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文分析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_1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 文化 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 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 情感吧。 《南安军》、《别云间》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 咏喇叭》
新知讲解
主旨思想: 作者写自己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 家乡时的思想感受,表达了自己 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心愿。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新知讲解
读懂诗意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新知讲解
赏析诗歌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 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 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 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 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 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 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 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 累优美的句子并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评课稿1. 引言《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外阅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诵读古代优秀诗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该篇材料进行评课,从目标、内容、教学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
2. 目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韵律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3. 内容3.1 课文概述《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篇由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收录的课外古诗词材料。
课文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开篇,引出对古诗词的欣赏和朗读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了古诗词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当代文学的联系,通过一系列古诗词的选段,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和力量。
3.2 选文分析本文选取了唐代、宋代、元代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为教学材料。
选材涵盖了咏物、咏史、抒怀等多种题材,通过这些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与思考方式。
3.3 语言风格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古诗词选段在语言风格上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风貌,如:•唐代古诗词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为特点,如杜甫的《登高》;•宋代古诗词注重细腻描绘、韵味盎然,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元代古诗词则更加幽默诙谐、富有戏剧性,如关汉卿的《木兰辞》。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在不同时代的风貌与创作风格。
4. 教学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准确性;•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4.2 教学重点•对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准确的朗读和演绎;•分析古诗词的内容、语言风格和意境;•发现古诗词与当代文学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4.3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朗读: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互动;•情景表演: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情景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自己的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诗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与本节课相关的古诗词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引导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
5.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诗词,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1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诗歌背诵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4 梁甫行 曹植
名句赏析
整体欣赏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赏析: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 人想到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 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敝,村落萧 索的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课文古诗词诵读
1 庭中有奇树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整体赏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赏析:一个“盈”字,却暗示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 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 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了一 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 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 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 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 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 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 愁。 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一、整首默写 《庭中有奇树》
___庭__中__有__奇__树___,__绿__叶__发__华__滋____。__攀__条__折__其__荣____,__将__以__遗__所__思____。 ___馨__香__盈__怀__袖___,__路__远__莫__致__之____。___此__物__何__足__贵___? ___但__感__别__经__时___。 二、理解默写 1. 诗中写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寄托 了她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攀__条__折__其__荣____,___将__以__遗__所__思____。 2. “__此__物__何__足__贵____,___但__感__别__经__时____。”表达了主人公无可奈何、自 我宽慰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五首古诗词,分别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2.难点:对诗词意象、情感的深入把握,以及对诗词审美价值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美。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词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字词解释及译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
讲授新课
诗歌大意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 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 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 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 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 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 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 树后庭花》。
讲授新课
诗歌主旨
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 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国家 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讲授新课
诗歌大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 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 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 蛙声。夜已过半,(诗人) 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 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 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讲授新课
诗歌主旨
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 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 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 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 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 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 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讲授新课
诗歌大意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 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 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 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 为他(汉文帝)问的并不是天下 百姓,而是鬼神。
讲授新课
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首咏叹贾 生故事的短诗,其着 眼点,不在个人的穷 通得失,而在于指出 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 重视人才,使其在政 治上发挥作用。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 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 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 拦。
讲授新课
诗歌主旨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 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 山间行路的感受,说明一 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 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 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讲授新课
约客 ——赵师秀
《课外古诗词诵读》1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写自测
理解默写: 《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 境的诗句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
•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
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 。
四、浣溪沙 纳兰性德 文本背诵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名句理解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赏析: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 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 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名句理解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这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 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 的思考。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 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 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
默写自测
默写自测
理解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 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 把酒问姮娥 :
被白发 , 欺人奈何 ?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
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让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 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 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文本背诵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 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 雨无所谓晴了。
默写自测
理解默写: 1.《定风波》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 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2.《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 脚步, 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理解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 是: 古今多少事 , 渔唱起三更 。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诗句是: 二十余年如一梦 , 此身虽在堪惊 。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文本背诵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名句理解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 树,让清光洒满人间。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 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 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