —医学及医生地位的确立。 – 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
疾病可能对心理有影响, 但是并非由心理所引 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梦魇猝死案例
• 生理:遗传疾病 • 心理:应激状态 • 社会:看暴力电影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角下的人
健康世界 社会系统 包括: • 社会 • 社区 • 家庭 心理系统 (经验与行为) 包括: 记忆 情绪 动机 生物学系统 (基因与生理) 包括: • 器官 • 组织 • 细胞
健康心理学工作者服务方向
• 教育工作:传播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和培 训健康服务人员。 • 研究工作:研究影响健康和增加疾病风险的心理 过程,研究健康教育和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研 究治疗干预的评估。 • 临床工作:独立进行或参与疾病的合作治疗过程。 • 管理工作:参与保健政策的制定和公共卫生体系 的管理维护、提供决策咨询等。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4)1.2 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5)1.3 研究的新进展的定义 (6)2.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7)2.1 记忆的研究 (9)2.2 注意力的研究 (10)2.3 决策制定与认知偏差 (12)2.4 语言处理的研究 (13)3. 情感与行为心理学的新进展 (15)3.1 情绪调节与影响 (16)3.2 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 (18)3.3 人格发展的新视角 (19)3.4 心理健康与疾病 (20)4. 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22)4.1 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23)4.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视角 (25)4.3 成年期的心理变化 (26)4.4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7)5. 神经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29)5.1 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 (30)5.2 大脑功能的神经机制 (31)5.3 脑部疾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3)5.4 脑成像技术的新应用 (34)6. 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新方法 (35)6.1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 (36)6.2 正念疗法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38)6.3 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 (39)6.4 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1)7.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新进展 (41)7.1 实验设计的创新 (43)7.2 数据分析的新工具 (45)7.3 跨文化研究的难点与方法 (46)7.4 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8)8. 心理学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49)8.1 教育心理学的新应用 (50)8.2 工作心理学与幸福感 (52)8.3 犯罪心理学与社会控制 (53)8.4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54)9. 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55)9.1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57)9.2 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 (58)9.3 伦理与法律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9)9.4 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61)1. 内容描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多个研究视角。

这些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分别为:进化视角、神经科学视角、认知视角、社会文化视角、发展视角和行为遗传学视角。

二级标题1:进化视角进化视角是将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基于进化适应而形成的。

进化视角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三级标题1:适应性进化视角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的。

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具有的特征可以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例如,人类对于搜索并选择健康伴侣的偏好可能是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

三级标题2:遗传进化视角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遗传因素和基因决定的。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基因基础。

三级标题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进化视角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进化机制。

进化心理学的典型研究方向包括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性选择等。

二级标题2:神经科学视角神经科学视角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大脑的关系。

神经科学视角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三级标题1:神经信号传递神经科学视角着重研究人类脑部的神经细胞是如何传递信息和产生心理活动的。

通过研究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三级标题2:大脑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视角还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科学家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和PET扫描,来研究大脑在不同心理活动中的活动模式。

三级标题3:神经可塑性神经科学视角认为大脑是可塑的,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发生改变。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对于理解学习和记忆、感觉和运动等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级标题4: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科学视角还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c证培训)学员

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c证培训)学员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
教育部
1
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2年8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
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粤教思【2020】2号)
《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
国家为什么要颁布这些文件,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行 政要求?
思考
出台刚性政策,提高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备受重视!
个案1
积极心理学采取的,是从挫败事件本身寻找潜在的期待。在挫败的事件当中寻找正向的 积极的力量,而不是专注在挫败上。
任何负面的语言/行为,其实隐含了所谓“潜意识的正向期待”。正如,面前有影子, 因为背后有光在照。
一个妈妈抱怨和女儿经常吵架。
咨询师“虽然你们经常吵,但是不知道 你们之间,有没有沟通良好的情况呢? 如果有,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那时发 生了什么事?” “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尝试一下呢?”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
广东省
2
2016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等三个文件:
附件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
附件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要求与工作职责指引
附件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
以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尔.西克 赞米哈伊在2000年发表的《积 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标志,力 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 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移民或丧失
对分离的恐惧
家庭关系
家庭结构
4.物质滥用的表现
精神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
耐受性
饮酒行为失控
各种躯体并发症(烟草滥用)
典型的戒断症状:
☆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喷嚏、发热、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
☆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发冷、渴求药物等。(药物滥用)
3.标准:(1)理论上的标准
①统计学的标准
②偏离理想的状态
③文化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
①主观痛苦感
②功能丧失
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
①心理疾病不等于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虽然有关,但不能简单判断二者的关系。
(1)有些心理疾病有道德属性
(2)有些心理疾病与道德自律程度有关
(3)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
2.睡眠障碍分类: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
七、应激
1.应激:应激是个体对那些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理的反应和主观反映。
应激源:引发人们产生应激反应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环境刺激,是应激反应的前提条件。按事件的属性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一、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2.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问题
3.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1[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2[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3[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7]马金耀,崔开艳,王D.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8]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4[1]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2]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4]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8]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9]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10]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2]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14]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5[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6[1]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7[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前言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的形成、结构、测量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群体心理、社会认知等方面。

两者都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文将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问题1. 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人格类型是人格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据Jung的理论,人的性格是由内在的不可改变的心理类型决定的。

常见的人格类型有ISTJ(保守、实际、有序等特点)、ENFP(热情、活泼、富有创造力等特点)等。

不同的人格类型也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关系。

例如,ISTJ型的人更容易担心未来,而ENFP型的人则经常感到挑战不足,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 人格缺陷与心理健康人格缺陷是指人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的矛盾、不适等问题。

例如,情感稳定性差、自尊心过强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人格缺陷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有一定影响,比如有些人情感稳定性差,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会给其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3. 人格测量与心理健康人格测量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许多经过验证的人格测量工具,如Minnesota多项人格问卷、16种人格类型问卷等。

好的人格测量工具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进而更好地帮助自己改善心理健康。

例如,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可以通过测量得出自己的人格类型,进而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问题1. 群体心理与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对人类群体在行为、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

人们通过群体行为、视觉以及语言等行为来反映群体心理。

例如,当我们自己的看法和信念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不一致时,我们很可能会感到社会压力。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得频繁,那么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引言:- 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并介绍相关的步骤和具体内容第一部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意义1. 涉及多个学科的共同问题:许多科学问题常常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2. 提升研究质量与深度:跨学科研究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促进创新和发现3. 创造更广泛的应用领域:跨学科合作能够为心理学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第二部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1. 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合作a. 利用脑成像技术探索心理过程与大脑活动的关联b. 运用神经科学的知识来解读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2.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合作a. 研究学习心理学,了解教育过程中的知觉、注意力和记忆等心理过程b.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3. 心理学与医学的合作a. 心理学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的作用b. 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压力对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的影响等第三部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步骤1. 确定合作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2. 寻找合作伙伴: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建立联系,寻找具有相似研究兴趣的合作伙伴3. 建立共同语言:各学科之间存在术语和理论差异,需要定期讨论和沟通,建立共同的语言和理解4. 整合研究方法:将各学科的方法论进行整合,采取多种方法来获取全面的研究结果5. 进行数据共享与分析:对于跨学科合作的研究项目,需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法6. 进行结果解读与交流:共同解读和分析研究结果,并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分享结论:-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合作能够拓宽研究领域,促进科学创新- 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的合作为解决共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中,明确合作目标、寻找合作伙伴、建立共同语言、整合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共享和分析、进行结果解读与交流等步骤都是非常重要的注:由于机器人助手的特性,文章的内容和构思可能有限制。

健康心理学研究视角

健康心理学研究视角
尤其是在那些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 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发达国家,约 有2/3的死亡是由3种慢性疾病引起的: 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WHO, 1999)。
易感年龄 不良生存环境
我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因素的比例(%)
从“治疗”到“预防” 从“疾病”到“健康”
三级预防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种类型的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级预防:减轻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
无论在医药、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上, 三级预防都是迄今最常见的形式。
轻预防的主观原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轻预防的客观原因
医疗体系不完善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两种情况下死亡原因的排序比较
传统死因
心血管疾病 癌症 1 2
非正常死因
3 2
大脑血管疾病
意外事故 凶杀
3
4 不在前10位
8
1 5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50%源自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20%源自吸烟和过量饮酒
eg.交通事故死亡中的原因比例
病态的生活 方式 75%
环境
20%
医院不完善 的条件 5%
传统死因的新变化
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 女性人均为84.44岁)
非正常死亡
[加拿大]马克· 拉兰徳(Marc Lalonde)对 非正常死亡的界定和研究
70岁以前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 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感(illness):
心理上有主观的不适感
病患(sickness):
生病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所应负的许多社会 责任,如不能正常工作学习,需要别人的照 顾等
BPS(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G.L.Engel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文章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根据Engel提出的BPS(生物心理社会)模 型,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 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 (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 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易感年龄 不良生存环境
我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因素的比例(%)
从“治疗”到“预防” 从“疾病”到“健康”
三级预防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种类型的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级预防:减轻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
无论在医药、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上, 三级预防都是迄今最常见的形式。
据统计,1998 年欧美国家人均寿命在 74~75 岁之间,日本人均寿命已提高到 77 岁,我国人均寿命为70 岁。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年增三岁多,人 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 2010年的74.8岁
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 女性人均为84.44岁)
健康心理学2-2研究视角
健康心理学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 到“重预防”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 素” 毕生发展的观点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 亡”
正常死亡
按一般死亡率(某一地区的死亡人数 与该地区人口数比)计算,保健重点 就将是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 老年人的易发疾病
毕生发展的观点
不同年龄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是不同的
不同年龄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 力也不相同 不同年龄的干预重点是不同的
非正常死亡
[加拿大]马克·拉兰徳(Marc Lalonde)对 非正常死亡的界定和研究
70岁以前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 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两种情况下死亡原因的排序比较
传统死因 非正常死因
心血管疾病
1
3
癌症
2
2
大脑血管疾病
3
8
意外事故
BPS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患者评价表(PEG) 整体健康模式——有关健康服务的新 范式
患者评价表认为模式中的三种因素相互作 用影响疾病(来自Leigh和Reiser,1980)
整体健康运动三特点
伯恩斯坦(A.G.Burstein)和拉克 斯(S.Loucks)
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 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 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PS模式的意义
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改变了医患关系 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 拓展了治疗方式 增进了对健康的了解并拓宽了促进健 康的思路
BPS模式中三因素的互动机制
人包含生物和心理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各系统又各自包含子系统。 人与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发生联系。每一个系统都影响其他任何一个系统, 并且同时被其他所有系统影响着。
4
1
凶杀
不在前10位
5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50%源自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20%源自吸烟和过量饮酒
eg.交通事故死亡中的原因比例
病态的生活 方式
75%
环境 20%
医院不完善 的条件
5%
传统死因的新变化
尤其是在那些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 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发达国家,约 有2/3的死亡是由3种慢性疾病引起的: 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WHO, 1999)。
轻预防的主观原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轻预防的客观原因
医疗体系不完善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 因素”
病人角色的三层属性
疾病(disease):
躯体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 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