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心理教育初中教案书

心理教育初中教案书

心理教育初中教案书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乐观的心态。

4.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2.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 情绪调节的方法4. 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解释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教师分析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3. 教师讲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

4. 教师介绍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情绪调节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主人公的情绪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情绪调节经验。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沟通。

2. 学生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情绪调节方法和人际交往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改善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初中心理学教案

初中心理学教案

初中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对心理学产生初步的认识和兴趣。

2.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

3.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4.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接纳自己的性格,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情绪的认识和管理3. 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沟通技巧4. 性格的认识和接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情绪的管理,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性格的接纳。

2. 教学难点:情绪的管理,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性格的接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情绪的认识和管理:讲解情绪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教授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思考等。

4. 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沟通技巧:讲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授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5. 性格的认识和接纳:讲解性格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性格,教授如何接纳自己的性格,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性格接纳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材。

2. 课件:心理学基本概念、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性格接纳的课件。

3. 心理测试工具:用于导入的心理测试工具。

心理学初中教案

心理学初中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学会调控情绪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特点,认识到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调控情绪的方法,克服情绪困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幽默故事,引发学生对情绪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介绍情绪的类型(喜、怒、哀、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情绪的特点。

3.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情绪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4. 调控情绪的方法:(1)认知调节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2)理智控制法: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理智,不被情绪左右。

(3)注意力转移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消极的事物转移到积极的事物上。

(4)幽默化解法:培养学生运用幽默化解负面情绪的能力。

(5)积极的自我暗示: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信。

5.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调控情绪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调控情绪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调控情绪的方法,克服情绪困扰。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绪类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调控情绪方法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3.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调控情绪。

2.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情绪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从而提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初中生心理问题教案

初中生心理问题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认识。

2.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1. 初中生心理问题概述2.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3. 应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有没有心理问题呢?你们认为心理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初中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身边有没有同学出现过心理问题?他们是如何应对的?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学习成绩下滑、与同学矛盾、家庭问题等。

2. 学生分组分析案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办法。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方法指导(15分钟)1. 教师讲解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倾诉、调节情绪、寻求帮助等。

2. 学生练习相关方法,如:模拟倾诉、情绪调节等。

3.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给予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应对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有,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进行调整。

2. 观察身边同学,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心理状况变化:通过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在课堂后心理状况的变化。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心理备课教案

初中心理备课教案

初中心理备课教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压力,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瓶颈。

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本教案旨在通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压力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进人际交往。

三、活动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相关案例、活动道具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理论知识学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一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面临生活压力,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4. 自我调适方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调适的方法,如放松训练、积极思考、情绪表达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这些方法的效果。

5. 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动游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游戏,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增进人际交往。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讨论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1.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课程首先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流派和理论。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心理学打下基础。

2.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这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学习与教育学习和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学生将学习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困难与支持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

4. 个体差异与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5. 教师与教室管理教育心理学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教室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关于教师角色、教师学习、教师效能、教室管理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和需要,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

心理教案初中生

心理教案初中生

心理教案初中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 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信心。

3. 情绪管理:教授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情绪习惯。

4. 人际沟通: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5. 抗压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的应对策略。

6. 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实际场景,提高沟通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5. 心理健康操:教授学生简单的心理健康操,帮助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心理健康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6. 心理健康操:教授学生心理健康操,帮助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感悟的日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3.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初中教育心理学教案

初中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案:初中教育心理学课程名称:初中教育心理学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

2. 掌握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内容: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2.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3.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思考,如:“初中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5分钟)1. 认知发展:初中生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开始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2. 情感发展:初中生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人格发展:初中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三、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20分钟)1. 动机与兴趣: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认知策略:初中生应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3. 自我调节:初中生应学会自我监控和调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和学习心理规律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初中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如:“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20分钟)1. 提高自我认识: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克服自卑。

2. 学会情绪调节:教授初中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等。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初中生如何与他人沟通,处理人际关系。

4.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初中生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初中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心理咨询教案初中

心理咨询教案初中

心理咨询教案初中年级:八年级学科:心理健康课时:2课时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3. 自我心理调适方法4. 人际沟通技巧5.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心理健康呢?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正文(2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分析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3. 介绍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情绪调节、压力缓解等。

4. 讲解人际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心理问题?他们是如何应对的?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巧进行交流。

2. 学生参与活动,教师观察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

二、正文(25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乐观、自信、坚韧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培养自我认知。

三、心理测试(15分钟)1. 教师设计心理测试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2. 学生完成测试,教师给予解读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关于初中的心理教案

关于初中的心理教案

关于初中的心理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韧性。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3. 心理调适方法4.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重要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分析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15分钟)1. 教师列举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四、讲解心理调适方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心理调适方法,如放松训练、积极思考、自我激励等。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学习并实践这些方法。

五、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积极经历,互相鼓励,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心理调适方法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心理素质。

3.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心理学相关关系教案初中

心理学相关关系教案初中

心理学相关关系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以及学校适应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韧性在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

二、教学内容:1. 情绪智力的概念和作用: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表达和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理韧性的概念和作用: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境时能够积极应对和适应的能力。

心理韧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3. 学校适应的概念和作用:学校适应是指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顺利进行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学校适应对个体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在学校适应中的关系: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对学校适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情绪智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校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而心理韧性则能帮助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学校适应的概念、作用及其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情绪智力表现和心理韧性经验。

4. 心理测试法:进行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相关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能力和心理韧性水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学校适应的定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情绪智力:讲解情绪智力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学校适应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心理韧性:讲解心理韧性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学校适应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在学校适应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情绪智力表现和心理韧性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4,意志行为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提高3,再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怎样培养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个性的定义;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征;1,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复杂性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5,个性的完整性6,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个性的特点;1,不平衡性2,极端性或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
现性共存。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
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6,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1,烦恼突然增多2,孤独,3,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提高发展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概念相对稳定2,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从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点;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和独特性。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2,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3,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五方面;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
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部稳定性。

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

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与教师的指导。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动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容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1,兴趣A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B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C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

2,成就动机3,归因4交往动机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正确运用竟赛、考试与评比。

(A适当开展竟赛B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C正确的评比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补,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为迁移而教?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3,
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4,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容因素)5,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因素)。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1,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