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 驿路梨花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 (共32张PPT)
课内精读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 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 ·· · · 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 ·· 茅屋。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自觉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 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 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 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 的②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③梨花 ·· · · 处处开。”
课内精读
1.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雷锋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 ·· 行了个大礼„„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幅度之大,生动地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61张PPT)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 入胜。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文章整体把握
两个 误会
三个 悬念
四写 梨花
五件 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 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 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到底谁是主人呢? ✓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
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
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
谁的谜底。
方法指导
插叙的作用
6.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 娘在这里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4分)
略 点拨:设题意图:语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 力。不求统一看法,但求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7.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3分)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__锋__精__神__代__代__传__ 【解析】答案不统一,对仗不必很工整,只要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 就行。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 入胜。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文章整体把握
两个 误会
三个 悬念
四写 梨花
五件 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 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 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
✓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到底谁是主人呢? ✓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
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
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
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
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
谁的谜底。
方法指导
插叙的作用
6.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 娘在这里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4分)
略 点拨:设题意图:语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 力。不求统一看法,但求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7.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3分)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__锋__精__神__代__代__传__ 【解析】答案不统一,对仗不必很工整,只要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 就行。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4课《驿路梨花》ppt课件
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 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 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 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 立即拿起笔来。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1课时
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 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 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 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 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mi)è 撵走( niǎn)
qì ) 蕈(
xù) n
huǎng hū )
qī
)
lù sù )
预习展示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 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 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 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 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 模糊不清楚。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1课时
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 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 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 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 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mi)è 撵走( niǎn)
qì ) 蕈(
xù) n
huǎng hū )
qī
)
lù sù )
预习展示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 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 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 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 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 模糊不清楚。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阅
读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笔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记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 二、掌握课本P91“读读写写”的词语。
小屋。 “我们”。
整体感知
3、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整体感知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时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间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合作探讨
2、课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 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 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 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4、比较一下,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精读品析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 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1)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精读品析
4、“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 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 二、掌握课本P91“读读写写”的词语。
小屋。 “我们”。
整体感知
3、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整体感知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时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间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合作探讨
2、课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 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 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 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4、比较一下,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精读品析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 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1)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精读品析
4、“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 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驿路梨花》ppt课件
第37段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
梨花寓意双关,以花喻人,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 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 主题。 深化主题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探究题目
1“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 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2、“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 放军路过这里, 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 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 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 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 问解 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 、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 提出要
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 他想起了许 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
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 便 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 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 了后来的旅客, 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 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理解课文 理清顺序
本文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从上表看全文的写 作顺序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却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7张PPT)
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精讲点拨(二)
概括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全文是按 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 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老山界》、《木兰诗》等)
2、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 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 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 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 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82页前一页,本页无 页码,叫“第四单元”目标,重点 了解“略读”。 2、阅读课文《驿路梨花》,标注 段号,掌握字词,本文写了哪些人 物,概括本文事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文分析三次悬念两次 误会的表达效果。
2、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3、画出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 其作用和含义。
草、挖排水沟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照管小茅屋4(梨花)照料小茅屋
5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 出嫁后 解放军盖小屋 后、出嫁前
十多年前
向哈尼小 姑娘学习
感激,把用了的 柴米补上,方便 后人 向解放军和梨花 学习,接姐姐班
向解放军学习
向雷锋学习
主旨:
传雷 锋 精 神 代 代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开 驿
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 路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精讲点拨(二)
概括本文写了哪几件事,全文是按 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 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老山界》、《木兰诗》等)
2、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 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 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 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 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82页前一页,本页无 页码,叫“第四单元”目标,重点 了解“略读”。 2、阅读课文《驿路梨花》,标注 段号,掌握字词,本文写了哪些人 物,概括本文事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文分析三次悬念两次 误会的表达效果。
2、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3、画出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 其作用和含义。
草、挖排水沟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修葺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照管小茅屋4(梨花)照料小茅屋
5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 出嫁后 解放军盖小屋 后、出嫁前
十多年前
向哈尼小 姑娘学习
感激,把用了的 柴米补上,方便 后人 向解放军和梨花 学习,接姐姐班
向解放军学习
向雷锋学习
主旨:
传雷 锋 精 神 代 代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开 驿
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 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 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写作技巧。 • 2、体会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 3、领悟“设置悬念”能够吸引读者的作用 • 4、领会文章“误会”的设置,能使文章情节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作用 • 5、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3
生字词及读音
• 驿路( yì) 荆棘(jīng jí )
•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 • 简陋( lòu ) 恍惚(huǎng h)ū • 修葺( qì ) 讴歌( ōu ) • 喷香( pèn ) 哈尼族( hā )
• 老人:(
)
• 一方:急切向主人表达感激
• 另一方:这是误会,自己不是屋主人
• 作用:写一个误会,既构成了生动曲折的 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 16
•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 • 再次深化了悬念。
17
• 2、老人关于小屋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在行 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 (1)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的行人,意义 重大。
8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心情怎 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到几个人。 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行走在 人际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 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9
3,我们在看到树林的梨花时心情怎 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表现出看到梨花的惊喜 “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4
• 寨( zhài • 扛( káng
) 撵( niǎn )
) 露宿( lù sù )
5
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什么人?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我们”。
学习目标
• 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写作技巧。 • 2、体会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 • 3、领悟“设置悬念”能够吸引读者的作用 • 4、领会文章“误会”的设置,能使文章情节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作用 • 5、弘扬雷锋精神,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3
生字词及读音
• 驿路( yì) 荆棘(jīng jí )
•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 • 简陋( lòu ) 恍惚(huǎng h)ū • 修葺( qì ) 讴歌( ōu ) • 喷香( pèn ) 哈尼族( hā )
• 老人:(
)
• 一方:急切向主人表达感激
• 另一方:这是误会,自己不是屋主人
• 作用:写一个误会,既构成了生动曲折的 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 16
• “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 • 再次深化了悬念。
17
• 2、老人关于小屋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在行 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 (1)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的行人,意义 重大。
8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心情怎 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到几个人。 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屋前,行走在 人际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 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9
3,我们在看到树林的梨花时心情怎 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表现出看到梨花的惊喜 “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4
• 寨( zhài • 扛( káng
) 撵( niǎn )
) 露宿( lù sù )
5
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什么人?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 贯穿全文的人物是“我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42张ppt)
哈尼小姑娘与梨花融为一体,引用诗句,一语 双关,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 大地处处开放,点明和升华文章主题,表达了 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梨
梨花姑娘
一种花
花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 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 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 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陆游诗,以花喻 人、喻雷锋精神,以“处处开”表现雷锋精 神的发扬光大,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 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
3、感知主要内容:
(8)如果按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来看, 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按这一顺序来结构课 文效果怎样?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说 说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3
前几年梨花姑 娘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住
1 宿,遇到瑶族老人,
第二天一起修葺茅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路 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 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发芽、不断传播的动人情景, 热情的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
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当堂检测
1、形近字比较。
(1)陡 ( 陡峭 ) (2)瓣( 花瓣
徒( 徒弟 )
辩( 辩论
(3)篾( 竹篾 ) (4)拂( 吹拂
上个月瑶族
老人借住 2
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赶路 发现并入住小茅屋
梨
梨花姑娘
一种花
花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 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 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 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 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陆游诗,以花喻 人、喻雷锋精神,以“处处开”表现雷锋精 神的发扬光大,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 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韵味。
3、感知主要内容:
(8)如果按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来看, 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按这一顺序来结构课 文效果怎样?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说 说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3
前几年梨花姑 娘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住
1 宿,遇到瑶族老人,
第二天一起修葺茅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路 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 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 根、发芽、不断传播的动人情景, 热情的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
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当堂检测
1、形近字比较。
(1)陡 ( 陡峭 ) (2)瓣( 花瓣
徒( 徒弟 )
辩( 辩论
(3)篾( 竹篾 ) (4)拂( 吹拂
上个月瑶族
老人借住 2
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赶路 发现并入住小茅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4张PPT) (1)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 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 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 序进行叙述。
作用:
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 章引人入胜。
3、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 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 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例如《驿路梨花》 作用: 插叙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 用。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
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
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 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 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 写。 • 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 描写(景物描写)。
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
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 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 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 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 (共42张PPT)
合作探究
第24段瑶族老人的话属于什么记叙顺 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 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 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 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 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合作探究
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 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语言赏析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 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 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 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 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 、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 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 “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 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字音字形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漆黑(qī) 露宿(lù sù) 简陋(lòu) 修葺(qì) 恍惚(huǎng) 寨子(zhài) 扛(káng) 折损(zhé) 菌子(jùn) 喷香(pèn)
词语释义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 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及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从 外扣着,“请进”二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 上(近观)。使我们可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 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内部:先写火塘,再写大竹床,虽然简 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 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 上的几行大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 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 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 (共30张PPT)
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答: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 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
“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答: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 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答: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 感激之情。
知识链接
记叙顺序 1.定义。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5.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 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6.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 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7.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答: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驿路梨花》课件
学习任务二:标题、结尾的作用
“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 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 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赞美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 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总结】标题《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自然界的梨 花外,还指纯洁美丽的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淳朴民风。
猜测小屋主人的身份,写出“我们”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这家的主人是谁,是干什么的”,为下 文误会的产生埋下伏笔。
课堂小结
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到了美丽的梨 花林,有了一次美丽的奇遇;通过情节初探,我们不禁对作 者提出的悬念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屋的主人是什么身份, 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留待下节课继续深入探寻。
1.学生浏览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 诗句呢?
情境导入
1. 浏览图片:由梨 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 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情境导入
2.回忆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
学习任务一:按层次分析课文
【总结】课文中的三个悬念、两个误会,及误会的解答。 悬念一:房屋的主人是谁? 误会一:送米的瑶族老人是房屋的主人。 悬念二:既然瑶族老人不是房屋的主人,那么主人究竟是谁? 误会二:哈尼小姑娘是房屋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座房屋? 解答:为了方便过路人不再露宿,是发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体现。
学习任务二:标题、结尾的作用
1.课文的标题为《驿路梨花》,“梨花”在这里有什么含 义?这个标题有何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四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10张PPT)
例:《最后一课》
二、略读课文,复述情节。 (5分钟)
任务:5分钟内读完课文, 边读边圈画。尝试复述 课文情节。
三、讨论填表,分享交流
出场 次序
1 2 3
4
5 6
和小茅屋有 人物 时间 什么故事 夜里及第二 我和老余 投宿小茅屋; 修葺小茅屋 天早上 专门送粮食来 夜里及第二 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天早上 过路人 把用尽了的柴 受到照料后 米补上 常来照管小茅 前几年,姐 梨花妹妹 屋 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 十多年前路 茅屋 过时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盖好后 至她出嫁前
Hale Waihona Puke 4 妹妹照料小茅屋 2 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
屋 3 路人借助补柴米
1 我们”投宿,修屋
四、质疑探究:
课文的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都是主人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发生过带有波折的 小事,可能和人产生过误会,可能对人 有过偏见,可能……请你选一件事写一 写。 要求:尝试在叙事中埋设悬念,使你的 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600字左右。
三、讨论填表,分享交流
顺 课文的记叙顺序 序 (“我和老余”经 历的顺序) 1 我们”投宿,修屋 2 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
茅屋 3 路人借助补柴米
顺 小茅屋建造的时间 序 顺序 5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
小茅屋 6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妹妹照料小茅屋 5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6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谢谢!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横式结构”文章的略读方法:
什么样的人物做了哪几件怎么样的事: 1.什么样的人物?——抓评价性词语 2.哪几件?——理清结构,抓时间、地点 等提示词 3.怎么样的事?——提炼关键词,抓概 括性语句 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 行片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略读课文,复述情节。 (5分钟)
任务:5分钟内读完课文, 边读边圈画。尝试复述 课文情节。
三、讨论填表,分享交流
出场 次序
1 2 3
4
5 6
和小茅屋有 人物 时间 什么故事 夜里及第二 我和老余 投宿小茅屋; 修葺小茅屋 天早上 专门送粮食来 夜里及第二 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天早上 过路人 把用尽了的柴 受到照料后 米补上 常来照管小茅 前几年,姐 梨花妹妹 屋 姐出嫁后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 十多年前路 茅屋 过时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盖好后 至她出嫁前
Hale Waihona Puke 4 妹妹照料小茅屋 2 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
屋 3 路人借助补柴米
1 我们”投宿,修屋
四、质疑探究:
课文的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都是主人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发生过带有波折的 小事,可能和人产生过误会,可能对人 有过偏见,可能……请你选一件事写一 写。 要求:尝试在叙事中埋设悬念,使你的 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600字左右。
三、讨论填表,分享交流
顺 课文的记叙顺序 序 (“我和老余”经 历的顺序) 1 我们”投宿,修屋 2 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
茅屋 3 路人借助补柴米
顺 小茅屋建造的时间 序 顺序 5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
小茅屋 6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妹妹照料小茅屋 5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6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谢谢!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横式结构”文章的略读方法:
什么样的人物做了哪几件怎么样的事: 1.什么样的人物?——抓评价性词语 2.哪几件?——理清结构,抓时间、地点 等提示词 3.怎么样的事?——提炼关键词,抓概 括性语句 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 行片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
答:“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 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 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 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的盛开的梨 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 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 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 崇高道德风尚。
补充: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 人? 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 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 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 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 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场所
②揭示(怎样的)社会关系或时代背景
③为人物(谁)的出场作铺垫 ④暗示人物(谁)的前途命运
(每处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所
有的都具备,一般情况下具备2-3个作用)
(2)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 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又发现墙上写着几 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 有盐巴,有辣子。”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 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 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例如《散步》 作用: 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 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 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 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 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 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使文章引人入胜。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 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 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作者说:“《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 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起了我 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 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 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方便过路人
熟读课文
1.速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答:(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 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 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 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 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 了小茅屋。
生词梳理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初识课文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 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 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 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答: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
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 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 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 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 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初识课文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及做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说明)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第十四 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走进作者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 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 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 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 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 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 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 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 》《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 《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 》(合作)、《绿色的网》等。
细读课文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
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 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 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 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 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 管小茅屋。
细读课文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 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4.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引用陆游的 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文章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 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 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 强的感染力。
熟读课文
2.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旧知回顾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qiào)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细读课文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 人入胜。
细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有四处,具体如下: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 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 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 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 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 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细读课文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