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PPT文档(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2、课文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 景物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 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LOGO
Baidu Nhomakorabea社戏
鲁迅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 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社”,“礻”旁加“土”,是个 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 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 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 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 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 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 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 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在河水里的, 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鲁迅
(小说)
鲁迅与课文写作
鲁迅的《社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蓬勃发展起 来的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之一。作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 它源于作家的生活实感,不少情节都有原型可循。例如:鲁 迅的外婆家安桥头,与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极为相似。鲁迅年 少时,每年都要随母亲到安桥头小住几日,结交了不少农家 少年,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生活原型经过作家的 艺术加工就成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环境。
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
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
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
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
“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
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
天真质朴的“偷”,“偷”出
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 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 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4-10)看社戏前的波折 发展 (11-13)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14-21)赵庄看社戏
高潮 (22-30)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结局 (31-40)六一公公送豆
(略写) (详写) (略写)
盼望 焦急 失望 猜测 沮丧、赌气
高兴、有希望 兴高采烈
(突出了要去看 社戏的迫切心情,为 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 垫。)
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 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 的心情。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优美而又朴素,淡泊 而又醇浓,把它摘记下来,并背诵。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豆”?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
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 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
现出来的。
双喜?:聪明伶俐,亲切体贴;能拿主意,善解人意。
六一公公?:淳朴热情,老实厚道。
(1)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沿途见 闻、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景物描写多侧面、多层次。在描绘月夜 行船沿途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 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 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并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1、偏僻的平桥村—— “在我是乐土”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于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2、淳朴无私,友好相处——这里有多么淳朴的人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
(归)省: xǐng
行辈: hángbèi
惮:
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 dàimàn 撺掇: cuānduo
凫(水): fú
潺潺: chánchán
蕴藻:
yùnzǎo (家)眷: juàn
皎(洁): jiǎo
漂渺: piāomiǎo
纠葛:
jiūgé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 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 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 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 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 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 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 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这是一篇 小说 ,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
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 “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 的怀念,特 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 的眷恋”。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 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 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
2、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 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3、看戏前波折引起“我”怎样的心情变化? 4、作者怎样描写月夜行船沿途景色的?有 何作用?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 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欢迎下载。
开端 (1、2)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3)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