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风情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风情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风情作者:杨赛良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那开阔的原野,无尽的松林,奔腾不息的漠河,还有那神奇的白夜和令人兴奋的鱼讯……这些重彩涂抹的故乡的地域风情。

迟子建,她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为读者营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中国北疆。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地域风情;北极村迟子建,这位来自大兴安岭的自然的女儿,带着“北极村”的梦想与童话,带着古老的人间传说和大自然的清新,在中国文坛上行走。

十多年来,她总是很执着和深情地注视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畅饮着“天河之水”,唱着一首温情而略带忧伤的歌,独自行走在北国的原野上。

也正是因为她,我们才能走入中国北疆那人迹罕至,常年被冰雪覆盖着的“北极村”和“白银那”,领略北极村中独特的地域风情。

地域风情是乡土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乡土小说的标志之一,更是迟子建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

地处祖国北疆的“北极村”,“大固其固”是迟子建的诗情和想象的生发之地,也是她生命情怀的栖息之所。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润着作家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关涉着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人生的表达与对世界的理解。

北极村风光在迟子建的笔下,“北极村”成了一个极富灵性与柔情的北国小镇,开阔的原野,无尽的松林,奔腾不息的漠河,还有那神奇的白夜和令人兴奋的鱼讯,这些浩荡阔大的自然景观。

在迟子建女性温柔的目光的注视下,既让人心灵飞跃激荡,又让人心生敬畏,流泪的鱼,有灵性的马,通人气的狗,还有那碧绿的青草和醉人的都柿,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生活场景,在迟子建的充满爱意的心灵的烛照之下,既让人情思缠绵,又使人心趋平和。

我们先来看看那里的房子,北疆的房屋大都是那种木刻楞房屋,整房屋与房屋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每栋房屋都显得很广阔,这种壮阔包容融化了那里的人们,当然也包括迟子建。

迟子建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迟子建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迟子建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迟子建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导语:地域文化会在不经意中决定作家创作中所展现的气质和风貌。

被称为“极地之女”的迟子建,其创作深受北国边地的地域文化影响,迟子建作品中呈现的黑龙江畔的北国边地美景、民风民俗以及民间生活,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在踏入文坛之始,迟子建笔下的“北极村”引起了大众的广泛注意。

一个作家所处的环境对其文学创作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迟子建的创作也深受北国边地的地域文化影响,她的作品最引人眼球之处就在于对于黑龙江畔的北国边地美景、民风民俗以及民间生活的书写。

一、多彩的自然风景迟子建的出生地漠河北极村在中国的最北端,拥有北国特有的自然景色,却更胜一筹,因而迟子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更敏锐更细腻,亲身经历也让她更善于表达自然的美和这种美给人所带来的震撼。

四季分明的东北拥有令人赞叹不已的美丽,但是对于漠河来说,最出众的确是冬之白雪与夏之白夜。

作为“极地之女”,迟子建笔下的这两景最具摄人心魄的魅力。

尽管入冬后家乡冬季的严寒会带来出行的不便,一片茫茫雪原也略显无聊与寡淡,但是迟子建却挚爱着对北国冬天,用饱含深情的笔端,在作品中勾勒出充满诗意的北国雪景。

北极村地处北极圈内,每到夏至便迎来白夜,有时还能欣赏到罕见的北极光。

迟子建的作品中多处可见她对白夜与北极光的书写,并且凭借女作家与生俱来的敏感与细腻,本就绚丽多姿的极地美景,被迟子建描绘的更加动人。

《向着白夜旅行》讲述的就是“我”与幽灵马孔多出发去北极村看白夜的故事,北极村白夜的奇特自然景象赋予了这个故事更加新颖与别致的氛围。

二、多样的民俗风情“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喜悦……”[1]迟子建的创作中,对于地域特色的展现,还表现为对民俗风情的书写。

首先是有形可观的物质民俗。

这一类民俗,其表现形式是多种的,诸如建筑、服饰、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用松木建成的木刻楞房屋,鄂温克族特有的希楞柱,还有火炕、火墙、雪橇、陀螺、酸菜缸、枪、马灯等等,多种具有北国风情的物品常在她的作品中亮相。

论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以《白雪乌鸦》为例

论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以《白雪乌鸦》为例

109审美与文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创作的作家里,迟子建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纳入某一文学创作潮流中的作家之一,没有耀眼光环的“干扰”也使得她能清醒且自由地保持独立的创作内容和写作技巧。

本篇就以迟子建20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为研究对象,从宏大历史叙事的叙述模式、零聚焦的创作视角以及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探析迟子建长篇小说的文学叙事方式。

一、地域性的历史叙事相较于“文学记忆载体”这一强调个群记忆内容的概括,记忆的场域问题则指向具有认同意味和时空属性的阐释层面。

很明显,记忆有其展演的场域,根据文化记忆理论的相关论述,博物馆,广场等都是能激起回忆的场所。

回到文学上来理解所谓记忆的场域,我们不妨将其扩大到能够标识创作主体身份认同的地方性中,“地方”在此承担着储存和唤起个人和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责任,也承受着记忆的刻画和重构[1]。

举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鲁迅的未庄、毕飞宇的王家庄、萧红的呼兰河小城、迟子建的“北极村”故乡都具有这样的文学功用和创作价值。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就是这样一部以哈尔滨为文学发生现场,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以及历史记忆共同融合成的作品。

因此,“哈尔滨”对于迟子建来说不单是具有生活居所功用的一个城市,它还具有迟子建解构历史事件、建立文学文本的叙事根基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通常意义上,“文学历史”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历史”,但是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与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过去的窗口,透过“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跨时空地了解我们早已远去的岁月沉浮。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以上世纪初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哈尔滨鼠疫”为故事蓝本进行创作,她曾明确表示在筹备写作《白雪乌鸦》时,把能搜集到的1901年哈尔滨大鼠疫的悉数收归囊中,黑龙江省图书馆所存的思维胶片《远东报》,几乎被逐页翻过[2]。

基于这样的材料积累,迟子建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事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追随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叙事模式,把握历史规律、寻求历史本质,也没有架空宏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个体言说,更没有拘泥于在某一特定的“纪念场所”记录个人记忆和经验。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摘要在当代文坛的女作家中,迟子建是非常独特的,当大多数女作家在书写都市生活的路上跋涉时,迟予建却执意地选择了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东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淳厚民风及悠久人文哺育、吸引者迟子建,让她拿出全部的创作热情用心去书写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爱恋,我们可以感受到迟子建经过黑土地滋养的黑土地情结在不断扩张、不断丰厚、不断提升,它显然已凝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很有潜质的艺术之声贯穿于她的整个创作之中,我们不仅在作品中清晰看到了作家洋溢的激情,看到了作家收放自如的纯熟的情感演练技巧,更看到了作家对生命的体悟逐渐向生命本原的靠近。

迟子建的小说中描写的北国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东北特有的奇风异俗,使用的东j幻亨言都使她的创作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她用温情的笔触刻画了东北人美好而复杂的性格,浓郁的地域风情拓宽了她小说的审美意蕴,从而使其小说形成了一种鲜明独特的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美学特质。

迟子建小说中存在的浓厚地域文化色彩为其作品增加了美感和个性,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性艺术视觉。

本文试从迟子建小说中地域特色的展现以及地域特色对其作品审美特点的影响两大方面解读迟子建小说中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

关键词:地域风情;黑土地情结;东北民俗;文本意蕴AbstractAmongstwomenwritersincomemparyliterarycircle,ladyChizijianisveryunusualWhenmostwomenwritersare0nthewaytowriteabouturbanlife.1adyChizijJanchoosestobuildherartisticworldinthebackgroundofthenortheast.LadyChizijianisattractedbythewritesaboutherdeep10veforherhomelandpeculiarnatureandcustomsoft}lenortheast.sheWithherheart.Wecallfeelheraffectiontoblacksoilincreasingconstantly.Asiscleart11atithasbecomeaartisticsoundthatpassesthroughhercreation.Wecannotonlyseethewriter’sfife,Whatisdescribedinherfiction,suchaspassionandskill,butalsoseeherfeelingforthecreation触loflocalfeatures.Shescenery,idomsandcustomsofthenortheast,makeherbroadherfiction’portraysthefinecharactersofnortheastpeople.thelocalanloronsfeelingsI姆toexplainthesappreciationofbeautNsothatthefictionformaparticularbeaut弘Nowherfictioninthisarticle.greatlocalfcaturesinofthenortheastKeywords:localalnoronsfeelings;passionofblacksoil;customsmeaningsofwork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析迟子建散文的独特风格——以《北方的盐》为例

浅析迟子建散文的独特风格——以《北方的盐》为例

浅析迟子建散文的独特风格——以《北方的盐》为例杨红霞;辛海苗【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迟子建开始活跃于文坛。

30年来。

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充满“诗的意蕴”的语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使其散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迟子建散文集《北方的盐》为例,从作品的言语表现风格入手,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在叙事写景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分析其散文呈现出的朴素自然、柔美细腻和含蓄温情的独特风格。

%During the early 1980s of last century, Chi Zijian started to be active in the literary arena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novels and prose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Implication of poetry in his language and ric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content give her prose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harm. With her collection of essays, Salts of Northern China as an example, starting with speech style presenting in her works and combining the functions of various rhetorical means in narratives, scenery de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of sentiments,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unique style of her prose--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 delicacy and softness, implicature and warmth.【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迟子建散文;言语表现风格;修辞手法;作品风格【作者】杨红霞;辛海苗【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迟子建,我国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用富有“诗的意蕴”的语言,写下了一部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和一篇篇极富朴素自然之美的散文,为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舒畅的气息,让人们沉浸在她所塑造的北极村童话之中,久久不能释怀。

浅析乡土视域下的城市小说——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浅析乡土视域下的城市小说——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第39卷第4期2019年7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9No.4Jul.2019浅析乡土视域下的城市小说——以迟子建小说为例李悟茵,刘涛(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迟子建将对乡土的热爱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因而她的小说一直带有浓重的乡土情怀。

近些年,迟子建的创作视野由边地乡村逐渐转向城市,她将自己对自然、乡村的热爱也融进了城市的书写中。

迟子建的大部分城市小说都有着乡村视角:一方面展现了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激烈碰撞,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等问题,另一方面展现了乡土小说和城市小说共有的人文情怀追求。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视域;城市小说;城市文明;乡土自然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9)04-0018-04收稿日期:2019-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报纸副刊与现代作家佚文发掘整理研究”(15BZW155)。

作者简介:李悟茵(1995-),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刘涛(1971-),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19.04.085上世纪80年代,迟子建通过描写北国故乡风土人物的作品逐渐走进文学大众的视野,《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一系列充满着浓厚地域特色的作品相继呈现。

近些年,迟子建的创作视野由乡村转向城市,《起舞》《晚安玫瑰》《黄鸡白酒》《盲人报摊》等一系列城市小说,体现了迟子建从对故乡风土人情的书写逐渐转向对城市和城市人的冷静体察。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小说和乡土小说的互文表达成为把握两者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城市视域下看乡村和在乡土视域下看城市,为当代作家的城乡立场选择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迟子建秉承和穿越了同为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创作,并指向另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其小说创作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凸显出作家别具一格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

一、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视角——童年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它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是具有头等重要确实是事实。

”[1]追溯上个世纪中国小说史,采用童年视角作为展开叙述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

从鲁迅《孔乙己》开始下承废名的《桃园》皆是优秀之作。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采用儿童或少年视角叙事更是不绝如缕,何立伟《白色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而“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更是以一个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婴儿的眼光为叙事视角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风景》,更加透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动、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2]可以说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为小说艺术的成功注入了活力。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延续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论文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论文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汉语言文学本科黄蕊摘要:迟子建小说以展示和呈现东北原始、神秘、丰厚、雄浑、壮阔、苍劲和悲凉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而著称。

她用灵动、绚烂的笔墨来描摹自然,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情爱,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

迟子建的小说描摹自然的语言是独特的,色彩缤纷地描写景物,灵动鲜活地描写动物,以回归人性的写作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作品处处充满着生机;迟子建小说抒写情爱的语言也是独到的,她细致入微地描写细节,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用温婉细腻的语言述说着人间的真爱,作品时时洋溢着温情。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语言绪论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这20年中,迟的作品蕴涵着执着的乡村自然气息,从她那些乡村主题的创作看,更富有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

她那对人性的关怀,对民众的关注以及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

有研究者对迟子建的小说思想、意境和感情色彩等等进行了探析,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对子建的故乡和自然有种依恋,并通过人性的语言来描述,且她的小说还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温情的意境,要摒弃现代文明物质生活的杂质,表达一种对自然原始的向往。

她相信, 人类的温情是苦难人生中的亮色, 写作中营造的温情犹如寒夜尺头的晨曦, 温情的力量同时也是批判的力量。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是具有灵性的大自然,是被赋予了性格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对自然的人化包含着浓厚的精神内涵,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安憩的家园。

她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总之,迟子建的小说带来的是一种温馨而又朴质的感觉,这正是她创作的主题意境决定的。

几许年来,读者对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研究是较为零少的,主要是对其小说意境的探析。

本文研究的是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具体的指出其小说对自然事物的语言、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语言探析。

朝向故乡的深情书写——论迟子建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朝向故乡的深情书写——论迟子建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和人生 的思考 , 与我 的故 乡 , 我 的 童年 , 与 与我 所 热 爱 的 大
蝴蝶时 , 这样写道 :蝴蝶翅膀阔大, “ 颜色妖娆, 飞起来飘飘 忽忽、 风情万种的 , 比摇曳的流星还要炫 目。当蝴蝶落在花
朵上时 , 就像 还没 有把旌 旗展开 的旗 手 一样 , 它 四翅 竖立 在 背部 , 种静 穆之 美 ; 当它 在 阳光 中展 开 羽 翼 , 风 起 有一 而 临 舞时, 它俨 然就 是 一 个 盛 装 的 新 娘 , 见人 爱 。 ( 昆 虫 的 人 ”《 天 网》 大 自然 的 静 谧 、 蝶 的美 丽 温 柔 , 她描 绘 得 力 透 ) 蝴 被
浓郁 的 田园风 光与 山野 气息 。迟子 建描 写了故 乡美丽 的庭 院 , 季时满 山满 坡盛开 着 的达紫 香花 , 季时 山上 的植物 春 夏 与野 果子 , 季时 森林 中的树 叶与 蘑菇 , 季时 的雪 花 与啄 秋 冬 木 鸟 , 里行 间充 满了 美 好 、 馨 与 快 乐 。在《 的 世 界下 字 温 我 雪 了》 , 都 是她 对故 乡美 景 的描 述 : 蜿 蜒起 伏的 山 中 通篇 那
故 乡及大 自然烙 上 了 北国特 有 的 印痕 , 些 都是 迟子 这 建式 的 。在 《 中国北极 的 天象 》 , 写到 了 北极 村 的 “ 中 她 白
烙 上了作 家 自己的情感 , 得情 意隽永 , 切温暖 。 更显 亲 迟子 建的散 文还有 对风物 民俗 的描 写 。风物 并 非一 般 的景物 , 指赋 有风土 人情 内涵 和具 有民俗 特征 的景 物 , 而是 如 能代 表各地 水土 、 候 、 气 季节 的 自然 风 光和 因历 史 、 化 文
Hale Waihona Puke 方, 同时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与 自然的互依共存中 ,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

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引言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6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吕天竹【摘 要】迟子建在其20多年的丰厚创作中,多变的题材中,始终贯穿着对美丽富饶雄奇的东北“北极村”“白银那”特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以及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东北独有的风俗文化勾勒的主线,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表达出她对人性的关怀,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富有对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

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她的创作态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

【关键词】迟子建;地域文化;黑土民俗;特色迟子建的作品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故乡地域气息,在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创造出了一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迟子建式”的美学品格,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她始终面对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热衷描绘在自然景观上,在其表现的作品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基点,迟子建在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提到:“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观察日记”,翻开迟子建的作品,白夜、极光等东北和北极村独有的事物映入眼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一双眼睛”,世界的丰富融入进了她的眼睛,她的心又是那样的热爱和眷恋着家乡。

在她的笔下又是那样的动人,将大自然的美景汇入她的作品中,将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与作品的表达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由于东北地区是中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有着独特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少数民族例如鄂温克、鄂伦春等都在这里生息,历史上面著名的“闯关东”,俄罗斯和日本在不同时期的侵略,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东北地区交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原因,也使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而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势必会反映到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当中。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对东北民风民俗的描写,例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民间禁忌信仰等,在《秧歌》中,描写了正月十五看秧歌、看冰灯等民俗活动;在《逝川》中,描绘了鱼汛;在《清水洗尘》中又介绍了过春节前的洗尘风俗;在《腊月宰猪》中,描绘了年前人们忙忙碌碌过年的场景,以及齐二嫂的葬礼铺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伪满洲国》中,还不得不提到跳神活动,她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萨满,人们对萨满信任和敬重,并且萨满也确实具有这样的神奇。

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

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

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迟子建乡土散文的审美意蕴迟子建的散文多以地域世俗风情取胜,凝结了深厚的恋土情结。

迟子建的故乡北极村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在它的浸染下,迟子建的笔下流淌出许多古朴、优美、神奇的文字,然而读者津津乐道的多是她的小说,其实她的散文同样是一个充满灵光的世界。

迟子建在其散文中以深挚的语言描绘出了自己熟悉的独特的东北乡风民情,昆虫、吃食、农具、暮色中的炊烟、露天电影、采山的人们……这一切寄寓了作家浓厚的恋土情结,给读者以陌生感和新奇感。

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这也是迟子建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

她的散文很少描写所谓的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多以地域世俗风情取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气息,在这些琐碎平常的世俗生活中,体现了作家崇尚自然、崇尚民间、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蕴藉着厚重的生命价值。

一充满灵性的自然风情美融会了迟子建对大自然感恩般的眷恋,正如苏童所说:“她也许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她也许站在世界的边缘,但她的手从来都是摊开着,喜悦地接受着雨露阳光。

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念之情。

”②确实如此,美丽的大自然唤起了迟子建的心灵感应,她把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不仅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

迟子建对故乡的一切自然风景都情有独钟,北极村奇异的白夜、铺天盖地的大雪、波光荡漾的河水、开满了花朵的土豆地、雪地上飞驰的雪橇、无奇不有的大山等,作家对它们无不充满热爱之情,她说:“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

它们本身就是艺术。

”因此,在迟子建的笔下,四季的轮回转换就像是一位神奇的画师在画一幅不断变换色彩的斑斓的画,“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浅谈迟子建作品地域文化的精神特征

浅谈迟子建作品地域文化的精神特征

浅谈迟子建作品地域文化的精神特征摘要:大兴安岭地域的意识行为具有多么典型的意义,地域文化心理使迟子建的创作能逼真传神地表现出大兴安岭的特色,就人类学意义的文化而言大兴安岭地域文化何尝不是一种大文化。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大兴安岭地域文化鄂温克人读了当代女作家迟子建荣获第七届茅盾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的人,如果不知道她笔下的香格里拉一样的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那么,对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会给予怎样的解读与掌声呢?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就是大兴安岭,迟子建的作品大兴安岭地域文化气息浓郁,她的作品来自于地域文化的灵性和神性以流畅优美的文字流淌出来,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地理位置上就属于大兴安岭的版图,她对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的深情厚义,她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树碑立传,她为自己的小说营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而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迟子建小说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在十余年间,连续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悬念句子文学奖”(2003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两次“冰心散文奖”,这些作品常为文学史家们强调指出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属于“寻根”的“新乡土文学”,可以说她的地域文化共同特质及其深层内蕴的理解是符合大兴安岭地域研究理念与意义的。

迟子建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与大兴安岭的地域性分不开,从而折射出她因自身生命的追求而进行的精神探索。

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独特展现:结构主义神话理论;弗洛伊德无意识结构理论的深层运用;民族学理论的强大推动;民俗学理论的有效支撑;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内蕴关照;生态美学理论;存在主义哲学的隐形显现;反现代性的终极诉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就是迟子建小说生命力的根脉所在。

迟子建的超拔之处就在于她把大兴安岭地区的民风民俗当做支撑小说的灵魂,以平实朴素的写作姿态,采纳大兴安岭之灵气,秉持人性精神的回望。

她的作品里源自于地域性的人文精神一直在她的血脉深处激荡着,从而折射出她因自身生命的追求而形成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色。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说,它以东北鄂温克族的文明变迁为线索,将民族生活的特点、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文明进化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融合,谱写着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触,全方位地呈现着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变迁历程。

瑰丽的山川风貌与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表达着作者对故乡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探索迟子建小说中的个性表达,感受充满灵性的民族文化以及彰显文明多样性的理性思考。

[关 键 词] 写作个性;自然敬畏;文明思考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吴雪婷《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最后一位女酋长的自述口吻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书中呈现出鄂温克族人的纯粹与勇敢以及一段民族变迁史,表现出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以厚重的史诗品格和文明进程中的辩证思考令人称道,对鄂温克等民族生存状态和萨满文化的关注更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

一、个性艺术的写作风格作家的作品展现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对于作家而言,地域文化积淀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

迟子建对鄂温克族写作的思路,也是来自独特的地域文化。

作品中的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着畜牧的生产方式。

鄂温克人在山林中牧养和经营的驯鹿是他们的生存来源。

人们要随着驯鹿生存习惯和食物来源决定是否居住,所以随着驯鹿搬迁是常有的事情。

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就谱写了一曲关于鄂温克人的艺术挽歌。

美国乡土小说家赫姆林·加兰说过:“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

”这句话印证着迟子建的创作个人特色。

迟子建出生在我国最北端美丽的北极村,那里多种多样的植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陪伴她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她总是可以感受到自然中生灵的原始气息和本真魅力,得到关于生命最初的理解。

从一朵花的春天发芽到秋天的掉落可以看到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释然。

论迟子建小说中比喻的特点

论迟子建小说中比喻的特点

论迟子建小说中比喻的特点迟子建小说中的比喻是非常有个性的。

在小说中我们常常被她出人意料却又恰到好处、鲜明形象的比喻所折服。

她把抽象的事物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把陌生的感觉变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标签:迟子建;小说;比喻的特点一、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迟子建笔下神奇的自然风物烘托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使其成为有别与其他的地方。

她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漠河,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使得迟子建的作品充满了北国风情。

她在作品中经常描写东北的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茫茫的雪原、奔流不息的漠河、冬季发出鱼汛的黑龙江,以及无边广阔的森林、神奇的白夜、空旷宁静的村落、高大的木刻楞房子和丰沃的菜园,这也使得其小说语言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洋溢着北方的地域色彩。

“她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对地方风俗的着力描写,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黑龙江流域附近生活的人民捕鱼不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了一种仪式,例如在《逝川》中人们捕泪鱼,先把泪鱼捕上来,然后再放回水中,据说泪鱼是吉利的象征。

鱼是迟子建生活中最熟悉的一部分,在鱼汛来临之际守夜、捕鱼和主人公嚼生鱼片的场面经常出现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在迟子建选择的喻体中出现得最频繁的就数鱼了。

如:(1)有一个年轻的来人瞅准了一个拾脚下烟蒂抽的人,悄悄地拉了他的手走到一旁,将一张钞票塞入他的袖筒。

这人只觉得那粘乎乎的钞票像条名贵的鱼一样轻轻咬了自己一口,喜得直咽唾沫。

(《岸上的美奴》)(2)白石文讲课干脆利落,站在讲台上通常是直溜溜的,衣着洁净,不苟言笑,似冷水中匀称端庄而珍稀的一条细鳞鱼。

(《岸上的美奴》)(3)美奴就像咬了鱼钩的鱼一样挣扎着浮出水面,这才明白换了另一番天地。

(《岸上的美奴》)(4)她的泪珠像鱼苗一样柔软的游到手上。

(《岸上的美奴》)在新时期作家中,迟子建是少有的能与所描写的自然对象融为一体的小说家。

她常以质朴的语言去书写东北优美的自然景观,带我们领略异域另一番自然之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灾难视域中的人性书写--以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为中心

灾难视域中的人性书写--以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为中心
( 二) 不落俗套的写作手法 不同于记叙历史的宏大叙事,迟子建不着力于去描写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倾心于那些淹 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小角色,通过对小人物在鼠疫中的种种遭遇和背后所体现的深刻含义予以解读,从而 展现作品的温情力量。 对于具有救世主类型意义的英雄人物的描写,迟子建也将他们置于与小人物同 等的地位,不做任何夸大的拔高,仿佛置身于一种上帝视角,从容不迫地观察着发生于人世间的故事,始 终以一种温暖的爱意来进行描述,闪动着柔和之光。 “ 作者用充满温情的话语来诠释人生的苦难,把灾 难中的中国人不屈不挠、对温暖和生存永恒的渴望呈现了出来,展现了迟子建式温情的艺术风格,也体 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冶 [2] 按照傅家甸鼠疫发生之前、鼠疫爆发之时、鼠疫好转结束之后这样的时间顺 序依次展开,对鼠疫中形形色色的故事,通过交错在其中的几十个人物群像进行描绘刻画,一点点地铺 陈叙述,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灾难下的众生相。 ( 三) 深刻的现实意义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灾难便一直如影随形,人类一直与之进行着搏斗,即使在科技发达的 21 世纪, 人类仍然无可避免地遭受各种灾难的打击,要与灾难进行抗争。 “ 新冠疫情冶 从 2020 年初一直蔓延至 今,当下发生的种种都像是放电影一般在《 白雪乌鸦》 中一幕幕呈现着,这与作品在非典影响下的作家 创作背景密不可分,而非典症状与新冠肺炎症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这正体现了文学与现实生活 的关系:“ 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冶 [3]16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法有意识地消解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 痛与苦难,更多地在作品中塑造出众多的典型化人物,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升华,表 现出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灾难本身而在于人性的展现,从而发挥文学的人文关怀作用,让处于灾难中的人 们心内有光、脚底有力。 也许会有人说,在灾难面前,文学无用,唯医者至上。 但是常言道医者仁心,而 文学的作用不正在于仁心吗? 伴随着五四时期“ 人的觉醒冶,人的个体生命价值也进一步地得到了肯 定,不再是人命如草芥、如蝼蚁,因此人们对有温度的文学作品的期望与寄托被进一步地放大。 正是因 为这种文学作品的诞生,让人们在残酷的灾难中获得了精神慰藉,警醒着人们之间的爱与责任,对生命 充满着怜悯之情。 因而《白雪乌鸦》 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同样发生着疫情的当下, 其对世人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作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在其20多年的丰厚创作中,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浓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以来,迟子建已经发表400多万字的作品,并获得多项大奖,但我们仍然很难把她归入某个文学流派或者创作群体。

她似乎总是那么执着和深情的注视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畅饮着天河之水,唱着一首温情而略带忧伤的歌,独自走在北国的原野。

一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首先表现在其作品所热衷描绘的自然景观上,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基点。

迟子建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它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地理位置独特,这里素以极昼、北极光闻名于世,而且有长达八个月的漫长冬季和长时间不解冻的厚厚冻土。

而迟子建在谈其创作经历时又曾说过其在大兴安岭师专读书期间“……悄悄鼓励自己尝试写作,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观察日记” ,可以说,对家乡自然景观事物的描写一方面是因为家乡的神奇壮美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本人的自我训练。

这方水土对她的浸润,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灵魂深处。

翻开迟子建的作品,雪原、林海、白夜、极光、木刻楞房、黑龙江、雪爬犁、冰灯、大马哈鱼、黑熊、鱼讯等东北和北极村独有的事物和景观扑面而来,正是这些事物和自然景观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

当然,迟子建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并不是靠简单的列举和堆积这些事物和景观。

蒋子丹曾这样说过“一个作家若有幸从上苍那里,领取了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他的世界将一定是阔大的丰富的,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一双眼睛”。

[2]正是由于她有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和一颗对家乡深深热爱和眷恋的心,才使她笔下的北极村世界如此动人美丽,让人印象深刻。

二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典故等)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一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又往往和该地区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可以说是地域文化之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吕天竹
【摘 要】迟子建在其20多年的丰厚创作中,多变的题材中,始终贯穿着对美丽富饶雄奇的东北“北极村”“白银那”特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以及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东北独有的风俗文化勾勒的主线,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表达出她对人性的关怀,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富有对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

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她的创作态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

【关键词】迟子建;地域文化;黑土民俗;特色
迟子建的作品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故乡地域气息,在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创造出了一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迟子建式”的美学品格,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她始终面对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热衷描绘在自然景观上,在其表现的作品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基点,迟子建在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提到:“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观察日记”,翻开迟子建的作品,白夜、极光等东北和北极村独有的事物映入眼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一双眼睛”,世界的丰富融入进了她的眼睛,她的心又是那样的热爱和眷恋着家乡。

在她的笔下又是那样的动人,将大自然的美景汇入她的作品中,将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与作品的表达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由于东北地区是中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有着独特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少数民族例如鄂温克、鄂伦春等都在这里生息,历史上面著名的“闯关东”,俄罗斯和日本在不同时期的侵略,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东北地区交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原因,也使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而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势必会反映到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当中。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对东北民风民俗的描写,例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民间禁忌信仰等,在《秧歌》中,描写了正月十五看秧歌、看冰灯等民俗活动;在《逝川》中,描绘了鱼汛;在《清水洗尘》中又介绍了过春节前的洗尘风俗;在《腊月宰猪》中,描绘了年前人们忙忙碌碌过年的场景,以及齐二嫂的葬礼铺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伪满洲国》中,还不得不提到跳神活动,她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萨满,人们对萨满信任和敬重,并且萨满也确实具有这样的神奇。

她通过一个个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

其次就是在迟子建的语言上,同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迟子建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
具有很多特点,例如可以对细节方便进行细致的描述,对语言的修辞能力,以及可以做到现代与古典的结合,例如在《秧歌》《旧时代的磨房》等文章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点与张爱玲的语言非常的相似,至少在作品的整体格调和语言风格上,有时难以让人辨认出来,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大固其固”“白银那”“黑瞎子”“大楂子粥”“木刻楞房”等少数民族对某些事物的特有的称呼,都体现在了迟子建的作品当中。

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古典文学色彩。

这些语言的描写也使得迟子建的作品有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格调。

并且迟子建小说的比喻,往往喻体也是东北地区所特有的事物,比如在《秧歌》中,把有雪的灯盏路比作雪屋子;《逝川》里又把健壮的渔妇们比作黑桦树等;在迟子建小说中俯首皆是。

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活动。

迟子建的小说,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作品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成为了迟子建小说成功的根源,迷人的语言,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融入文字中,将朴素的生活场景和地方特色浸入文章,构成小说的乡土文化,他的语言变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表达的确实乡土精神。

语言的魅力将地域文化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受到人们的广泛阅读传颂,就像顾城所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迟子建就通过自己的眼睛,将地域性这一特色写进文章,让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中国地域的博大精深,这似乎也正证明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参考文献:[1]迟子建.伪满洲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M ].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3]张洪德.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J].当代文坛,1996,(03).[4]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论迟子建的人性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作者简介:吕天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