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整理)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全本)

土地经济学(全本)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①基本层次 : 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 均耕地等等。 ②中间层次 : 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 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量等等。 ③综合层次 : 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 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 展。 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2、 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 环境的恶化 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1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 交换的关系。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

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

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 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 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 题的研究。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内涵: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第三个层次,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第四个层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2.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联系和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则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

同时把土地视为资产并不否定土地仍然是资源的两重性,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和法律的综合属性。

3.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的原始性;②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③土地的不可搬动性;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⑤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⑥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人文社会特性:①土地利用的社会性;②土地经济位置的变动性;③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又称支撑力或支持功能;②生育或生产功能;③可耕功能;④资源功能;⑤土地的其他功能和用途:土地的生态功能;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土地的景观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与地的关系;具体而言之。

则为因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的关系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①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②土地利用理论;③土地制度经济理论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6.人地关系实质:是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要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第二章第一节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上:①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②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③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全部水面)。

在城市:①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②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③土地利用系数(以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二、土地利用的目标从提供的“产品:(1)物质产品(2)服务效用;按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二、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三、在农业有限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四、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收益。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所有权:是对土地的完全支配权,是土地产权权利束中最充分地一项物权,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2.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力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4.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7.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1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1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12.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13.土地计划利用: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14.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0.内部规模经济的含义及来源: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来源: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包括:○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从而降低管理成本○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的互补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效益。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学。

•具体地,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被怎样利用的科学。

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穷,经济学用以分析稀缺资源如何被配置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有关土地经济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土地资源的最佳使用和有效配置。

1、资源:一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

资源分类:一是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可统称为社会资源。

对于经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说来具有双重性质。

具有动态性。

重要特点:有限性和稀缺性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相对于人类无止境的需求而言,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状态是帕累托最优,即要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须减少另一个人的福利。

3、资源配置方式:•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是市场配置,二是政府配置。

•关于市场配置: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世界如同物理学家的无摩擦模型);市场失灵产生原因:垄断或外部效应矫正:政府干预或调控•关于政府配置:如计划经济二、土地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三个层次。

土地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综上,土地经济学:1、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科学。

2、土地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需要市场与政府调控两种配置方式。

3、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0世纪之前尚未单独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大多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初期。

土地经济学总结

土地经济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双重涵义是什么?土地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资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产(“不动产”)融为一体,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双重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被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具有明确的权势与排他性,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稀缺)2、土地的特性是什么?——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经济特性:供给稀缺、用途变更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社会性——功能:生产、生态、承载、资源、资产3、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学好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分支学科、社会学角度、经济学原理、土地客体对象,人地关系。

——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为目标,土地财产制度为保证、土地资产流转为手段。

人地经济关系——方法:理论与实际、动静、定性定量、全面系统、微观宏观。

第二章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的含义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2、土地市场的特点、功能和运行条件——特点:地域性、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小、低效率、政府监管严——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保护土地权益人利益——条件:市场经济环境(外部环境)、土地产权明晰(基本前提)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资金支持)善的土地法规(根本保证)良好的中介市场(润滑剂)3、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必要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保证权益的基本前提。

4、如何加强对中国土地市场的管理——立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物权法》——经济手段:税收手段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交易中的契税。

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手段。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生育或生产功能3、可耕功能4、资源功能(仓储功能)5、其他功能和用途(生态功能、社会化与多元化、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景观功能)第二节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与内涵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泛指人与自然关系,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全本)[行业研究]

土地经济学(全本)[行业研究]
2、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
2
一类特制
二、土地经济学定义
1、经济--在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是指 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 机制。
2、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 济学是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 一门学科。
3、土地经济学--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经济问题 的一门学科。
土地经济学
1
一类特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概述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土地经济学学科来源于经济学 其产生和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1)人类社会实践中存在土地经济问题,要求人们去 研究解决;
(2)有了经济学,人们具有了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去研究这些问题,并取得了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的成果。
②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③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 论。
④其后至20世纪初期,土地问题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则附属于一般经济学。
第三阶段,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 了“土地经济学”一词,并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 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 《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专著。
10
一类特制
第二节 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系列基
础概念
一、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
1、土地是指大气层以下一定高度,地壳一定深 度,包括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
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劳动的自然、历史和经济综
合体,是一切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理解上:空间、自然界、一种生产要素、消费品、 位置、财产、资本
④土地的可改良性 投入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土地经济学总结

土地经济学总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的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人与人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如果政府同时采取剌激需求的 政策 , 需求量增大 , 曲线 DIDl 便 移至D2D2并与 S2S2 均衡于E2点, 确定了新的土地价格,此 时,P2>P1 假定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政 府采取措施增大土地供给, 如 取消农用地保护制度, 供给曲 线便向右移动至 S2S2, 并与 DlD1 重新均衡到Eo 点 , 并决 定了此时的市场价,Po<P1 。
第五章 土地价格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第二节 土地价格的评估 第三节 土地价格的管理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一、 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形成理论
1.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未开垦的土地“没有价值”。 4.土地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在一定的土地关系下产 生地租,产生土地价格。 5.地租的产生,是源于人们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土地资本的利息、折旧和地租一样都构成了土地所 有者的收入。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它与SS相交于E1点 , 决定价格 Pl点达到市场均衡。但当市场 条件发生了变化 , 如政府放宽 土地投资的贷款限制, 或减免 房地产交易税费, 从而剌激需 求, 使需求曲线由 DID1 移至 D2D2, 并与 SS 相交于 E2 点 , 即在 F2 点取得均衡 , 此时的 市场价格便升至 P2。
(一) 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 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 3. 土地投机。
第一节 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二) 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1. 土地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 土地价格上涨。在经济萧条时, 土地价格下跌。 2.土地价格变动受政府调节的影响-反向调节机制 在经济发展不稳定,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业发展过 快时,政府往往会采取对土地买卖征重税、减少土地 投资计划,提高银行利率等办法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 发展。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降低税收、利 率等优惠政策,剌激土地投资,使土地价格回升。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地经济学重点整理第⼀章:导论1.⼟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资源财产资产1)(⼈与地)⼟地资源利⽤——⼟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2)(⼈与⼈)⼟地财产制度——⼟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地所有制、⼟地使⽤制、⼟地管理制度3)(⼈与⼈)⼟地资产流转——⼟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地收益分配2.⼟地的综合性概念1)作为⾃然资源的——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定⾼度和深度的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然附属物。

2)现实的——是⼀个由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类劳动的⾃然—经济综合体。

3.⼟地资源与⼟地资产1)⼟地资源是指⼟地作为⾃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们所利⽤并能产⽣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地。

2)⼟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3)联系:⼟地资源是⼟地成为资产的基础4)⼟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地作为⾃然资源,是⼈类⽣产和⽣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4.⼟地的特性1)⾃然特性:⼟地位置的固定性/⼟地⾯积的有限性/⼟地质量的差异性/⼟地利⽤的永续性2)经济特性:⼟地供给的稀缺性/⼟地利⽤⽅式的相对分散性/⼟地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地利⽤后果的社会性5.⼟地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章: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产者在⽣产中创造的剩余⽣产物被⼟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A.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ab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c.垄断地租(个别条件下产⽣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B.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a.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地所有者将⼟地租给⼟地使⽤者,⼟地承租⼈与⼟地出租⼈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简答1.土地的特性。

⑴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集约利用土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④功能永久性:持续利用合理利用⑵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总量土地质量有限,人口增加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受自然条件限制,中途改变用途经济损失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效益的多样性⑤利用方向的相对分散性:位置固定性决定。

2.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即:经济活动中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3.土地市场的主体:土地供给者、购买者和其他参与者。

客体:土地。

4.土地市场特点:地域性,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政府管制较严。

5.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⑴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⑵明晰的土地产权,是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最基本条件⑶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⑷优质的中介服务。

6.中国土地市场特点:⑴中国的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⑵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⑶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供给实行垄断⑷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进入市场流转。

7.中国土地市场的构成: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出让方式有招拍挂②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③租赁市场,承租人可将土地使用权转租转让和抵押④抵押市场⑵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③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市场。

8.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⑴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⑵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⑶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⑷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⑸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9.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⑴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⑵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人类可以更多的利用未被利用或效益更高的土地⑶社会需求,其改变能促进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⑷产品价格⑸土地开发利用计划,促进供给总量增加和结构调整⑹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

(网上搜)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P55 涵义: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

3、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好似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2、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

○1运费: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至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纯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商业用地: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工业用地: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

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

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居住用地: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

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1、地域分异性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

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意义: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7.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1、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3、土地规模经济:是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

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经济动因: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

2、农机化水平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产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

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0(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注: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

土地规模效益开始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因而为了获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

P118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1、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其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c、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体系:是在土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构成的。

特点:(1)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4)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计划具体P137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1)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3)促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

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

5)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

6)提高土地利用就计划管理手段的科学水平,(采用遥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