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及名师点评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从而懂得珍惜粮食,感恩农民。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和农民的辛勤劳动认识不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接触到农民和农业产品,但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
2.难点: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良好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农作物种子、图片等教学道具。
3.教学场地和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田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提问:“你们知道农业的重要性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农业生产的过程,如播种、施肥、收割等。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农业生产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
引导学生讨论:农民为什么要辛勤劳动?农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农业和农民劳动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7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1课时(教案)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2.道德修养: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体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责任意识:树立珍惜劳动产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的意识,养成不浪费食物,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图片的学习,了解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
(重点)2.通过情景体验来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难点)3.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一、聊一日三餐,引出课题1.谈话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在街头巷尾遇到亲戚朋友,我们都会问候一声:“您吃饭没?”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一日三餐”说起。
回忆一下,你昨天都吃了些什么?预设1:我早点吃的是包子,还喝了豆浆,中午和下午都吃了米饭,还吃了一些蔬菜和肉。
预设2:昨天的晚饭,我们家吃的是我最爱的红烧肉和土豆丝,我一口气吃了两碗饭。
饭后妈妈还给大家准备了草莓。
2.追问引出话题在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大家都提到了米饭,想了解“饭”的前世今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白白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让我们走下餐桌到田间地头去看看吧!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1.活动一:观看动画童谣“大米哪里来”(课件播放动画童谣“大米哪里来”)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
大米饭哪里来喷香的米饭哪里来?白白的大米煮出来。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金黄的稻子碾出来。
金黄的稻子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提问:读了这首童谣,又看了动画,你们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了吗?预设:稻子碾出来的。
过渡:那稻子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开这个谜。
2.活动二:自主探究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1)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借助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梳理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想想:小小一粒米是怎样来的?(2)填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反思3篇
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反思(篇一)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
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餐桌上有什么?它们从哪来?而是教师巧妙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开课引入“老师想知道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它们从哪来?”“谁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
儿童的品德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
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你知道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是从哪儿来的?”“除了吃的离不开农业,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产品也来自农业?”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品德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走进超市、农贸市场,分组搜集蔬菜、粮食、禽蛋、肉类、水果等农产品,搜集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包装袋,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农产品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一课时。
本堂课的主旨是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基本概念,以及食品的源头和获取途径,并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感恩之心,珍惜食物,避免浪费。
下面是本堂课的一份教案。
【知识要点】1. 食物的定义与特征2. 食品的分类3. 食品的获取途径4. 食物的珍惜【教学目标】1. 掌握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了解食品的分类和获取途径;3. 培养学生珍惜食物、避免浪费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食品的分类和获取途径2. 培养珍惜食物、避免浪费的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珍惜食物、避免浪费的意识【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谈一谈食物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食物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的作用,并向学生介绍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Step 2:提出课题1. 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内容,并引入本课的主题,即食品的分类和获取途径。
Step 3:教材分析1. 让学生打开课本,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获取食品的分类和获取途径等相关知识。
Step 4:教学讲解1. 讲解食品的分类和获取途径:(1) 按营养成分分类:蛋白质类、脂肪类、碳水化合物类等;(2) 按来源分类:动物食品、植物食品、食品添加剂等;(3) 获取途径:自然产出、人工制造、市场购买等。
2. 给学生展示食品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食品及其分类和获取途径。
3. 提醒学生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不要购买不合格食品或走私食品。
Step 5:案例讨论1. 在课堂上讨论一些饮食习惯不好的现象,例如暴饮暴食、挑食、偏食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
2. 结合学生的案例,引导他们珍惜食物,避免浪费,从而健康饮食。
Step 6:总结1. 和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珍惜食物、避免浪费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农业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调查家里的粮食消耗情况,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在实验操作区,提前布置好实验台,并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安全地进行实验活动。
-在教室墙壁或黑板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关键词,创造一个视觉上的学习氛围。
-准备好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确保能够顺畅地播放视频和展示PPT等教学资源。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我们的衣食之源》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相关内容。
-准备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练习册,以便于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复习时使用。
2.辅助材料:
-准备与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农田、农作物、农民工作的场景等,以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农业的实际情景。
10.学生日常生活与农业
-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农业知识:珍惜粮食、支持环保型农业产品、关注农业发展等。
-学生的责任:作为公民,应关注农业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农业基本概念、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过程、农业与衣食的关系、农民劳动的辛勤、珍惜粮食与尊重农民劳动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尊重农民劳动:认识到农民劳动的辛勤和价值,给予农民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第7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导语】我们的生命离不开“衣食住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到“食”的重要性,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物的来源、保护粮食资源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材分析】本单元重点关注人们衣食问题,突出食品的重要性及其保护粮食资源的必要性。
该课时教材内部分四步走展开讲解,包括常见食物示意图、产生粮食的过程、保护粮食资源要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课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衣食,使学生对衣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衣食住行”的重要性;2. 能够分辨常见食物;3. 了解粮食产生的过程;4. 了解保护粮食资源的要点;5.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感知和认识食物;2. 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3. 通过角色扮演、小游戏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的情感;2. 培养学生尊重粮食资源的态度;3.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衣食住行”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保护粮食资源的要点。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什么是食物?你们喜欢吃什么食物?”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热身(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看常见食物示意图,并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食物名称。
3. 讲解(15分钟):(1)生产粮食的过程。
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粮食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从耕地、播种、收割到加工粮食的流程。
(2)保护粮食资源的要点。
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保护粮食资源的必要性及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粮食资源的珍贵性,提高学生知识保护意识。
4. 实践(20分钟):(1)小游戏。
老师利用“蔬果大拼图”等游戏,让学生识别和分类常见蔬菜和水果,培养学生感知和认识食物的能力。
(2)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小组,模拟生产粮食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粮食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的主题。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粮食和农作物的来源,懂得珍惜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农作物和粮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辛勤劳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对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概念也处于模糊状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粮食和农作物的来源,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珍惜农民辛勤劳动成果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粮食和农作物的来源,懂得珍惜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2.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教材内容。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
3.准备小组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农民辛勤劳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粮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粮食和农作物的来源,呈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粮食珍惜和环境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道德品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粮食的重要性和节约粮食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因此,本课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重要性,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粮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的重要性,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的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重要性,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3.案例分析:展示一些浪费粮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节约粮食的方法。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节约粮食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1.农业的重要性2.粮食的来之不易3.节约粮食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思考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时《我们的衣食之源》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时《我们的衣食之源》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7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从而懂得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劳动,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农业劳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
学生对于节约粮食的道理都知道,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以做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他们的节约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
2.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故事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如农作物模型、劳动工具等。
3.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农民伯伯是如何种植粮食的吗?粮食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粮食生长过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故事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节约粮食。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种农作物,模拟农业生产过程。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及名师点评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及名师点评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以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2.学生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活动一:寻找大米的由来老师:同学们,这是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你们猜一猜,那些小黑粒是什么?(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图片)学生:它们是稻谷。
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我参观博物馆时看到过这幅图片。
老师:稻谷本来是金黄色的,而文物图片所示的小颗粒却是黑色的。
这是为什么?(出示成熟后的稻谷图片)学生:稻谷经过碳化后变成了黑色。
老师:这位同学的知识很丰富!你判断得对。
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那些小黑粒就是碳化的稻种。
这说明什么呢?学生:说明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
学生:说明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请你们推断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什么?学生:最有可能是米饭。
老师:推断正确!看到香喷喷的米饭,你们脑海里会有哪些问题呢?学生:我们爱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学生:水稻是谁种植的?学生:水稻是怎么种植的?老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水稻种植和生产的过程。
(出示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碾米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顺序打乱。
)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将这些图片排列顺序,帮助我们破解大米的身世之谜。
你这样排序的理由是什么?(回答略)老师:其他人又是怎么排序的?也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略)老师:现在请大家看视频,再看看自己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
(播放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视频)老师:看了视频,请说一说大米是怎么来的。
学生:先要选择优良的种子,再把种子播到土里育秧,等秧苗长成后,农民再把它们移栽到水田里。
学生:为了让水稻健康成长,农民还要灌溉、除草、喷药、排水。
学生:农民还要给水稻施肥。
学生:水稻成熟后,农民要顶着烈日收割和脱粒。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7《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学会珍惜粮食和资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农业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的辛勤劳动。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节约资源的意识。
3.让学生学会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重要性2.农民的辛勤劳动3.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引发学生的共鸣。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种植、收割等,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种植和收割的模拟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3.准备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农业的重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知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农业的认识和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粮食,还有哪些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怎么样珍惜和节约这些资源?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和资源。
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学校四班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理解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敬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同学关注农业劳动者的意识,增加同学的劳动意识,树立珍惜劳动成果和敬重劳动者的态度。
学习策略:通过情景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参与度,培育同学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
2、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珍惜劳动成果和敬重劳动者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挂念同学理解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培育同学珍惜劳动成果和敬重劳动者的态度。
课前预备:1、老师预备相关图片、工具和材料。
2、整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
3、猜测同学可能消灭的问题,预备解答方案。
学情背景:同学已经学习过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对农业有肯定的了解。
同学的年龄特点:古怪心强,学习爱好较高,但留意力简洁分散,较为贪玩。
教材分析:1、本课程是道德与法治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叙述了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和付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敬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教材内容贴近同学生活,与同学接触面广,简洁引发同学的爱好和留意。
3、教材内容涉及肯定的农业学问和生产技能,需要通过情景体验和讲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说:“大家好,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我们的衣食之源的内容。
首先,我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吃过水稻呢?”同学回答:“有/没有。
”老师说:“真好,那你们知道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同学回答:“不知道/知道一些。
”老师说:“那么今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引起同学爱好,让同学对本课内容产生肯定的认知和了解。
二、学问点讲解(15分钟)老师说:“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节约粮食、珍惜劳动者的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查找关于农业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
1.观看学生浪费粮食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思考:这个孩子的做法正确吗?2.学生交流。
3.师小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呢?今天,我们便要学习我们的衣食之源之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揭示课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二、新知探究。
1.师播放“白白的大米”视频及图片。
生认真观察。
师:视频和图片中是什么粮食?生:大米。
师:对,是大米。
大米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
当你吃着米饭的时侯,可曾想过,这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的?2.看一看:继续播放大米生产过程视频。
3.说一说:大米哪里来。
4.师讲解大米的生产过程。
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1)农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
(育秧)(2)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种田人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
(插秧)(3)为了让水稻能苗壮成长,种田人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田间管理)(4)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
种田人顶着烈日,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后就成了稻谷。
(收割)(5)农民们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大米。
(碾米)5.请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1)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选择一种农作物,在小组内交流它的种植过程。
(2)每组派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2.懂得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寻找大米的由来
师:同学们,这是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请你们猜一猜, 那些小黑粒是什么?(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图片)
生:它们是稻谷。
师:你为什么说是稻谷?
生:我参观博物馆时看到过这幅图片。
师:稻谷本来是金黄色的,而文物图片所示的小颗粒却是黑色的。
这是为什么?(出示成熟后的稻谷图片。
)
生:稻谷经过碳化后变成了黑色。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很丰富!你判断得对。
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那些小黑粒就是碳化的稻种。
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
生:说明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请你们推断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什么?
生:最有可能是米饭。
师:推断正确!给你点个赞!看到香喷喷的米饭,你们脑海里会闪现哪些问题呢?
生:我们爱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
生:水稻是谁种植的?
生:水稻是怎么种植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水稻种植和生产的过程。
(出示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碾米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顺序打乱。
)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排一排这些图片的顺序,帮我们破解大米的身世之谜。
你这样排序
的理由是什么?(回答略)
师:其他人又是怎么排序的?也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略)
师:现在请大家看视频,再看看自己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
(播放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视频)
师:看了视频,请说一说大米是怎么来的。
生:先要选择优良的种子,再把种子播到土里育秧,等秧苗长成后,农民再把它们移栽到水田里。
生:为了让水稻健康成长,农民还要灌溉、除草、喷药、排水。
生:农民还要给水稻施肥。
生:水稻成熟后,农民要顶着烈日收割和脱粒。
生:最后经过碾米,白花花的大米就出来了。
师小结:从一粒种子变成白白的大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在我国一些地区,水稻在春天播种,夏天收割。
农民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劳作,他们还要顶着烈日收割和晾晒。
师:小小的一粒米来得容易吗?
生:每粒米都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结果。
师:小小的一粒米,凝结着农民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
(板书:来之不易)
活动二体验耕种的过程
师:都说农民辛苦,他们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呢?就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一起来插秧。
师:为了体验得真实,请同学们先看一看插秧的动作要领。
(观看插秧视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同学们左手拿苗,右手插秧,低着头,弯着腰,双腿半蹲,重复动作,持续3分钟,并播放音乐。
)
师:刚才的体验,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太累了!
生:腰酸背痛。
师:短短的3分钟,大家已经感觉很累了。
你们想一想,从播种到收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农民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适时出示农民劳作的图片)
生:风吹、雨淋、日晒生:蚊虫叮咬等。
师:你们能克服这些困难吗?(大多数同学纷纷摇头)
师:他们不是一朝一夕地耕种,而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劳作。
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
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每当看到餐桌上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应该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汗水就没有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活动三珍惜劳动果实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首唐诗《悯农》吗?(课件出示《悯农》,师生一齐诵读。
师:每一粒大米也好,每一棵蔬菜也好,正如诗中所言,它们都是从一滴滴的汗水中来的,从一次次的劳动中来的。
(播放珍惜粮食的宣传片)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一粒大米的诞生历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饭桌上的食物?
(板书:珍惜)
生:我们应当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生:我们还要珍惜饭桌上的各种蔬菜,因为它们都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
(板书:劳动成果)
师小结:每粒大米都饱含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
我们应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每一滴汗水。
我们一起吟诵《朱子家训》的古训,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师生齐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教学反思
如何拉近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是本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课首先利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引入话题,并适时穿插我国农耕文化教育,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教学主题。
在“排一排”环节,教师先是允许学生“试错”,再通过视频“纠错”,打破他们固有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体验环节,教师设计了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还结合古诗文诵读,适时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感谢农民辛勤劳动”“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节约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真正走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教学,估计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