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7山东临沂期中)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2017山东泰安期中)南宋《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材料表明(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才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C.宋代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3.(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
”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A.市场专业性强B.市场规模较大C.商品种类齐全D.自然经济瓦解4.(2017山东潍坊期中)《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 )A.农业经济转型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C.经济地位上升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5.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6.(2017课标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7.(2017山东邹城期中)史载,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9·潍坊高三期中)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
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
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
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B2.(2019·济宁高三期末)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B3.(2019·蚌埠模拟)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 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B4.(2019·太原高三阶段性测评)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A5.(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 ) A.私营工商业发展B.秦朝统一全国C.铁犁牛耕的普及D.井田制的瓦解A6.(2019·吉林省阶段性统考)《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
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 A.没有出现夜市B.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市坊界线分明D.城市经济异常繁荣B7.(2019·亳州高三期末)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
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3.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4.(2017海南单科)“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2014江苏单科)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6.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7.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内蒙古等地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这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流通,②正确;货币的流通是基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这一前提下的,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等,④错误。
综上所述,选A;BCD均含有④,排除。
2.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由此可证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故排除AB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某某市期初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B[材料中未涉及交易场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材料“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和“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表明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反映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监管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材料中“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某某一中期初)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引文反映了( )A.长安、某某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某某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某某、某某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D[根据材料“《送蜀客游维扬》”“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可知引文反映了唐代南方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一些大城市出现,出现了某某和益州等大都市,即某某和某某,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长安、某某、某某、临安,故A、B、C三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X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X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X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6单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5·沙市月考]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 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解析:“海禁”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并不禁止海外贸易,故选D。
答案:D2. [2014·茂名联考]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 )A.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 “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 “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 “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解析: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
答案:D3. [2014·山西诊断]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其依据是 ( )A.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柜坊D.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解析:根据所学A、D两项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故正确选项是B。
答案:B4. [2014·深圳南山联考]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课后限时集训 ( 十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时间: 40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48 分)1.(2018 ·河北衡水中学一模) 公元前679 年,齐国会盟诸侯完成协议,“市赋( 市场交易税)百取二,关赋( 道路通行税) 百取一”。
公元前678 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完成“修道路,偕胸怀,一称数( 一致斤两称数 ) ”的协议。
资料反应了()A.交通改良便利了商业发展B.地区之间长途贸易兴隆C.地区性一致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经过会盟成为霸主C[ 齐国会盟诸侯,完成改良交通、一致税收与胸怀等协议,这有益于春秋期间地区性一致市场的形成,故 C 项正确。
]2.(2018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 ) 春秋早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盛行。
大概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拟订了重农与抑商相联合的一套完好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 B. 保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华发展B [ 此题考察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不差别对待官商和私商,故 A 项错误;克制商业发展是为保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 B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和实行并不是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 D项错误。
]3.(2019 ·云南师大附中模拟 ) 下表是北宋商税状况简表。
据此可知当时()年月年商税额指数995—998 年400 万贯1001004— 1008 年450 万贯113 1058 年700 万贯175 1064— 1068 年846 万贯212 1077 年879 万贯220A. 政府“不抑吞并”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C.政府鼓舞商业发展D.工商业经济不停发展D[ “不抑吞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资料表现了北宋期间商税的变化,两者之间无直接关联,故 A 项错误;资料不可以表现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状况,故 B 项错误;宋朝采纳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C 项错误;资猜中北宋商税的快速增添,反应了北宋工商业经济的发达,故D 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是最为成熟且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故C项错误;使用玉制器皿的 人群不只是低级官员,还有普通人家,且使用玉制器皿与奢靡风气没有直
接关系,故D项错误。 B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六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0讲
真题体验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六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0讲
真题体验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5.(2018课标全国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 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关闭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是长颈鹿,但明朝君臣却 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 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 ,故B项正确。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统绘画 ,故A项错误。明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第六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0讲
真题体验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4-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 9.(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 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 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关闭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就是重农抑商 ,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国家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_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四)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东汉班固《西都赋》中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答案选D 项。
文学作品容易夸张能够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由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
2.《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解析:选A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买卖的物品是船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是南宋国库最重要的财源,故D项错误。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所以选A项。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专题7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doc
第16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1|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在历代的发展(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
(5)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1.(2016·浙江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 [“城中东西市”反映了“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A项解读正确,“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反映了商人交结长安权贵,B项解读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富与王者勍(强)”反映了“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C项解读合理,材料体现不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答案为D项。
]2.(2016·浙江学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A [由材料信息“市航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诗句反映了唐代草市中有夜市,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体现。
]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精练: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5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关的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2.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
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
都城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儒家思想指导了都城的规划建设解析:选C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可知汉朝的长安体现了都城的行政中心的职能,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加强沿线的管理,维护西北地区社会边疆的稳定,而不是鼓励西域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军商签订契约并不能说明商业性契约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讲义:第六单元课题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课题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1)冶金业:(2)制瓷业: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3)(二)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民营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4)明清时期:部分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注]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拓]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记]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
“你(汝)哥一定当军(钧)官”。
[注]“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反映了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精练: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压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 项错误。
2.(2019·重庆调研)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 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9·吕梁测试)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梳理·根底知识]一、“市〞在历代的开展(d)二、古代商业开展的特点(c)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
如夜市、晓市、草市等。
品经济兴旺。
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3.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兴旺,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局部。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4.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期后,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泼,如明清时期的徽商、晋商等。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唐宋的城市布局与“市〞的变迁史料[识图解史] (1)图一中①指固定的长安“东市〞“西市〞。
图二中②指重要街道及商业繁华地区。
图示反映唐长安到宋汴京“市〞怎样的开展?提示: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且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繁多。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泼,推动了商业都会的崛起。
要点二古代商业开展的特点及认识史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兴旺的松江、陶瓷业兴旺的景德镇、冶铁业兴旺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
[读史用史] 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提示:专业化城市出现。
史料二史载,浙江新昌县在“成化(明宪宗的年号)以前,平民不管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皮靴,鞋极俭素。
后渐侈,士夫峨冠博带;而稍知书为儒童者,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子弟或僭服之。
〞[读史用史] 史料中服饰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及社会信息?提示:商品经济开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历史解释——古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的意义1.(2021·浙江11月选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奉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答案
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古代商业的2个关键点(1)三大内容:市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五大阶段: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2.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3个关键点(1)两个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
(2)两大效应:抑制新经济因素成长,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三大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课题(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回扣教材知识]一、发展历程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四、丝绸之路1.路线(1)陆上丝绸之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2.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进补课程知识]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二、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2.原因(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德州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抑制商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国家在农业与商业中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解析:选B。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 项错误。
3.(2019·新乡、许昌、平顶山高三调研)《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解析:选A。
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商人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关的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 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2.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
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
都城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儒家思想指导了都城的规划建设解析:选C从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可知汉朝的长安体现了都城的行政中心的职能,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加强沿线的管理,维护西北地区社会边疆的稳定,而不是鼓励西域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军商签订契约并不能说明商业性契约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 项错误。
4.《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解析:选D“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政府保护商人的权益,材料未提及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故A项错误,D项正确;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与材料中政府保护商人的权益不符,故B项错误;“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商税在政府收入中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
5.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
明中后期不断增长的集市数量说明()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解析:选A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2019·洛阳期中)据研究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约有81 000吨白银运到欧洲,而这些白银中大约一半又转手到亚洲,最终主要流入中国。
另外,甚至有高达25 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A.传统工艺领先世界B.对外贸易居于优势C.贸易环境相对宽松D.民间贸易发展迅猛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输出商品种类,故A项错误;材料“这些白银中大约一半又转手到亚洲,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没有体现贸易环境,也没有强调民间贸易,故C、D两项错误。
7.1684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1685年,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
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
这反映了()A.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C.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解析:选D材料“设粤、闽、浙、江海关”说明并不是所有地区对外开放,因此不能说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图稳健增值”可知只是官员单纯的投资行为,不体现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只是说明设置管理机构,而不是近代化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对外贸易兴盛”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说明社会地位优越的官员参与被贬抑的商业行为,可见社会价值观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8.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解析:选D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提出农商并重,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
9.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解析:选C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B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D项错误。
10.据载:“明万历年间,在铁矿场中,有数百人在矿头指挥下进行生产,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
”这一记载从本质上说明()A.矿冶业带动了经济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私营手工业被官府压制解析:选B材料不能体现矿冶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明万历年间”“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说明雇佣关系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官府的压制,故D项错误。
11.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A.消除倭寇残余势力B.放开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选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海禁导致民众贫困转而变为盗贼。
由此可知谭纶主张放开海禁政策,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现象,故选B项。
12.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公行制度() A.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C.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D.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解析:选C材料“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反映出公行制度并未阻断古代中外经济贸易,排除A项;公行制度的严格规定,说明其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排除B项;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来看,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选C 项;材料表明,公行制度是一种官营商业的形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韩非子·五蠹》材料二唐宋以来,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
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
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
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
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
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
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编自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8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
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9分)(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4分)解析:第(1)问,由“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可知韩非子认为应该通过“名卑”即压制社会地位的方式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
第(2)问第一小问,由“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可知,唐宋时期统治者在不改变“重农抑商”大前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的发展。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抑商是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稳定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推动商业发展则是适应了当时商业发展的需要。
第(3)问第一小问,由“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可知宋代以后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该政策之下还坚持了官、商分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