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

阻不畅,或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踞阳位,阻滞心脉而发病,本组心肌显像阳性者较多。

如果发展为真心痛,则阳性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利用心肌显像还可以发现一些,冠脉造影不能准确反应的病理状态,如X综合征、冠脉痉挛、冠状动脉的血液黏滞性增高、梗阻后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存活情况等,因为它是无创性检查,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所以临床可以用来观察疗效。

总之其在中医心血管疾病辨证及其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同时SPECT在其它中医辨证应用方面也有文献报道,应该进一步研究,加以探讨和应用。

收稿日期:2006-11-20 责任编校:汪新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楼焕进 夏陈伟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 321400摘 要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5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

结果:病理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胃炎989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胃虚寒型311例,肝郁化热型227例,脾胃湿热型309例,胃阴亏虚型142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407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胃阴亏虚型285例,瘀血停滞型122例;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中医辨证分型全属瘀血停滞型104例。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各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中医证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本院胃镜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500例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的统计分析,以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胃镜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500例患者中,男876例,女624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57岁。

2 方法与结果对15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胃镜病理诊断参照《诊断外科病理学》[1]、《诊断病理学》[2、3]、《胃病理及胃黏膜活检》[4]、《阿克曼外科病理学》[5]、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ʌ临床基础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姬航宇,陈亚光,刘㊀震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㊀100053)㊀㊀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02例CAG患者的一般资料㊁中医证候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等信息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㊁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㊂结果:CAG 中医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与腺体发生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呈正相关[OR=1.814,P=0.005;OR=2.112,P=0.041),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黏膜发生异型增生呈正相关(OR=3.118,P<0.001;OR=5.487,P<0.001)㊂结论:CAG中医证候多为复合证型,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间存在相关性㊂㊀㊀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胃黏膜病理;相关性㊀㊀中图分类号:R256.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4-0603-05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ANG Shao-li,BAI Yu-ning,NI Yuan-yuan,JI Hang-yu,CHEN Ya-guang,LIU Zhenә(Guang 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㊀㊀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Methods:In this study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as performed in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ead sciences involving402CAG patients to collect the data of general data,TCM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chi 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Results:The frequency of TCM syndrome types in CAG patients from high to low was as follows: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syndrome of liver and stomach Qi stagnation,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dampness heat,syndrome of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syndrome of liver and stomach stasis heat and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It showed that the syndrome of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rophy of gastric mucosal gland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OR=1.814,P=0.005;OR=2.112,P=0.041),and the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and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 were positivelycorrelated with dysplasia of gastric mucosa(OR=3.118,P<0.001;OR=5.487,P<0.001).Conclusion:The TCM syndromes in CAG were mostly complex syndromes,and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nd TCM syndromes.㊀㊀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Gastric mucosa pathology;Correlation❋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4152)-健脾通络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长期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示范基地科研专项暨所级科研基金课题(2019S445)-基于真实世界中医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及方案优化研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作者简介:王少丽(1977-),女,山东烟台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㊀震(1972-),男,吉林长春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Tel:************,E-mail:doctorliuzhen@㊂㊀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㊁黏膜层变薄或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㊁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上皮内瘤变为病理特点,发病率及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并有低龄化及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2]㊂现代医学认为,CAG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㊁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3],属于中医学 胃痛 胃痞 嘈杂 等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胃,病性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㊂前期国内临床研究显示,CAG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5]㊂本研究拟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对402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CAG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以为CAG的临床诊治及预后研究提供客观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病例来源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就诊的CAG患者,共收集合格病例资料402份㊂1.2㊀诊断标准1.2.1㊀西医诊断标准㊀CAG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6]中制定的CAG 诊断标准;胃镜分级标准参考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7];胃黏膜病理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㊃上海“中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8]㊂1.2.2㊀中医辨证标准㊀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9]中CAG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共分为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胃阴不足证6个证型㊂1.3㊀纳入标准具有临床症状并于纳入前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存在CAG和(或)伴IM或(及)Dys/上皮内瘤变者;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㊀排除标准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已属于癌变或CAG伴上消化道手术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㊁脑㊁肝㊁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不能配合者;对自我症状叙述不清或调查不配合者㊂1.5㊀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CAG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表进行患者临床资料信息的采集㊂1.5.1㊀临床病例调查表的制定㊀制定详细完整的临床病例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㊁性别㊁年龄㊁病程等);主要症状㊁舌㊁脉㊁中医证候;电子胃镜征象及病理组织学改变㊂1.5.2㊀质量控制㊀统一培训调查人员,临床病例调查表中一般资料㊁症状等由课题组成员协助患者填写,采用统一诊断标准与调查方法,以确保研究资料的一致性和真实性;电子胃镜诊断及病理检查诊断由课题组成员填写;调查表填写后由课题组主要研究者根据中医辨证标准确定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诊断㊂1.6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基本统计描述定性资料采用频数表㊁百分率或构成比,非正态分布资料描述最大值㊁最小值及中位数㊂单因素分析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㊂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㊂2㊀结果2.1㊀一般资料402例CAG患者,年龄在25~81岁之间,年龄中位数59岁;病程在0.50~242个月之间,病程中位数为9个月;男性患者189例(47.00%),女性患者213例(53.00%);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显示,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218例(54.20%),胃黏膜IM患者359例(89.30%),胃黏膜Dys/上皮内瘤变患者112例(27.90%)㊂2.2㊀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1示,纳入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60.00%)㊁肝胃气滞证(51.20%)㊁脾胃湿热证(47.80%)㊁胃络瘀阻证(40.30%)㊁肝胃郁热证(17.90%)和胃阴不足证(15.70%)㊂表1㊀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证型例数百分比/%脾胃虚弱24160.00肝胃气滞20651.20脾胃湿热19247.80胃络瘀阻16240.30肝胃郁热7217.90胃阴不足6315.70㊀㊀表2示,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㊂其中兼夹5种证型者1例(0.25%),兼夹4种证型者32例(7.96%),兼夹3种证型者130例(32.34%),兼夹2种证型者174例(43.28%),单一证型者65例(16.17%)㊂2.3㊀胃黏膜腺体萎缩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2.3.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患者腺体是否存在萎缩,将402例患者分为腺体萎缩组218例和腺体非萎缩组184例㊂表3示,与腺体非萎缩组比较,腺体萎缩患者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比例较高,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P=0.002);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P=0.616,P=0.069, P=0.099)㊂2.3.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患者胃黏膜腺体是否存在萎缩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㊂表4示,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腺体是否发生萎缩呈正相关[OR=1.814,95%CI(1.201,2.741),P= 0.005],但目前尚不能得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与腺体萎缩呈相关关系的结论[OR =1.427,95%CI(0.927,2.198),P=0.107;OR=0.711,95%CI(0.414,1.220),P=0.216;OR= 0.752,95%CI(0.427,1.326),P=0.325]㊂表2㊀CAG患者中医复合证型分布比较[例(%)]复合证型证型分布类别例数百分比/% 5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胃阴不足10.25 4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14 3.48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11 2.74其他7 1.74 3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虚弱+胃络瘀阻409.95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327.96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胃络瘀阻17 4.23其他4110.20 2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虚弱4210.45脾胃虚弱+脾胃湿热327.96肝胃气滞+脾胃湿热18 4.48其他8220.40单证型肝胃郁热16 3.98脾胃湿热16 3.98肝胃气滞13 3.23其他20 4.98表3㊀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比较N(%)证型胃黏膜腺体萎缩萎缩(N=218)非萎缩(N=184)χ2值P值脾胃虚弱证143(65.60)98(53.30) 6.3240.014胃络瘀阻证103(47.20)59(32.10)9.5600.002肝胃气滞证114(52.30)92(50.00)0.2100.689脾胃湿热证107(49.10)85(46.20)0.3330.616肝胃郁热证32(14.70)40(21.70)0.3830.069胃阴不足证28(12.80)35(19.00) 2.8810.099表4㊀胃黏膜腺体萎缩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值OR95%CI低值高值脾胃虚弱0.3560.220 2.60510.107 1.4270.927 2.198胃络瘀阻0.5960.2117.99610.005 1.814 1.201 2.741肝胃郁热-0.3420.276 1.53310.2160.7110.414 1.220胃阴不足-0.2850.2890.96910.3250.7520.427 1.326㊀㊀2.4㊀胃黏膜IM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2.4.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胃黏膜是否存在IM,将402例患者分为IM组359例和非IM组43例㊂表5示,与非IM组比较,IM患者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比例较高,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脾胃虚弱证㊁胃阴不足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P=1.000,P=0.836,P=1.000,P=0.656)㊂表5㊀胃黏膜IM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比较[例(%)]证型胃黏膜IMIM(N=359)非IM(N=43)χ2值P值脾胃虚弱证215(59.90)26(60.50)0.005 1.000胃络瘀阻证151(42.10)11(25.60) 4.3350.048肝胃气滞证188(52.40)18(41.90) 1.6970.201脾胃湿热证171(47.60)21(48.80)0.022 1.000肝胃郁热证64(17.80)8(18.60)0.0160.836胃阴不足证55(15.30)8(18.60)0.3130.656㊀㊀2.4.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患者胃黏膜是否IM 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胃络瘀阻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㊂表6示,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是否发生IM呈正相关[OR=2.112,95%CI(1.032,4.323),P= 0.041]㊂2.5㊀胃黏膜Dy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2.5.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胃黏膜是否存在Dys,将402例患者分为Dys组(N=112)和非Dys组(N=290)㊂表7示,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在黏膜Dys组㊁非Dys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1,P=0.045,P=0.022);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P=0.110)㊂表6㊀胃黏膜IM 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 值OR 95%CI低值高值胃络瘀阻0.7480.3654.18410.041 2.112 1.0324.323常数1.8720.19097.16810.0006.500表7㊀胃黏膜Dys 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例(%)]证型胃黏膜DysDys (N =112)非Dys (N =290)χ2值P 值脾胃虚弱证89(79.50)152(52.40)24.6320.000胃络瘀阻证78(69.60)84(29.00)55.5680.000肝胃气滞证62(30.10)144(69.90) 1.0510.318脾胃湿热证44(39.30)148(51.00) 4.4700.045肝胃郁热证26(23.20)46(15.90) 2.9710.110胃阴不足证10(8.90)53(18.30)5.3420.022㊀㊀2.5.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胃黏膜是否Dys 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10的变量(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㊂表8示,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是否Dys 呈正相关[OR =3.118,95%CI(1.785,5.447),P <0.001;OR =5.487,95%CI(3.348,8.994),P <0.001];目前尚不能得出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与胃黏膜是否发生Dys 呈相关关系的结论[OR =0.647,95%CI (0.391,1.073),P =0.091;OR =0.555,95%CI (0.246,1.251),P =0.156]㊂表8㊀胃黏膜Dys 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 值OR 95%CI低值高值脾胃湿热-0.4350.258 2.84910.0910.6470.391 1.073脾胃虚弱 1.1370.28515.96110.000 3.118 1.785 5.447胃络瘀阻 1.7020.25245.60110.000 5.487 3.3488.994胃阴不足-0.5890.4152.01610.1560.5550.2461.251㊀㊀3㊀讨论在 正常胃黏膜ң非萎缩性胃炎ңCAG ㊁IM ңDys ң胃癌 Correa 模式中,CAG 为胃癌前疾病之一[10],在此基础上伴发胃黏膜上皮Dys /上皮内瘤变则被视为癌前病变[11]㊂CAG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电子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且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AG 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㊂既往研究显示,不同内镜表现及其病理严重程度与CAG 临床症状之间无相关性[12],探索CAG 胃黏膜病理变化相关影响因素,实现对CAG 早发现㊁早诊断㊁早干预,对胃癌的预防及预后意义重大[13]㊂中医学认为CAG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因多与感受外邪㊁饮食不节㊁情志失调㊁脾胃虚弱等有关㊂目前,不同医家对CAG 的病因病机虽各有认识,但基本认同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是CAG 的主要病机[14]㊂本研究分析了CAG 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发现CAG 患者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其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㊂该结果提示,CAG 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居多,虚实夹杂是CAG 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是CAG 最主要的本虚病机㊂蔡悦青[15]㊁宗湘裕[16]等分别探讨了CAG 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均发现脾胃虚弱证在CAG 患者中占比最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㊂丁成华[17]等对122篇文献中CAG 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发现CAG 中医证候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肝胃不和证㊂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亦基本一致㊂赵晓丹[18]等分析了431例CAG 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AG 各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血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㊂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类同㊂本研究胃络瘀阻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纳入研究对象的病程长短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不同有关㊂基于胃黏膜腺体的不同病理变化,本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在腺体萎缩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胃络瘀阻证在IM 者中占比较高,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在黏膜Dys 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㊂通过Logistic 回归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腺体是否发生萎缩呈正相关,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IM 呈正相关,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发生Dys 呈正相关㊂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CAG 胃黏膜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㊁中医病机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CAG 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㊂有研究者[19]对CAG 中医证型与胃镜㊁胃黏膜病理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发现CAG 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血瘀与CAG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引发胃癌的重要环节㊂程若东等[20]以CAG 伴胃黏膜Dys 和/或IM 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胃黏膜腺体萎缩㊁IM 与脾胃虚弱证相关性大,胃黏膜Dys 与胃络瘀阻证相关性大㊂上述2项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说明CAG ㊁癌前病变㊁胃癌病程漫长,病机演变虚实错杂,脾胃虚弱为重要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贯穿疾病始终的关键病理特征㊂中医学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㊁情志刺激等致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久则胃体失养㊁萎而不荣渐至黏膜腺体萎缩形成CAG㊂因此,脾胃虚弱是CAG的发病之本㊂胃为多气多血之腑,CAG迁延不愈,可由气及血㊁久病入络伤及胃络㊂如‘临证指南医案㊃积聚“云: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㊂[21] 瘀血为病,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塞㊂积于胃腑,胃络瘀阻日久可渐渐形成有形之积,导致IM㊁Dys甚至胃癌的发生[22]㊂故血瘀是CAG较为关键的病理因素,胃络瘀阻证是本病常见的中医证型[23],也是重要的病机特征,贯穿于CAG及癌前病变的病变过程中㊂本研究探讨了CAG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本研究旨在从临床研究角度分析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未对CAG中医证候形成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②本研究仅为横断面研究,病例来源单一,纳入研究样本量有限,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㊂因此,今后工作中应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与队列研究,以进一步验证CAG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更好地把握CAG 的预后及转归,指导该病的辨证施治㊂综上所述,CAG的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病性虚实夹杂,且胃黏膜腺体萎缩㊁IM和Dys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㊂本研究可为CAG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对CAG的干预㊁预后及胃癌的早期预防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2]㊀蔡惜莲,姚平.萎缩性胃炎发病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73-375.[3]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4]㊀邵地,杨如意.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肠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23):65. [5]㊀曹志军,左明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胃镜改变以及病理改变的关联性[J].世界中医药,2018,13(8):2040-2043.[6]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3.[7]㊀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4-5.[8]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7):44-55.[9]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10]㊀YO HAN PARK,NAYOUNG KIM.Review of Atrophic Gastritis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 a Premalignant Lesion of GastricCancer[J].J Cancer Prev,2015,20(1):25-40.[11]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12]㊀REDDÉN S,PETERSSON F,JöNSSON KA,et al.Relationshipof gastroscopic features to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gastritis and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Endoscopy,2003,35(11):946-950.[13]㊀李晚针.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92-93.[14]㊀周学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J].中医药学刊,2002,20(5):955-957.[15]㊀蔡悦青,魏炜,姜莉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16-18. [16]㊀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㊁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370-372.[17]㊀丁成华,李晶晶,方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82-586.[18]㊀赵晓丹,孙静晶,周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环球中医药,2015,8(1):18-21.[19]㊀高发武,代会容,杨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㊁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8):117-120.[20]㊀程若东,崔一鸣,陈璐,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623-3626.[21]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22]㊀白宇宁,张润顺,朱昱翎,等.从 脾虚络阻毒损 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J].中医杂志,2013,54(1):26-28. [23]㊀张鸿彬,段淑文,赵天莹,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的文献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2):23-24.收稿日期:2020-07-23(上接第586页)[18]㊀OTIS J S,NICCOLI S,HAWDON N,et al.Pro-inflammatorymediation of myoblast proliferation[J].PLoS One,2014,9(3):e92363.[19]㊀CHARGE S B,RUDNICKI M A.Cellular and molecularregulation of muscle regeneration[J].Physiol Rev,2004,84(1):209-238.[20]㊀MOZZETTA C,CONSALVI S,SACCONE V,et al.Selectivecontrol of Pax7expression by TNF-activated p38alpha/polycombrepressive complex2(PRC2)signaling during muscle satellitecell differentiation[J].Cell Cycle,2011,10(2):191-198.[21]㊀史晓伟,张新定,龙碧波,等.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80-1582.[22]㊀王婷婷,朱美玲,张贵育,等.艾灸治疗神经根炎模型大鼠抗炎镇痛效应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750-1752.[23]㊀OTIS J S,NICCOLI S,HAWDON N,et al.Pro-inflammatorymediation of myoblast proliferation[J].PLoS One,2014,9(3):e92363.[24]㊀GEORGE C,SMITH C,ISAACS A W,et al.Chronic prosopisglandulosa treatment blunts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enhancesmuscle repair after contusion injury[J].Nutrients,2015,7(2):815-830.收稿日期:2020-07-20。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炎症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炎症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 中国慢性 胃炎 共识 意见 》 的C S G 的诊 断标 准 。 1 . 2 . 1 . 2 中医诊 断标 准
C S G中医证候 的诊 断依据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卫 生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1 9 9 5 年版 ) 制 定, 分 为肝 胃不 和 证 、 脾 胃虚 弱 证 、 脾 胃湿 热 证 、 胃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0 4 修 回 日期 :2 0 1 3 — 0 3 — 0 7
作者简介 :谢晓平( 1 9 7 9 ~ ) , 女, 福建惠安人 , 讲师 , 主要从事病理学 、 中医教学和科研工作 。
5 6
第 3期
谢 晓平 : 慢性 浅表 性 胃炎 中医证 型 与 胃粘 膜 炎症 程度相 关性 的研 究
V0 1 .3 6 N0 .3 6.2 01 3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中 医证 型 与 胃粘膜 炎 症 程度 相 关 性 的研 究
谢 晓 平
(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三 明 3 6 5 0 0 0 )
摘 要 :目的 结果
通过观察慢性 浅表性 胃炎 胃粘 膜的炎症程度 , 探讨 C S G中医证 型与 胃粘膜炎症 的相关 性 , 为临
床诊疗 C S G提供 依据 。方法 对 1 5 0例 C S G按 中医辨证分型 , 并依据 胃粘膜炎症程度分为轻度 、 中度和重度 3 级。
1 5 0例 C S G中医证型 以肝 胃不 和证 居多 ; 胃粘 膜炎症中 以重度炎症居多 。轻度 C S G肝 胃不和证 与脾 胃虚弱 证 比较 , P < 0 . 0 5 ; 肝 胃不和证与脾 胃湿热证 比较 , P < 0 . 0 1 ; 脾 胃虚弱证 与脾 胃湿热证 比较 , P < 0 . 0 5 。中度 C S G肝 胃不和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胃黏 膜 病 理 与 中 医证 型 之 间 的相 关 性 研 究 程 鹏 查 Nhomakorabea安 生
( 安徽 中医药大 学第一 附属 医院 安 徽
合肥 2 3 0 0 3 1 )
摘 要: 目的 : 研 究慢性 萎 溶性 胃炎 胃黏膜病 理与 中 医证型 之 间的相 关性 。 方法 : 3 1 5例确 诊 为慢性 萎 缩性 胃炎伴 肠 上 皮化 生或 不典 型 增 生 患者 , 所 有 患者均进行 中医挑 证分 型 , 通过观 察 、 比较 不 同 中医分型 患者 的 胃黏 膜病 理表 现 , 中医分型 与 胃黏膜 病理 表 现 的 关 系。结 果 : 脾 虚
气滞 型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患一 最 多见 , 其次依 次为脾 胃虚寒 型 、 脾 胃湿热 型 、 肝 胃不 和 型、 胃阴不足 型 , 频率 最低 的为 胃络 瘀 阻型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 患者的 胃黏膜 病理在 不 同中医证型 比较差 异具有 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患者 的 胃黏 膜病 理表 现 与 中医分 型有 着
1 . 2诊 断标 准
轻度
1 . 2 . 1西医 诊断标 准 : 根据 2 0 1 2年 中国慢 性 胃炎共 识 意见 : 萎缩性胃 炎 胃镜 及病 理诊 断标准 。 胃镜诊断 依据 :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胃镜 下 可见 黏 膜红 白相 间 , 白相为 主 , 皱襞 变平 甚 至 消失 , 部分 黏 膜血 管 显露 , 可 伴 有颗 粒或 结节 状等表 现… 。 1 . 2 . 2中医 诊断标 准 : 参考 2 0 1 0 年 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中医 诊疗 共 识 意 见, 根据 中医症 状及 四诊 资料 , 分 为肝 胃气滞 证 、 肝 胃郁热 证 、 脾 胃虚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状况。

结果: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0.0%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65.0%最高。

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P<0.05)。

胃阴不足型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0%最高,脾胃湿热型患者检出率20.0%最低。

胃络淤血型患者淋巴结增生检出率33.3%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5.0%最低。

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检出率66.7%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30.0%最低。

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胃黏膜;活检病理;关系慢性胃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因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当前中医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较多,且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1]。

但当前临床对于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西医病理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为了解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病机演变特点,本科室对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实施了对比。

现将检测结果行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患者中含有男性68例,女52例;患者年龄跨度39-78岁,平均年龄53.4岁(s=11.2)。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弱型33例,胃阴不足型20例,肝胃不和型25例,胃络淤血型12例。

纳入标准:实施胃粘膜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过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象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象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粘膜象相关性研究施文杰;王艳;袁成业;干晓花【摘要】目的通过结合胃镜粘膜象的微观特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CAG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比观察5种证型患者萎缩部位、萎缩程度,有无Hp感染,有无糜烂、出血点、胆汁反流,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否有肠上皮化生改变.通过胃镜粘膜象与病理特点的表现,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的萎缩程度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萎缩部位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伴随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知,肝胃不和伴胆汁反流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胃湿热伴糜烂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证型的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异型增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中医证型的Hp感染都有检出率,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病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且病情逐渐恶化.肝胃不和证胆汁反流的检出率为41.94%,明显高于其余4种证型.脾胃湿热证伴糜烂者检出率为60%,较其它4种证型明显升高.【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1)003【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象;胆汁反流;脾胃湿热;Hp感染【作者】施文杰;王艳;袁成业;干晓花【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临床常见难治性消化道疾病。

CSG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相关性的研究

CSG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相关性的研究
性, 中 医辨 证 多属 脾 胃湿 热 证 。② C S G 非 活 动 性 炎 症 以轻 度 炎 症 居 多 , 而 活 动 性 炎 症 以 重 度 炎 症 居 多 。 由此 可 见 , 慢 性
炎症 越 严 重 伴 活 动 性 胃炎 的发 生 率越 高 。 关 键 词 :慢 性浅 表 性 胃炎 ; 中 医辨 证 分 型 ; 活动性炎 ; 胃黏膜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5 6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 1 0 0 1 —5 8 1 7 ( 2 0 1 3 ) 0 5 —0 6 1 7 —0 2
断 ; 同时 参 照 2 0 0 6年 上 海 《 中国慢 性 胃炎共识 意 见》 _ 2 的 C S G 的诊 断 标 准 。
1 . 2 . 1 . 2 中医 诊 断 标 准
本研究 的 C S G 中医 证 候 的部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 》 ( 1 9 9 5年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8 1 7 . 2 0 1 3 . 0 5 . 0 1 0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 简称 C S G)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消 化 系统 疾 病 , 本 课 题 通 过 观察 C S G患 者 胃黏膜 的病理 变化 , 探讨 C S G 胃黏 膜活动性炎 与中医证 型 、 炎症 程度 之 间的 内在关 系 , 为 临 床 中 西 医结 合 诊 疗 C S G提供理论依据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和 次 症 2项 。
1 . 3 研 究 方 法 胃镜 检 查 使 用 日本 生 产 的 奥 林 巴 斯 GI F—
E 2 4 0电子 胃镜 , 活 检组 织 用 1 O 福尔 马 林 固定 , 常 规 石 蜡 包 埋, HE染 色 , 染 色后 在 光 镜 下 观 察 , 连续观察 C S G五种不 同 中 医证型的病理切片 。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慢性胃炎(cg)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嘈杂、嗳气、纳呆、反酸等,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学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这一理论最重大和最核心部分是对“证”的概括或归纳。

据此中医得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证进行多种针对性或调节性的治疗。

对cg 等疾病“证”本质的现代科学阐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

1 cg中医证候学特点中医药学一般将cg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5型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cg各证型的研究大多从胃肠道功能、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从器官、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示。

谢淑颖等[1],选择了近8年来44篇辨证治疗cg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447例,其中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的17篇,共2667例,辨证分型共15种证型,肝胃不和型765例,占28.68%;脾胃虚弱型596例,占22.35%;脾胃湿热型320例,占11.99%;脾胃虚寒型192例,占7.20%。

罗云坚等[2]研究发现,cg实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 甚至亢进紊乱, 而虚证组(脾胃虚弱)表现为收缩减弱, 甚至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出现,两者之间有显著不同, 可作为cg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梁建祥等[3]研究发现,胃热证:内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呈点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或有散在小出血点,或有糜烂,多属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者。

血瘀证:内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呈颗粒状隆起或增生,黏膜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多属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阴虚夹实证:内镜下见黏膜变薄,色泽苍白,皱襞细小,多属于萎缩性胃炎或癌前病变者。

余朝骏等[4]对中医胃痛不同证候的消化道x线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气滞证以长型胃、低位胃、低张力胃及胃排空慢多见。

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及组织病理、Hp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及组织病理、Hp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17卷第17期·总第313期2019年9月·上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中医胃病主要包括胃痛、痞满、呕吐、嘈杂、吐酸等病症,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常见胃病,西医主要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和活检的组织病理诊断为依据。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治疗胃病常能获得确切疗效,但不同医家学者各自参照和依据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大多不一致。

《丹溪心法》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中医辨证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概括以确立证候。

胃镜诊断以胃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和活检的病理诊断为依据,与患者症状密切相关,它作为中医望、闻、问、切传统诊断方法的延伸,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可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物质基础。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当加强胃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以形成统一的辨治规律,提高中医治疗胃病的临床效果。

现将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及组织病理、HP感染相关性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以期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规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象、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艾春花等[1]将1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5个证型,研究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脾胃湿热证在胃镜下多表现为黏膜表面附有黏液,色泽黄白,伴有糜烂和胆汁反流的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以黏膜内出血为最突出特征。

从病理学特征上来说,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萎缩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有明显差异。

唐福康等[2]观察101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象与中医脾虚湿热证、脾胃气虚证的关系,发现虽然两证均可见于各型胃炎,但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湿热证,胃镜象常表现为:充血性红斑,黏膜水肿,附着黏液,黏膜脆弱,出血、糜烂。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me n. M eho s Ba e n t o e s i fc r ni s rtso b h ta iin lChne em e cn nd we t r e cne,2 — t d s d o pa h g ne so h o cga tii n ot r d to a i s diie a s e m dii n 62pa te swe e o s r e h o gh g sr uo e o c py a h s rc m uc s s bo se O ge t oo c ldign i The int r b e d t r u a to v d d n s o nd t e ga ti o a wa ip id t t a pa h lgia a o s. s c nsiue a i nd i ie c ae o a t i uc s a hoo ia ha g n ve y tpe we ec m p r d wih t t r o tt ntr to a ncd n er t fg srcm o a p t lgc lc n e i e r y r o a e t heo hes.Re s .
bssfro srigp t o e ei cn iinc a g fc r ncg sr i,jd ig cr t eefc n du t g tea e t ei ai o b evn ah g n t o dt h n eo h o i a tis u gn u ai f ta d a jsi h rp ui rg— c o t v e n c
[ 键 词 ] 慢 性 胃炎 ; 证 分 型 ; 关 辨 胃黏 膜 病 变 [ 图分 类 号 ] R 7 . 中 5 33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7 0 —1 1 —0 文 0 8 8 9 2 0 )8 0 3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

结 果 C A G癌 前 病 变 的各 中医证 型分布 频 率从 高到 低依 次为 脾虚 气 滞型 >脾 胃湿 热型 > 脾 胃虚 弱型 >肝 胃不 和 型 >胃阴
不 足 型 >胃络 瘀 阻型 ; 本研 究 患 者 H. p y l o i感 染 率 为 2 f 4 . 3 %( 7 4 / 3 0 5 ) , 不 同病 理 程 度 的 H . p y l o i 感 染 率 比较 差 异 有 统 f
胃不 和 型 和 脾 胃湿 热 型 轻 度 D y s、 I N、 腺 体 萎 缩 发 生 率相 对较 高 , 胃 阴不 足 型 和 胃络 瘀 阻型 的 中 度 和 重 度 D y s、 I M、 腺 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 , 与其 他 各 型 比较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均 < 0 . 0 5 ) 。结论 C A G癌 前 病 变 的 病 理 演 变 与 中 医
[ 关键词 ]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 癌前病 变; 中医证 型 ; 幽 门螺 杆 菌 感 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8 8 4 9. 2 0 1 5 . 2 6 . 0 2 1
[ 中图分类 号] R 5 7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 号] 1 0 0 8— 8 8 4 9 ( 2 0 1 5 ) 2 6— 2 9 1 0—0 3
③ 纳 入 前 2周 内接 受 过 中西 医相 关 治 疗 者 ; ④ 妊 娠 或 哺 乳 妇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C A G) 是 临床 消 化 科 的常 见 疾 病 之 一 。 临 床 发 现 C A G 是 胃 癌 的 发 生 独 立 危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中医证型分型,对证型分布特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理检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110例患者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41例,占37.2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

胃镜表现方面,单纯性萎缩性形态患者仅占13.64%,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所占比例最低。

患者的萎缩多以轻、中度为主。

脾胃虚弱证患者的重度萎缩比例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为51例,占46.36%。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着一定相关性,在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低,在病变中晚期多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性疾病,发生率约为受检人数的15%[1]。

研究显示,CAG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特别是CAG伴上皮化或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的癌变风险更高,被称作癌前病变[3]。

临床上目前关于CAG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没有完全明确,西方医学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此类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叫作治未病[4]。

所以,如何从中医角度预防、治疗CAG癌前病变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为了进一步对CAG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龄32~78岁,平均(53.93±2.29)岁;病程0.5~18.5年,平均(7.88±0.96)年。

慢性胃炎论文药物治疗论文:对比分析法确定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论文药物治疗论文:对比分析法确定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论文药物治疗论文:对比分析法确定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此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症状、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结果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基本缓解。

结论学习、正确选择药物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1 概念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是胃窦为主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为常见的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而且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

慢性胃体炎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2 资料资料来源于我沂水县姚店子中心卫生院,时间是2009年-2010年购买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患者129例,其中男78例,女51例,年龄26-71岁,平均46.5岁,病程3-22年,其中,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18例,胃粘膜上皮腺化生28例。

3 药物应用3.1 制酸或抑酸药3.1.1 h2受体拮抗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3.1.2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详见消化性溃疡章节)。

3.1.3 铝碳酸镁(达喜)为抗酸药,与胃酸作用迅速而持久,同时,可吸附胃蛋白酶和胆酸,对胃起到保护作用。

能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黏膜象关系观察研究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黏膜象关系观察研究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黏膜象关系观察研究发表时间:2018-12-05T12:20:32.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9期作者:施文杰干晓花王立基王艳袁成业[导读] 样本量不足,亦可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治。

(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研究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对150名患有慢性胃炎门诊及住院的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胃炎的特点。

结果:中医辨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脾胃虚弱型;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无关;不同证型出现胆汁反流频率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肝胃不和型与其余四型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慢性胃炎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拓展了慢性胃炎的诊断思路,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胃镜黏膜象【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41-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1]。

根据其主要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吐酸”范畴[2],中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对其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胃镜的应用已普及,通过镜下微观的黏膜象,可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辨证分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故而笔者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着手,以期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泰州市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纳入的研究病例共150例,其中男67例,女83例。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胃镜和病理诊断标准(以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临床调查,能够如实回答问题者。

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胃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胃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其中慢性 萎 缩 性 胃 炎 发 病 率 高,癌 变 可 能 性 大. 减 缓
的统一 标 准 分 为 慢 性 非 萎 缩 性 胃 炎 和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理 分 型 可 分 为 慢 性 非 萎 缩 性 胃 炎 和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或阻断癌变发生,已成 为 目 前 临 床 研 究 热 点,这 与 中 医
收检的 200 例 胃 黏 膜 活 检 标 本 作 为 研 究 对 象,其 中 男
100 例,女 100 例;平 均 年 龄 (
41
5±7
8)岁,平 均 病 程
(

7±1
5)年.
2 研究方法

1 病 理 学 分 型 标 准 按 全 国 胃 癌 病 理 协 作 组 制 定
炎.病理诊断参考«中 国 慢 性 胃 炎 共 识 意 见»中 慢 性 萎
缩性胃炎的病理标准 [1]:根据胃黏膜固有腺减少的程度
分为轻度(减少 量 ≤1/3)、重 度 (减 少 量 ≥2/3)和 中 度
(介于轻、中度之间);根 据 胃 黏 膜 固 有 腺 有 无 肠 上 皮 化
生分为含肠化上皮组和不含肠化上皮组.

2 中医体质分型 参 照 «中 医 体 质 分 类 与 判 定 »标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年 4 月第 28 卷第 7 期 63
临床研究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Ap
r
2020,Vo
l
28No

质 > 平和质 > 特禀质.
(
2)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和 慢 性 非 萎 缩 性 胃 炎 的 体 质
分型的慢性胃炎在不 同 类 型 体 质 人 群 中 的 分 布 规 律 及

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关系探讨

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关系探讨

福建中医药2022年4月第53卷第4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pril2022,53(4)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关系探讨叶春荣,廖春丽,付肖岩*,黄灵姗(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42例,根据辨证标准将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电子胃镜下确认胃黏膜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M癌)及黏膜下癌(SM癌),分析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

结果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多发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弱证其次,在胃角部多发以肝胃不和证为主(P均<0.01);隆起型多发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平坦型、凹陷型多发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P均<0.01);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在胃角部发生率高。

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隆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隆起型、凹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当,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为主。

关键词:胃癌;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4-0015-02胃癌指发生于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变,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给人类健康带来最大威胁的疾病之一[1]。

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愈率很高,而很多早期胃癌隐匿在胃黏膜病变中,胃黏膜病变在胃镜检查中很常见,胃黏膜病变的中医证型研究可为早期胃癌的中医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慢性胃炎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胃炎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胃炎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赵立宇;褚惠民;李福凤;杨涛;徐贵华;燕海霞;姚笛【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04(026)011【摘要】证是中医学术思想特有的概念,是中医学认知疾病演变规律的核心。

辨证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前提,是中医获取临床疗效的基础。

因此,证的研究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故本课题在前期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方法研究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阐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为中医证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中医证研究的深入开展。

【总页数】2页(P813-814)【作者】赵立宇;褚惠民;李福凤;杨涛;徐贵华;燕海霞;姚笛【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200235;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200235;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验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验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验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验室,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证实验室,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R573.3【相关文献】1.慢性胃炎细胞凋亡指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J], 张玉峰;党中勤;李鲜2.环氧化酶-2-76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人群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J], 马晓勇;马玉宝;楚国庆;丁玉梅;李建红;金建宁3.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J], 王志斌;韩海啸;余轶群;史瑞;李军祥4.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J], 张玉峰;党中勤;李鲜5.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静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Hp感染、胃黏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慢性胃炎Hp感染、胃黏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慢性胃炎Hp感染、胃黏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陶飞宝;叶旭星;何钦;徐斌【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029)006【总页数】3页(P473-475)【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中医证型;相关性【作者】陶飞宝;叶旭星;何钦;徐斌【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金华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金华 321000【正文语种】中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研究表明,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密切相关[1]。

本研究拟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黏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 年1 月—2018 年4 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和中医科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296 例,其中男152 例,女144 例,年龄25~65 岁,平均(49.5±7.8)岁;病程9 个月~13 年,平均(6.1±1.7)年。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2012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

Hp 感染诊断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3],胃黏膜活检Hp 阳性或碳14 呼气试验阳性则为Hp 感染。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及《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天津)》[5],将慢性胃炎证型分为5 型: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

1.3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 岁患者。

排除标准:(1)近1 个月内服用过PPI 或抗生素者;(2)合并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者;(3)妊娠或哺乳期患者;(4)处于重度焦虑、抑郁状态或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慢性胃炎胃黏膜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燕东;刘绍能;王维武;时磊【期刊名称】《北京中医药》【年(卷),期】2010(29)6【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评价。

结果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证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胃络瘀阻证在黏膜色泽及胃镜下诊断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黏膜以白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胃络瘀阻证黏膜糜烂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出现黏膜糜烂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1);证型与黏膜血管网改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胃络瘀阻(27.1%)及胃阴不足(24.6%)两证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P<0.05)。

结论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09-411)【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胃黏膜像【作者】燕东;刘绍能;王维武;时磊【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1.41【相关文献】1.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J], 胡晓平2.胃黏膜脱垂胃镜像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J], 彭树杰;张光奇;张学静;马凤珍;郝丽3.急性脑出血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初探——附104例急性脑出血CT与中医辨证分型对照分析 [J], 徐会吾4.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关系初探 [J], 武和平;郑昱;李萍;洪佩君;王雪芬;尤圣富5.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J], 林江;张利君;郑舜华;蔡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4-13T14:17:39.3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陈隆桂张伟(通讯作者)
[导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状况。

结果: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0.0%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65.0%最高。

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P<0.05)。

胃阴不足型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0%最高,脾胃湿热型患者检出率20.0%最低。

胃络淤血型患者淋巴结增生检出率33.3%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5.0%最低。

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检出率66.7%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30.0%最低。

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胃黏膜;活检病理;关系
慢性胃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因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当前中医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较多,且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1]。

但当前临床对于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西医病理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为了解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病机演变特点,本科室对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实施了对比。

现将检测结果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患者中含有男性68例,女52例;患者年龄跨度39-78岁,平均年龄53.4岁(s=11.2)。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弱型33例,胃阴不足型20例,肝胃不和型25例,胃络淤血型12例。

纳入标准:实施胃粘膜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过程。

排除标准:其他胃部疾病患者;存在肿瘤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合并症患者;妊娠、哺乳患者;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检查依从性较差患者。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测病灶状况,并采集患者病灶部位胃黏膜组织,将样本实施甲醛(10%)固定处理,脱水后实施石蜡包埋处理,切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测样本状况。

对样本实施快速尿素酶试验或实施C呼气试验检测,了解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况。

并对存在肠上皮化生样本,需实施黏液组化染色处理,了解肠上皮化生黏液亚型状况。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类型状况。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将患者疾病类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2]。

②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检查表现状况。

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涉及肠上皮化生、淋巴结增生、Hp感染状况。

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C呼气试验中任意一项阳性表示存在Hp感染。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率表示检出率,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类型状况分析
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最高。

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X2=4.289,P=0.038;X2=4.997,P=0.026;X2=9.375,P=0.002;X2=7.748,P=0.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医疗技术显著进步,临床对于慢性胃炎的疾病认知也逐渐深入,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随病情加重可发展为胃癌,威胁患
者生命安全。

加强患者病情早期诊断,及早实施治疗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方式。

临床多认为,慢性胃炎发展至胃癌主要经历以下阶段: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胃癌,该变化过程时间漫长,而慢性胃炎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上述病理改变的基础[3]。

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

当前中医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因脾胃阴虚、气血不畅、湿热气滞等因素引起,中医证型可分为五类[4]。

为患者中医证型患者的病情阶段,本研究分析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五种分型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相似,但胃络淤血型患者淋巴结增生检出率最高,说明胃络淤血型患者病理变化更严重。

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5]。

本研究中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检出率最高,病情恶化风险更高。

但Hp感染与患者饮食、生活环境等存在密切关联,可能引起检查结果差异性较大[6]。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胃络淤血型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临床对于中医胃络淤血型患者需加强重视,积极预防胃癌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贺元,何志良,张雁,等.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型间口腔与胃黏膜Hp感染的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1):22-24.
[2]张国梁,刘永华,杨小军,等.84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检回顾性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6):22-25.
[3]卢晓杰,焦守霞,李建民,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6):2910-2912.
[4]张金丽,王春浩,周盼盼,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与胃镜像-胃黏膜病理改变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5,57(7):1180-1182.
[5]鲁香凤.慢性胃炎不同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3(5):405-410.
[6]代二庆,杨楠,沈志红,等.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病理象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23(3):458-4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