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17589fb7360b4c2f3f6466.png)
《六国论》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⑥较秦之所..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暴秦之欲无厌..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5.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互.丧(交互,彼此,副词)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 ④理固宜然. (这样,代词)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胜,形容词)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 ⑧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⑨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⑩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A.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⑩8.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势弱于.秦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9.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③⑤10.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3c5e72bb4cf7ec4afed0c3.png)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六国论》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洎(j i )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 a n ) 奉之弥(mi )繁B. 弊在赂(丨U )秦弃之如草芥(ji e ) 率(丨心)赂秦耶 C . 暴(bdo )霜露 革灭殆(d a )尽之际 小则获邑(y i ) D.胜负之数(sh u ) 思厥(ju e )先祖父与(y n )嬴而不助五国也2. 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同步达纲练习」 ③④⑤ D. A. ①②③ B.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选岀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④⑤⑥ C. ①③⑥ (3. A. B. C. D.4. A. C.5.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①⑤⑨C.⑥⑦⑧ D. A. ①③⑤B.②④⑦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之所以为圣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B. C.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 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 意义也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国论测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国论测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b0b337d5bbfd0a7856736f.png)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解析】 A 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B 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 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 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 D2.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 .路曼曼其.修远兮 【解析】 D 项,语气词,A 、B 、C 三项均为代词。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 .①⑥⑦B .②④⑦C .①④⑥D .③⑤⑥【解析】 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452a0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2.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de9cb18f524ccbff02184b5.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赂.(lù贿赂)秦 举.(jǔ全部,都)以予人 B .暴.(bào 残酷)霜露 奉之弥.(mí更加,愈)繁 C .洎.(jì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柴)救火 D .秦击赵者再.(zài 两次) 为.(wéi 治理)国者 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弊.在赂秦 弊:弊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 D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 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 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f19caf804d2b160a4ec0cc.png)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ﻫ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ﻫ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ﻫ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ﻫ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ﻫ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ﻫ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ﻫ答案:Bﻫ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ﻫ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ﻫ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ﻫ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ﻫ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ﻫ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ﻫ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ﻫ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c2c62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9.png)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0413a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0.png)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十二郎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B.《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C.《六国论》中,第二自然段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D.《放鹤亭记》中,作者苏轼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欣羨和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二、选择类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百倍..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一句点明六国四、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
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2d3d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①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灭亡B.后秦击赵者再两次C.暴秦之欲无厌满足D.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举以予人洎牧以谗诛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拘于时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eafc62b84ae45c3a358c0f.png)
《六国论》检测与答案【课文检测】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破灭之道.也(途径) 2.始速.祸焉(招致)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依附) 4.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5.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这里指命运)7.日.削月.割(每天,每月)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9.率(1)将率不能则兵弱(《荀子》)(名词,主将,通“帅”)(2)遂率子孙荷者三夫(《愚公移山》)(动词,率领、带领)(3)大率用根者,若取宿根,须取无茎叶是采,则津泽皆归其根(《采草药》)(副词: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大体,有时“大率”连用)(4)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副词,表范围,一律、都、全)10.殆(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形容词,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时(副词表约略。
几乎、接近、差不多)(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动词,疑惑不解)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来)于其势弱于.秦(介词,比)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三、分别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古今意义的字词的古义。
1.秦以攻取..之外(用战争夺取)(攻打并夺取)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实际上)(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3.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5.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不可以,不被允许)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例,老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四、翻译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1bc042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5.png)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以其旷达的胸怀和犀利的论述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结合语文教材《六国论》的内容,为大家提供一套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测试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I. 选择题1. "六国者,楚、齐、赵、韩、魏、燕也。
"这句话表明作者的立场是:A. 感慨六国无力抵御外敌B. 赞美六国勇猛战神的表现C. 抨击六国种种内外问题D. 批评六国对战争的无挽回之态度答案:C。
题干中出现了“六国无力抵御外敌”、“勇猛战神”等选项,都是片面的观点。
只有选项C才是作者真实的立场。
2. 韩非通过六国的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即:A. 以德服人B. 独断专行C. 舍弃仇恨D. 同舟共济答案:A。
韩非认为,六国应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通过德的力量来维系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3."夫以无道得天下者,其所立法,必严甚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德治国家的法律一定要刚毅严厉B. 无道之国律法宽松随意C. 法律严厉是国家兴盛的保证D.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答案:C。
韩非认为,一个无道的国家统治下的法律,必定是严酷而严厉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II. 解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了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所采取的措施,请你简要说明吴起的政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发起了一系列倡导军事化的政策。
他推行徭役制度,将民众编制为军队,加强国家的战斗力。
吴起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认为军事在国家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2. 《六国论》中提到吴起的所谓“制胜之道”,请你结合文中的内容,解释一下吴起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答案:吴起的“制胜之道”可以概括为“以力服人”。
他认为,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威慑敌人,迫使敌人屈服。
《六国论》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9eb4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0.png)
《六国论》检测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六国论(节选)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888bf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d.png)
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高二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
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 C。
①③⑥ 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孤危..安寝④可谓智力⑤剌客不行..也..,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⑦而犹有可以..之数,存亡之理..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 C。
⑥⑦⑧ 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
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7、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六国……〞或.未易量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488e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f.png)
《六国论》检测卷一、选择类1.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②⑤/③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始速祸焉速:招致。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高中语文 第21课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21课 六国论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7c6aaf681c758f5f61f672a.png)
第21课六国论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丧.失丧.乱丧.葬丧.家之犬B.刚强.强.迫强.辩强.弱胜负C.下咽.吞咽.咽.喉狼吞虎咽.D.数.据数.量劫数.气数.已尽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朝代,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危胁与侵略。
B.苏洵的《六国论》行文纵横姿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绝铁,语言朴素简劲。
C.杜牧充分发挥了赋的文体的特点,别具匠心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D.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大盛于宋。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结构上大多分上下两阙。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原因,名词)②六国互.丧(交互,相继,副词)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取胜,形容词)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⑧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⑨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形容词)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A.①②③④⑦⑧⑨B.②③④⑤⑧⑨⑩C.①③④⑥⑦⑨⑩D.①②④⑤⑧⑨⑩4.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至于..颠覆至于:到、到达C.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检测题学校: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 c)思厥先祖父(ju a抱薪救火(x in)• • • B.暴霜露(b co)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sh 0• • • C. 燕赵之君(y m )洎牧以谗诛(j i)倘与秦相较(t rng)• • •D. 为国者(w ①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e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③至于 颠• • • • • •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 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 • • •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 •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①②⑦B ③④⑤C ①⑤⑦D ④⑥⑧5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B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 沛公不先破 关中,公岂敢入乎A. ①②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⑤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破灭之道. (途径,道路,名词 ) ②六国互.丧 (交互,彼此,副• • 词)③不能独完. (完成,形容词 ) ④理固宜然. ( 这样,代词 )• •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胜,形• • 容词)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 ⑧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 • • 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⑩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 •词用作动词 )A .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B . ②③④⑤⑦⑧⑨⑩C . ①②③④⑥⑦⑨⑩D . ①②④⑤⑦⑧⑨⑩8.下列句子中, “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势弱于.秦A.齐人勿附于 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9.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 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胜之之势⑥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 ①②④ B .③⑤⑥C .①③⑤10.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 .失其所与,不知•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 D.②③⑤下之民C 孔子登泰山而小鲁D 项伯杀人,臣活之•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 • ・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 • ・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 • ・八荒之心A .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 .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 .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14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7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18. 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 “不赂秦” 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19.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2)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译文:、文思探究。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在空缺处概括文本内容。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藉之以蔽.其西( )(2)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 •(3) 以阴.助其急( )(4)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 •2.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 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 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 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 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 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 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 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 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 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 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5.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6. 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 ・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