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景观生态规划
第3节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3.3 城市绿地斑块景观规划要点 将城市生态敏感区域规划为绿地大斑块 将“城中湖”“城中山”等规划为绿地大斑块 中小型公共绿地斑块合理的服务半径 强调斑块的自然性或近自然性 人工绿地斑块采用小群落、大混交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 人工绿地斑块内,保留和培育一定面积比例的自然或近自然植被区域
是动物)的临时栖息地或庇护所
④ 廊道:物种扩散,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流动的通道
第2节 景观生态规划要点
2.1 景观格局规划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格局
⑵ 生态意义
⑤大斑块+小斑块:既保持景观整体的多样性,也保护局部区域的景
观多样性
⑥注意干扰时的风险扩散:人为斑块和人类活动区范围内的自然斑块,
3.2 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型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中,既要有集中的大型
绿地斑块,也要有小型绿地斑块;既要有 宽廊道,也要有窄廊道
大型绿地斑块为自然或近自然植被绿地 主干廊道(宽廊道)保护水系 主干廊道(宽廊道)保障景观
绿地景观系统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信息传递的顺畅
干扰性强,稳定性差,空间靠近大型自然斑块,降低干扰风险 城乡过渡带等生态交错带的干扰
⑦交错带减少边界抗性:减少对森林边际带、河岸带、滨海植被带、
第2节 景观生态规划要点
2.2 斑块设计 ①斑块大小 由若干个大斑块+众多分散在本底中的小斑块组成,构成
景观整体
②斑块数目 斑块数目多,意味着景观和物种多样性高 4-5个以上的大型斑块,对保护大型动物和生物关键种及
路、铺装等
第3节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3.2 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功能区划分产生于景观空间结构,以满足景观生态 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 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 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发展社会经济及增强规划区持续发展能力。 20 2008-5-15
(七)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据景观生态适宜性制定规划方案与措施,同时为 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还需寻求最适宜的景观利 用方式。因此,对备选方案需进行:
2008-5-15 7
(二)自然优先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 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 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 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
(三)持续性
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立足于景观资源持续利 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008-5-15 8
2008-5-15 12
§2.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件性的方法论体 系,其内容涉及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 析、综合及评价 。 一.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景观生态规划内容分为景观生态调查、 景观生态分析与综合、规划方案制定三个方 面,包括7个步骤。
2008-5-15 13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ppt
日本景观设计——提炼的自然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 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炼。岛国的自然资源有限, 对有限景观的认识理解表达上,透过重重表象,挖 掘和提炼了自然精髓,对于景物深刻感悟,加上文 化的情结,化平淡为神奇,提炼了自然景观,创造 了自然的境界。
日本过去一直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但 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孕育了大和民族 独特的文化。从传统的城市格局定式到市民的生活场 景的多样,都反应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纯净与禅宗 和茶道有着一种契合。 敏感与细腻自然景观的相对单一,造就了日本人 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腻的表现,把平凡的自然景观的变 幻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园林景观中,使景观的艺术得以 升华。
2002埃伯斯瓦尔德州园艺展-后现代公园
德国的景观与建筑是综合的、理性化的,首先在 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 按需求与功能的分析进行设计,因而它不可能产 生热烈随意的景象,而表现出严格的逻辑与理性, 但这种理性透出了质朴的天性。透过他们的作品, 这种理性的简洁,是通过一种概括和提炼来实现 的,称之为“简约”更为贴切吧,简约非简单, 实为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它有一种洗 净铅华的简洁与纯粹,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强烈 印象,才是无比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在当代的欧 洲国家中,德国正以自己独特的景观与建筑风格, 为我们呈现另一种理性的、简约的愉悦景观感受。
景观格局与生 态过程分析 景观生态分 类与制图 景观生态适 宜性分析
景观生 态调查
规划方 案分析
景观结构功能划分
规划方案评价、实施 规划方案调整
景观生态 分析与综合
规划目标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 保护区规划与设计
为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 而进行的规划 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土地 利用)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C8[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资料10)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旅游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 典型性或代表性。比如原始红松林 • 稀有性。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 • 脆弱性。湿地 • 多样性。热带森林 • 面积因素。 • 天然性。 • 感染力。感染力是指保护对象对人们的感官 所产生的美感的程度。张家界 • 潜在的保护价值。 • 科研的潜力。
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建设
Noss 等认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研究集中在 单个保护区是不可取的,因为: • 单个的保护区不能有效地处理保护区连续的生物 变化; • 只重视在单个保护区内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观 的背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保护; • 单个保护区只是强调种群和物种,而不是强调它 们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 在策略上应趋向于保护高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而 不是保持地区的生物性的自然性与特征。 因此, Noss等提出了在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网设 计的节点-网络-廊道模式。一个区域的保护区网 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和缓冲带。
7.3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
景观生态设计与景观生态规划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景观生态规划是从较大 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臵 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 能区域,那么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在小尺度上对景 观生态规划中划分的功能区域特定功能的实现过 程,一般都与具体的工程相联系,以具体的生态 技术应用为特征。
7.2 景观生态规划
7.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 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 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 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 和对策及建议。
内涵: 它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 地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 度的综合性; 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 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4)进入80 年代, 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 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二者之间时空耦合关系,利 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 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 个重要分支学科。 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 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 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又一次思维转变。
③对所建议的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现有的区域规划 文件进行比较,提出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④利用GIS解释景观的生态规划和管理过程。
2.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景观生态规划 (Mcharg方法)
特点: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特性进行 生态适宜性分析,强调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 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是由自然 过程决定的,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及其它活动与景观的自然特征和过程相协调 统一。
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可以追朔到19 世纪末; (2)至20 世纪初,景观设计开始强调自然过程与人
类活动的协调,追求人地共生,至此景观生态规划的 思想初步形成。 (3)20 世纪中期,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阶段. I. Mcharg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 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到 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
1)土地利用分异战略 特点:提出10%规则,适用于高密度人口
地区 ; 步骤:①土地利用分类;
②空间格局的确定和评价; ③敏感度分析; ④空间联系分析; ⑤影响结构分析 。
4.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规划
2)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特点:该方法主要针对景观格局的整体优
化,其核心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与不 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结合起来,以发现景观 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寻求解决这些 问题的生态途径 。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功能
最有意义的是N、P通过景观的途径不同。地下 水流是林农地间N、P的主要转化途径,也是林 地N流失的主要渠道;地表水流则是其中P转化 的主要渠道。
上述结果显然能论证景观生态学的几个理 论假设:
显然,在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被认识前,首 先必须依有效途径量度并阐述景观格局。
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 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 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 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 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 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 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 尺度更为接近。
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 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 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河流体系中不同等级 支流间的特定关联,体现了一种连续的 跨尺度相关。
等级理论重在描述同时存在于多个尺度或层次 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每一这种要素的功 能都贡献并受制于它嵌入其中的更大系统。
破碎化可以导致对栖息地有特殊需求的物种的减 少。
热带物种较温带物种对破碎化更为敏感。 随着破碎化速度的加快,动物迁移运动加强。
格局与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问题
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 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景 观格局的控制要素、景观格局对干扰扩散的影响、 利用景观格局指标量度其生态功能、利用模型模 拟预测景观变化、景观格局的尺度转化规律等。
内部流在一定程度决定单元的个体行为,空间 组合则影响整体景观的水平过程,认识这种相 互关系有助于对景观尺度生态过程的理解。
西南林业大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
7)在景观内布局自然植被廊道,对地表径流和物种流动具 有重要意义;而在不同用地类型大斑块之间的边界过渡带 内聚集许多细小斑块,则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规划
要考虑:
①绿地斑块的数量、规模及其生物组成; ②绿地斑块和绿地廊道的有机结合,绿廊的宽度、连通度 和环度等; ③重视核心斑块及关键结点。
二、 Forman的理想景观格局模式?
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的中心思想 ,将 相似的用地类型集中起来,但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 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块,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边 缘也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活动斑块。
这种景观模式的特点: 1)包含大型植被斑块,可保护水源,为多种动植物提 供生境,缓冲干扰;
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空间与生态过程,可以判别和设计景观生态 安全格局,从而有效控制景观生态过程,达到优化景观功能 的目的。
例:丹霞山风景区的生物保护规划
对生物保护而言,一个典型的景观安全格局 应包括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①源: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 点; 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 ③源间连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④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⑤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要点:
1)有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与生物保护所 必需的自然地; 2)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 要; 3)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可以保 证景观的异质性。
三、
景观安全格局
景观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 关键部位、点(斑块)及位置关系构成,这一格局对维护和 控制某些生态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terns)。
【课程大纲】《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景观生态学(英文):Landscape Ecology课程编号:14483040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格局、功能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和途径。
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方法对园林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数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景观结构、格局、生态过程和景观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的能力。
3、掌握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和全球变化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景观进行准备全面评价的能力,并能提出合理改造的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理解景观生态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景观、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内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难点是把握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节景观与景观生态学(2学时)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展望(2学时)第二章景观结构(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景观结构及结构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结构基本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景观结构斑块、廊道、基质的学习,难点是对景观空间格局的理解。
第一节景观发育(2学时)第二节景观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2学时)第三节景观的异质性(1学时)第四节景观空间格局(1学时)第三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景观建筑学是景观规划产生和形成的学科基础, 同时也是景观规划发展成长的主要领域之一。 John Ormsbee Simonds是这一领域促成景观规划进 一步发展的先驱者之一。在他1961年的著作“景 观建筑学:人类自然环境的建造”中,Simonds强 调对人类崇尚自然的天性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对 景观进行规划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一个理 想的和持续的生活、发展环境。但实现此目的, 必须从比以往只关注建筑地段内部及周围工程条 件和建筑文化风格更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考虑,并 基于这些思想详细勾绘出了景观规划的全过程。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景观建筑进一步将领 域扩大到废弃土地的重建、区域和城市景 观的分析和规划,以及房屋、校园和大型 工矿企业的建筑规划等领域并形成了由景 观规划和评价、立地(或场地)规划、景 观设计三方面组成的完整的景观建筑学科 体系。由此,景观规划作为景观建筑中服 务于建筑设计的一个子学科正式形成。
7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B.B索恰瓦在其地理系统学 说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思想,即指: “人们所实现的旨在发展潜在自然力、活化自然 过程、增大地理系统生产力,以及增大人们有效 利用地球空间能量条件的系数的措施系统”。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础是利用自然界所固有 的趋势和自然界的整体状况,并使之最优化”。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以能量流和物质 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 景观规划之间缺少联结的共同点,而以研究景观要 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 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的出现则弥补了生态学 的这一缺陷,并从而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全 球性问题日趋严重。同时,遥感与计算机技术的 飞速发展也为人类认识和管理生存环境提供了强 有力的工具。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景观规划还是 景观生态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二者的 结合更使生态学思想和方法在规划领域开始真正 得以贯彻。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应 等距离排列,这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 减少物种绝灭概率; 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 保护区 ,用长带状的栖息地把它们连接起来, 也许会明显地改进保护功能; 只要条件允许 ,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 形 , 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
“SLOSS” 辩论(Singe Large Or Several Small)
四、景观生态规划的工作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2、进行景观调查和规划资料的收集; 3、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4、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景观评价;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和评价; 8、景观生态方案的实施和调整。
平衡理论
岛屿上的物种数量是侵移 定居和灭绝的动态平衡。
迁入率 速 率
死亡率
代表什么?
物种的数量
岛屿上物种数量平衡模型示意图
近陆
速 远陆 率
迁入率
死亡率
小岛
大岛
s1
s2
s3
岛屿上的物种数量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 ; 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 ,一般应尽可 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碎片; 栖息地是同性质的保护区 , 如果要分成 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应尽 可能地靠近;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一节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目前,景观生态规划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 但总结目前人们对景观生态规划的认识不难 发现,景观生态规划要求应用景观生态学原 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 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 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系统)结构
水热气候要素是景观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
水热状况及其组合的空间分异,构成不同的地理空间 场。
这种地理空间场实质就成为景观生态系统组织过程的 背景动力,是不同景观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水热状 况是气候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气候特征的全部。气候 同样是个综合性概念,是包括水热因素的全部气候要 素相互综合影响关联的结果,它们在景观生态系统的 组织过程中都直接间接地起到动力作用。
生态系统较生物群落组织水平更高,景观 生态系统又较生态系统组织水平更高。
一定具体区域,其形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 类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组合型,而非所有生 态系统之集合。
区域尺度的生态研究只能隶属于景观生态 学。
景观生态系统
综合——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本质也是地
理综合体概念,是自然与人文现象共生的 统一整体,而不只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或 地域生产综合体。
地貌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成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形态,如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等。
②通过坡度、坡向、坡形等影响景观生态系统对太阳 辐射、降水、营养物、污染物的输入输出过程。
通过海拔、坡向等形成不同的中小气候条件,包括 日照、太阳辐射、降水等,进而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 整体组织过程和特征。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景观生态系统是个泛地域尺度的多组织水平地域 综合体概念的统称。景观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其组 成要素、部分的规律性的组合形式,表现为它们 之间的数量比例与时空方面的关联方式。对其组 成部分或子系统的不同分割,构成不同的结构内 容。本质上,这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同一事物现象, 结果通常具有互补作用。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元素?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组合形式?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量度及其指标体系?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度量的主要指标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景观生态系统是个泛地域尺度的多组织水平地域综合体概念的统称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摘要: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和环境破坏的背景下,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功能分析:通过对环境中物种、基因和群落的分析,了解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而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
2.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考虑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
3.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人类活动需求,制定有效的景观设计原则,以提高自然景观的可持续性。
4.生态景观恢复与重建:通过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再生等手段,恢复和重建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景观的质量。
5.生态景观监测与评价: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生态景观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为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态综合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其质量和功能。
2.模拟与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系统,模拟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响应,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3.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GIS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为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空间参考。
4.可持续性评估:通过评估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估其可持续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5.多学科协作: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三、意义与应用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当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1.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技术能够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建设。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区域景观要素的分类和用户知识库的构建, 是确定景观生态规划目标所需措施的基本 条件;景观要素的分级分类是分析判定生 境适宜性的基础。
为确定景观生态规划目标所需措施的知识 库,主要通过对比景观生态规划目标与当 前的自然生态单元类型而建立。
三 景观生态规划一般过程
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景观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第三节 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
一辽河滨海湿地预案设计 规划目的是协调辽河三角洲湿地稻田开
发、水产养殖、建成区扩展,苇田开 发和滩涂鸟类生境保护对土地资源需 求的冲突,并寻找合理的空间解决方 案及管理模式。
在滩涂地区发展苇田及采取一定的措施人 工恢复、创造翅碱蓬滩涂生境是两个有关 生境保护与生境补偿的景观生态规划目标。
发展趋势
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景观规划设计、城市
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预测预报功能加强
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
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
由于历史原因,园林设计在国内一直处于城 市建设的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界,景观设计师在城市建设中的地 位非常重要,景观设计师不仅参与到一个城 市总体规划甚至是国土规划领域,而且往往 提出决定性的意见。 现在国内已经有专家和企业开始倡导大景观 概念,强调景观设计师的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综合整体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 社会广泛参与原则 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工作步骤 景观生态规划要点
景观生态规划课件
景观生态规划课件1.景观生态原理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1)广义概念: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即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
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2)狭义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早在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就提出景观生态的概念,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专家学者的工作,被美国、欧洲等地主广泛接受。
从此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在景观和土地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恢复中日益被认识和重视。
2.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2.1孕育期(十九世纪下半叶-1960以前)主要发展的概念:自然系统的思想、生态概念、开放空间系统等·1865年,GEORGE PERKINS MARSH的《人与自然》,首次用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快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给自然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告诫城市和土地规划师应谨慎对待自然系统。
·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之父。
1866年BROOKLYN公园提出景观系统。
1881年波士顿绿地系统。
·PATRICK GEDDES(1854-1932),提出科学的景观调查方法和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土地规划方法,来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关系。
·CHARLES ELIOT在1900年前后,用系统的、生态的途径规划来建立由海岸、岛屿、河流三角洲以及森林保护地构成的波士顿大都市圈的公园系统,他将最好的生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者召集起来,并认识到大尺度的景观分析和规划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分类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1)目的:认识自然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 过程的影响,进而认识规划区景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加深对规划区域景观的理解 。
(2)内容:景观中的生态过程均包括能流、物流、信息流 和物种流,这些过程引起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在景观 中的重新聚集和分散,形成新的景观空间格局,最终表现 在土地利用格局上。 而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 景观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来调整或构 建新的景观结构,其最终表达方式和实施结果也是改变与 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特点: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领域,是连接地质学、 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建筑学,以及社会、经济 和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桥梁。
二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风景 园林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 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 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 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份, 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 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 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而在一个具 体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规划与设计是 密不可分的。 (规划:大尺度、整体、框架; 设计:小尺度、个体、细部)
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景观生态规划的思想可以追朔到19 世纪末; (2)至20 世纪初,景观设计开始强调自然过程与人 类活动的协调,追求人地共生,至此景观生态规划的 思想初步形成。 (3)20 世纪中期,景观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阶段. I. Mcharg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把土壤学、气象 学、地质学和资源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到 景观规划中,提出了自然设计模式。
5.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1)目的: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 (2)方法: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 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 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 的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景观的多样 性(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 效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 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 及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 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
2. 景观规划(1andscape planning)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 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景观生态 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 用价值。景观规划的核心是通过对景观的空间组 织,维持和发展景观的异质性,在协调景观系统 中异质性景观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 协调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和社会一经济一文化发展 的相互关系。
3.基于系统分析与模拟的生态规划
特点:注重以区域的生态持续为目标,从 整体来把握景观的利用; 步骤:景观生态分类—各单元(生产单元、 保护单元、人工单元和协调单元)类型间 能量和物质转移过程和机制—以区域生态 系统的整体为对象来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 输入、输出的调控机制,为区域土地利用 的分配提供决策依据。
景观生态设计: 更多地是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 的生态技术来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 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小流域、各类公 园或休闲地等的设计。
(2) 景观生态规划: 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 构进行规划,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 不同的功能区域,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 究的性质;
景观生态设计: 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 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 方式和方向。
2. 发展趋势
①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中; ②预测预报功能加强; ③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更强; ④定性向定量模拟发展,方法与技术更新。
三、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优先考虑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 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 2.持续性原则: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对景观进行 综合分析和多层次的设计,使规划区域景观的结构、功能 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 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3.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规划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指标, 建立不同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4.多样性原则:规划时必须考虑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 5.综合性原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多方面(包括决策者、 规划者、当地居民等)的参与;必须全面综合地分析景观 自然条件,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规划实施后的影 响评估等
2.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规划、 生态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规划: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单体 的配置 生态规划:强调大中尺度的生态要素分析和 评价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关注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 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 标
3.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1)景观生态规划强调: 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 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 份,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景 观整体功能最优;
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方法的互补
适宜性评价方法主要强调景观单元要素的匹配,有 利于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的协调,但对不同景观单 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景观整体的综合效益反映不够; 而格局优化方法则较关注景观单元水平方向的相互 关联,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从而对 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形成了 有利补充。
借鉴《生命的景观》
三村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研究、城市发展研 究等提出四个典型概念: ①荒漠保护 ②乡村荒漠区 ③郊区荒漠 ④增长
4.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1)目的:全面了解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结构与 功能特征,并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 基础 。 (2)意义:景观生态图可以客观而概括地反映出 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 系。其意义在于它能划分出一些具体的空间单位, 每一单位具有独特的非生物与生物要素以及人类活 动的影响,独特的物流能流规律,独特的结构和功 能,针对每一个这样的空间单位,可以拟订自己的 一套措施系统,以求得在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思考题: 1.景观生态学应用的指导思想及原理 2.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类型 4.景观生态规划步骤 5.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必须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一 景观规划概述 1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生物学家吉奥泊德(A.Jeopold) , 目前的生态规划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与野生动植 物的保护方面,并已开展了许多规划工作。 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方 面的条件,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对特定地域的整体发展战 略或长期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土地持续 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途径和措施,从整体上保证人 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和谐 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特点: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 性,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生态目标。
五、景观生态规划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 划; ②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而进行的规划; ③为调整当前不合理景观格局(如土地利用) 而进行的规划。
2. 景观生态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内容 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资料 ②人文社会要素资料
4.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规划
1)土地利用分异战略 特点:提出10%规则,适用于高密度人口 地区 ; 步骤:①土地利用分类; ②空间格局的确定和评价; ③敏感度分析; ④空间联系分析; ⑤影响结构分析 。
4.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规划
2)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特点:该方法主要针对景观格局的整体优 化,其核心是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与不 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结合起来,以发现景观 利用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寻求解决这些 问题的生态途径 。
6.景观功能区划分
将区域按照景观结构特征、景观的生态服务 功能、人类的生产和文化要求,划分为不同 的功能区,形成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有助 于协调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 系,促进规划区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进入80 年代, 景观生态规划已经发展成为综合 考虑生态、社会过程以及二者之间时空耦合关系,利 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及原理经营管理景观资源以达到 既要维持景观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持续利用土地的一 个重要分支学科。 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 通过格局的改变来控制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 这种思想是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论的又一次思维转变。
5.Metland程序
特 点:在规划中提出了景观分析、景观评估和评 价的意图、特征等基本问题;同时引入各种参数, 对景观的属性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说明其相对重 要性,也有利于GIS在规划中的应用。 步 骤:复合景观评估—可选规划的系统阐述分 析—规划评价 景观评估:指用各种景观参数来评价景观,是在规 划之前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辨识景观; 景观评价:是在规划之后进行的,主要目的是用来 评价各种可选择规划的效果。
2.基于适宜性与资源的特性进行 生态适宜性分析,强调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 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是由自然 过程决定的,从而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及其它活动与景观的自然特征和过程相协调 统一。
步 骤
①确定研究分析范围与目标; ②广泛收集研究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并分别 描绘在地图上; ③根据目标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进一 步信息; ④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进行 分类、分级等评价为主的适宜性分析; ⑤形成综合的适宜性分析图件,为分配土地利用 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