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712911ef6137ee06eff9184a.png)
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解题思路编制:丁中高琴花07、10【考点说明】1、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作为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以散文为主。
考点包括以下几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命题要求趋势(1)一种是抒情叙事类散文,一种是议论类散文。
(2)客观题逐渐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一是客观题淡出试题之中,主观题分量加重;二是增加了题数,加大了赋分值;三是开放性试题再露头角。
(3)鉴赏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
3、解题总体思路:整体阅读,把握主旨(读两遍);注意层次,理清脉络(标注);读题;解答;检查。
4、答题关键:根据问法设计答法;整合重组,引申转述;围绕中心组织答案。
【具体分析】一、审题(抓住题干)1、审题作用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题于能显示答题方法。
2、审题角度(1)看配分(分点、分条回答)(2)选用合理的句式:①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②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二、不同题型答题技巧(一)含义题(二)作用题、原因题(赏析题)(三)层次题(信息筛选、整合题)(四)开放性试题三、含义题分类解析(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理解词语的指代义所谓理解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指对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所替代的对象的理解和确认。
但是,散文中有些词语是对文章中很多信息的概括和提炼,它的含义实际上就隐含在文章中,所以理解词语的指代义又包括对其他一些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信息的认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例一: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eb013fb482fb4daa48d4bc7.png)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技巧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
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
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
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
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散文阅读策略
![散文阅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14012305727a5e9856a611e.png)
散文阅读策略散文阅读注重考查与文本知识的衍接,其考查内容都能在文本中寻出影子,考生解答此类型题目时,应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主旨,进行归纳概括,并运用一些技巧进行表达。
1.策略之一: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主旨考试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事例阅读。
解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示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晓每一段、每一句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举目之“纲”,其主题思想往往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感受到了文章的沉思深意。
这样考生在答题时不致于偏离原本的文意,不使答案散形离神了。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散神聚”,抓住了散文的主旨大意就是抓住了散文的“神”。
2.策略之二:依据题目信息,抓散文的筋骨散文鉴赏是一种整体训练,所以文后的题目不是孤立命制而是相互联系的。
考生读题时一定要整体研读,把各题干之间的暗示信息利用起来,而不应看一道题做一道。
现在的命题趋势是主观性表达简答题增多,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题目的设制层层相扣,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逐层加深,这就需要考生在留意试卷题目时予以特别注意。
考生在看到题目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接触题目之前,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应当一字一句重点研读。
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分析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妨用笔画一画以方便回头寻找。
这样有重点的圈画,便于再读时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更可节省时间去认真细致地答题。
3.策略之三:依据提供题目,潜心领悟精彩语句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和理解上。
高三语文:高考散文阅读整体把握
![高三语文:高考散文阅读整体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62e0d40ebe23482fb4da4c89.png)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考散文阅读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的《记住回家的路》。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二、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
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整体把握阅读提示】第一步:化整为零,概括段意。
(必须标画,或写出来)语段结构分析:任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小层次。
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具体方法: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指代词。
第二步:段落整合,切分行文层次(准确把握层次间关系,从而把握行文脉络)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8ae7f89b89680203d82537.png)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高考散文阅读题型的答题过程中,学生最担心的就是看不懂文章。
“看不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本身的语句比较晦涩难懂,二是具体的语句虽然明白易懂,但是读完整篇文章却如坠云端。
其中,后者和学生的阅读策略密切相关。
高考散文阅读要坚决抛弃美文赏读的方法,切不可跟随作者的语句听其“娓娓道来”。
这样很容易陷入文章的言语细节中,从而碎片化了文本内容。
高考散文阅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写的?写了什么?要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脑海中搭建文章的结构轮廓;要关注细节,明白文章结构里呈现的详细内容。
下面以近三年高考散文真题为例,具体分析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一、理清段间层次,搭建文章结构轮廓对段间层次的整理,有助于化繁为简,将看似“松散”的文本思路变得清晰有序。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辨识各段落的写作侧重点;区分不同段落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明晰文章思路走向,划定文章主旨范围。
段间层次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对比,文章呈现的层次结构有的清晰易判,有的交错展开。
以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为例。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第①段谈山水及自然景物对人生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第②段谈要做有准备的欣赏者;第③段谈人对于自然没有喜新厌旧的感觉;第④段谈有人埋没了欣赏自然的本能;第⑤段谈山水自然可以发现人性、净化人格;第⑥⑦⑧段谈要去山水优秀的地方欣赏自然;第⑨段谈要凭自己的本性和直觉去欣赏自然。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第②④⑥⑦⑧⑨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④可以看作⑨的补充),都是在谈如何欣赏自然。
第③⑤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是在谈自然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文章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并列的。
3.划定主旨范围这样就能确定主旨内容大致是:谈自然景物和艺术人生的关系,分别从人如何欣赏自然和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两个角度展开。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第①②段写自己午夜梦回常听到杜鹃啼叫;第③段写传说中的杜鹃啼血化花是一种附会;第④段写动物学上的杜鹃不值得恭维;第⑤⑥段写杜鹃凄切的叫声使各地人们进行各种附会;第⑦段写“姑嫂鸟”的故事;第⑧段写文学和人们将杜鹃美化。
2022届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2022届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1a34e5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a.png)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一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
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 阅读技巧一一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树立主题意识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
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一一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
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2.树立整体意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
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比如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
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
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9975ca2bde80d4d8d15a4f4b.png)
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Ⅰ、阅读步骤: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
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
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
这就是“玉簪花精神”。
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散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9473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7.png)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散文散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部分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快速理解和分析散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散文的要点和内涵。
一、整体把握阅读散文时,我们首先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具体来说,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篇章结构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关注标题、段首、段尾、关键词等信息,从中提取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二、关注语法语法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把握句子的结构和词语的搭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在阅读散文时,可以留意短语、修饰语、定语从句等语法成分,尤其是具有修饰作用的成分,这些语法结构常常包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三、分析修辞手法散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散文时,分析修辞手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通过辨析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和观点倾向。
四、理解上下文在阅读散文时,我们需要善于运用上下文来帮助理解。
有时,一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因此,通过仔细阅读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真实意图,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散文的内容。
五、把握脉络在阅读散文时,我们也需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散文常常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通过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推断出中心思想,能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为此,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个段落进行简要总结,找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起文章的整体脉络。
六、预测推断在阅读散文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预测和推断的技巧。
通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可以预测出作者接下来可能会表达的内容。
这样,在阅读后续段落时,能够更快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信息。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通过整体把握、关注语法、分析修辞手法、理解上下文、把握脉络和预测推断的方式,同学们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和分析散文类文章。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064cb8b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0.png)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满分技巧1.高考散文阅读需要加深理解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澄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意“标题”,澄清“思路”,把握“关键句”,理解“主题”。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高考散文阅读要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3.高考散文阅读要把握重点和重点。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文句、过渡句和修辞句在文本中具有较强的泛化性。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高考散文阅读答案有哪些套路1、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①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进一步理解本文的意思。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② 高考散文阅读总结了哪些方面?(或一般特征)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6903d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d.png)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导语: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第1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和文本、作者对话阅读中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但前提是要能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只有具备了整体阅读的能力,才能完成和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多元思考,才能根据文意和题干的要求回答好阅读试题。
具体说,首先要快速阅读全文,捕捉文章各段的关键语句和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文中心、主旨、行文思路和情感基础。
例如:说明文要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渗透了哪些科学精神和科学道理;议论文要明确文中论述的什么问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说理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论据材料;记叙文主要写了什么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线索是否明显等。
这些内容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要思考到位并且一定要准确,若有一点偏差后面答题全盘皆错。
整体感知立足全文,强调于“感”,落实于“知”,“感”与“知”也就是信息筛选整合的过程。
接下来要依据整体感知的内容,深入思考文章的主体和局部,重点是对关键语段和关键词语的理解,努力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最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再从局部回到整体思考,对全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圈锁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完成和文本的对话。
第2招———多角度思维,缜密筛选信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考生要根据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同文体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我们要善于筛选各题干要求的明显信息,更要学会筛选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包含在文章内容和主旨之中的隐含信息。
以散文阅读鉴赏为例探讨高三语文备考策略
![以散文阅读鉴赏为例探讨高三语文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2339b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5.png)
以散文阅读鉴赏为例探讨高三语文备考策略高三语文备考是同学们备战高考的重要环节,而散文阅读鉴赏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难点,备考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以散文阅读鉴赏为例,从阅读策略、分析方法、文本理解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探讨高三语文备考策略。
高三语文备考策略中,阅读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散文阅读鉴赏时,同学们应该注意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文本内容,更应该注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
对于欣赏文学作品,不妨多看一些名家作品,在读懂的也能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文学魅力。
平时多读一些名家随笔,如鲁迅先生的《自嘲》、巴金先生的《晚钟》等,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散文阅读鉴赏的能力。
分析方法也是备考中的关键一环。
在阅读散文时,同学们应该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文章。
一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理清文章的主题、情节和脉络,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是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分析,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三是对作者的用意进行分析,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四是对篇章的背景进行分析,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风潮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散文作品,提高语文阅读鉴赏的能力。
文本理解也是备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阅读散文时,同学们应该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细致入微地捕捉文章中的细节和意蕴。
要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题,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要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要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只有通过深入的文本理解,同学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散文阅读鉴赏上游刃有余。
写作技巧也是备考中的重点部分。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同学们要注重散文写作的技巧,要能够通过阅读鉴赏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进行文章的写作和表达。
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框架,理清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中散文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必备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08fb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2.png)
高中散文阅读必备答题技巧简介高中散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阅读散文并答题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散文阅读必备的答题技巧,帮助同学们在阅读散文后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并正确回答问题。
技巧一:全面把握散文的主题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全面把握散文的主题。
主题反映了散文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主题来理解散文的细节和人物描写。
切勿只看重散文的表面现象,而忽略其深层的含义。
技巧二:注意散文的结构和语言散文通常有明确的结构和特定的语言风格。
阅读时要留意散文的开头和结尾,了解散文的整体脉络。
同时,对于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也要加以关注,这些都会为理解散文并回答问题提供线索。
技巧三:抓住关键词和核心句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核心句,这些是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
通过理解关键词和核心句,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技巧四: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阅读散文的时候,要采取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方式。
例如,可以从散文的背景、人物、情节、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技巧五:注重细节和意象的感知散文中常常包含丰富的细节和意象,这些细节和意象往往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重细节和意象的感知,通过注意这些细节和意象的描写,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结论通过掌握以上高中散文阅读必备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中散文阅读题目。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散文时有所收获,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策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64d20f3910ef12d2af9e7d8.png)
人们时 节误 解 自己, 却从 杀 = 不 会 忘记 白己。
鼻I l I 读 写 新 空 间 ・ 复 习 备 考
实 际 上 这 一 过 程 会 促 使 同 学 们 对 整 篇 文 章 有一 个 全 面 的 了 解 。
用。 能 够帮 助 我们 把 握 文章 的 主 旨 。 3 . 文 章 的线 索 。 文 章 通 过 线 索 5 . 品味结尾。 一般来说 , 文 章 的
义, 把 握 文 章 的 中 心 。 如 江 苏 南 京 卷《 父 亲 的斧 头》 第1 0 题: 标题“ 父
① 给文章标题加定语 。给文章
加定语 以及说明 为何加这个 定语 。 都 需要用 文中具体 的语句来说 明 ,
中 常 常 体 现 为 各 部 分 之 间 的 内 在 联系 。 也就 是 文 章 的 脉 络 。 文 章 的
一
Hale Waihona Puke 物 。那么 , 它 仅 是 指 一 件 普 通 的
劳 动工具 吗 ? 有 没有特 别 的含义 ?
确 的把握 , 无 法前后 联 系 , 因此 写
出 的 答 案 自 然不 会 正 确 。 要 解决这个 问题 , 不 能 少 了 对
全文 的 整 体把 握 。 不管 怎 么说 , 也得
文 章 的 思 路 有 时 也 体 现 在 串 联 起
体 感 知 的 关 键 。 中 心 是 文 章 的 灵 魂, 感 情 是 文 章 的 血 脉 。 须 由 表 及
这样 的语 句 : “ 我 不 能 眼 看 着 自 己 这 把 刚 出 炉 的 斧 头 就 这 样 白 白 地 锈 掉 ……父 亲 打造 了 大半 辈 子钢
口很 硬 的 斧 头 , 不 能 败 在 我 这 把 斧 头上。” 由此可知 , “ 父 亲 的斧 头 ” 还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https://img.taocdn.com/s3/m/eb12892feff9aef8941e064b.png)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
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策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a09280ceff9aef8941e064d.png)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策略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中,不少考生答案写得很多,也写得很好,只是没有把握全文的整体,对文本的中心和主旨没有正确的把握,无法前后联系,因此写出的答案自然不会正确。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少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不管怎么说,也得要读两遍文本,时间在5-8分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时候要先看题目,带着题目,带着目的去读。
落实整体感知要把握“三个步骤”和“三个关键”。
整体感知,就是着眼于全局,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
整体感知着眼于全局,注重“观其大略”。
一、“三个步骤”是打开整体感知这把锁的钥匙1.通读全文,知其大意。
这是整体感知的基础。
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前提下,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景物、主要事实、主要观点,要忽略细节,切忌“咬文嚼字”。
2.抓住文脉,理清思路。
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
思路,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
在文章中常常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思路,从外在形式上看,常常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只要划分清楚文章的结构,进而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大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有时也体现在串联起全文的线索上。
如果能把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抓思路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会更好些。
3.概括中心,领悟感情。
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脉。
须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归纳、分析、综合,把文章主旨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晰起来。
二、“三个关键”是落实整体感知的着眼点1.揣摩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文章的“心灵”之光往往从眼睛中透射出来。
有些标题揭示了全文内容的重点,有些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些启迪了行文的思路。
在文本阅读中,视线在标题上多停留几秒钟,搜寻题目蕴含的信息,带着自己的疑惑或猜想去阅读文本可以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中心。
高三语文阅读阅读 学习方法 散文阅读题的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阅读阅读 学习方法 散文阅读题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34d81da300a6c30c229f5b.png)
阅读学习方法散文阅读题的技巧与方法1、审析题干,坐标定位考试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
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例如,解答2002年考试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
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
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整体阅读,搜索提取考试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考试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
例如,2002年考试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
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
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
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dc52e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a.png)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高三阶段是学生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阅读散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阅读散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增强语感和修养,对高考语文考试也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高三阶段应该如何读懂散文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
一、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它是一种散发性的文学作品,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自由度较大。
读懂散文首先需要理解其基本特点:自由性、灵活性、文体多样性和主题广泛性。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散文阅读和理解。
二、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
散文通常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开头的作用是引出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主体部分是散文的核心,包括对主题的深入展开;结尾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
通过把握整体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思想。
三、理解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阅读散文要深入理解其主题和中心思想。
主题是散文的核心,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中心思想是主题的具体表现和展开,是文章内容的重点。
理解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用意和思想内涵。
四、把握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散文的语言是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因此在阅读散文时要把握其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散文的语言通常是生动活泼、优美流畅的,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散文也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都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的艺术魅力。
五、了解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在阅读散文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生平也是很重要的。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思想,而了解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
在阅读散文时,不妨适当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生平。
六、多角度理解散文,避免片面理解在阅读散文时,要多角度地理解文章,避免片面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
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是真正读懂一篇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文体特点,因此,只有符合散文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才能高屋见瓴。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这一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的片断或景物组成,因而,准确把握散文文脉,明辨文脉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特殊意义的物等。
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大地山河》的文脉就不易把握,三幅画面,跳跃性很大,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但有很多同学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这就错了。
这一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因此,把握时要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借助文脉来确定。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门》就是属于此类,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要关注高考散文选材的特点。
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选材的特点是:①选文当代作品居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水平,考生阅读容易入境,如《老家》(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草堂•诗魂》(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③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一片树叶》(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门》~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话说知音》(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长城》(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④选文多情文并茂且风格别致,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如《大地山河》(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⑤选文与高中课文紧密相联,如《痛哭和珍》(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⑥选文的种类不断扩大,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如《目光》(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就是文理渗透的随笔。
3.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既是一种阅读策略,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更是一种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吕淑湘先生曾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这种需要培养的习惯和能力,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它一定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一定是前后贯通,经脉相连的。
阅读一篇散文是一个由粗到精的渐进的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在这个理性思考过程中第一的是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我们特别强调第一个“整体”。
整体解读一篇散文,通读全文,在头脑中形成文章的大略——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基调、结构层次、表现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基本内容的大体面貌。
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阅历的积累以及情感的积淀,并且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这一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可能从广度和深度上与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养成习惯,通过训练,就会逐步敏锐,精确起来。
4.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要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方法:①拿到文字材料后,从头至尾把所有文字符号都读完;②对有关的重要信息作出标记;③注意题目、作者、相关背景、有关资料、注释条款。
④速读:以2-3遍为宜,标准,每分钟400-500字左右,朗读,以1-2遍为宜,速度以中慢速为宜;⑤制订计划。
拟定研究的问题,每次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程度怎样等等,这种计划性地阅读,非常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⑥每次阅读,围绕1-2个问题反复读,直到弄明白为止。
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解决哪些问题:①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为解答问题从心理上和知识上作好准备;②整体把握:看作者和标题,抓主要内容、主题思想;⑧理清文脉,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结构层次、作者的观点态度;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⑤找出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⑥培养能力:首先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后是分析问题能力,最后是概括问题能力。
以上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流讨论、口语交际、笔答等方式检查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高考散文阅读题是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它综合考查了学生在理解、筛选、分析、概括、综合等方面的阅读能力。
我们在指导学生解答散文阅读题时,必须注意有步骤、有方向地进行,做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让学生心中有底、具体有序地去作答。
大体上,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可以从三个步骤进行:一、整体把握理清脉络理解主题高考散文的字数为1000字左右,考生大约可以在2-4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初读。
其任务是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题。
具体要做到两点:一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即初步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就什么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看法、态度、认识等;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要看清楚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布局谋篇的.从什么写起,以什么为线索,最后怎样收束作结,各个段落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等。
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关键是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
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来培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语言的能力。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的《乡土情结》,能体现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大体是:第①段的“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第②段中的首句、尾句;第③段的“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④段的“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第⑤段的全部。
理解这些句子,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抒发的感情,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是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基础。
理清结构,即是考纲上现代文阅读考点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包括理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中内在的层次关系。
要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应注意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段落的中心句,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层次——这是从内容上的联系人手。
如《乡土情结》,前三段是“个人情结”,第④段是“民族情结”。
这个思路结构能较容易理清。
得益于对第④段中两个中心句子“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的快捷把握。
这样一来,文章的基本脉络就把握了。
2、抓过渡句、过渡段,或者过渡性的词语和关联词,因为文章的层次变化往往是靠这些词、旬、段来传递和连接的,找到这些标志性语言,可以理清文章的内在层次关系。
3、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
安排层次的方法也不同。
所以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4、抓住线索。
线索是散文的经脉,找出线索,亦能理清散文的结构。
初读文章,要求的是一种整体的阅读,整体的理解。
整体的感悟,整体的把握。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力。
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在初读中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认真审析题干确定阅读区间细心研读文段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接着就要认真审析试题的题干,解答试题了。
试题的答案一般不再是原文中某一个句子,而要求考生在较大的阅读区间里寻找信息并进行概括,重新整合。
所以必须认真审析题干,确定解题的阅读区间,以答准题、答好题。
如何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呢?1、题干的暗示。
有的试题题干明确指出问题从哪个段落提出,其阅读的有效区间一般即在这一段;有的题干没有指出,而暗含着信息。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