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合集下载

基于ArcGIS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变化分析

基于ArcGIS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变化分析

人口数量是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也会影响人口聚集程度。

两重心的耦合态势与区域发展差距具有很高的相关性[1-2]。

基于此,本研究根据2011-2019年海南岛18个市县的人口和经济数据,利用重心模型计算人口和经济重心,基于ArcGIS 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进行可视化,并分析两重心空间变化的耦合度,为海南省人口、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探索提供参考[3-5]。

1研究区及数据源海南省主体陆地海南岛位于108°37′E~111°16′E 、18°10′N~20°10′N 之间,北接祖国大陆,南接东南亚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中国连接东南沿海和东盟、东南亚的区域航运枢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海南岛地势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递降,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4种地貌;雨季长,年平均降雨量约1594mm (2019年),淡水资源充足;其陆地面积3.44万km 2,常住人口944.67万人(2019年),全岛GDP 为5308.93亿(2019年)。

作为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发展空间充足。

本文选取海南岛作为研究区,所用人口、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9年《海南统计年鉴》,包括各年度常住人口数据和GDP 数据。

各市县行政区划空间数据来自于海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2019年版。

2研究方法2.1重心模型重心模型是在区域几何中心的基础上将子区域(行政区划单元)的某一空间现象(如经济、人口)基于ArcGIS 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变化分析梁文琼1,王春晓1,刘璐1(1.自然资源部海南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海南海口570203)摘要:利用海南岛人口、经济数据,基于重心模型和GIS 平台研究了海南岛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及两者的耦合度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海南岛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都偏离本省地理几何中心,位于其东北部,经济重心偏离程度更大;两重心耦合度较低,其空间距离逐渐缩小,但变动方向不一致,说明人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耦合度;海南岛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22)02-0067-04收稿日期:2021-03-16。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开放合作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国 际贸易发展。
投资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投资合作,推动双向投资,促进互利共赢。
区域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共同 繁荣。
资源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 力日益加大,需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要求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国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 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04
发展重心转移的主要内容与方 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
05
发展重心转移的挑战与对策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出口带来压 力。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应对传统产业产 能过剩、新兴产业尚未成熟等问题。
资源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资源短缺
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水资源等关键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产 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推动传统产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
需求结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区域结构 需要进行调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 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需求结 构需要进行调整,推动消费升级和扩 大内需。

第9课经济中心南移教材分析

第9课经济中心南移教材分析

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多,价廉,自中 产以下皆食。
政府的态度
(临安府附近)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 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 事,每事绘一图,并配以五言诗一首八句,向农户 宣传农耕和丝织业的基本知识。 ——《宋史》
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中心是在北方。东汉
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情况,到唐朝中期以 后开始了十分明显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教学建议
• 本节课的内容在能力框架中被确定为历史理解范畴,又 属于第二等级水平,要求能够认识历史事物的原因和结 果。但知识本身并不难,又有前面“江南经济开发”一 课的学习,更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 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在1石左右(合今每亩 51.5 公斤 ) ,宋代的一般亩产量为 2 石,某些发达地 区如两浙路的亩产达 5 、 6 石或 6 、 7 石,已经接近明 清时期这一地区的亩产量。
南方手工业发展 ?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和乡镇经济的繁荣, 都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北宋中叶以 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租佃制生产关系契 约化的普及,佃户在秋收后可以自由迁移。同时政 府允许民间自由雇佣人从事各种劳动的诏令,促进 了雇佣劳动的发展。佃户自由迁徙和劳动力自由出 卖,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及黍、粟、大麦、荞麦,以备水旱,官给种与之,
仍免其税。 ——《宋史》
政府的态度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因“江(南)、
淮(南)、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 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 旱稻也。 ——《宋史》
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 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广袤的国土面积使 得中国的人口分布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 的密度分级和重心曲线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地理状况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中国的人口重心仍在不断向东移动。这既带来了东部 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让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经 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避免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带来的不均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密度、分级、重心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和动态变化特点。研究和理解这些差异和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全国范围 内的统筹发展,推动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畜禽养殖国家之一,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和重心曲线特 征也在不断变化。本次演示将分析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以 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数据、各地政府公开数据、行业协 会数据等。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等。
2、重心曲线特征
结论 本次演示分析了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特征。结果表明,中国 畜禽养殖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畜禽养殖业发达, 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规模化饲养逐渐成为主流,且智能化饲养技术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中国畜禽养殖业的重心主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并呈现出向东北方向 移动的趋势,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1990年后我国区域经济重心 向东、南的移动,同时伴随的是省区 间经济和收入差距也在继续拉大,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 移的主要动力,因此不发达地区劳动 力向东南部地区流动。根据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推算,1995年11 月~2000年10月,我国常驻地发生变 化的人口即流动人口为13 714万人, 在全部流动人口中15岁及以上的就业 人口为8 341万人。在全部跨省流动的 就业人口中,广东所占比重最高,达 到41.39%,是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 要流入地;排在第二位的浙江占9.42% ,其他排位在前6位的依次是上海、江 苏、北京、福建。这6个地区流入的跨 省就业人口占全国的近73%。从劳动力 的迁出省份看,主要集中在安徽、江 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
2 经济、人口重心转移与区域经济 差距
研究区域差异常采用基尼(GI) 系数,但它体现的只是区域差异的静 态变化。本文利用具有空间可分解性 的Theil系数分析省际差异总体变化 过程,以期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4] Theil系 数 ( 以 G D P 比 重 加 权 ) 计 算 方法如下:
式中,T 为Theil系数,测度区域 总体差异;gi为第i 个子区域的GDP值; pi为第i 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 为区域的 总GDP值;P 为区域的总人口值。
和四川。这8个省市区流出的跨省就业 人口占全国的65%。跨省流动人口就业 人口呈现出由中部地区流出,集中在 东南部地区就业的格局。根据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10%资料显示,东部地 区跨省迁移近65%集中在东部其他各省 (市),中部地区跨省迁移超过84%集 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跨省迁移超 过68%集中在东部地区。[8]不难看出, 人口迁移的流向成为影响人口重心迁 移的重要因素。
供科学依据。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作者:贾永才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的增长是毋庸置疑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走势及变化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中国人口的时空分布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关键词:中国人口变化;时空分布;经济水平人类活动显著地改变了环境,其中人口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通过改变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土地利用/覆盖率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过程,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地矛盾突出,人口与生态、气候变化等关系复杂,亟待深入相关研究。

一、中国人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化如果从横截面来看,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口的总量不同,中国人口的总量有其独特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人口总量不同,这可能与时代的经济水平、政策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但如果从纵向来看,中国人口总量总体上呈增长的态势。

但在增长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五种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来。

1、1724年至1852年:人口较快稳定增长期明末清初,中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虽然明末动乱不堪,但在清朝成立以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又着手平定了一些地方动乱,整体政治格局较稳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秩序。

1712年,康熙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令,中国人口迎来了相对快速的增长期。

随着清朝政府的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政治策略等,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口统计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但却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在开放口岸的同时,沿海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演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演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演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刘桂春;张昊;刘志晨【摘要】运用重心分析模型计算得到辽宁省2000—2015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并分析其动态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计算两者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分析其耦合态势.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重心主要位于鞍山市的海城,经济重心主要介于海城和营口的大石桥之间;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西南部,经济重心则位于其东南部,两者的分离意味着辽宁省产出较高GDP的地区未能吸引较多的人口流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都为东北-西南走向,且人口重心移动速度慢于经济重心,原因在于人口移动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滞后性特征显著;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整体上耦合协调程度不高,呈现出减弱—增强—减弱的明显波动态势.【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10页(P58-67)【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时空演变;辽宁省【作者】刘桂春;张昊;刘志晨【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人口流动会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会促进人口流动[1]。

人口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影响人口的集聚。

人口与经济活动分布的空间变化能够反映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区域差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能清楚地反映出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均衡程度,揭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

国外学者最先在经济学中运用了重心方法,美国学者F.Walker在1874年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和南部阳光地带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美国人口重心变化进行了研究,但当时重心的计算方法并不完善。

后来Bellone F和Cunningham R[2]两位学者改进了重心计算方法,即以人们方便到达各地的中心位置距离作为标准来计算。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许月卿,李双成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许月卿,李双成,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人口重心/社会经济重心/动态变化/区域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市、区)间经济发展的“量”和“质”的差异非常明显[1].本文采用各省(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原因,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和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区域重心概念及计算方法区域重心概念: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个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2]: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

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3].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将(X[,i],Y[,i])取为各行政区域单元的首府坐标;M[,i]可以为不同意义的属性值(如人口、耕地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在公式(1)中,取M[,i]为人口,采用1978-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的人口数据[4],计算出每年的人口重心坐标,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化轨迹(图1)。

图1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1978-2002)Fig.1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in China(1978-2002)由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113.47°以东、北纬32.89°以南,远远偏离了我国的几何中心(103°50′E 、36°N ),呈现出不均衡性。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提出启示。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我们将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如城乡迁移、区域迁移等,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

本文还将对国际人口迁移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那些在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针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启示和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定居模式,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迁移多因自然灾害、战乱等被迫性因素引起,迁移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短距离、临时性的迁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流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动因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各方面的因素。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定义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性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人口数量、密度、集聚度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和空间分析,揭示人口分布的格局和演变趋势。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城市化吸引中心城市增长人口密度增加030201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老龄化与少子化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农村衰退农村地区的人口疏离经济吸引力教育和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挑战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入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通过交通、经济、文化等多种纽带,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人口集聚效应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03人口逆城市化现象0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02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再分布跨国城市群崛起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城市群如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超级城市群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和人口集聚区。

国际移民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间人口迁移规模逐渐扩大,影响全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国内人口迁移趋势在国内,人口迁移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总体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成为人口集聚热点。

国内外迁移与人口分布的全球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均衡经济增长极的吸引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政策手段,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分布。

城市规划与人口布局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规划与布局,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

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

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得到显示,通过模型,对中国人口经济的地域差异和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人口重心有所转移,我国人口集中指数和人口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

而从经度的方向上来看,我国人口重心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一产业重心的移动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从纬度方向上来看,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第三产业重心的移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从而对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地域差异;格局演变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的学科研究之中都是重要探讨的内容。

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因此根据相应的人口分布以及地域差异,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对于区域的协调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1]。

对于区域差异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在进行着重点的关注与讨论。

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比如鲁凤等对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徐建华则是对曾经对中国人口重心以及经济重心的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2]。

而直到近年来,有学者对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时使用空间统计和空间经济学方法将空间维度的影响加入其中进行考虑。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于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探究是通过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以及人口区域的格局演变等,逐渐从全国、省区以及区县等对其进行研究。

[3]本文主要探究我国的人口差异、经济分布地域差异以及相关的格局演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对人口与经济数据进行查询,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资料以及政府公报[4]。

中国人口、经济重心迁移定量分析

中国人口、经济重心迁移定量分析

作者: 陶格套
作者机构: 乌海市蒙古族中学,内蒙古乌海0160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5期
主题词: GIS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迁移
摘要: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和经济重心模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着重对2000—2009年这10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经济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10年间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西北—西南—东南—西南方向的“C”形移动轨迹,总趋势朝着东南沿海方向移动,但变化规模不是很大。

经济重心表现为西南—西北—西南—西北方向的“W”形移动轨迹,总趋势朝着西北方向移动,同样变化规模不是很大。

这否定了定性分析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大规模移动的观点。

基于重心理论的京津冀地区人口和经济空间变化研究

基于重心理论的京津冀地区人口和经济空间变化研究

基于重心理论的京津冀地区人口和经济空间变化研究李伟妙 邢 倩 董 坤 黄 晓 李 亮◆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本文采用重心模型,利用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对京津冀地区2006-2017年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呈现明显的向东北方向移动趋势,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重心理论;人口;经济;京津冀一、前言人口分布反映的是一定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是维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是对地区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吸引人口迁移聚集的内因。

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是分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探究人口和经济重心及其移动轨迹,可以了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可行性支撑。

“重心”概念来自于物理学,重心的移动轨迹研究,揭示了事物的空间变化特征,迁移的方向表明了变化的趋势,移动的速度表示活跃程度。

1974 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历史学教授 Volcker 最早将“重心”分析的方法应用于人口分布研究。

国内学者对重心模型的应用始于李仪俊对我国改革开放前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的探讨,之后的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开展了相关研究。

樊杰,刘开迪,李小云等人利用重心模型分别探讨了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演变趋势与特征以及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向云波,王磊等人探讨了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和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开展了省市区范围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研究。

二、研究区概况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石家庄、唐山、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共计13个城市,区域面积21.5万平方米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

河南省1987_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

河南省1987_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

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立项的“2006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秦振霞(1977-),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李含琳(1956-),男,所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8-10-15;修回日期:2008-11-03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Vol.30No.1Jan .2009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秦振霞1,李含琳1,2,苏朝阳3(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3.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 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

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空间演变中图分类号:F320.3;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09)01-0016-04Evol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and Economy Gravity Center from 1987to 2006in HenanQIN Zhen-xia 1,LI Han-lin 1,2,SU Chao-yang 3(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2.Party School of Gans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3.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conception and model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center and adopting the data collecting from each district from 1987to 2006,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the economy gravity center yearly ,figures out the dynamic evolvements of these two gravity centers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ed cau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vement tendencies of the two gravity centers.And use GIS software to make the space evolution map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is disequilibrium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imbala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higher than the west ;The main pattern of economic is the ga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conomy is better than the South ,deviation of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of Henan Province indicate that the larger gap of the regions in Henan Province has effecte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Key words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economy gravity center ;space evolvement中国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1999年的人口重心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重心的测算和分析上,袁祖亮(1998)研究了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1];2000-200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经济重心、人口就业重心相结合,同时进行一些空间分析和GIS 测绘。

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廉晓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

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收稿日期】2006-11-05【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

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

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Hm- k 。我们以正东向 为 0b, 逆时针 旋转至 180b 为负, 反
之为正。令 k [ l [ m, 则有
Hl- k = arctg[ ( y l - y k) / ( x l - x k ) ] , Hl- k I [ - P, P] 。
m
于是
E Hm- k = 1/ ( m - k ) # Hl 。
关 键 词: 经济重心; 移动路径;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2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O2363( 2005) 01O00012O05
自 20 世纪 50 年 代以 来, 中 国经 济发 展取 得巨 大 成就。全国 GDP 总 量 由 1952 年 的 679. 0 亿元, 增 至 2000 年的 89403. 6 亿元; 人均 GDP 也由 119 元上升 到 7078 元。与之相应, 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很大变 化。 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上, 学者们做 了大量工作, 这 些文 献 不 仅 给 出 了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程 度 及 时 间 变 化[ 1~ 4] , 还有少数[ 5, 6] 论及这种差异变化 在空间上的 移 动方向及距 离。但 是, 相 关 研究, 要 么 侧 重某 特 殊 行 业, 要么时间尺度较短, 不足 以反映区域经 济全貌和 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经济 发展 的脉 搏。基 于此, 文章 对 1952 年以来, 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加以初步分析。
1) 1952~ 1953( - 73 ) 表示 1952 ~ 1953 年 间经济重 心移动 矢 量( 大小为实际距离, 方向为南偏东 73 度) , 其余同理。
图 3 中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 Fig. 3 Moving direction of China economic center

浅析加快中国经济重心西移进程-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浅析加快中国经济重心西移进程-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浅析加快中国经济重心西移进程-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如何让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紧迫的政策议题。

本文基于学术界对经济空间发展的规律和组织变革的认识,试图从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为西部地区(主要是指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或远西地区)发展勾画出一个轮廓略显清晰的图景。

首次提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从沿海之国、平原之国到大陆之国的三阶段进程论。

并从中国的经济重心西移进程、市场作用的有限性和突破胡焕庸线的切入点等三方面探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国家以东西向布局中国经济、精细的制度设计,应该发挥立法、网络组织特别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等新机制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 大陆之国; 空间发展; 网络组织; 伊犁;一、引言中国西部地区发展一直是许多仁人志士、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首都应在武汉,此乃内陆中心,一呼百应。

建国的首都应在西安,这是中国全国中心。

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则应该建都伊犁(钱穆,2012)[1]。

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认为,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在总结中国大历史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今天,中国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正同时演绎着梁启超提出的三种中国[2]。

如果中国要实现世界之中国梦想,即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那么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政府和西部地区该做些什么呢?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倡议并实施了建设,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近中央、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要大陆整体空间协调发展,必须突破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以西的西部地区面积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3%,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6.5%。

2013年召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座谈会,听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有关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廉晓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

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收稿日期】2006-11-05【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

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

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有关中国“人口重心”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义俊(1983)关于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的研究、[6]张善余(199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的研究、[7]刘德钦等(2002)应用人口重心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的研究[8]以及温军(1994)、郑连斌(1995)、袁祖亮(1998)分别运用“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内蒙古、河南人口重心移动。

[9][10][11]总之,有关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例如,目前还缺少关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没有关于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的分析。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

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X=∑(X i M i/∑M i)Y=∑(Y i M i/∑M i)其中:X、Y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 i、Y i分别表示第i 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M 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X i、Y i的选取方法有所不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的实际状况,本文在选取X i、Y i的量值时,采用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地理坐标作为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①。

另外,在度量“经济重心”时,采用GDP作为某一区域的经济量值;在度量“人口重心”时,采用常住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人口分布量值;在度量“就业重心”时,采用就业人口总数作为某一区域的就业人口分布量值②③。

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年际移动距离的测度一般是用如下公式:D s-k=C[(Y s-Y k)2+(X s-X k)2〗1/2其中D表示两个不同年际间重心移动的距离;s、k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年份;(X s、Y s)、(X k、Y k)分别表示第s年和第k年的区域重心所在空间的地理坐标(经度值和纬度值);C为常数,取111.111,是把地理坐标单位(经纬度)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系数。

区域重心空间年际移动方向的确定一般采用下述公式:θs-k=nπ/2+ɡdeg rees﹛arctg[(Y s-Y k)/ (X s-X k)]﹜ (n=0、1、2)其中θ表示重心年际移动的角度(-180°<θ<180°),正东方向为0°,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

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180°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θ=±90°,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

为了消除统计口径不同所带来的误差,本文所涉及的国内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总数、就业人口总数均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获取,[12][13]并以1985-2004年间近20年为时间序列。

二、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M i为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间不同年份的常住人口总数,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的空间动态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人口重心的变动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2000年以前,人口重心呈现出了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此后的总体趋势是向东北方向移动。

近20年虽然我国人口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均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都有移动,但其变动状况主要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人口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151°(西南),直线移动距离为48.24KM。

这种情况表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东部密集度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严重偏离自然地理重心(东经103.5度、北纬36度)的基本情况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二,人口重心向西和向南的频率较高,但极少向正西、正南方向移动。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偏西、偏南的移动分别达17次和16次,移动频率高达89.5%和84.2%,但却只有1989-1990年间、1994-1995年间向正西方向移动,2003-2004年间向正南方向移动。

影响我国人口重心向西、向南移动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人口重心的南移主要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即北方地区的 ①本文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到重庆在以往的行政区划中隶属于四川省,且缺乏完整的统计数字,因此以成都作为四川省的区域中心。

②本文在数据处理时,为了便于比较,把重庆仍归入四川省,即把1996年以来重庆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并入相应年份的四川省的各种属性的度量值。

③本文的计算范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人口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人口重心向西移动并不是由于东部人口向西流动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集聚地,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从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而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趋向晚婚、晚育、少生,新生人口数量明显低于西部地区。

第三,总体看来,人口重心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大于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经度上的直线移动距离为42.22KM,纬度上的实地移动距离则为23.33KM。

这说明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要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正确地分析我国人口重心在经度与纬度上的变化。

造成经度变化大于纬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年份(1996-1997年)异常变动的结果,如果剔除这一时期的异常变动,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向南移动的幅度明显高于向西移动的幅度。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人口重心事实上具有更明显的南移特征。

第四,人口重心年际移动速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虽然人口重心的年平均移动距离为2.54KM,但某些年份的移动距离远远高于或低于平均移动距离,如1996-1997年间的移动幅度高达28.57K M,而在1986-1987年间、1988-1989年间人口重心则基本没有移动。

这表明,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在不同年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用M i分别代表我国各省份1985-2004年各年度的就业人口总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总数,取X i、Y i为我国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得出1985-2004年间每年就业重心、第一产业就业重心、第二产业就业重心、第三产业就业重心的地理坐标,从而形成如图2、图3所示的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与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从近20年来我国就业重心与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发现我国就业重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相似,我国的就业重心也表现出了明显地稳定、缓慢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虽然不同年度我国就业重心的具体移动方向有所不同,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上也都有移动,但其变动状况仍主要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就业重心整体移动角度为-121°(西南),直线移动距离为53.79KM。

另外,我国就业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的频率也较高。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偏西、偏南的移动分别达12次和14次,移动频率分别达63.2%和73.7%;向正西方向移动次数为3次,分别为1989-1990年间、1992-1993年间、1994-1995年间;向正南移动次数也为3次,分别为1986-1987年间、2000-2001年间、2002-2003年间。

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空间动态演变轨迹 第二,总体看来,我国就业重心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大于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但与人口重心相比,就业重心在纬度上的移动距离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如果剔除异常变动年份,可以发现我国就业重心事实上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向南移动的特点。

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就业重心在经度上的直线移动距离为42.22KM,在纬度上的实地移动距离则为33.33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