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学时安排:32学时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2)清代大学问家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4、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文化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文化教学大纲旨在推动汉字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实施意义。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形状与实物形态相似,称为象形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形式。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表达力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

二、汉字的特点1. 丰富的内涵: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独特的结构:汉字的结构独特,通过笔画的组合和排列,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字形。

汉字的结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汉字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字,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汉字是语文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汉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汉字文化教学大纲的实施意义1. 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通过推广汉字文化教学大纲,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汉字教育交流与合作。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204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在阅读和听力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56学时。

2.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学习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的学生(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学时安排:32学时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2)清代大学问家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4、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文化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公选课(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课程名称: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学分:28/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3-16周星期三9-10节授课地点:6F-101任课教师姓名:杨继龙职称:讲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课留最后十分钟答疑;2、电话方式,请先短信预约;3、E-mail方式,一周内回复,邮件请署名,并注明班级。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中国文化差不多观念通论性质,因此侧重点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探讨,而是选取凝聚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假设干汉字,揭示其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本课程由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讲座构成,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差不多框架。

在西化浪潮风行了一个世纪的今天,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知识,把握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由此逐渐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目标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以卓越的经济成就,让其文化横扫全球。

我们集中注意力倾听西方的声音,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己民族的声音,适应了用西方知识的体系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上套,觉得自己大概四不象。

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下降。

本课程藉由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十几个汉字,结合原典,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特别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有差不多了解。

目标要紧集在了解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差不多范畴和框架。

2、“仁”“义”“中、庸”所构成的儒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和核心价值观。

3、“无”“玄”等的道家思想的差不多范畴。

4、“象”“三”所反映的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法。

5、“和”“道”“理”“性”“命”所反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6、《周易》、《道德经》、《论语》等是什么样的书,大致的内容。

教学方式要紧结合多媒体讲授,同时采取推举阅读和讨论发言以及完成思考题的方法。

《汉字与中华文化》教案

《汉字与中华文化》教案

第四讲《汉字与中华文化》教案主讲人:一.课题《走进汉字天地》系列微课——第四讲《汉字与中华文化》二.教学目的使观众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课型新课讲授四.课时8分钟五.教学重点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从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源、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石、汉字是远播中华文明的信使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六.教学难点对每个部分的阐述,及教学中需要用到的例子、文献中句子的来源标注。

在讲解中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尽量不使用较难词汇。

七.教学方法听说法八.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从汉字是五大文字源头出发,引出问题:汉字与中华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出下面的四个方面。

2、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源。

从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和汉字是了解早期先民生活的一把钥匙两个方面展开,指出汉字产生的时间非常早,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汉字,现今仍可从中看出古代先民的智慧。

并以祭祀所用“示字旁”为例。

3、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不光还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有很强的文化符号性及视觉特点。

汉字的传播使得古代各区域人民更好的交流交往,也为后来官话的形成打下基础。

4、汉字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石。

以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者整理后统一的小篆为例,指出统一文字的重要性及意义。

指出文化软实力相对军事实力同样的重要。

5、汉字是远播中华文明的信使。

汉字不光在国内的历史悠久,在周围的汉字圈同样有很强的影响。

(以朝鲜、日本、越南为例)并指出汉字在联合国属于工作文字之一,由于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系列微课,本课程针对的是留学生,所以可顺带提出现今孔院的情况及分布。

6、总结并回答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7、布置思考题。

九.作业处理口头布置思考题:1、汉字中还有哪些字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呢?(可大范围说说与哪方面有关即可)2、哪些汉字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有关?3、哪些汉字是先民时期根据特有的生活状态所创造的?(如耒、耜等农耕用具)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在黑板(幻灯片)上展示各部分的大标题及关键字词。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汉字文化课程是一门深入探讨汉字起源、演变和应用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其书写和欣赏汉字的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汉字的构造原理;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汉字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能力,包括硬笔、软笔等不同书写工具的使用;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三、课程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介绍汉字的起源、早期形态和发展过程,阐述汉字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汉字的构造原理:解析汉字的构造方式,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和构成方式;3、汉字的美学价值:探讨汉字的美学特点,包括字形的美、意境的美、书法的美等,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4、汉字的文化内涵:分析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思想观念、民俗信仰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5、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构造原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2、实践操作:通过书法练习、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汉字,提高其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实际操作能力;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2、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估;3、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汉字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汉字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汉字学》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构成,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to 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汉字的发展演变 (1)
2
讲授/问答/ 讨论
解巩固所学 内容
题,思考 解决问题 的办法。
小测试 小测试 小测试 小测试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期中考试
2Hale Waihona Puke 汉字的发展演变(2)
4
汉字的结构 6
汉字与中国文化 4
讲授/问答/ 讨论
讲授/问答/ 讨论
讲授/问答/ 讨论
同上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is course aims to expand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method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限选
授课对象 (Audience)
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汉语
*开课院系 (School)
人文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郑飞洲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
① 表意形体存在于所有汉字中; 表意形体存在于所有汉字中; ② 字形表意度逐渐弱化; 字形表意度逐渐弱化; 人→企→众→伟→儒→伯→佳→伦
③ 表音成分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表音成分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二、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一)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 1.生活方式 (1)居住 ① 长江流域:巢居生活 长江流域: “南”
例如:“手”的多种形状 手
采 → 又 → 秉 → 及→ 取 → 友
廾 → 异 → 举 → 寸
→ 专
远取诸物
第一类:象自然物之形 第一类: 如:日 → 月 → 山 → 水 → 瓜 → 雨
第二类:象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形 第二类:
如 : 斤→ 网 → 皿 → 豆 → 戈 → 门 → 麦
第三类:象动物之形 第三类:
农作物种类
稷(粟)、菽、黍、稻、来(麦) )、菽
(二)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
1. 宗教崇拜 (1)自然崇拜:崇拜帝、日、月、山、 自然崇拜:崇拜帝、 川、虹等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第一种: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第二种: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第三种:
帝 -禘 燎 尞 熿 huáng hu ng 尪
甲骨文“ 甲骨文“示”
金文“ 金文“示”
甲骨文“ 甲骨文“宗”
甲骨文“ 甲骨文“祏”
祝 - 祭 - 血 - 伐
2. 婚 姻 形 式
杂婚制→群婚制(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杂婚制→群婚制(族内群婚、族外群婚)→ 偶婚制(多偶婚、对偶婚) 偶婚制(多偶婚、对偶婚)→专偶婚 杂婚制时期未有文字, 杂婚制时期未有文字,后世仅留传说 “姓”的出现是由杂婚制向群婚制过渡的重 要标志。 要标志。 “ 帝 ” 、 “ 后”

汉字和中国文化(公开课)

汉字和中国文化(公开课)


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再加钉一层木底。
最早是鹊的古字, 又是一借不还
鞵(鞋)

二、汉字与饮食文化
方法:烹 饪 器具:豆 鬲 碗 盘 饮料:酒 醴 „„
炒 鼎 箸 酝
饮食用字 煎 熬 煮 烤 炙 炮 燔 斛 甑 爵 尊 筷 杯 盏 酿 醉 酣 酗 醒
(一)食物
• 六畜——牛 羊 豕 鸡 犬 马 • 五牲——牛 羊 豕 鸡 犬 (肉食) • 五谷——麻、黍、稷、麦、菽 稻、黍、稷、麦、菽 (粮食) 肉食之字
—李白 —大唐新语
• 黔首(秦)
• 苍头(汉)
• 黄巾军大起义(东汉末)
•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李白
• 红巾军大起义(元末)
陌头、络头、帩头→乌纱帽
• ④笄
(汉代以后为簪) 形声字 及笄之年 年方及笄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冠 冕 弁—身份的象征
冠——弁冕之总名 会意字 圈+梁+纚+笄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冠的文化含义: 贵族身份的标志; 男子成年的标志 平头百姓 毛头小伙
履是古代鞋子的总称
隋唐以前一般不称“鞋”而称 为“履”。 比如成语“削足适履”、“郑 人买履”等。
我国最早的旅游鞋 是什么?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屐,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 史书记载南朝诗人谢灵运经常穿着木屐,上山时去 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乡约:创意拖鞋》片段
蔬食之字 蔬 粗菜为疏 铺床拂席置羹饭,蔬粝亦足饱我饥 ——韩愈《山石》 荤 臭菜也。《说文》 辛菜也。《仓颉篇》 有强烈刺激的菜(嗅觉 味觉)→葱韭蒜薑 荤辛→荤腥
(二)食法
1、直接火烧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1]. 白冰《中国金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9 年版。
[2]. 曹念明《文字哲学》,巴蜀书社,2006 年版。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作集》(《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号),中华
书局,1988 年版。
[5]. 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版。
主要内容:
1.梳理汉字发展演变史:书体——甲、金、篆、隶、草、行、楷;载体——甲骨、
青铜、陶瓦砖、货币、玺印、石刻、简牍、帛、纸;
2.分析汉字承载文化的若干领域:政治、思想、思维、美学元素;
*课程简介 (Description)
3.形成重要理念、探讨重大问题:网络语言文字、汉字热、汉字数字化、规范化、 繁简之争、汉字国际推广、汉字教学。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CH109
*学时 Credits)
2
*课程名称
(中文)汉字与中国文化

Course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10]. 戈父《古代瓦当》,中国书店,1997 年版。
[11]. 郭沫若《卜辞通纂:附考释·索引》,《考古学专刊》第九号,(台)大通书
局,1976 年版。
[12]. 韩建业等《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4].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courseType=0&courseId=6870 Webpage)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

汉字与文化课教学大纲《汉字与文化》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它从学科上隶属于汉字学,其主要内容: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整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入手研究汉字。

这门课程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要通过讲解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对于汉字的性质、功能和前途具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精心构筑话语场,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分析和文献的例证揭示字形和字义之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每周2节,共36学时,其中6学时为讨论课。

本课程为选修课,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

第一周:从义务教育要不要学习繁体字讲起——论简化字的来源及文化内涵/ 话语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的正确读音;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是什么;释“和”“盉”“龢”;从“昔”字说起上古的水患;“送”什么;从“朙”字构形看汉字的诗意第二周:汉字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功能/ 话语场: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第三周:汉字是认识、记录世界的一种方式/ 讨论一学时第四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话语场:商代的甲骨文与典册;“具、员、贞、则”等字原来从“鼎”;《敖包相会》话敖包;何为“六艺”第五周:汉字与中国人的语素意识/ 话语场:谈婚论嫁;姑姪与甥舅第六周:译音词中汉字的妙用/话语场:七步有多远;说“转”;讨论一学时第七周:为什么日文韩文中可以夹用汉字/ 话语场:准绳与规矩;第八周:汉字原始构形所体现的“人本”观念/ 话语场:古人的时空观念第九周:从“象意”到“会意”的历史进程/ 讨论一学时第十周:同体会意与异体会意的类型及特点/话语场:从狩猎到畜牧到农耕第十一周: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人对世界的分类/ 话语场:瓷文化第十二周:汉字的“右文”研究/话语场:释阴阳;释臣宰/ 讨论一学时第十三周:汉字的本源字和分化字/ 话语场:从“儒”字看儒家文化第十四周:声训的文化意义/ 话语场:测字算命也算一门子文化第十五周:方块汉字的形成及其艺术魅力/ 话语场:古人眼中的“角”和“嘴”;中国古代的车文化/ 讨论一学时第十六周:六书说与三书(意符音符记号)说;小学识字教育中的字理教学第十七周:字的造义和词的实义;汉字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第十八周:汉字的符号化的进程及汉字的前途/ 讨论一学时参考书:1.汉字文化学何九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2.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刘志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汉字文化学概论王继洪著学林出版社2006年4.现代汉字学杨润陆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doc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doc

《汉字与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汉字与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课程代码:xz01311101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修(制)订人:刘兴均修(制)订日期:2007年8月14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审订人:审订日期: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本课是继基础必修课古代汉语之后的一门后续课。

是古代汉语文字和古代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的延伸。

是在学生能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使学生从本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使学生去菲薄,戒妄牵,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课程目的要求1.了解汉字产生与发展的历史2.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3.了解先民的物质文化、民风习俗、思想信仰等发展演变的历程,并能透过汉字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特质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汉字的性质、汉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教学要点:1.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2.世界上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分为两个大的体系:一个是表音文字,一个是表意文字。

这两大体系都发源于亚洲3.汉字产生的历史及其对周边民族文字产生的影响4.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教学重点:汉字;文化;汉字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透过汉字(主要是古文字)看文化。

第一章汉字与中国古代的物质生活(16学时)教学要求:通过一大批古文字的字形结构与造字意图的剖析,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居室文化、服饰文化和行旅文化的各种联系,透过汉字看文化,结合考古实物及其成果,用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汉字。

教学要点:1.汉字与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1)食、饮、火、弓、矢、陶(2)《说文解字》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2.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居室文化(1)巢、厂、广(2)《说文解字》与居室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居住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3.汉字与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1)裘、衣、帛、贝、玉(2)《说文解字》与居室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服饰方面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4.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行旅文化(1)行、道、前、遴、發、涉、车、舟(2)《说文解字》与行旅文化有关的部首及其文字(3)汉字承载了远古中国人在行旅方面由原始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教学重点:通过古文字的形体分析,结合考古学的和历史学的最新成果,梳理汉字与上古中国人物质文化联系的脉络,感受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的真谛。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教育学院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公选课程。

本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及基本特征,汉字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承载作用,揭示汉字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与汉民族思维、观念、习俗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汉字的使用;汉字使用中的文化因素等。

使学生由认识汉字进而认识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及汉字的基本特征;认识汉字中所蕴涵的的深厚的文化元素;
2、正确理解汉字与汉民族社会生活、汉字与汉民族精神世界、汉字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联系;
3、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形成传承汉字文化的意识,正确地教授汉字。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梳理汉字发展演变史:书体——甲、金、篆、隶、草、行、楷;载体——甲骨、
青铜、陶瓦砖、货币、玺印、石刻、简牍、帛、纸;
*课程简介 (Description)
2.分析汉字承载文化的若干领域:政治、思想、思维、美学元素; 3.形成重要理念、探讨重大问题:网络语言文字、汉字热、汉字数字化、规范化、 繁简之争、汉字国际推广、汉字教学。
Chinese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vehicle and s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nowaday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ains worse and worse. The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show the essence and charm of Chinese character more comprehensively to the students. Then cultivate and inspire their interes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by absorbing and passing the Sinic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they can build up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fixed position of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natur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set up a right outlook on it.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 (Learning Outcomes)
1.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及整个社会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越来 越严重。本门课程旨在将汉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尽可能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具体做 法上,首先从梳理汉字书体演变过程中,将各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字形体呈现出来,继 而从中探寻文字发展理论、规律及定位,然而按照不同类别概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 蕴。(A1,A5.1,A5.6) 2.以往的中小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生字的认识和使用,对于汉字的历史却因时间条件 而无法展开,甚至有些学生还不清楚汉字各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更不用说对汉字发 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重要现象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汉字观来面对。本门课结合整 个二十世纪汉字所经历的多舛的命运,比如“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简 化”、汉字热、恢复繁体字、两岸文字统一及改革、汉字数字化、汉字国际传播与推广、 “汉字整形”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汉字观,纠正“优劣论”等各种错误或倾向,在 二十多年来英语热的背景下,形成合适的理念来面对汉字的前途和命运。(B3) 3.当今,汉字的传播及书写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变。不难看到青年人中汉字书 写能力持续下降,确实堪忧。在汉字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中,汉字将如何前进?使用汉 字的人又将如何面对?对待“火星文”、“生造字”、“字母词”等等现实问题,我们又 该如何面对?本门课将从理论和根基上,教会学生警醒和反思不规范用字现象,督促 学生自觉改正并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C3,C4)
Name)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Course Type)
授课对象 中文系本科生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汉语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人文学院中文系
先修课程 《古代汉语》
(Prerequisite)
课程网址
授课教师 刘元春
(Instructor)
(Course /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 Webpage w&courseType=0&courseId=6870
格素养得以提升。
*课程简介 (Descripti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is a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that faces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Chinese character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urse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is we look at Chinese character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study the role that Sinic Civilization brought to the origin, evolvement rule, and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other is we look at cultural in character perspective, and study the adaptation and role tha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brought to the Sinic Civilization, so that we can identifie the prospects ahead of Chinese character. We attempt to combin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so that we can sho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t character’s class more comprehensively.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学分
2
(Course Code)
t
(Credits)
Hours)
*课程名称
(中文)汉字与中国文化

Course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
汉字既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也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字学自古就是“国
学”的基础,是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核心文化元素。层次有二:一是以文化的观点看汉字,
探寻华夏文明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结构方式的作用;一是从文字角度看文化,探
究汉字的性质、功能对华夏文明的适应程度及作用,从而判断汉字的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讲述汉字发展演变史、分层概述汉字承载的数千年中华文明,提升传统
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在汉字发展方向及重大问题面前,能够具备正确的
是非观和思想倾向。
3.在数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推动现代汉字规范,从理论和根基上,教会学
生警醒和反思不规范用字现象,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 4.通过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使其在接受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审美情操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