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mol/L等。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与mmol/L之间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4. 课外阅读材料: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文章、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介绍常用单位mol/L、mmol/L等,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讲解c = n/V公式,分析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教授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6. 应用案例分析:举例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课学生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三、教法、学法教法:关于本节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学法: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四、教学用品:多媒体、投影仪、10%(密度为1.01g/cm3)的氢氧化钠溶液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投影]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或mol·L^-1。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如mol/L与mg/L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稀释、浓度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3. 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

4. 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计算器、黑板、粉笔。

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如溶液的稀释、浓度配制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分享各自的思路。

5. 总结与归纳:强调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6.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计算和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ol/kg等。

3.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 / M,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ρ为溶液密度,ω为溶质质量分数,M为溶质摩尔质量。

4.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给定溶液的密度、质量分数和溶质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5.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换算成mmol/L、mol/kg换算成mg/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浓度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案例、练习题)。

2. 计算器、黑板、粉笔。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 练习:布置一些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分享各自的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四、整理回顾,巩固练习
留有五分钟的时候,没完成实验的同学继续实验。完成实验的同学完成导学案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2、符号 3、公式 4、单位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1、容量瓶
2、配置步骤(1)计算
(2)称量 托盘天平、药匙
(3)溶解 烧杯、玻璃棒
(4)冷却
(5)转移 玻璃棒
3.带结晶水的物质被溶解时,溶质是无水盐。
4.对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时,其浓度不变。
[素养达标]学生回答并解析: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置
1、介绍容量瓶的构造
教师介绍容量瓶的构造,容量瓶的检漏,并由学生展示检漏操作。
2、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溶液配置步骤:强调实验要点,并找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实验,接着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性,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领会实验要点,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6)定容 容量瓶、玻璃棒
(7)摇匀
(8)装瓶,贴标签
附设计原则:思想原则: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
(1)人本原则:力求突出“因学而教”的特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制案人
课 题
物质的量浓度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能力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分析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分析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计算和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

通过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

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 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滴定管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量浓度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解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摩尔质量等的关系。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与其他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计算题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计算给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过程中的单位换算和误差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物质的量浓度相关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喝饮料时,发现有的饮料很浓,有的饮料很淡。

那么,如何来表示这种浓与淡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L。

(2)举例说明:如1L水中溶解了1mol的NaCl,那么这个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

3.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2)示例计算:假设有10g的NaCl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计算NaCl的物质的量,n=m/M=10g/58.5g/mol=0.171mol。

然后代入公式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n/V=0.171mol/0.5L=0.342mol/L。

4.练习(1)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①20g的KCl溶解在1L的水中;②40g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实验1.物质的量浓度实验原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实验的原理:通过测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容量瓶等。

(2)称量溶质: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溶质的质量。

(3)溶解溶质:将溶质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含量的问题。

2. 新课讲解: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练习题。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困难等,并寻找解决办法。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食品加工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 = (1000ρω)/M(其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ω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探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第一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导入新课]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

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

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

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

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

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容量瓶的规格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 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是一种精确量器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单位。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或摩尔每千克(mol/kg)。

3.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 n/V(体积溶液)或c = n/(mM)(质量溶液),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m为溶液的质量,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4. 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可以判断溶液的稀释程度、进行溶液的配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溶液的稀释与配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

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2.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一):溶液的稀释。

4.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二):溶液的配制。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与总结。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药品配置、溶液稀释等。

3. 小组讨论:讨论溶液的稀释与配制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单位: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mol/L →mol/m³、mmol/L、μmol/L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如制药、制糖等工业生产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分析实验数据。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以及其计算方法;2. 掌握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3. 能够使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浓度计算;4. 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 学生:笔记本、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含有葡萄糖的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无论溶液的体积如何改变,溶液中的葡萄糖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2. 概念讲解(10分钟)a. 教师解答导入问题:葡萄糖质量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葡萄糖是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解后的葡萄糖分子数量没有改变。

b.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中粒子数量大小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c. 介绍物质的量、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是不变的,即n1 = n2;而体积和质量是可变的。

d.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用符号C表示,计量单位可以是mol/L(或mol/kg)。

3. 计算方法(15分钟)a. 计算体积浓度:C = n/V,其中C表示体积浓度,n表示物质的量,V表示体积。

b. 计算质量浓度:C = n/m,其中C表示质量浓度,n表示物质的量,m表示质量。

c. 通过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可以推算出未知的物质的量或体积。

4. 练习与示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并与同桌交流答案。

然后教师选取一个练习题进行示例分析,解答学生在做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示例题目:某溶液中含有0.5mol的NaCl,体积为100mL,求该溶液的体积浓度。

5. 实验(3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一项和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实验。

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器材和试剂,测量溶液的体积和质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mol/L、g/L等。

(3) 推导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 或c = m/M,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m表示溶质的质量,M表示溶质的摩尔质量。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求解,如药剂的配置、溶液的稀释等。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方法。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实践操作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实践,如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测定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九、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走进化学科学
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3课时)
2.学情分析
⑴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质量分数,知道溶液的浓度是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⑵学生在前两节学习了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和简单计算。

3、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能进行简单计算。

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教学方法
对比方法、小组实验、讨论法
6、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简单计算。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7、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实验探究、与问题探究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例如通过医院的化验单让学生自己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用溶液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浓度的方便。

总之,本节课以实验为重点,通过小组实验、对比等方式来落实基本知识点,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容量瓶,对实验的过程比较陌生,所以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讲解较多,学生自主设计的内容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