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

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廉晓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

【收稿日期】2006-11-05

【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关中国“人口重心”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义俊(1983)关于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的研究、[6]张善余(199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的研究、[7]刘德钦等(2002)应用人口重心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的研究[8]以及温军(1994)、郑连斌(1995)、袁祖亮(1998)分别运用“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内蒙古、河南人口重心移动。[9][10][11]总之,有关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目前还缺少关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没有关于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的分析。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X=∑(X i M i/∑M i)

Y=∑(Y i M i/∑M i)

其中:X、Y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 i、Y i分别表示第i 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M 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X i、Y i的选取方法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数据资料的实际状况,本文在选取X i、Y i的量值时,采用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地理坐标作为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①。另外,在度量“经济重心”时,采用GDP作为某一区域的经济量值;在度量“人口重心”时,采用常住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人口分布量值;在度量“就业重心”时,采用就业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就业人口分布量值②③。

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年际移动距离的测度一般是用如下公式:

D s-k=C[(Y s-Y k)2+(X s-X k)2〗1/2

其中D表示两个不同年际间重心移动的距离;s、k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年份;(X s、Y s)、(X k、Y k)分别表示第s年和第k年的区域重心所在空间的地理坐标(经度值和纬度值);C为常数,取111.111,是把地理坐标单位(经纬度)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系数。

区域重心空间年际移动方向的确定一般采用下述公式:

θs-k=nπ/2+ɡdeg rees﹛arctg[(Y s-Y k)/ (X s-X k)]﹜ (n=0、1、2)其中θ表示重心年际移动的角度(-180°<θ<180°),正东方向为0°,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180°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θ=±90°,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

为了消除统计口径不同所带来的误差,本文所涉及的国内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总数、就业人口总数均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获取,[12][13]并以1985-2004年间近20年为时间序列。 二、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M i为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间不同年份的常住人口总数,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人口重心的变动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2000年以前,人口重心呈现出了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此后的总体趋势是向东北方向移动。近20年虽然我国人口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均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但其变动状况主要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人口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151°(西南),直线移动距离为48.24KM。这种情况表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东部密集度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严重偏离自然地理重心(东经103.5度、北纬36度)的基本情况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二,人口重心向西和向南的频率较高,但极少向正西、正南方向移动。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偏西、偏南的移动分别达17次和16次,移动频率高达89.5%和84.2%,但却只有1989-1990年间、1994-1995年间向正西方向移动,2003-2004年间向正南方向移动。影响我国人口重心向西、向南移动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人口重心的南移主要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即北方地区的

①本文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到重庆在以往的行政区划中隶属于四川省,且缺乏完整的统计数字,因此以成都作为四川省的区域中心。

②本文在数据处理时,为了便于比较,把重庆仍归入四川省,即把1996年以来重庆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并入相应年份的四川省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

③本文的计算范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