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完整word版)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其全文。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措施及执行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信贷结构,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保持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2001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2001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两部分。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幅盈余,同时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因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所投放的基础货币i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根据外汇占款变动情况,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本外币综合平衡,协调本币与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的关系,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稳增长.2001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

全年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虽然年末净回笼基础货币仅为276亿元,但年度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

2001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初,为对冲元旦春节期间季节性现金投放而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1月份,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基础货币734亿元;2月至5月的操作主要针对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通过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以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衡增长;6月份以后,人民币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改为投放基础货币,当月投放301亿元,到年末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1842亿元,从而促使货币供给量增幅回升至目标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扎实稳住经济的有关金融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扎实稳住经济的有关金融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扎实稳住经济的有关金融政策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日期】2022.06.02•【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扎实稳住经济的有关金融政策2022年6月2日,人民银行、外汇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有关扎实稳住经济的金融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罗延枫: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但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并印发通知,决定实施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共出台政策措施33项。

人民银行、外汇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正在逐项细化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涉及货币金融的具体内容,确保尽快落地见效,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人民银行、外汇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工作进展情况,今天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先生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女士,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先生,人民银行宏观审慎局局长李斌先生。

首先我们请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先生介绍情况。

潘功胜: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好。

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和人民银行、外汇局几位同事就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与各位记者朋友作一个沟通。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环境也面临复杂的局面,出现新的挑战和困难。

党中央科学谋划、果断决策,多次就稳增长工作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我国货币政策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实施,在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加强金融稳定的态势下,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整体保持稳健,适度宽松。

一.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整体发展呈现韧性。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增长,GDP增长率达到6.5%,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万亿人民币。

消费升级持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63.2%。

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8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

同时,虽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4.6万亿人民币,增幅为11.3%,逐渐逆转贸易顺差向赤字的走势。

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1.货币政策立足于稳定。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强劲上行,国内外环境扰动增多,货币政策始终以稳健为主要导向。

央行控制M2的增速在10%左右,保持适度增长。

此外,对于各行业和地区出现的风险问题,央行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监管措施,并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2.货币政策体现了适度宽松。

尽管货币政策维持了稳健性,但也适度宽松,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的压力。

央行降低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促进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同时,央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帮助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货币政策保持灵活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央行与市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央行实施了相应的关键政策部署,包括房委会和税务部门的调控举措,有效分流了投资资金和市场需求。

三.对未来的展望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为主导,保持适度宽松,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

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防范金融风险扰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10.01•【分类】其他正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87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690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878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4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6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35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27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4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483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230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778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6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2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1227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13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66亿SDR。

按SDR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07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926亿SDR。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注: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

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

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

3.季度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人民币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4.季度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SDR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SDR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时寒冰的利益分析法全文

时寒冰的利益分析法全文

时寒冰的利益分析法全文(转载)股票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选股,选对了股票,即使暂时被套也不用怕,早晚会给你丰厚收益。

选错了股票,一旦被套就进入漫漫长夜,不知道何时是尽头。

我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做一点总结:第1:看业绩。

我个人认为,业绩是股票投资最重要的基础。

即使是机构主力拉抬某只股票,一般也会选择那些有着坚实业绩支撑的股票(不排除个别业绩一塌糊涂的“妖股”也会有惊人表现,但往往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无论是社保资金、QFII 还是基金选股,业绩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里的业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业绩,二是未来的业绩。

一般而言,真正的高手选股重视未来业绩超过现实的业绩,因为,未来的业绩能够带来更大的上涨空间和更丰厚的利润,而现实的业绩则有提前被充分炒作和挖掘的可能(当然,如果现实的业绩和未来的业绩都非常好,就相对更完美一些)。

但一定要注意,许多股票的业绩是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广济药业,今年由于核黄素价格飞涨,公司业绩增长很快,股价从4月份的不到9元,一口气涨到8月份的51元多。

但是,进入8月份后,由于核黄素价格飞涨也引得其他公司加大生产,导致核黄素价格下跌。

相应的,股价也从51.58元的高位一直调整到27元左右。

业绩对股价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这是投资者要注意的。

怎么看业绩呢?一般投资者不想看财务报表,可以简单地看一下“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也算得上一目了然。

另外,还有一种倒推法。

比如,看看大股东持股情况,凡是有QFII重仓的股票,一般而言,业绩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所供职的报社是证券类报纸,我迟迟不开户做股票曾被视为不务正业,这种情况可能跟其他单位相反。

刚开始做股票的时候,我也很茫然,后来发现跟着业绩走是比较安全的。

我在今年3月份买驰宏锌锗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当时沪深两市的第一高价股,我满仓进去买了200股(我是两万开户),几个同事都说这样追涨太冒险,结果,不到10天竟然有超过60%的盈利。

银行业行业动态: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透露的5大要点-下阶段银行业经营环境怎么看?

银行业行业动态: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透露的5大要点-下阶段银行业经营环境怎么看?

2020年8月26日银行业下阶段银行业经营环境怎么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透露的5大要点行业动态◆8 月25 日,国务院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重点对货币政策、银行让利、LPR改革等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作了回应。

这次政策例行吹风会归纳起来透露了5 个要点信息:◆货币政策强调“三个不变”和“三大着力点”,未来不排除重启28 天OMO,MLF 仍需超额续作,降准降息期望不宜过高。

我们判断:一是不排除央行后续推出28天OMO,并通过MLF超额续作为银行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二是年内财政资金拨付将有助于缓解超储压力,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有限。

◆强调“让利”是“减负”,与银行利润变化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让利”节奏与时间进度基本一致。

对于“让利”而言:一是“让利”节奏与时间进度基本一致,后续通过MPA 对于贷款利率点差的考核大概率上即可实现6300 亿的让利要求;二是“让利”主要是“让毛收入”,目的是为实体企业减负,与银行利润变化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下半年NIM具有稳定基础。

在提及存贷款利率情况时,会议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二是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

综合来看,在结构性存款进一步“压量控价”的影响下,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今年三季度预计一般存款定价逐月下降,下半年银行NIM具有相对稳定的基础,不会因为银行让利和贷款利率的下行而出现大幅下跌。

◆房地产融资收紧,信贷结构得到夯实,制造业、普惠小微、基建将是重点发力领域。

综合判断,下半年银行整体信贷增长有所放缓,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维持在8万亿左右的规模,全年新增20万亿。

行业投向上将更加侧重“两重一新”、制造业、普惠小微等领域,房地产领域坚持总盘子管理,企业开发贷有所收紧,但按揭贷款并不悲观。

◆银行未雨绸缪加大不良处置,未来资产质量压力总体可控,核心一级资本亟待补充,需关注后续可能对信贷投放形成的约束。

不会全面降息的六大理由

不会全面降息的六大理由

不会全面降息的六大理由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博士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张媛、朱振鑫、牟云磊、李奇霖8月宏微观经济骤冷使全面降准降息的预期再度升温。

一季度时我们曾提示投资者不要期待政府抱薪救火,央行不会全面降准,而更倾向于采取定向手段稳增长,现在我们同样认为全面降息年内不会出现,兼顾“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定向调控依然是主基调。

原因一:政策重心从“稳增长”转向“促改革、调结构”上半年的政策是“强”的,重心在“微刺激”和“稳增长”。

下半年的政策是“平”的,7月后政策重心明显转向“新常态”和“促改革、调结构”。

三季度以来,关于“微刺激”和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声音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态”和“促改革”,《人民日报》甚至四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全面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其核心就是在增速换挡的背景下“促改革、调结构”,这和6月份新华社连发三文强调“微刺激”形成鲜明对比。

从现实情况看,近期改革推进也明显提速。

财税改革、户籍改革、科技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等试点或总体方案陆续出台,而与稳增长相关的经济刺激政策却稍显沉寂。

“新常态”落脚到货币政策上,意味着下半年的政策会比二季度更加中性。

根据我们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概括出的四个关键信号:淡化经济增长,关注债务风险,担忧通货膨胀,降低融资成本,下半年货币政策基调将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针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定向宽松还会继续,但力度不会强于二季度,总量宽松更是遥遥无期。

表1:2014年一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比原因二:定向宽松相比全面宽松更合情、更合理李克强总理频繁强调要坚持定向调控。

上个月,当被问及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是否采取了“强刺激”政策时,李克强总理表示货币政策一点没变宽松,唯一的“强刺激”就是强力推进改革。

在近期的达沃斯论坛上,李总理也明确向全世界宣示“坚持定向调控”,此番言论意味着中央对总量宽松的说法并不认可,全面降准、降息这种有悖于“总量稳定”的措施难以出台。

2022年二季度全国银行流动性比例分析

2022年二季度全国银行流动性比例分析

2022年二季度全国银行流动性比例分析
xxx年一季度,在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地缘冲突加剧、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总资产扩张趋缓,净利润增速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仍较为稳健。

xxx年xx月二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处于平稳增长阶段。

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595亿元,同比增长7.4%,较xxx年增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xxx年xx月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BP,净息差两年来首次低于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1万亿元,增速回到4.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

整体不良贷款率1.69%,同比下降11个BP,整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拨备覆盖率为200.7%,较去年同期增了13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

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7%、12.25%、15.02%,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均略有下降。

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3.2%,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1.22%,较上季末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

以上就是xxx年二季度全国银行流动性比例分析。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1、核心观点:1)三季度执行报告呈现五大变化:①重提“闸门”,货币政策“不缺不溢”,不搞大水漫灌,也不让市场缺钱。

②社融与M2增速由“合理增长”变为“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信用扩张周期即将迎来拐点。

③重提“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2021年稳杠杆成为重要观察点。

④强调“跨周期设计”,处理好长短期均衡。

⑤新增“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利率方面,随着货币政策正常化,叠加3季度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贷款加权利率、一般贷款利率较2季度分别小幅抬升6BP、5BP。

3)汇率方面,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基本面是主要支撑。

展望未来,1-2个季度内人民币或仍处升值通道;长期来看,或仍以双向波动为主。

4)从经济基本面来看,经济持续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

货币政策正常化,但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

我们判断,未来1-2个季度,经济数据将延续3月份以来的惯性和政策滞后效应,经济继续复苏,但明年1季度之后经济同比、环比均面临放缓压力,即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

5)从通胀来看,拿掉猪以后重回通缩。

猪周期下行,拖累CPI 回落;PPI持续低迷,回升动力偏弱。

6)从海外来看,疫情持续时间可能超预期,全球经济延续恢复但力度较弱,主要经济体公共部门债务攀升、金融风险持续累积。

7)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关注稳杠杆和防风险。

①经济恢复基础并不牢固,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不宜盲目乐观。

②结构性政策精准导向,继续加大对新基建等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③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综合施策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行。

④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兼顾稳杠杆与防风险。

2、重提“闸门”,货币政策保持“不缺不溢”。

三季度执行报告与前期易纲行长金融街论坛讲话核心内容一脉相承,与二季度相比主要呈现五大变化。

周小川“池子”论

周小川“池子”论

周小川“池子”论满10个月冻结资金超4万亿“池子”的功能已经被拓展,将继续汇同利率、汇率在保增长、调结构、抑通胀中共同发挥作用【《财经》综合报道】据证券日报刊文称,时至今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池子”论已满10个月。

在周小川提出“池子”论后,存款准备金上调9次,加息4次,冻结的资金超过4万亿,如果从去年年初算起,则圈住的资金已逾5万亿元。

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对冲外汇占款。

周小川提出这个理论的背景是,美国的QE2刚刚推出,国内于是就应对措施展开了讨论。

周小川于2010年11月5日在首届财新峰会上提出了“池子”论。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论断引发媒体和专家不同方向的解读,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读。

在对比11月19日央行网站刊登的周小川讲话全文和11月5日演讲实录可以发现,央行网站发布的内容要比演讲实录丰满而准确,也更能清晰地表达周小川的意思。

前者在强调“池子”的作用时,更多用的是“对冲”,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而后者“对冲”的作用被弱化了。

在周小川演讲之后,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对此进行了解释。

马德伦称,“池子”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市场,而是一系列政策组合。

包括对流入外汇的管理、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等货币政策各项工具。

随后,关于“池子”的讨论和质疑慢慢平息。

现在,QE3仍悬而未决,各界就已经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准备应对QE3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周小川的“池子”在这10个月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外汇占款直降准备金率功成身退对流入外汇的管理、准备金率调整是“池子”的重要工具。

今年二季度以来,关于货币政策是否超调的争论不绝于耳,进入三季度,则是希望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又占上风,对于加息大家都能认可,毕竟抗通胀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但对于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执行21.5%的存款准备金率让一些专家和金融机构不满,认为这影响到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是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认识不同造成的。

201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盘点

201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盘点

中国房地产政策报告2012年12月3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2012 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稳中趋紧,在保证经济发展的背背景下坚持调控不放松,通过差别化信贷等手段,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资投机需需求;保障房建设力度持续加大,1-10 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2 万套,基本建成505 万套,已提前完成年度700 万套新开工任务目标。

展望2013 年,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将延续,持续限购,差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愈加深化,保障房建设力度仍将加大,保护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抑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调控思路将是总体方向。

在总结过去十年房地产市场变化和房地产产调控经验之后,新一届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价平稳对宏观经济至至关重要。

预计明年调控政策仍将趋紧,若房价继续上涨且涨幅超出政府容忍范围,仍仍有出台更严厉措施的可能性。

1、稳增长背景下,调控方向不变,保护合理自住需求求住建部、发改委、央行等多个部门支持首次购房需求。

22011 年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部署2012 年重点工作时就就指出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

2012 年,央行行、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多次表示支持首套房,多个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从去年年下半年的基准利率下浮至85 折,针对首套房贷政策松动迹象明显。

地方政府微调楼市政策,促进释放刚需,但未突破限购、限价等政策红线。

2012 年,连云港、大连、深圳、济南、武汉等30 多个城市先后微微调楼市政策鼓励合理需求,多数为公积金政策松绑,如10 月济南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度和降低90 平米以下住房首付比例,武汉提高二手房公积金贷款额度,陕西出台相关关通知确定商品房合理利润率,引导商品住房价格满足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但上上海、芜湖、中山、珠海等地出台的触及限价、限购等根本性调控措施的政策被叫停,,表明地方政策不可触及中央调控的底线。

图:2012年楼市政策微调的城市乐山(2012.01)、连云港(2012.01)、厦门(2012.01)、信阳(2012.03)、日照 (2012.04)、南昌(2012.04)、蚌埠(2012.04)、济南(2012.04)、克拉玛依 (2012.04)、大连(2012.04)、滨州(2012.04)、遂宁(2012.04)、宿州 (2012.04)、江门(2012.04)、郑州(2012.04)、武汉(2012.04)、常州 (2012.05)、南宁(2012.05)、漳州(2012.05)、沈阳(2012.05)、芜湖(2012.05)、乌鲁木齐(2012.05)、永州(2012.05)、临沂(2012.05)、莆田(2012.05)、池州(2012.05)、西安(2012.06)、济南(2012.10)、贵阳公积金政策松绑 普通住宅标准调整:厦门(2012.01)、天津(2012.02)、上海(2012.02) 户籍放松:从化(2012.02)其他调整 住房补贴:扬州(2012.05)调整被叫停 芜湖(减税 2012.02叫停)、中山(上调下限 2012.01叫停)、 上海(户籍放松 2012.02叫停)、珠海(楼市松绑一夜被叫停 2012.07)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综合整理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形势下,房地产新增贷款稳步提升,支持释放合理需求。

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央行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以影响和引导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等因素,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汇率、国际贸易和金融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货币供应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当央行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资金周转加快,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能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畅,阻碍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经济增长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度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来鼓励企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或放松货币政策时,企业的借贷成本会降低,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促进了企业的投资和扩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或紧缩货币政策时,企业的借贷成本会增加,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通货膨胀央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水平。

当央行认为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水平,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相反,当央行认为经济增长过慢,通货膨胀压力较小时,可以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居民消费央行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都会产生一定的消费效应。

当央行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时,居民的借贷成本降低,增加了居民的消费动力。

居民在消费时更容易贷款,购买力增强,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居民贷款的利率上升,消费动力减弱,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对流动性观点分裂,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一种政策困惑,这意味着传统理论面临着“不适用”的挑战。

中国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关于中国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的观点成为了市场的焦点。

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

有趣的是,对这一现象的市场解读却分割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认为流动性已经十分宽松,因此未来进一步宽松(比如说降准降息)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财政刺激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方案,但由此增加的财政赤字将不可避免地“被货币化”——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将被迫宽松。

对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央行似乎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仅提及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笔者看来,这样一种观点分裂的背后,事实上反映了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一种政策困惑,而这样的政策困惑意味着很多传统理论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不适用”的挑战。

关于“流动性陷阱”,经济学界有诸多争论,但总的来说,在目前的语境下,“流动性陷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效,即利率与货币供给关系之间的关系开始断裂。

这在“负利率”环境下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利率已经为零甚至为负,那么进一步的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的传导效应并不明确。

对于央行来说,其可以做的就是扫清市面上的一切可以购买的债券,但最终的问题就变成了,如果债券的供给是有限的,那么央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是否还有意义?眼下,盛松成司长关于“流动性陷阱”的担忧则来自于M1和M2“剪刀差”的不断扩大,M1在过去数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但M2却有下滑的迹象。

这表明在银行体系内的活期存款不断增加,传统上来说,活期存款增加是一种经济活力上升的标志,即企业不愿意把资金变成长期存款,而是保留现金,以备投资的需要。

很多研究也发现,历史上,M1与通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领先效应,即M1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同时也意味着未来通胀存在着上行的动力。

银行业《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

银行业《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

2021年11月21日行业研究从“四个视角”窥探下一阶段货币政策——《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银行业问题1:经济增长“阶段性”压力VS 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 一是货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不太可能出现“信贷脉冲”。

基于“跨周期”视角看,未来信贷脉冲将大大减弱,政策更加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中长期增长动能培育。

预计11~12月合计信贷增长约2.95万亿,略高于去年同期,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0.5万亿左右,2022年新增贷款规模维持在21万亿左右,同比增速维持在10.8%。

二是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衔接,政策发力点可能放在明年年初。

2022年GDP 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在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下,政策发力时点可能落在明年年初,进而更好的平滑宏观经济波动,避免年初经济下行压力过大。

因此,准备金下调窗口可能出现在明年一季度,但价格型工具使用依然审慎。

问题2: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VS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要稳:MPA 激励性举措促进贷款同比多增。

央行通过优化MPA 考核框架,激励银行力争四季度信贷投放实现“同比多增”,并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国有大行要在其中发挥“头雁效应”。

结构要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产业支持举措。

一方面,普惠小微企业、绿色金融领域和高端制造业信贷投放,将继续是“宽信用”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房地产领域合理融资需求满足度提升也是“宽信用”的内容之一,在“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安排下,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调控将更加强调“底线思维”,未来房地产融资条件将持续向好。

问题3:贷款定价上行VS 有效需求不足2021年9月份新发放一般贷款利率为5.30%,较6月份上行10bp 。

这是否与经济偏弱、有效需求不足相矛盾?我们认为: 一方面,若按均值算,三季度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低于二季度,银行业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这也与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相互印证。

另一方面,9月份一般贷款利率较6月份出现上行,也与9月份银行对优质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以及对公中长期贷款和居民短贷占比有所提升有关。

货币政策工具介绍和2017年央行新货币政策解读

货币政策工具介绍和2017年央行新货币政策解读

货币政策工具介绍和2017年央行新货币政策解读
于秀丽
【期刊名称】《化学工业》
【年(卷),期】2017(035)004
【摘要】我国正处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介绍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和应用,通过央行最近一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分析,引入了货币政策新框架的概念.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于秀丽
【作者单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北京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
【相关文献】
1.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视角 [J], 张兰
2.央行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视角 [J], 张兰
3.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视角 [J], 徐滢; 孙宇豪
4.央行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J],
5.央行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定义 (2)1.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3)1.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4)二、财政政策的影响 (6)2.1 经济增长 (7)2.1.1 增加政府支出 (8)2.1.2 减少政府支出 (10)2.2 通货膨胀 (11)2.2.1 政府支出引起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13)2.2.2 政府支出引起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14)2.3 失业率 (15)2.3.1 政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 (16)2.3.2 政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7)2.4 国际贸易 (18)2.4.1 政府支出对出口的影响 (19)2.4.2 政府支出对进口的影响 (20)三、货币政策的影响 (22)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23)4.1 协调的必要性 (25)4.2 协调的挑战 (27)4.3 协调的成功案例 (27)五、结论 (29)5.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总结 (30)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它们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财政政策主要涉及政府支出和税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目标。

货币政策则主要由中央银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金融变量来影响经济运行,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两者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财政政策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同时,会影响资金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主体的资金成本和投资消费产生影响,也会对财政政策产生制约作用。

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全面分析两者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协同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也需要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来调整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定义在经济学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它们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辨证看待6月份贷款利率下行

《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辨证看待6月份贷款利率下行

平均2021年8月9日行业研究辨证看待6月份贷款利率下行——《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银行业8月9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即:6月份企业贷款利率出现下行、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房地产领域融资等。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6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或与银行加大对优质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有关。

6月末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8%,较3月份下降5bp ,较年初下降3bp 。

我们粗略推算,1-6月份各个月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64%、4.56%、4.63%、4.68%、4.67%和4.58%。

由此可见:(1)今年上半年,企业贷款利率均值为4.63%,较去年年末提升2bp ,即今年企业贷款利率中枢整体呈现小幅上行态势。

(2)Q2企业贷款率均值为4.64%,较Q1提升3bp ,其中4-5月份企业贷款利率涨幅相对较大,分别为4.68%和4.67%。

(3)6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58%,较4-5月份降幅近10bp 。

预计与6月份银行加大了对优质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以及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有关。

对于后续贷款利率走势,目前企业贷款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下半年可大体维持稳定,经济走势是决定变量,机构间的贷款定价分化依然存在;按揭贷款供需缺口扩大,利率仍有上行空间;短期消费类贷款利率大体维持稳定。

信用增长的区域分化加大,再贷款工具推动区域信贷“再平衡”。

今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分化的加大,各地区信用增长同样呈现分化加大态势,表现为北方地区融资“塌陷”较为明显,东北、环京和部分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面临进一步流失局面,而金融资源较为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部分省份呈现明显的表外融资收缩特征。

反映出在区域经济分化加大的背景下,直接融资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融资供给端主动收缩强度较大,进而导致这些区域金融条件恶化,风险压力加大。

我们预计,后续监管部门将会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放松狭义信贷额度,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继续发挥“头雁效应”等举措,推动落后地区信贷恢复。

央行《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全文)

央行《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全文)

央行《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全文)2010 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二季度,GDP 同比增长10.3%,CPI 同比上涨2.9%,人民币贷款新增2.03 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基本面进一步上升向好。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仍持谨慎乐观看法。

今后一段时期,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今年以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公共债务风险持续加大,引发全球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计算,2009 年欧洲各国负债率平均为84.0%,财政赤字占GDP 比值平均为6.3%,均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①的规定,其中希腊债务是其GDP 的1.25 倍、赤字占GDP 的比值为13.6%。

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使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一季度欧元区GDP 同比增长0.5%,IMF 预计今年欧元区GDP 增速为1.0%,低于发达经济体总体2.6%的增长水平。

二是造成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的剧烈波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滑。

道琼斯欧洲50 价格指数在6 月末比年初下跌8.73%,截至7 月9 日伦敦金融时报100 指数比年初下跌5.17%,6月末欧元兑美元汇率比年初贬值15.11%,CRB 现货价格指数5 月份环比下降4.8%,6 月份环比略上涨0.3%。

三是冲击市场信心,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对主权风险的担忧扩散至欧洲的银行部门,融资压力再次出现并通过银行间市场传播。

欧央行预测今年和明年欧元区银行将面临1950 亿欧元的资产减记。

目前来看,欧洲债务危机还没有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到实体经济的迹象,欧洲融资条件收紧的负面影响也被欧元贬值的作用所抵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5日发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我们对此报告的解读。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央行对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

二是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

具体来看: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存在欧洲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但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

从国内情况看,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0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并采取了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对及早防范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着力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新疆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各地加快发展热情依然较高,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央行也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

二是内需发展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谨慎乐观。

在分析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和不稳定以及国内内需回升基础的不平衡仍是两大主要问题。

这与上期报告中的看法趋于一致。

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央行指出,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的因素,但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二是当前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

本期报告中央行还以专栏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

由于中长期内我国将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容忽视。

物价上行压力难消 通胀预期管理难松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研究员: 崔红霞 执业证书编号:
电话:
从央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看,央行指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具体的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与上期报告中的表述并无明显的变化。

但我们注意到,在加强流动性管理方面,与上期报告相比,央行增加了“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的表述。

我们认为,这反映出央行期望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

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逐步上升,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从低位显着攀升,今年二季度达到%,比一季度上升个百分点,处于历史同期中的较高水平。

通胀预期的攀升从原因看与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下货币信贷总量的快速增长有关。

今年上半年,在各项货币政策措施的综合调控下,货币信贷增长虽然已从高位逐步放缓并向常态回归,但前期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时滞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从CPI情况看,虽然6月份的数据显示上行压力暂时有所减缓,但7月份在猪肉、蔬菜、蛋类价格攀升影响下预计将再度回升,我们预计CPI涨幅7月份将回升至%左右。

下半年看,虽然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新涨价因素可能会增大,三季度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依旧较大。

综合看我们认为,央行对未来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仍保持较高的警惕,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不会轻易放松,货币政策调控仍将保持一定的力度,未来政策的可能变化仍需要我们继续关注。

图1: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与CPI(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

免责条款: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保证。

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

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投资银行业务服务。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