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教学学目目标标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 式。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
俗话说,“有理还得有礼”。一番入情入理的话, 不仅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奇妙地离间了敌 人,保全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 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 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佚之狐 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
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 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也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 见性。
合作探究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 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 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 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 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 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
归纳总结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
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手法:行文伏笔照应 故事情节曲折
方法指点释词译Leabharlann 要诀: 实词看上下文虚词看语法
译法要诀: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在经过一番拉拢勾引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 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 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 且留兵助守。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1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学法Biblioteka 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亡:使动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 门所带第二包裹、箱子等
所害。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翻译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三寸巧挑舌 力投挽狂澜釜纾国难,保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由于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肯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险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气薄弱啊。

假如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仆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备,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意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盼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愉快,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4 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下册(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4 烛之武退秦师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许”“鄙”“微”“王”“内”“谢”“再”“安”“素”及次常用字“封”“意”以及“且”“与”“相与”三个虚词。

2.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偏义复词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烛之武退秦师历史散文相传为左丘明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从而维护了郑国的安全。

叙事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简洁生动鸿门宴史传散文司马迁通过记叙刘邦与项羽斗争中一次意义重大的宴会,描述了刘邦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1.情节波澜起伏,故事完整2.语言简练生动,绘声绘色3.善用对比,人物鲜明、突出课文4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夯实(第1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若()②师()③辞()④犹()⑤然()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缒()②既()③陪()④行李() ⑤济() ⑥版()⑦图()4.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夫人()②去()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许許許许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许”本来写作“許”,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午声(韵母相同)。

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2020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5.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等方式,培养主动探究知识的能 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如《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 宴》可表演课本剧,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研读和理解,切实理解、把握、感受文 中的人物形象。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他,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临危
【师说·单元所学】 1.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有效地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一定 的语感。 2.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对文本逐字逐句地翻译,理解 文章的基本内容。 3.理清思路,把握层次结构,体味古代散文高超的艺术特 色。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波澜 迭起,曲折有致,层次井然。
4.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 表情、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烛之武、荆轲受命于危 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刘邦能言善 辩,善于应变,巧妙脱险。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 映。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走进古人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历 史,欣赏用真情和细节凝铸成的不朽形象,从而领略古人的才 华和美德,汲取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让我们穿越到群雄逐鹿的 春秋时期,去感受不计个人私怨的烛之武力挽狂澜、为国纾难 的深明大义,去领略智慧深藏、辩才超群的烛之武“不战而屈 人之兵”的不凡风采;再让我们一起追随史家洗练的文笔,在 脑中重现秦燕斗争的壮烈场面,走近刺秦王的荆轲,感受其视 死如归、义薄云天的侠士形象,领会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再让我们走进秦汉交替之际那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烽火硝烟,演绎出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政治外交的风云 变幻,再现了谋臣辩士的良策与胆识;辅君相国的谏言表疏, 记录了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曾有深明大义、爱国爱家、洞察 利害的烛之武;曾有智勇过人、慷慨悲歌、仗剑直行的荆轲; 曾有知人善任、巧言机变的刘邦……不管他们高贵还是卑微, 成功还是失败,高歌还是低吟,他们都曾在这片土地上走过, 还会生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 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 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 记》。
n )南 秦军氾( fá
无能为( wéi )也已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 )秦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 )子、逢( shù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佚之狐( yì )
)孙戍( páng )之
(郑从属于晋的同 2 郑贰于楚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勇 敢 无 畏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三 寸 之 舌 , 胜 过 百 万 雄 师
说退秦师:
一 言 之 辩 , 重 于 九 鼎 之 宝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替秦着想,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推测未来,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劝秦谨慎.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译文对照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译文对照翻译

精心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对照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国国王、秦国国王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存)有贰心和楚国结交。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泛河南岸。

佚之狐对郑国国王说:“国家危险啊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往来的使者,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
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这是您知道的啊。

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便)又想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精心整理
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派杞子、逢孙、扬孙戍守,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晋国的)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国国王说:“不可。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佚.之狐( Yì) (4)阙.秦(quē ) (6)杞.子( Qǐ ) (8)微夫.人( fú )
第4课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2.实词、虚词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⑤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 (6)是寡人之过也: 用“也”表判断,判断句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判断句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一、常识常记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 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 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
问题写出来,能作初步交流的可以与同学初步交流, 不能作初步交流的可在课堂上交流。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一、整体把握 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述全文主要内容,并按照故事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 括事件过程。 答:
导读·边学边思
第4课
答案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 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事件过程:
第4课
导记·晨读晨练
第4课
3.文言句式 (1)辞曰:“臣之壮也……”: “辞曰”前省略主语 “烛之武”,省略句
(2)敢以烦执事:“烦执事”前省略代词“之”,省略句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秦军”后省略介词 “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试题

烛之武退秦师试题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理解】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参考答案(1)“已”同“矣”,了。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

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⑤无能为也矣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夜.缒而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参考答案: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⑤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特殊句式【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2.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省略句】1.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烛之武”2.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夜缒而出“缒”后省宾语“烛之武”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后省略介词“于”·能力提升·【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越国:国名B.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唯君图.之图:考虑,谋划D.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1. A。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阐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总结评价。

六、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图文

《烛之武退秦师》 图文

⑵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 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 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 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 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只是略作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 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 武的形象。
当今社会的确是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 烈的社 会,是 一个追 求速成 的社会 ,许多 的人都 在赶路 脚步匆 匆,忙 着做着 自己的 事情。 生下来 后,忙 着长大 ,忙着 工作, 忙着打 拼,睁 开眼就 是各种 烦心事 压在心 中:房 子、孩 子、车 子、位 子、票 子……他 们唯恐 落后于 人,唯 恐受人 轻视 ,跟别 人比金 钱、比 地位, 比拥有 ,不停 地奔波 ,你追 我赶, 气喘吁 吁,为 了追求 物质财 富、争 取想得 的名和 利、实 现个人 的理想 ,呈现 在人们 面前的 总是一 副:麻 木的表 情,忙 乱的脚 步,总 以为前 面有一 个巨大 的幸福 在等着 他,为 了早日 抵达目 的地, 日夜高 速奔跑 前行, 生命就 在疲于 的奔忙 中消耗 掉,精 神也在 残酷的 竞争和 快节奏 的生活 中趋于 紧张, 以致麻 木或崩 溃。百 花的争 奇斗艳 ,吸引 不了他 们向前 凝望的 眼神; 婉转悠 扬的歌 声,打 动不了 他们执 着的心 灵;灵 山香气 氤氲, 难以改 变他们 坚毅的 神情; 一路上 风光无 限,停 滞不了 他们奔 忙的身 影,他 们关注 着一些 虚无的 东西, 而忘了 生命的 本质意 义。748219美 文网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布置作业
1.请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复述“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添加一些内容)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 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课堂学习
梳理文言知识
(3)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君知其难也( 指导代词,那 )
共其乏困(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失其所与(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
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 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 胆识。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 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 破。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 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 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 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 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 而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第4一课烛直之很武退好秦,师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 为自然了。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国退兵。
1.鲁之君子。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 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 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 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 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 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 》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 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郑国。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7.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判断句,否定判断。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4)然郑亡 被动句,郑国被灭。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省略介词“以
”的宾语“之”。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6)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 ”前置,“之”作为标志。
(7)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晋无礼”。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 指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辍耕之.垄上 动词,往,到。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2)其 ①君知其.难也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3)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推辞。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
②则名微.而众寡
或条件。 地位不高,形容词。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副词。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副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氾.南( fán ) ③逢.孙(páng) ⑤秦伯说.(yuè ) ⑦共.其乏困(gōng)
②阙.秦 (quē ) ④佚.之狐 ( yì) ⑥夜缒.而出( zhuì) ⑧无能为.也矣(wéi )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 “供”,供给,供应。 (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 (5)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2)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指示代词,那。
②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指郑国。
④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3)以
①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②以.乱易整 介词,用。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④越国以.鄙远 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何。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5)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③黑质而.白章
连词,表并列。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夫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行.李.之往来
古义: 判断句,否定判断。 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 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 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 和写作技巧。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 得失、顾全大局的爱第4课国烛主之武义退秦精师神。
古义: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东道主
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4)敢以烦执.
古义: 婉指秦穆公。 执事. 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5)共其乏.困.
古义: 乏困
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惫困倦。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 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