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心理学2-2研究视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感年龄 不良生存环境
我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因素的比例(%)
从“治疗”到“预防” 从“疾病”到“健康”
三级预防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种类型的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级预防:减轻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
无论在医药、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上, 三级预防都是迄今最常见的形式。
毕生发展的观点
不同年龄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是不同的
不同年龄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 力也不相同 不同年龄的干预重点是不同的
轻预防的主观原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轻预防的客观原因
医疗体系不完善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 因素”
病人角色的三层属性
疾病(disease):
躯体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 体征
BPS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患者评价表(PEG) 整体健康模式——有关健康服务的新 范式
患者评价表认为模式中的三种因素相互作 用影响疾病(来自Leigh和Reiser,1980)
整体健康运动三特点
伯恩斯坦(A.G.Burstein)和拉克 斯(S.Loucks)
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 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 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健康心理学2Biblioteka Baidu2研究视角
健康心理学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 关注点发生转移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从“重治疗”到“重预防”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 素” 毕生发展的观点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 亡”
正常死亡
按一般死亡率(某一地区的死亡人数 与该地区人口数比)计算,保健重点 就将是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 老年人的易发疾病
4
1
凶杀
不在前10位
5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50%源自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20%源自吸烟和过量饮酒
eg.交通事故死亡中的原因比例
病态的生活 方式
75%
环境 20%
医院不完善 的条件
5%
传统死因的新变化
尤其是在那些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 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发达国家,约 有2/3的死亡是由3种慢性疾病引起的: 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WHO, 1999)。
病感(illness):
心理上有主观的不适感
病患(sickness):
生病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所应负的许多社会 责任,如不能正常工作学习,需要别人的照 顾等
BPS(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G.L.Engel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文章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根据Engel提出的BPS(生物心理社会)模 型,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 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 (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 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据统计,1998 年欧美国家人均寿命在 74~75 岁之间,日本人均寿命已提高到 77 岁,我国人均寿命为70 岁。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年增三岁多,人 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 2010年的74.8岁
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 女性人均为84.44岁)
BPS模式的意义
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改变了医患关系 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 拓展了治疗方式 增进了对健康的了解并拓宽了促进健 康的思路
BPS模式中三因素的互动机制
人包含生物和心理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各系统又各自包含子系统。 人与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发生联系。每一个系统都影响其他任何一个系统, 并且同时被其他所有系统影响着。
非正常死亡
[加拿大]马克·拉兰徳(Marc Lalonde)对 非正常死亡的界定和研究
70岁以前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 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两种情况下死亡原因的排序比较
传统死因 非正常死因
心血管疾病
1
3
癌症
2
2
大脑血管疾病
3
8
意外事故
我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因素的比例(%)
从“治疗”到“预防” 从“疾病”到“健康”
三级预防
Gerald Caplan界定了三种类型的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级预防:减轻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
无论在医药、精神病学或临床心理学上, 三级预防都是迄今最常见的形式。
毕生发展的观点
不同年龄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是不同的
不同年龄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 力也不相同 不同年龄的干预重点是不同的
轻预防的主观原因
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 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轻预防的客观原因
医疗体系不完善 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 因素”
病人角色的三层属性
疾病(disease):
躯体器官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客观症状和 体征
BPS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患者评价表(PEG) 整体健康模式——有关健康服务的新 范式
患者评价表认为模式中的三种因素相互作 用影响疾病(来自Leigh和Reiser,1980)
整体健康运动三特点
伯恩斯坦(A.G.Burstein)和拉克 斯(S.Loucks)
强调心理事件和个人价值系统的重要性; 重新认识责任感对个体的价值; 重新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健康心理学2Biblioteka Baidu2研究视角
健康心理学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 关注点发生转移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从“重治疗”到“重预防” 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 素” 毕生发展的观点
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 亡”
正常死亡
按一般死亡率(某一地区的死亡人数 与该地区人口数比)计算,保健重点 就将是如何减少老年人的死亡和治疗 老年人的易发疾病
4
1
凶杀
不在前10位
5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50%源自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20%源自吸烟和过量饮酒
eg.交通事故死亡中的原因比例
病态的生活 方式
75%
环境 20%
医院不完善 的条件
5%
传统死因的新变化
尤其是在那些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 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发达国家,约 有2/3的死亡是由3种慢性疾病引起的: 心脏病、恶性肿瘤和中风(WHO, 1999)。
病感(illness):
心理上有主观的不适感
病患(sickness):
生病后往往难以履行自己所应负的许多社会 责任,如不能正常工作学习,需要别人的照 顾等
BPS(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G.L.Engel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文章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根据Engel提出的BPS(生物心理社会)模 型,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 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 (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 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
据统计,1998 年欧美国家人均寿命在 74~75 岁之间,日本人均寿命已提高到 77 岁,我国人均寿命为70 岁。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年增三岁多,人 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 2010年的74.8岁
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 女性人均为84.44岁)
BPS模式的意义
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改变了医患关系 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 拓展了治疗方式 增进了对健康的了解并拓宽了促进健 康的思路
BPS模式中三因素的互动机制
人包含生物和心理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各系统又各自包含子系统。 人与其生活的社会系统发生联系。每一个系统都影响其他任何一个系统, 并且同时被其他所有系统影响着。
非正常死亡
[加拿大]马克·拉兰徳(Marc Lalonde)对 非正常死亡的界定和研究
70岁以前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与生活方式 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 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订
两种情况下死亡原因的排序比较
传统死因 非正常死因
心血管疾病
1
3
癌症
2
2
大脑血管疾病
3
8
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