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知识讲解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所有以的用法一、"以"字的用法概述在《归去来兮辞》这首古文诗中,“以”字出现了多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其中各种不同用法,包括“以…为…”、“以…而…”和“以”的介词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二、"以…为…"的用法1. “以…为…”是表达某种具体意义或目的的固定搭配形式。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自以心为形役”表示作者把自己的内心视为一种身体上累赘的束缚。

这里,“以心为形役”就是“把内心当作身体上累赘”的含义。

2. “以…为…”也可表示某种假设、前提或条件。

例如,“王之涣兮,斯人也。

”中的“斯人也”即是“将此人作为前提或前辈”。

这里,“斯人也”的意思是假设有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存在。

三、“以…而…”的用法1. 在《归去来兮辞》中,“以…而…”常被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或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秋风萧瑟,洪波涌兮。

浩渺空阔,连天际兮”中的“以…而…”是表示一种手段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秋风萧瑟”和“洪波涌兮”的描述来揭示“浩渺空阔,连天际兮”这一结果。

2. “以…而…”也可以表示一种方式、状态或特点。

例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欲辨已忘言”就是通过无法言传来达到辨别真意的目的。

四、“以”的介词用法1. 作为一个介词,“以”常用来表示运动的参照物或时间参考等。

例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中的“从”表示随着什么走,而“以”则具体说明选择了哪条路去追寻归途。

2. 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比较、标准或条件等。

例如,“开势所之,则曜曜其庶乎!”这里,“以…所…”指出了势力对应的标准或前提。

五、"归去来兮辞"反映了古人困惑和思考通过对《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古文诗描绘了古人在面对困境和迷茫时的内心独白和思考。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是浙江省高考中考得最多的虚词,2004-2011年,共考了5次,排在虚词的首位,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古文写成“”。

它的本义是动词,“用”的意思,象形,《说文》十四(下)巳部:“,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實也。

’象形。

羊止切。

”[1]除用作动词外,它还用作代词、名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它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以”字的考题先后出现77题(次)。

现就个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为动词。

1、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使用”。

段玉裁注:“用者,可施行也。

凡字皆此训。

”[2]《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云:“以也,以亦用也。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贤兮,贤不必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2、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

《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作为代词。

可译为“此”、“这些”。

《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三、作为名词。

《康熙字典》:“又因也。

”[3]这里用作名词,表“原因”、“缘故”。

《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那可有意思的意思和
用法!你看哈,“以”有时候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杖,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比如说“以”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铅笔写字一样,“以刀劈狼首”,这
不就是用刀去砍狼的脑袋嘛!再比如“以”能表示“凭借”,哎呀呀,这就好像你凭借聪明的脑袋瓜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还有啊,“以”还能表示“因为”呢,就跟你因为下雨没出
去玩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想想,这“以”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就像一个多变的小精灵!难道你不觉得它很有趣吗?我觉得啊,
文言文里的这些字可真是太有魅力啦,我们得好好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呀!
我的观点就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体会。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依据、按照、原因等,例如:“以刀
劈狼首”(《狼》),“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时间、原因等,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用作副词,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
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早暮以来而复”(《赤壁赋》)。

4.用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用等,例如:“寡人以为偿君之惠未为过量”
(《烛之武退秦师》),“以为乐”(《醉翁亭记》)。

以上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实际上它的用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古典诗文2010-01-18 12465d56b7b40100gcj2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的重点释词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的重点释词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3、夺:舅夺母志(改变)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10、寻:寻蒙国恩(不久)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14、听:听臣微志(听任,准许)❖❖古今异义的词❖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

②今义:程度副词)❖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

②今义:创立)❖❖❖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

②今义:不可以)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归去来兮辞文言虚词

归去来兮辞文言虚词
8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 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 “曷”通“ 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词
1、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以”的用法分类归纳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 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 (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目的)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
归去来兮辞
2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 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 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 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 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 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 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 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 言幽怨之情”。
木欣欣以向荣 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而遐观 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善万物之得时 善万物之得时
策:拄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荣:生长,名词活用为动词。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时:时常,名词作状语。 乐:以……快乐 悦:以……喜悦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用法一、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辞里以字来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和思考。

归去来兮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词语之一,其所承载着的意义丰富多样,无论是形容当时时代背景还是描绘人物心理状态,都有着深刻含义。

1. 归去来兮之“归”“归”表示回到原处或者回到某个特定地点。

例如,在《文选·王子泽序》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归”暗示了作者渴望回到家乡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2. 归去来兮之“去”“去”可以理解为离开、远离某地或者脱离某种状态。

例如,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弹”的动作呈现了一种玩弄琵琶的技法,“去”的存在则意味着演奏者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追求自我内心的寻找和表达。

3. 归去来兮之“来”“来”代表回到特定地点或者接近某人。

例如,在《离骚》中,“归去来兮”这一句正是描写了屈原对祖国情怀的流露,它用来抒发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希望回归的美好愿望。

二、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形象描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辞里以字往往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并引起共鸣。

归去来兮也常常以具体形象为背景,突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 归去来兮之水水是一个常见而又广泛运用于辞里以字中的意象。

可以表示悠闲、纯净、悲伤等情感。

例如,在杨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殢雨季云日正在东。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华秋实的思念和回忆。

2. 归去来兮之花花作为具有美丽与短暂性特点的自然物体,经常被用于辞里以字描述之中。

例如,在《西江月·神仙澹草青青路》中,“幽娜柔弱癖千愁。

”这里通过“归去来兮”所描绘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怀念之情。

三、归去来兮辞里以字的情感表达辞里以字在古代文学中不仅仅是追求华丽辞藻,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

古诗中 以的意思

古诗中 以的意思

古诗中以的意思在古诗中,“以”字有着丰富的含义。

一、表示凭借、依靠。

例如“以我酌油知之”(虽然这是古文中的例子,但能很好地说明这个用法在古代语境下的情况),这里凭借倒油的经验知道某个道理,在古诗里也有类似的用法。

像杜甫的“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诗人凭借自己的经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以”就是凭借、根据的意思。

这种用法就好像我们说“以你的能力肯定能做好这件事”,就是依靠你的能力嘛。

二、用来、用以。

“以”有表示目的,即用来做某事的意思。

比如屈原的“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中的“岂维纫夫蕙芷”可以理解为哪里是用来穿连蕙草和白芷呢?这里的“以”就是用来的意思。

就像我们说“我拿笔以写字”,这个“以”就是用来写字的“用来”的意思啦。

三、把、将。

“以”在古诗中还能表示把某物当作或把某种情况视为。

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就是把秋天当作婚期的意思,“以”就有把……当作的意思。

这就好比我们说“以他为榜样”,就是把他当作榜样的意思呢。

四、因为、由于。

有时候“以”在古诗里表示因果关系中的因为。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以他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当然在正规语法里这句话有语病,但能说明这个“以”表示原因的用法。

五、在、于(表示时间、地点等)在一些古诗中,“以”还有在某个时间或者地点的意思,虽然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这里的“以”就是在的意思,表示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这就像我们说“我以早上出发”,就是在早上出发的意思,不过这种用法在现代口语里比较少,但在古诗或者古文中是存在的。

古诗中的“以”字含义多样,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诗句语境去理解它的准确含义,就像解开一个个小谜题一样,很有趣味呢。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开头作句子成分《诗经·秦风·无衣》中有句“以我嗟余之闷”,这里的“以我”即表示以我为主体或以我为基础。

这种用法可以表达出主体的状态、动作或感叹等情绪,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

二、引导目的状语从句我们在书信中常常会使用“以”字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例如:“愿你早日康复,以便继续工作。

”这里,“以便”就是表达旨在实现某个特定目的。

在与朋友交流时,也可以用“以”的引导来明确自己写信给对方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三、表示条件《左传·哀公十四年》有句:“吉人爱其亲,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而泯教逆世称讳焉。

”其中,“不能自脔君子不恶居也”表示若不能自我约束,则君子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险阻都不会抱怨。

这种用法简洁明确地表示了一种条件关系:如果……则……四、表示方式手段在文章或谈话中,我们常常用“以”字作为表示方式手段的词语,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以直报怨”即表明用坦率直接的方式来回报仇恨;“以德报德”则表示通过行善来回报他人的恩德。

这种用法多用于比喻语言或者修辞手法中。

五、表达程度《左传·闵公四年》中有句:“惟命不于常,则不如其私以俟其时。

”其中,“不如其私”即表示与之相比较起来没有达到同样程度,意味着比不上。

这种用法在文章中可以运用灵活表达某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时的差距或差异。

六、其他搭配1. 以……为基础:表明某个事物是建立在另一事物之上的基石或前提条件。

“学无止境,以实践为基础。

”2. 以……衡量:拿某个标准或尺度对待评估其他事物。

“眼界开阔,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衡量问题。

”3. 以……而知:通过某种迹象或情况可推断出相关信息或结论。

“由其谈吐及行动举止,以知其为人。

”4.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树立榜样,影响他人。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带领团队不断进步。

”5. 以诗会友:通过写诗来结交朋友。

这是古代文人雅集时常用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以”字在辞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引导目的状语从句、表示条件和手段、表达程度等。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总结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总结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总结《归去来兮辞中以》是一首出自南朝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名篇。

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闲适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哲学。

下面,我们将从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三个方面对《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进行总结。

首先,生动描绘田园乐土。

《归去来兮辞中以》以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悠闲的乡村风景。

比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去来蕃兮,若转弱水之西”等句子,通过运用反复叠加的“归去来兮”和“蕃兮”以及诗中的动词,如“田园将芜”、“转弱水之西”,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的美好憧憬。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带给人们一种愉悦和宁静的感受。

其次,全面展示人生追求。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具体描写乡村生活,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纯朴生活方式的极度向往。

比如:“萧条多草木,寂寞无人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等句子,展示了作者对乡野宁静的追求和对逍遥自在的生活理念的执着。

他追求在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远离尘嚣,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与安宁。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全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最后,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

《归去来兮辞中以》通过具体描写和抽象表达,向人们传递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比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纷纷暖日和,芳草谁遗踪”等句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而美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渴望,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内心的舒展。

综上所述,《归去来兮辞中以》以其生动的描绘、全面的展示和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对乡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真挚追求的呼唤。

它引导着读者反思人生的价值观,并激发人们对自然与心灵的关注。

无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还是在喧嚣的尘世间,我们应该牢记《归去来兮辞中以》的启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珍视身边的一切美好与惬意。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一级标题:归去来兮辞中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二级标题1:归还遵从古文传统的表达方式归去来兮,甘心坦然。

这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名句,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

其中,以字在表达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一个表示归还的动词,以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用法和意义。

三级标题1.1:以字表达“归还”的物质意义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通常被用来表示运动或动作形态下某种物体返回原处、回到原定位置或恢复原本状态等含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与薛宝钗相爱而离开荣府前往草庙,但后来却因各种复杂情事被迫回到荣府。

这里,“以”字就准确地表达了人物行为的返回和物体位置或状态的恢复。

三级标题1.2:以字表达“归还”的心理内涵其次,《归去来兮辞》所引用的文字同样考虑到“以”字在心理内涵上的表达。

归还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回到原处,更多地包含着主体心灵的回归和感受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唐代文学作品《南歌子》中有着一段深刻描写:“世所以悲辞兮,浸既上演。

夙之未忘兮,心之欲待。

”这里,“以”字用以表示主体在精神上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并向往着扭转困境、回到美好时光。

三级标题2.1:以字表达“归还”的人际交往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字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替宝钗申冤,在宴会上发“脱宝髻抓狂圈儿”,引起众人反感;但是后来,“与阿呆两情常董卓”。

这里,“以”字不仅表达了主体行为和他人态度或关系之间的必然关联,同时也带有某种情感性质的转变。

三级标题2.2:以字表达“归还”的意义延伸同时,《庄子·逍遥游》所引用的句子中,“归去来兮”更多地承载着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和超越常规的境界。

作者通过使用“以”字,表达了自然规律之间的秩序循环、生命之间的脱轮回等超越常人认知的含义。

在这里,“以”字被赋予了一种宏大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将归还提升到了存在主体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高度。

归去来兮辞中的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的以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中的以的用法一、以的用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描写《归去来兮》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诗文,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以字句式,使得整篇文章具有独特而生动的描述效果。

以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以字来表示目的、手段、状态、时间等不同方面,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情和心境等多重层次的体悟。

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以字句式运用,探讨其用法和艺术效果。

从整体结构上看,《归去来兮》辞共有十九首小诗组成,每首小诗都使用了以字句式进行描写。

这种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

二、身世无依乡间游荡之景第一首小诗中,“以蕙纕兮”的形容可以说是为延续下文事实之触动做出铺垫,“蕙纕”原指花冠上缀点郁香物质,这里将它还原为“以楼+香”的表述保留了其原有的逻辑关系。

进入下一段描述,诗人以“南国之艳”下定义了与蕙纕相关的视觉范围内另一种审美,将他看到的景象与自己当时的心境相结合。

诗文继续提到“陌上”、“梅如霜”,不再重复以字句式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其他手法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种变换方式很好地衬托出了作者在乡间漫游中所感受到的恻隐之情。

三、依归故里尽显豁达在诗文的第二首小诗中,“以俚(lǐ)代序(xù),乃日省吾身兮”的用法表明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犀利洞察力和清冷思考能力。

通过用字巧妙地表达自己对于依归故里的态度和情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亲切、真挚。

随后,“服务誰无词敷淋兮”则再度运用了“以字句式”的形式,营造出语言层面上截然不同于上文纯真情怀的感触。

通过表达自己在归去来之间的焦虑和犹豫,诗人为读者刻画了一幅精彩而富有张力的心境画卷。

四、重申华丽与简朴并驾齐行第二首小诗还提到了“今以家传于茅椽兮”,这里以“以字句式”的方式运用,表达了大量花费在修建简陋房屋上带给个体的代价和无奈。

这是对前文所提到的素朴与华丽并存之论证,客观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这一现实状况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文言字词

文言字词

一、以字用法归类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表示动作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所处,可译为“在”“从”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2、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成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费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以塞忠谏之路(《前出师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6)连接方位名词等,以上、以下、以往、以来、以内、以外指从此以往十五独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升序》)余是以记之,盖叹俪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
(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
(二)作连词
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
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2.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3.通假,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4.固定结构,【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5.介词,译为:用(凭)……的身份。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