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合集下载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及其思想简介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教育的理念是相符合的
除此之外,朱熹还是一位 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并对它们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他的诗歌、书法等作 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化大师。他的思想和成就 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 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教育理念、文化 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的
导师:xxx
目录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因其父朱松曾做过宋宁宗的侍讲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自幼聪颖, 18岁时即中进士,此后踏上仕途。朱熹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 但这并未影响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集 理学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正统派",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对后来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 以达到"止于至善"。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 得真知。他还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认为这是达到"明德"的重要途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NEXT
在朱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执着,看到了他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 爱和贡献。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朱熹七绝十首

朱熹七绝十首

朱熹七绝十首朱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宋代理学的宗师。

他的典籍注释以及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朱熹七绝十首是他所创作的一组诗作,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而闻名。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首诗的内容。

《行香子·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尽知恩泽皆归处,何用求沽酒市槎。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喜悦和逝去的时光如马踏风而过的快感。

作者以长安城中的花景为背景,感叹人生短暂,恩德皆回归本源,无需在市井中追求虚浮的享受。

《听黄鹂·山川萧散处始愁》“山川萧散处始愁,鹧鸪飞起又还秋。

千峰万壑路茫茫,草阶深浅总关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荒凉环境时的忧愁之情。

大自然中,山水幽寂而寂寞,黄鹂飞起代表着秋天的来临。

描绘了千峰万壑、草阶起伏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

《渔翁·渔界闲居实佳境》“渔界闲居实佳境,桃源彼岸是何乡。

水色山光相映辉,渔翁和此乐何长。

”这首诗以渔翁的视角,描写了他在闲居的渔界所享受到的美好环境。

用“桃源彼岸”来形容这个之所,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山光和水色相辉映,渔翁在这美景中沉浸,乐此不疲。

《别离·自别后身无寸草》“自别后身无寸草,心寒背风江上船。

江上柳条生瑟瑟,岁晏如今那凄然。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离别之后的凄凉境况。

离开后,作者身无长草寸,心中寒意蔓延。

江上柳条瑟瑟作响,岁月穿越,回首往昔,心中苦凉难言。

《秋思·枫香两岸秋正浓》“枫香两岸秋正浓,天之涯海之尽东。

惆怅孤帆云影散,落霞如血十分红。

”这首诗抒发了秋天的恬静和忧思。

枫香弥漫在两岸,天涯海角,孤帆在云影中渐行渐远,夕阳落霞如血染红空中。

《瑞鹤仙·沉吟自古秋声好》“沉吟自古秋声好,斜阳犹照瘦峰多。

已许重阳上尊酒,为君翻作九秋歌。

”这首诗勾勒出秋天的美好和禅意。

秋声悠扬而舒适,斜阳照耀在瘦削的峰头。

重阳节即将到来,将上尊酒,为君翻唱九秋的歌。

《晨昏田园杂兴·北窗望莽莽》“北窗望莽莽,运命随波澜。

宋代朱熹的作品

宋代朱熹的作品

宋代朱熹的作品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涵盖了不同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和理论著作。

以下是朱熹的一些著名作品:
1.《观书有感》:这篇散文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
读书的心得和体会,探讨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2.《秋夕》: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的诗歌,通过描绘秋夕时
的月光、虫声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家庭团圆的向往。

3.《挽歌行》:这是一首哀悼亡妻的诗歌,用朴实的语言表达
了对已故妻子的眷念和思念之情。

4.《四书章句集注》:这是朱熹对《论语》、《孟子》、《大学》
和《中庸》四书的注释和解读,是朱熹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后世的儒家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理学三字经》:这是朱熹创作的一首理学入门读物,以简
洁明快的语言和韵文形式,阐述了他的理学观点和价值观。

6.《朱子家训》:这是朱熹撰写的一本家训文集,强调家庭和
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家教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朴素的写作风格而闻名,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熹的简介

朱熹的简介

朱熹的简介
1关于朱熹
朱熹(1130—1200),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字彦之,号翰林院、河园,吴兴楚村人,临安桐翁,以“文若枫叶无秋色,空理堪惊前人愁”闻名中外。

晚唐南宋时期,他在巨大的苦难中沉思、探索,被后世尊仰有加,与陆九渊、欧阳修齐名,被誉为“近代文学之祖”。

2他的学术成就
朱熹是晚唐乃至宋元时代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为晚唐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有“一篇长篇难分拟题,先恐罂粟失声钟”之功。

他的诗文语句曲折,幽情悠长,有着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意,被后世赋予明释统一的特殊意义,是传世的佳作。

此外,他还有“朱子学”的学术成就,是十三经学派的领导者,他为中国经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提倡人文主义思想,有实践方向。

3扬他之名
朱熹被香港电影制片人李小龙拍摄了长达三个月的传记电影《朱熹》,入围美国纽约“十老制片人大奖”,型素、性格。

中国大陆上演了34场。

李小龙应爱国主义思想之请,为拍摄和宣传朱熹表现了伟大的勇气和贡献。

现代文学家葛兰太尔把朱熹赞誉为“世界的文学家”,也先后有书籍和电影宣传朱熹的智慧与才华。

同时,也有网络文学作品以朱熹为主角,穿越虚拟时空,流传传朱熹文化。

朱熹,无疑是千金一句拥有教古今三种才能的诗人、学者。

他充满深思的美文,渊博膝头劳情的革新思想,以及珍爱故乡的热情,让他的文学、思想和爱国精神,在世世代代延续。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导读: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朱熹人物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1.朱熹简介简短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扩展资料:主要成就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熹名诗20首

朱熹名诗20首

朱熹名诗20首1、《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5、《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宋·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6、《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7、《偶题》宋·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8、《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9、《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宋·朱熹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0、《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宋·朱熹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诗全集:《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偶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每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

古诗词全文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a/zhuxihtm。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一位来自南宋的儒家学者,他的名号又称熹之。

他的作品非常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熟练掌握儒家传统文学精神,将其提炼出更有实践意义的学术概念。

朱熹在宋代强有力地延续了儒家传统,他的文学作品更是受到传统价值观所影响,把传统观念融入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其作品有《四书章句》、《论语正义》、《格言科训》等,论述了思想哲学,治国安邦,伦理道德,文学美学,教育哲学等,塑造了一代乃至几代的文学与思想精神。

朱熹的思想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学术流派,被定义为“朱子学派”。

朱熹PPT

朱熹PPT

宋明理学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思想框架
• • • • •
理心天格明
气性理物人
论论人致伦
欲知的

居 敬 穷 理
教 育 思 想
一 、理 气 论
(一)什么是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
《朱子语类》卷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孟子言性,只说得本上说,论才亦然;荀子只
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
却是说得稍近。”
《语类》卷四
“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
多路,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
泯矣。”
(同上)
(四) 心与性情
基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应情形,朱熹还探讨了“心”与 “性”的关系以及道心、人心问题。

《语类》卷十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指其生
于形气之私者而言,则谓之人心。”
《尚书·大禹漠》《 朱熹集》卷六十五
朱熹不同意二程把人心等同于人欲,认为人心有好有坏。
“人心者,气质之心也,可为善,可谓不善。道心
者,兼得理在里面。”
《语类》卷七十八
朱熹由此进一步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也 都具有人心。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 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 来编为《朱文公文集》 《朱 子语类》 《朱子全书》。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三教图》(清·丁云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 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 与巩固。由于理学大师得倡导,研习 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 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产生。 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 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 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 法。它绵延七百余年,其理学传入并 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将儒 家思想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 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有着巨大影响。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中国南宋思想家。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

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

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朱熹 朱熹 书翰文稿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他认为“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但“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

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

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

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人物侧记据说,朱熹小时候聪明好问。

他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告诉他;“那是天”。

朱嘉马上问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呢?”这使得朱松十分惊奇。

这件事儿是后来元朝的大臣、学者在《宋史》中记载的,无非是要吹捧朱熹从小就是个天才人物。

不过,这也说明了朱熹的一个特点,他成人以后,确实很注意探讨“天上有什么东西”这一类有关哲学的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理学。

在父亲的指导下,朱熹苦读儒家的经典,十八岁考中进士。

这以后,他断断续续做了十年官,其余四十多年,除了讲学就是著书。

他创办和恢复过好几处书院(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处叫白鹿洞书院。

这座书院在风景如画的江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

为什么取名白鹿洞呢?传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李渤的文人,曾经在这儿的山洞中隐居读书。

李渤养了一只浑身洁白的小鹿。

他把买书、纸、笔、墨等物品的钱和袋子系在小鹿的角上,小鹿就能跋涉数十里,到江西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后来,李渤当了官,那只白鹿就插翅升天了。

从此,白鹿洞的名字就传开了。

后来,有人在这里建过学馆。

朱熹在这一带做官的时候,亲自寻访了白鹿洞遗址。

他看到白鹿洞背山临溪,景色秀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于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

这个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朱熹在书院不仅亲自讲学,而且还按照孔孟之道制定了学规,编写了教材。

他把古代流传下来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重新做了注释。

冯义昆、齐雪珊著:《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故事》,第119-121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名人名言1.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子大全·答刘叙文》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朱子语类》卷一3.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大全·癸未垂拱奏札》4.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朱子语类》卷一5.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通书·理性命章》注6.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7.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朱子语类》卷一8.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

——《朱子语类》卷七十五9.天运不息,品物流行,无万物皆逝,而己独不去之理。

——《大全·答刘子澄》10.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

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朱子语类》卷九十八11.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12.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环相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1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害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阙》14.在人,仁义礼智,性也。

——《朱子语类》卷四15.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卷十三16.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

——《大全·答陈同甫书》17.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大全·读大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