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合集下载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 传播
授课教师:覃哲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人类的传播历程 1、口头传播 2、文字传播 3、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依次出现,相互叠加
相互补充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分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 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从盛唐到清 末,中国古代新闻事业持续了近1200年。
2、定本制度——最早的新闻审查度
什么是定本? 定本就是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 邸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 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 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 增减。
为了加强对邸报的控制,宋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 检查制度。
统一的文字 符号:小篆
(2).秦代主要的文字信息传播形式
诏书 石刻
秦代泰山石刻拓片
汉代的新闻信息传播
简牍 露布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但形式更为完备多
样 汉代的简牍除了记事和报告外,还有很多
公文,不少内容在当时属于新闻信息。 露布:不加封缄公开传布的官方文书,多
用于军事方面。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及其初步发展
1、 从周代到春秋战国,虽然文字早已出现, 但新闻信息的传播的形式仍以口头传播为 主。
2。秦代——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 播的开端。
(1).以文字广泛传播新闻信息的条件
a、统一的中央政权 b、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c、统一的文字符号
铸有度衡量条 文的秦代陶权
三、古代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
口头传播形式:诗歌、 民谣
文字传播类:书籍 、 文书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在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口头传播:在古代,大部分新闻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
式进行的。

消息和信息通常是由官员、传令使者或其他人
员亲口传达给民众。

这种方式对于远距离传播限制较大,
主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递。

2.社交网络传播:社交网络在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们
通过家族、朋友、邻里和各种社会团体来传递消息。

重要
的信息通常通过社会网络的联系迅速传播开来。

3.宣传碑志:政府通常会以石碑、木牍等形式来记录一些重
要的政令、法律和官方公告,并在重要地点供人参观。


种宣传形式对于固定和长期的信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4.书面文献传播:书面文献在古代新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

政府和官员常常使用书写的方式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并将其传播给其他官员或传令人员,以便进一步传达给民
众。

5.流浪艺人歌谣:流浪艺人以歌谣、故事等形式传唱着当前
的新闻和事件。

他们通常在市集、集市和农村进行表演,
将新闻和故事传递给民众,成为一种流动的新闻传媒。

6.传统媒体形式:除了上述形式外,古代还出现了一些传统
媒体形式,如木刻画、壁画和叫做“报”的书面文献。

这些
媒体形式起初主要用于政府宣传和信息传达。

总的来说,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主要依靠口头传播、社交网络、宣传碑志、书面文献、流浪艺人歌谣等方式进行。

这些特点展示了古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的“报”、“状”)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 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
唐代出现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朝报和进奏院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1.“报”(朝报) (1)报(朝报) 朝报,唐代朝廷每日在宫门外,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
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 发布宫廷新闻的重要形式。 朝报的发布方式大约是,由中书部门发布,京师官员 及驻京进奏官进行抄录,随后转递传阅。 朝报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并无名目,直 到后唐和宋代才称为“朝报”,并沿用至明清。 有关朝报记载最详尽的是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 (851年)。
文字
20:40
口语
零时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0 00 23 57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广播 语言 印 刷
::
20:40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先秦:口语传播为主 (1)最早的口语传播不晚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官职——即所谓“喉舌之官,
(3)文字传播在先秦仅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辅助形式 存在。
原因,一是文字掌握在少数巫师、贵族手中;二是传播 载体(甲骨、金文、岩刻,及春秋时的简)的局限。
(4)先秦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 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效果被发挥到了极致。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摘要:传播活动起源于古代的群居生活,远古时代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因此信息的分享就很重要了。

出于本能的需求,传播也就产生了。

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没有电,信息传播的手段是十分落后的。

到了古代,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信息的传播主要掌握在执政者手中,但并不意味着民间没有信息的传播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活动也日益广泛,手段日益先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生产力统治者小报进步正文:人类从远古一步步进化,从开始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报纸的出现,中间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这之中的变化是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是出于发展的需要,使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然而传播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的,传播的手段也非取代式的—即非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就取代旧的传播方式。

因此,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有一些共通的特点的,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换言之,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得益于生产力的需要。

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迫使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律。

因此,社会的新闻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决定了新闻的需要,新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需要与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象征。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远古时期,人们收到交通的限制,口头传播缺乏可保存性,人们便通过一些图画、结绳等手段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

同样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文字出现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也更多样化。

从甲骨和金石,到后来印刷手段的成熟,无一不显示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推动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人们根据需要,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借用一切手段把信息传递出去,从而是信息传播活动不断发展。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05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与规律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口耳相传
壁画、文字和信号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耳 相传的方式,人们通过口述和传闻来传递信 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壁画、文字和信号等手段 逐渐被用于新闻传播,这些方式具有更高的 准确性和更广的传播范围。
官报与邸报
口头与书面传播并重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
记录历史事实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通常以口头、书信、邸报等形式进行,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反映社会状况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社会风气、道德观念、民情民意等,对 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价值
传递信息
加强社会联系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传递信息的重 要途径之一。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 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和情况,以便 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有助于加强社会 联系。例如,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 和士人,通过阅读邸报,他们可以了 解中央和地方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履 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此外,一些民 间组织和个人也会通过发布消息来加 强社会联系,例如《申报》早期的消 息多涉及官场腐败、灾荒歉收等社会 问题。
急递
对于紧急信息,会使用急递方式传递,通过信 鸽、快马等手段,确保信息及时送达。
3
水路传递
借助河流和海洋的水路,官方信息可以通过船 只进行长距离传递,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信息筛选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受到严格的信息筛选,只 有符合官方立场和利益的信息才能发布,限 制了信息的多样性。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导论6章-教参-中国古代新闻活动特色

导论6章-教参-中国古代新闻活动特色

○对新闻事业发展,形成三方 面障碍:
障碍一,封闭的封建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为支柱的自然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 死不相往来”封闭性很强〔与商品经济相反〕。 限制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马恩谈过,一种 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社会发展〕。 连封建士大夫都受影响,幻想“桃花源里不知 有汉何论魏晋”又何须新闻。
④明清官报和京报
元代中断后,明恢复邸报抄传。取消进奏院,由通政司办。 内容控制更严,往往皇帝亲问。 明中叶,允许民间设报房,传抄部分邸报内容。内容局限性很 大。只是发行面有所突破。 清言禁更多。朝廷主办的“邸钞”仍然采取手写传抄方式。民 间经营曰“京报”,设报房,印刷出售,内容未敢脱离“邸报” 范围。 例:乾隆十五年“京报传抄伪稿案”:千总卢鲁生、守备刘时 达不满乾隆热衷于游山逛水大兴土木搜罗奇珍异石美女,便假 借湖广总督孙嘉淦名义写一奏折《五不解十大过》,加入京报 传抄。追查四年,株连数百人。孙吓死。 民间出版物仍处于被压制处境。新闻事业停滞。
【附录:相关专题.】
【上智下愚的效果是什么? 】
对统冶有利: 保证政局稳定,能使封建统治者安坐宝座。 对民族不利: “水落石出”以降低百姓的素质为代价换取统治者集团素质的 相对高度,结果使民族整体素质下降,从而导致国家长期落后 社会长期停滞。但是,世界毕竟不止一个国家。你有本事把本 国老百姓变成傻瓜,但你没本事把别国老百姓也变成傻瓜。于 是,你不发展,别国却发展。最终你国积弱而别国强大了。届 时“落后就要挨打”甚而亡国灭种。 这就是古代史的演变曲。 当然,封建统治者是不会管那么多的,“吾死之后哪怕洪水其 来”(路易十三语)。开放民众知情权是通向开放民众参政权 之路的第一步。是封建专制政权垮台的导火索。不开放,可能 会亡国,开放,可能会亡政权。宁可将来亡国,也不可现在亡 政权。封建统治者都会这么想。不这么想的,那就不是封建统 治者了。

第一章 古代新闻传播

第一章 古代新闻传播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一、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消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是: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也没有消息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没有广告。

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立的制度。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对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普遍不满,反清情绪高涨。清政府对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份官报是《北洋官报》,倡扬道德情感、启发民智。1902年,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一批中央报纸,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近十年间,清政府陆续开办各类官报近50种。可以说,早期官报的主要任务在于晓谕朝廷法令、新政、洋务新说等。当然,官办报纸的宗旨在于教化民众、统一政令。此外,由于清政府对国内新闻报刊业的控制有所松弛,全国创办的刊物数量增速迅猛。这十年中,国内大约有1100种之多的报刊问世,到19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达4200万份。4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我国初期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次办报运动中,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占据了舆论主流。从1903年兴中会由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东京创刊,除了这两个在海外创办的报刊外,国内主要有以于右任创办的以竖三民系列报刊,整个辛亥革命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大约176种报刊,主要宣扬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前后,由于孙中山所倡导的报界言论自由的主张,整个新闻界呈现繁荣局面。但随着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控制舆论,1913年,整个报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报纸被查封。癸丑报灾后,全国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916年的130150家,同时,促使报刊的报道重心从政治转向商业和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舆论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在此时期,各方军阀混战割据,更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传统一元专制的思想和文化局面。五四前后,我国报业再次大发展,五四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5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物大多数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统治方面。此时期,一批新型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和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1916年,陈其美、叶楚伦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等,都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创刊,着力于宣传社会建设。但在此期间,北洋军阀在不同程度上压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级军阀都对革命进步报刊进行了压制,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针对新闻界的反帝爱国、反对军阀暴力血腥的宣传活动,段祺瑞政府一次下令就查封了北京的19种报刊,并做出了种种严苛的报刊出版限制。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早期新闻的雏形
古代的邸报、露布、状纸等,已具有新闻的雏形,它们传递着官方的信息,为 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发展阶段
邸报的产生与兴盛
邸报最早出现在唐朝,是官方发行的新闻媒介,主要报道 朝廷政事和官场消息,反映了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
宋代的邸报与小报
宋代邸报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小报,报道内容更加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了解当时社会状况 的重要途径。
经济结构变迁
随着小农经济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需求逐渐减少 ,新闻事业失去了发展的经济基础。
技术手段落后
古代中国的新闻传播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 ,限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近代转型探索
1 2
西方传教士的引入
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闻出 版物和新闻传播理念,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转型产 生了积极影响。
古代一些新闻传播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现代新闻业则更加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
古代一些新闻传播者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现代新闻业则更加注重职业 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信力的新闻人 才。
推进新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古代的新闻传播技术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信传播等,现代新闻业则已经发展成 为多元化的媒介融合时代。
VS
教育普及与提高素质
古代的新闻事业也起到了教育普及的作用 ,通过发布各种教育类文章、书籍等,提 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例如, 通过发布经书、史书等经典著作,对民众 进行了文化教育和思想启蒙。
06
古代新闻事业的衰落与转型
衰落原因分析
政治环境变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环境逐渐恶化,从汉唐时期的开放转向封闭,统 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新闻事业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 一、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 三、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 四、从中国古代报纸看新闻传播规律
一、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 (一)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播 •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及其初步发展 • (三)多种形式的传播
(一)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播
• 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手段 • 缺点:容易失实
•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 抄信息,然后各报房复制→塘马和驿站传 送到各省城和总兵官驻地,分送省城或驻 地的主要军政官员→京城的相关人员复制 后,分送给省城各衙门的一般官员→省城 专业人员抄出,驿传至各地方府县衙门, 转给府县长官
(2)内容
• 皇帝论理旨 • 官员动态 • 军事活动 • 臣僚奏疏 • 农事、天象、灾害报道 • 社会新闻
上都邸务留 后使,上都 知进奏院官
(下辖)进 奏官
呈递章奏, 下达文书 报行天下
未建官报体 系
自上而下抄 传政事信息
四、从中国古代报纸看新闻传播规律
• 1、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 2、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 3、发展
• 陶皿符号 → 甲骨文金文 → 文字 → 简牍 (六千年前) (商周) (秦) (汉)
露布
(三)多种形式的传播
• 借助的媒介: • 文字:书籍、文书、记录材料 • 语言:诗歌、民谣、村头闲话、街市议论 • 实物:烽火、旗帜、锣、鼓、符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 (三)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 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
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 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孙处玄,长安中征为左拾遗。颇善属文,尝恨天下 无书以广新闻。神龙初,功臣桓彦范等用事,处玄遗彦范 书,论时事得失,彦范竟不用其言,乃去官还乡里。以病 卒。”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
“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
二、报纸在唐的发展情况 间接的根据——“开元杂报” 直接的根据——“敦煌进奏院状”
由中央直接任命150名进 奏官办公,分管各州奏报。
(二) 发展于宋代
• 宋代进奏院状报管辖机构:都进奏院
• 性质:由封建王朝中央政府设置,对 各州进奏院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 职责:按照统一的新闻来源,收受和 传递官文书。在封建政府机构内部传递 信息。
(二) 发展于宋代
宋朝政府新闻传播的运行程序 地方文报上传的路径以及程序:
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 化各方面出现了有利于新闻传播 事业发展的条件。
明代邸报
(三) 延伸于明清
【明代邸报的编辑程序】
天下臣民向朝廷或者皇帝进呈各 种奏章→通政司汇总整理排序→送 皇帝阅批→六科根据皇帝的旨意进 行分别处理→一部分交由“诸司抄 出奉行”,进入公文运行程序
(三) 延伸于明清
“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本, 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 备编纂”;
“古代报纸选择唐代社会作为它的青 春期,决不是偶然的”。
——著名的新闻史研究专家 尹韵公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内容和你的了解,说一说唐代 出现早期报纸的条件或原因。
古代报纸在唐代出现的原因
• 1、交通发达
• 2、藩镇制度
• 3、文化发展,传播工具如笔、墨、帛、 纸等都已具备。
新闻概念的形成
“新”与“闻” 在甲骨文里已经出现。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 1. 产生背景:唐代藩镇制度 2.产生: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 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状报”等 3.内容:皇帝起居、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的章奏等 4.特点:不定期传发,读者为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所提 供的消息早于官方文书。部分消息为进奏官自行采集 结论:“进奏院状”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 出处: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开元杂报”》 特点: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一些朝廷消息 的汇集;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它的传播范围很小。
性质:近似于“进奏院状”的早期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进奏院状,进奏院(地方节度使驻京办事处)呈递给主管 的文书。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 。
3.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折、 军事情报、刑罚
4.采编情况:由进奏官采集;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 检详官负责编辑审定;由驿递发行
5.邸报的管理:定本制度
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 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 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民间报房由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最早的民间报房:公慎 堂,其它如聚兴、周文、永兴等。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京报: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 ,都称为京报。 形式:有封面、报头
内容:同官方民抄的邸报一样,京报的稿件也是从 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 读者: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军事方面:烽燧、露布、檄文等 2、士人传播活动:书信、著述、赋诗,其中以诗为主 3、民间的传播活动:歌谣、谚语等 4、民间商业信息传播活动:“灯笼”、“旗帜”

试论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试论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四、 民谣
都有烽火台设置 , 规模 很 大 。这 种 有 组 织 的 传 递 方 式 , 防 守 边 疆 曾 起 过 一 定 的 作 对 用 , 到 明 清 时 期 , 有地 方 在 使 用 。 直 还
之 , 日不 下 。” 有 墨 子 的 “ 鸢 ” 盖 为 三 还 木 ,
的 烟 气 光 亮 报 警 , 古 代 最 常 见 的信 息 传 是
达 方 式 。西 周 以后 , 代 王 朝 都 沿 袭 了 这 历 种 报 警 方 法 。汉 代 时 烽 火 系统 异 常 发 达 ,
所 谓 “ 里设 一燧 , 里 有 一墩 , 五 十 三十 里 一

烽 火
旧 制 外 , 开 辟 了 海 上 邮驿 。 清初 有 官 办 还 驿 站 10 余 处 , 卒 7 余 名 , 马4 多 60 驿 万 驿 万
匹。清末 , 近代 邮政 兴 起 , 站 日渐废 弛 。 驿 在 古 代 中 国 , 代 王 朝 就 是通 过 这 种 历 途径 , 政令 、 将 军情 等 信 息传 递 到 各 地 。 现 在 , 文学 作 品 和 影 视 剧 里 , 常 有 擂 鼓 在 经 传 信 、 火 告 急 、 奔 报 佳 音 、 马 递 文 书 烽 飞 驿 等 场 景 , 体 而 生 动 地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信 息 具 传递情况。
维普资讯
× l W EN N ×l NW EN A l A 0 Z H E H
A l A 0 Z H E H
瞬 鹆
口 李 晓 燕
新 闻是 相 对 旧事 而言 的 , 对 正 在 发 是 生 , 或 者 已 发 生 但 有 价 值 的 事 的 及 时 报 道 , 有很 多特性 , 时效性 、 确性 、 它 如 准 真 处 , 定 有 考 绩 和 视 察 制 度 , 使 执 行 任 并 驿 务 时 , 身 携 带 “ 卷 ” “ 牌 ” 身 份 证 随 驿 或 信 等 围广 泛 , 响 力也 较 大 。 民谣 作 为生 动 的 影 将 传 播 方 式 ,承 载 与传 递 百 姓 心 声 的 作 用 表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原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再唐以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两种,即文字载体和非文字载体。

在唐以后,新闻活动逐渐形成体系,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及时的特点们这些朝代无不加大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工具。

在各自的特点之下,又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并长期存在。

〔2〕生产力与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之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少有来自民间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传播口头传播实物传播新闻传播的制度特点. 特点一: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长期存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唐朝为分界线划分。

在唐朝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非文字载体,文字载体是次重点传播方式。

在非文字载体中,拟态与手势在古代的社会里被广泛使用,大量存在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古老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实物传播,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步,逐渐就形成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传播。

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们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传播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邮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完善。

在汉朝时候出现了“邸”这一机构,但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在此后的三国魏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政府对邮驿制度十分重视,广设驿站就是其表现之一。

在这期间,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但为了及时获取军事信息,及早作出战略准备,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被继续沿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原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再唐以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两种,即文字载体和非文字载体。

在唐以后,新闻活动逐渐形成体系,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及时的特点们这些朝代无不加大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工具。

在各自的特点之下,又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并长期存在。

〔2〕生产力与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之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
少有来自民间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传播口头传播实物传播新闻传播的制度特点. 特点一: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长期存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唐朝为分界线划分。

在唐朝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非文字载体,文字载体是次重点传播方式。

在非文字载体中,拟态与手势在古代的社会里被广泛使用,大量存在着。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古老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实物传播,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
步,逐渐就形成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传播。

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们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传播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邮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完善。

在汉朝时候出现了“邸”这一机构,但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在此后的三国魏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政府对邮驿制度十分重视,广设驿站就是其表现之一。

在这期间,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但为了及时获取军事信息,及早作出战略准备,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被继续沿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入唐朝以后,开始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出现政府官报—进奏院状。

此后,有出现了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报纸作为一种辅助统治的工具开始被使用在政治军事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刊登的内容,都是人们政治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

时间推进到宋代,就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随之还出现了新闻检查的制度。

与唐的进奏院状相比,它的制度更成熟,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在宋代逐渐形成的城市经济中,商品活动活跃,由于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在民间出现了小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信息传播。

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治信息的需要,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持,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

但实传播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印刷术的改进,书记被大量的印制,这就是的新闻传播的规
模和范围空前扩大。

元代一改前朝的进奏院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驿传制度,在形式上倒退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书的形式,只是在传递上更加迅速。

相反在民间,延续了宋代的小报,并发展为小本,主要刊登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信息。

另外在地方,出现各种版本的书籍,传播活动大量存在。

明代恢复了宋代的邸报发行制度,但无进奏院和进奏官,增设通政司,六科,提塘共同协作,发布邸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朝开始,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并由此产生了抄报送报的行业,报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正式形成。

明朝与官报并行的还有塘报和告示,官方体制外的,还有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等。

清代的官报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相似,也是三个环节,但分京塘和省塘,主要报道政事。

特点二:生产力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在唐朝以前,或者称前报纸时代,新闻传播主要以非文字载体为主。

这时的新闻传播,在内容上主要以军事为主,传播范围较小,速度慢,信息的保真度不高。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文字传播,文字的载体,由以前的绢帛后来发展到使用纸张。

这样一来,就是的信息的长距离传播有了可能。

可以说,纸张的发明和改进不仅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唐以来,雕版印刷和造纸术被大规模的普及使用以纸张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得到空前的发展。

各藩镇在京城设邸,收集有关本地的新闻,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

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及时有效。

唐代
的疆域辽阔,驿传系统遍布全国。

为唐代的公私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新闻传播上也有体现。

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进奏官的新闻发布权,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

在地方,小报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由于市民经济的兴起,城市商业的不断发展,时局的动荡,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加大,读者群的形成,官报已不能满足,所以兴起了小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信息比较灵活,新闻的时效性强,所发表的大多数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活字印刷数的发明,也为小报的流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元代依靠于其民族优势,一改前朝的进奏院制度,而实行驿传制度,邸报制度至此终结。

当时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靠邮驿进行,设有通政院管理全国的驿站,元的驿站叫铺,负责传递官文书的急递铺,在当时遍布全国。

在元代还延续了宋代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并发展为小本,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宋代的小报相似,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

在元代还出现了广告单,这也是广告在元代的一种发展。

明代恢复了元代废止的邸报制度,但没有进奏官。

新闻的发布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部,最后是提塘。

另外,在明代时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了抄报行这一公开的行业,并因薄利而受到了政府免税的待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民间的新闻传播不再严厉打压。

但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所以这些报房发行的报纸,仍在为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

清代的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相似,都是三个环节,在此就不再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信息传播。

清代的明间包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所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

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大多是印刷的。

其中一部分是活字印刷,一部分使用泥版印刷。

此外,由于传统的雕版和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清初到中叶这一时期的书籍,年画,历书,商品传单,商品包装纸等出版印刷品,作为文化和经济信息的载体,也大量问世。

为清代中叶以后的商品广告发展作了铺垫。

特点三: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的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知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少来自民间的信息。

在唐之前的新闻传播中,传播内容就是有关军事,政治,皇帝的起居,甚至祭祀等活动,几乎没有来自民间的消息记载,新闻传播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

这种新闻传播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步步显露出,由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从宋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非官方的报纸—小报。

跟正式的官方报纸相比,小报的内容有两方面的特点:﹙1﹚信息比较灵活,新闻的时政性较强;﹙2﹚所发表的大多是政府还没有公开的信息。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在传播一般信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政性的政治材料。

但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选刊的文章和
消息来表明它的倾向。

元代的官方报纸就更加显现了专制独裁性,全过程都是在官方的操办下完成,小报的内容也是来自朝廷的政事信息。

但元代的言禁更甚,所以私下的新闻传播不会太顺利。

明代官保有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传抄事宜,中央下设三部,主管新闻的发布。

在内容上,除了朝廷的政事信息,还增加了社会新闻,所刊载的大多是民间的奇人异事,但也没有评论,只是在简单的叙述事实。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报房和抄报行业虽然比较发达,但并没有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服务,而仍是为封建经济服务。

这也许正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允许它们公开存在并在税费上给予宽恤的一个原因。

清代的新闻传播并没有突破前代的专制统治,而在民间出现了地方性的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出版与各省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城市,报到地方的官场消息。

在清代中叶以后,在一些城市还出现过一些随时出版的单页小报,内容往往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突发性新闻和有关地震,水旱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受到读者的欢迎。

总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随历时很长,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

在其发展历程中,虽有改变,但无突破,作为官方的喉舌,为中央集权服务。

除了上述特点外,民间小报虽屡遭禁止但依然顽强,为士大夫了解时事政治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也是国代新闻传播的特征。

总之,造成它有这几方面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这一基础的制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政府闭
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取消,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古代报纸的历史才逐渐被近代的新型报纸所取代,带着时代赋予它的特点,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王雪莲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