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技术

合集下载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共性技术:产业发展支撑点

共性技术:产业发展支撑点
维普资讯
共 性 技术 :产 业 发 展 支 撑 点
本 刊编 辑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国务院2 9日发布了 《 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O6 22 年) 以 2O — 0 0 》( 下简称 《 纲要》 , ) 今后 1 年 . 5 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 , 重点跨越 , 支撑发展 . 引 领未来。其中, 支撑发展 ”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
纺织行业是大行业 .在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从原材料 能源、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到先进加工技术的研发实施 , 再到标准体系、 贸易模式 、 物流系统的完善与健全 . 天地广
阔 ,大有可 为 。
业组织和企业携起手来 ,共同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多层次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 体, 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以整合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突破 . 减少技术研发风险
和不确定性 . 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 , 纺织业界 已经行动起来了, 中国纺织工 业协会与各级政府 行业中介和企业一起 , 正在加强行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包括筹建新型 行业创新服务 中心 . 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建设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 , 为中小企业提供 共性技术服务 :引导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纲要》指出了确定优先主题的4 条原则 . 中两条关乎共 其
性技术 , 一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 提高产业 的核心竞争九 二是有利于解决重
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共性技术是指能在一个产业或某几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技术提升起到至关
重要作 用 的技 术 集合 , 要包括 技术 方法 生产 工 艺 、 料 和技 术规 范及 标准 。 性技 术有 主 材 共

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科技政策中的地位与问题_1

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科技政策中的地位与问题_1

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科技政策中的地位与问题内容摘要: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是以更合理的组织形式更有效地利用政府资金,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共性技术的研究、扩散和应用。

我国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由来已久,但共性技术研究的评价标准、组织方式和激励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已不能满足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迫切需要改革现有共性技术政策。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

政府管理模式、科技发展水平和财政资金等约束既是改革的动力,也是需要全力克服的障碍。

关键词:共性技术组织政策我国共性技术政策出台并不算晚,至少在1983年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就已经成为一项政策目标。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后,政府投入共性技术研究是否减少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但由于我国没有对共性技术研究中的政府投入进行专门统计,因而缺少有力的数据支持。

但从国际经验中我们看到,政府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不只是一个投入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以更合理的组织形式更有效地利用政府资金,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共性技术的研究、扩散和应用。

一、我国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的现状和问题现状第一,共性技术研究得到了中央政府相关科技计划的支持。

共性技术被作为政府资助对象在我国科技政策中由来已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计划都明确支持共性技术研究。

有分析认为,“八五”科技攻关成果项目的177个项目中,有44个项目可归结为共性技术(汤世国等:科研机构企业化转之后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第8页。

)。

事实上,政府支持的共性技术研究分散在各类科技计划之中,不仅往往与不同性质的研发项目相混杂,而且采取与之相同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政策,即统统由政府全额拨款、政府或科学家确定研究项目和技术领域、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等。

第二,行业性科研机构是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共性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

1999年以前,原国家经贸委下的10个国家局直属的242个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

项目涉及的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技术难点和创新点,技术路线(初稿)时间:2006-12-11 来源:作者:(一)行业共性技术分析、关键技术、公益技术分析项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大多数属于行业共性技术和公益技术的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市水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着我国城市水业改革的方向。

主要相关政策涉及市场开放、投融资体制改革、水价改革、企业改制与产权转让、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监管、再生水以及技术政策等方面。

这为下一步支撑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的基础。

饮用水安全方面的研究正逐渐由浅入深、从单一技术研究到成套集成化、从常规处理到深度处理、从解决一般化共性问题到针对特殊典型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因地制宜的经济低耗高效处理技术。

本项目在饮用水源修复方面,发展了国外一些扬水筒曝气技术或活性区抑藻技术,通过增加溶解氧等措施抑制水库缺氧环境,控制藻类和磷、铁锰等。

在典型污染水质处理技术方面,发展了一些化学预氧化技术,强化给水处理;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上,分别采用高效混凝剂、新型混凝剂投加控制技术、气浮、强化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安全氯化消毒等技术,并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化研究。

特别是针对南方地区的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水质和北方地区的河流水质开展了综合技术集成化研究工作。

对于藻类去除、藻毒素控制与去除等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

在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果,形成一批先进有效、比较成熟的单项技术,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为高效低耗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城市污水、污泥高效低耗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提供条件、新成果与新手段。

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核心,结合城市雨污水管理与工程设施建设、城市蓝线规划与绿线规划的制订和实施,重点开展城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水量水质优化调配技术、水体水质改善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重建与修复技术、雨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景观与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与野生动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综合集成,结合地区差别、城市规模、环境特征,选择一批城市。

共性关键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各种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其发展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精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七方面。(一)精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机械部分要求具有更新颖的结构、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还要求精度更高、刚度更大、动态性能更好、热变形小、磨损小等。特别是关键部件,如导轨、滚珠丝杠、轴承、传动部件等的材料、精度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控制精度影响极大。(二)检测传感技术 检测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它将所测得的各种参量如位移、位置、速度、加速度、力、温度、酸度和其他形式的信号等转换为统一规格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并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决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形式和动作幅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传感装置能快速、精确、可靠地获取信息,而且价格低廉。目前,人们正在探索新的传感机理,开发各种传感功能的敏感材料,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靠性、抗干扰等技术;信息型、智能型传感器的研究;新型传感器,如模糊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模式识别用传感器等的研究;传感器结构、制造工艺的开发研究等。(三)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它们大都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的,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器,总线式工业控制机,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等)进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尚需研究开发的课题有:提高硬件制造工艺,保证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信号处理速度;研究汉字输入! 输出装置;人" 机接口装置信息处理的智能化;软盘机、可编程控制器的标准化等。(四)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线性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古典控制技术发展较早,且已日臻成熟。现代控制技术主要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参变量、非线性、高精度、高效能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最优控制、最佳滤波、系统识别、自适应控制等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五)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的要求进行运动,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执行机构主要包括电磁铁、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液压电动机、液压缸、气缸等。(六)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成一体。中央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必须经过接口设备的转换才能变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动作。而由外部输入的检测信号也只有先通过接口设备才能为中央控制器所识别。(七)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系统分成若干功能的子系统,对于每个子系统的技术方案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于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的方案。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技术综合体,利用系统总体技术将各种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优化。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一、共性技术的内涵二、共性技术的评判标准三、共性技术的应用优势四、对共性技术的投入与绩效五、共性技术的前景与挑战共性技术是指适用于多个领域或多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是促进不同领域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

共性技术的内涵包括技术的广度、应用的广泛性、可复制性、创新潜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评判共性技术的标准如下:一、技术成熟度高,包括技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二、技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和产业,有推广和普及的前景;三、技术保密性和专利侵权等方面的风险小;四、技术创新潜力强,有发展和升级的可能性;五、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可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共性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多个产业提供通用支持和平台基础设施,具有制造成本低廉、高效、灵活多样的特点。

共性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的交叉融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共性技术的投入需要考虑长期性,应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同时注重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等合作模式。

共性技术的绩效评价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注重透明度和可复制性,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共性技术的前景看好,但也面临着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服务流程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应用和推广,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监管体制的建设。

以下为共性技术的5个案例:一、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是典型的共性技术,将电力输送和分配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处理,革新了电力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

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降低传输损耗和成本,促进电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多个产业和领域的共性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各种行业和领域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人机交互、机器人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马名杰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

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

)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

)。

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

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 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Industrial research>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

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网站论坛。

)。

共性技术的概念由于共性技术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本报告将从各国给定的定义和各国政策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共性技术的概念。

此外,为了能给出一个较准确全面的定义,还要分析共性技术的特征。

(一)不同国家给出的定义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

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从研发阶段出发的定义。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Tassey给出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概念。

Tassey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降低大量的技术风险。

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始于基础研究成果,止于实验室原型。

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

工装夹具设计机械加工技术卓越制造中心2011年3月课程大纲一工装夹具概述二工件的定位三工件的夹紧四工装夹具的设计方法工装夹具是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工件某工序的加工要求,必须使工件在机床上相对刀具的切削或成形运动处于准确的相对位置,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把工件固定保持在准确定位的位置上。

工装夹具设计须要掌握:1)工件定位基本原理;2)基本定位元件对工件的定位;3)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4)夹紧力及夹紧装置设计的一般原则;5)常用的夹紧机构。

1.工装夹具概述1.1几个定义Ø定位:使工件在机床上相对刀具占有正确的位置的过程。

Ø夹紧:克服切削过程中工件受外力的作用保持工件的准确位置的过程。

Ø装夹:定位和夹紧两个过程的综合。

Ø机床夹具:完成工件装夹的工艺装备称为机床夹具。

1.2机床夹具的分类(按通用化程度可分为两大类)1.2.1通用夹具:此类夹具具有通用性,只需调整或更换少量零件就可用于装夹不同的工件。

如三爪、四爪卡盘、顶尖、平口钳等。

通用夹具的结构复杂,适用用于大批量生产,也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夹具。

1.工装夹具概述1.2.2专用夹具:专门为某工件的某工序设计和制造的专用夹具,其结构简单、紧凑、操作迅速方便,设计和制造的周期较长,批量少,成本较高。

当产品变更时,因无法使用而报废,因此专用夹具适用于产品固定的成批或大量生产中。

1.3夹具的作用和组成1.3.1夹具的作用1)可以缩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2)易于保证加工精度的稳定3)可扩大机床的使用范围4)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1.工装夹具概述1.3.2夹具的组成1)定位元件: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

2)夹紧装置:这是用于夹紧工件的装置,在加工时使工件在夹具中保持既定位置。

3)对刀元件:这种元件用于确定夹具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4)夹具体:这是用于联接夹具各元件及装置,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件。

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

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

第 ’ 期 ! "##$ 年 % 月 &
中国科技论坛

’・
共性技术研发应注意三个层次 顾淑林(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教授 )
共性技术的第一个层次是机器设备和其它“ 投入品” 技术。创新经济学家罗森伯格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指 出, 生产机器设备的装备行业是一个经济的“ 创新中心” , 它用物化在生产设备中的新技术装备国民经济的各 行各业。 装备行业的主力是机械工业和信息技术工业, 在信息技术工业有人认为最紧要的是软件。 扩大了的 装备工业还应该包括能源和材料工业。 机器设备开发的一个特点是“ 用户特殊性” 。 就是说, 机器设备的制造 者一定要清楚它的用户的具体要求, 在机器设备中很好地体现用户需求的技术经济参数, 这样的装备行业才 是能干的有效率的创新中心。计划经济重视资本品技术, 但是计划的过程偏重上面的指令, 生产者与用户的 信息交流很弱, 不利于针对用户需求改进技术。市场机制有利于机器设备的生产者和用户间的快速互动, 但 是对具有风险和一定程度公共物品性质的装备技术, 又有激励不足的弱点。 共性技术的第二个层次是基础元件、 部件等共性的“ 核心” 技术能力。例如, 在办公设备领域, 成像技术、 精细光学、 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是复印机、 激光打印机、 数码相机和扫描仪这些终端产品共同的技术基础。 这些代表核心能力的基础元件、 部件和基础工艺技术, 开始的时候往往是为某个终端产品开发的, 逐渐地成 熟并标准化, 积淀成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部分, 有些变成在市场上出售的技术或工程服务, 为更多的企业所 用。"# 世纪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降低了技术知识的编码和传输成本, 基础元件、 部件和软件工业加快与母体 企业分离。例如在硅谷, 高度专业化的元器件公司、 设计公司、 加工工程公司形成的网络, 构成了整个地区的 共性技术基础。在强大的共性技术基础支持下, 创新不再需要从头做起, 变得更灵活快捷、 更专门化。 共性技术的第三个层次是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 世纪是工程科学大发展的世纪。一方面技术进 步对工程科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工程科学发展提供技术实践的原始材料, 一方面, 工程科学为技术知 识的发展提供试验方法和进行理论概括的工具,这是一个技术进步愈益得到科学的支持从而科学与技术相 得益彰的过程。美国的创新经济学家例如纳尔逊认为, 美国创新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强大的工程科学能力, "# 世纪的机电工程、 化学工程、 半导体与计算机工程, 是美国的工业在这些领域称雄的科学后盾。科学与工业 的互动需要双方之间有对话的基础。发达国家的企业三成至四成属于 “ 基础研究” 和“ 应用研究” 研发活动, 不仅是商业开发的需要, 也是为了 “ 听懂” 和“ 用上” 公共性质的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成果。基础元件、 部件、 工 艺等核心技术能力, 是科学与工程知识融进创新过程并整理创新经验的结晶; 现在, 单凭经验的积累已经远 远不足以形成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了。 以上共性技术的几个层次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表明,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二三百年以来已经积累了内涵 丰富结构复杂的技术能力, 使我们在追赶中不得不面对巨大知识与能力壁垒。机器、 设备和核心元器件是发 达国家积累起来的丰厚共性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而受专利保护的专有知识和工程科学基础是这个技术能 力的内容和依据,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过去往往注重硬件形态的样机而忽略用来指导、 整理样机技术的 工程技术知识, 反映了我们还基本上停留在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研讨共性技术政策, 一定不要放松发展共性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上共性技术的层次和它们的演变还表明,共性技术的发展离不 开来自生产与创新需求的推动。共性技术是在解决某类产品的某些具体问题中积累和形成的。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的研究以适应国家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研究动态及评价国外学者多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方式,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标准是产学研各方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和扩散的能力。

如国外学者Elias(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动机是共享知识,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好的跨组织模式来确保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

因此,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对其组织模式的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国内学者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研究探讨产学研合作方式。

如孙福全等按照研发组织的持久性从弱到强,总结了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四种类型:项目组织、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

马名杰认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并提出政府支持共性技术可分为四大类:专项计划,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

薛捷,张振刚等提出了我国应鼓励发展“官产学研”合作组织来开发产业共性技术,要注重发挥企业在共性技术平台中的主体作用。

关韶峰,田新民,康力等提出要多层次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并提出了若干种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机构的模式。

吴桂生,李纪珍从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两个层次构建了我国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并给出了5种供给形式:政府牵头直接组织攻关,已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基地,大学或非营利机构,企业自主组成联合体,单个企业。

从行政生态理论角度看,行政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也就是说,特定的组织模式要依赖于特定的组织环境而存在,这可形象的称之为组织模式的适应性创新。

共性技术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

同是转制院所,共性技术研究差别悬殊——一批院所长呼吁:分类管理,盘活共性技术自1999年260多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以来,共性技术就一直是转制院所纠结的一块“心病”,转制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因其原本的各行业科研“国家队”身份,对此纠结之心尤甚。

院所的共性技术“心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可贵责任感。

其主要内涵是:转制之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都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作为本行业科研“国家队”,可以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转制之后,院所作为企业,不仅都有各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经营指标,实现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其本质上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同处竞争对手地位。

这样,原来由他们担负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就会出现主体缺位,结果势必导致共性技术被削弱。

这种担忧究竟有没有成为事实?转制10年多来共性技术究竟有没有被削弱?大多数院所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对此问题的回答,转制之初是“有”,转制三五年后是“否”。

但记者近日采访部分转制院所发现,后转制时期的共性技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情况更复杂。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末,260多个中央级转制院所实现总收入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达到1502亿元;实现利润142亿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缴税金88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

可见,“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是近年来转制院所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一派兴旺的大背景下,共性技术状况却因产业门类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

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例。

“转制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国家和行业的贡献”,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介绍,由煤科总院和中煤国际于2008年4月实施战略重组而成立的中煤科工集团,承担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并未因转制而有所削弱,所不同的,“只是申报课题的渠道变了”——原来是等国家直接下发,现在是通过市场竞争。

他用三个“最”、三个“越”来概括中煤科工“十五”、“十一五”期间共性技术研发状况——得到的国家项目最多,到位的经费最多,出的成果最多;而且收到的效益越好,给国家做的贡献越大,对行业科技进步起的作用越显著。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16
新型显示基板玻璃
17
5G通信手机射频芯片
18
5G通信高端滤波器
19
量子通讯光电雪崩二极管
20
量子通讯调相器
21
量子通讯激光器
22
量子随机数噪声源
23
智能可穿戴产品操作系统
24
米波共形阵列
25
大阵列天线高机动技术
26
有源无源一体化技术
27
太赫兹源器件
28
太赫兹探测技术
29
太赫兹调制解调技术
30
太赫兹光谱探测技术
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
73
高速、高功率密度、大功率电机设计制造技术
74
轮毂电机及其驱动系统技术
75
混动自动变速箱技术
76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77
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六、高性能材料
78
高性能钢铁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
79
有色金属材料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
80
特种轴承钢
81
高强不锈钢
82
刀刃具钢
83
高精密冶炼设备
84
高精密处理设备
85
高精密成形设备
86
高精密检测设备
87
汽车空调、压缩机用高弹性钢
89
大型破碎设备用抗冲击、耐磨钢
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
序号
技术/产品
一、人工智能领域
1
CMOS图像传感器
2
生物传感器
3
量子传感器
4
加速度传感器
5
姿态传感器
6
激光雷达
7
指纹识别
8
人脸识别
9
声纹识别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屮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屮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 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屮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马名杰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

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

)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

)。

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 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

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Industrialresearch〉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网站论坛。

)。

ﻫ共性技术的概念由于共性技术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本报告将从各国给定的定义和各国政策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共性技术的概念.此外,为了能给出一个较准确全面的定义,还要分析共性技术的特征。

ﻫﻫ(一)不同国家给出的定义ﻫ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ﻫ 1.从研发阶段出发的定义.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Tassey给出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概念.Tassey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降低大量的技术风险。

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始于基础研究成果,止于实验室原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为保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P10)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分区命名与编码
➢ 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和编码技术是对水
生态功能分区的结果进行命名和编码规则制定。根据一、 二级分区的各级特征的差异、特征类型指标所判别的该特 征类型的种别确定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的方法 。重点流域一级、二级分区结果编码采用流域类型编码、 流域代码和各级分区代码组成的方式。
➢ 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在重点流域分区指标筛选、分区结果
校验、水生态特征数据对比分析等应用中。使用各种统计 学的方法,可以对原始观测和采样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评 价和分析,帮助用户筛选和确定分区过程使用的主导因子 ,分析各种因子的权重。
(P9)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分区校验
➢ 分区校验用于检验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的合理性。 ➢ 分区校验主要包括:成果对比分析验证、数据统计验证和
➢ 空间插值:根据已知样本点
插值得到未知点信息。
➢ 插值理论基础:空间位置上
越靠近的点,越可能具有相 似的特征值;而距离越远的 点,其特征值相似的可能性 越小。
➢ 插值方法:克里格插值、样
条插值、趋势面插值、反距 离倒数权重插值。
(P7)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GIS
土壤类型的空间聚类
空间聚类前
(P1)
2.4分区的共性技术——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途径
自上而下的分区途径
一级、二级分区技术途径
➢ 确定流域边界,调查;
➢ 选取流域性指标(例如一级分区选
取气候、降水、地貌等,二级分区 选取DEM、植被、等)并筛选出适 宜的指标作为分区指标;
➢ 分区指标空间化
➢ 将分区指标图叠加,得到初步的分
区结果;
(P4)
2.4分区的共性技术——指标筛选技术
分区分析 ②指标空间异质性分析 ③指标相关性分析
分区指标 校验指标
分区指标筛选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典范对应分析(CCA)、除 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空间自相关 (spatial auto-correlation)、专家判别法(expert identification)。
(P55)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GIS
➢ 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是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技术,
它在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里主要采用了空间数据预处 理、空间数据插值、空间聚类分析、空间叠加操作和地图 制图等功能。
➢ 阐明适合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GIS空间数据处理的一
般方法和流程,对分区过程中空间数据处理的数据要求、 参数选取、操作步骤、结果输出等进行规范化和流程化。
➢ 流域生态景观识别技术主要包括:
流域内的水系特征提取 地貌形态识别 土地利用情况识别 河道形态特征
➢ 流域生态景观与流域内生物分布
有着密切联系,生态景观的格局 影响生物的生境,从而影响生物 的空间分布特征。流域生态景观 特征的识别是水生态功能分区指 标筛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与分 区校验指标的选取密切相关。
➢ 获取指示区域水生
态系统健康和水生 态功能分区关键因 子的重要技术方法
➢ 为生态指标筛选与
指标体系构建奠定 基础。
(P3)
2.4分区的共性技术——流域生态景观辨识技术
水系提取技术流程
填洼处理
水流方向计算
栅格计算
水流累积计算
生成矢量计算
最后矢量图
景观辨识技术
➢ 流域生态景观识别技术用于识别
流域内和水生态相关的地貌景观 特征。
2.4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共性技术
1)水生态特征识别技术; 2)流域生态景观辨识技术; 3)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指标筛选技术; 4)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技术(GIS); 5)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技术(多元统计学); 6)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结果校验技术; 7)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和编码技术; 8)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数据标准化技术; 9)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数据集成技术; 10)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制图技术; 11)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信息集成软件技术;
空间相关分析校验。其中,成果对比分析验证是通过对比 分区成果与其相关原则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数据统计验 证是通过对分区结果中不同区域的相关生物量或者水量等 因素的统计分析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空间相关分析校验 是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来检验分区结果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 异,以此来确定分区结果的合理性。
➢ 分区校验是保障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手
➢ 分区检验、与其他分区比较、合理
性分析、调整边界,获得最终的分 区。
(P2)
2.4分区的共性技术——水生态特征识别技术
调查点分布图
优势种加入二级各区的属性表
各区优势种表示在图上
设计各区的图例
底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流程
特征识别技术
➢ 技术用于水生态系
统中的浮游生物、 底栖生物、鱼类和 大型水生植物分布 特征的识别与提取
➢ GIS技术在水生态分区过程中对建立分区指标体系、分区指
标综合和分区成果输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用 户采用可视化和流程化的方法实现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 区。
(P6)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GIS
数据准备
基于地统计的空间插值流程
数据探查
邻域类型
选择半方差模型
交叉验证
插值结果
空间插值
打开属性表
空间聚类分析
➢ 空间聚类分析: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的空间聚类。
归并为土壤纲
➢ 空间聚类:根据地理综合的
添加新字段:土壤纲 原理,把空间上相邻,属性 相似的众多小区域归并为几 个大区域。
选择土壤纲
空间聚类后
➢ 空间聚类的目的:掌握自然
环境因子空间异质性的宏观 格局,为一级和二级水生态 功能区划分奠定基础。
(P8)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统计学方法
➢ 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中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用
于对水生态功能分区过程中采样和调查形成的大量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揭示分区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程度。
➢ 分区过程中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
析法、典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阐明了各 种方法的数学原理和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