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据了解,《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惟一真迹,右下角树叶丛中有“范宽”二字题款。《溪山行旅图》是幅设色绢本,属长宽都过米的巨大挂轴。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幅画为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被其视为目前馆藏北宋山水画珍品中的“无上神品”。据介绍,《溪山行旅图》与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称为“三宝”。范宽和他的《溪山行旅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溪山行旅图》将其特有而独树一帜的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备受历代艺术爱好者的尊崇。《溪山行旅图》上面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这些题款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网上资料显示,据有关专家考证,上面的“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有明显的宋代特点。由此推出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但是随着历史变迁,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所收藏的各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之手,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同时上面的印鉴看得出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史书《石渠实笈初编》著有此录。

以上便是我所查找的关于这幅名作的历史背景。下面我依据有关网络资料谈谈关于作者的个人情况。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山林之中捕捉北方山川各种景观面貌。非常擅

长画山描水,重视对自然景物的写生。有关书籍介绍范宽“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独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中国山水画始于五代时期,而真正崛起却是在北宋。身为北宋画家的范宽,先后拜师五代时期具有影响的大画家李成、荆浩。范宽的画留传至今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临流独坐图》等。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像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但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

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对于《溪山行旅图》本身,范宽用大片大片浓厚的墨迹凸显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与山川雄阔、壮丽的气概。让一幅平易之境的山水图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造型上的峻巍与笔墨的酣畅厚重,让这幅画立马上升一个高度。人在高山仰望,山就在头上,万物显得如此渺小。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雄健与壮丽。山脚处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来,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马队的驼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潺潺溪水跳跃着。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这时候特别适合配一首欢快的音乐。动静结合,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

《溪山行旅图》那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道路错折,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和谐统一。

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作品把时间与空间水乳交融。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慢慢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只令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古代人重视山水意境的刻画,从这幅画中不难看出古代人对子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这幅溪山行旅图,用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广袤高山,与一骑风尘路人邂逅于此。正好与古代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意向一拍即合。历史的长河之中,最能影响古代文人墨客当属“老庄”的道家齐物思想。老子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

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正是基于此种理念,古代书画家才能把握山水与自我的情怀完美的结合一体。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启发,获得机身的慰藉与享受。如同当代社会,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步伐中经常迷失自我,失去了久违的那种纯真与美好的追求。忙忙碌碌与熙熙攘攘之中,再也无法从那过去的山水之间顿悟,也许是被物质生活趋于麻木,也许是被功名利禄所困扰。

我们也只能从古代这些名画中找寻一些遗失的美好。范宽的溪山行旅是过去的缩影,是自然的写意,而对于我们,则是生活的反思,心灵的洗涤。

骆肇阳

土建102班

学号:1008070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