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杜甫《人日两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模拟试题】一、阅读杜甫的这首诗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此时为广德元年(763)十月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 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2. 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阅读《登高》,完成下题。

1. 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

2. 选出不当的一项()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试题答案】一、1.“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已入夜。

“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聚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似无:写出夜已深了。

“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息的鸟儿,已经睡醒,只有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 突出表现了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未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1.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 D附鉴赏材料: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新44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附答案新441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附答案)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古代诗歌杜甫《九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保山高一下期末)

古代诗歌杜甫《九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保山高一下期末)

二、昌宁县中2024 届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测试(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杜甫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 ①762 年至 763 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 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10 页)(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2)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答案】14.C 15.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

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

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

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

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

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解析】14.“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

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

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款款”形容蜻蜓徐缓飞行的样子。

而“深深”则是形容花丛浓密,而非状写蝴蝶之姿。


2.(6分)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

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

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吉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吉林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③孟郊诗则重“游”之一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说法错误,“谈笑无还期”的意思是作者与偶然遇到的老人聊天,竟然忘记了回家。所以不是舍不得让老人回去,而是自己忘了回家,表现的是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热情”之说不当。
B. 王诗最后写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C. 孟诗“日月石上生”一句,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诗人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
D. 孟诗“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景状物特点的能力。
祖咏诗标题《终南望余雪》的含义是望终南山之余雪。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诗的内容简谐,融入了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雪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自然景色。诗中没有通篇写雪,而是以阴岭、霁色烘托余雪及终南山隐逸之灵,是咏雪诗的佳作。
②王维全诗的着眼点在于作者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注重时空交错。在诗歌中,特别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上句中的“处”字,下句中的“时”字,不但将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给空间化,而且也把人看云起时的空间关系给时间化,从而使诗歌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高一必修220190304114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高一必修220190304114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6古诗二首+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6古诗二首+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单元学习导引6古诗二首一、课外阅读( 一)(2018 ·全国Ⅰ卷 ) 阅读下边的诗歌 , 达成后边的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 , 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 , 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 , 枯荣不等嗔天公。

北风又变成春柳 , 条条看即烟濛濛。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喝酒高歌都是诗人调解心头愁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 但意志并未低沉, 气派仍旧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 , 较为常有。

D.本诗前半描绘场景 , 后半感事抒怀 , 描绘与抒怀密切关系 , 脉络清楚。

分析 :B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 颈联中的“穷”其实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 , 处境困难、窘况”。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剖析。

分析 : 第一解说诗句的含意, 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 , 冬季的北风终会过去 , 春季将会到来 , 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 , 柳条看起来仿佛笼盖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感情上看 , 北风吼叫 , 喻指诗人遭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 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 , 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困难 , 但一直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 不甘沦落 , 在频频受挫以后还可以自我鼓励。

答案 : ①意为凛凛的北风终将过去, 暖和的春风拂绿枯柳, 缀满嫩绿的柳条仿佛轻烟笼盖一般摇摆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叹息不遇于时, 但不甘沦落的乐观、自勉之情。

( 二)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 , 达成各题。

六月二十四昼夜分 , 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 , 记江湖之乐 , 诗成而觉 , 忘数字而已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 , 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 , 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 , 红蜻蜓弱不由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 ?团扇家家画放翁。

古代诗歌《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阅读练习及答案(新疆昌吉2022届高三一模)

古代诗歌《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阅读练习及答案(新疆昌吉2022届高三一模)

新疆昌吉州202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鲍防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①看日渐裴回。

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①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

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破题,交代时间及事由,“谢家兄弟”是用典称许范氏兄弟文才不凡。

B. 颔联扣住题目“宴”字,运用互文,以美女唱歌劝饮侧面表达主客的欢愉。

C. 颈联写丝柳婉转,落日徘徊,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宾客即将离去的不舍。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易逝,欢愉难再,劝勉宾客要常常来东峰亭聚会。

15.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此诗首联写“谢家兄弟看花来”,而后面三联却只字不提“看花”,这样写符合“起承转合”的原则吗?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14. C 15.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宴饮诗,而非写景状物诗,重心不在“看花”上,而在宴饮,诗歌正是围绕宴饮的时间、事由、现场的欢愉以及对宾客的留恋和人生慨叹的抒发;②诗人写范氏兄弟“看花来”,并非表达他们真的是来看花的,如此说,一则只是写范氏兄弟前来聚会宴饮的雅致的托词,二则也写出范氏兄弟情趣高雅的风范。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落日徘徊”错。

徘徊的不是落日,而是玉山,也即酒醉的主人与宾客。

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

此诗首联交代了聚会游玩的时间是“人日”;人物是范氏兄弟,也即题目中的“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

“谢家兄弟”是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此处用典称许范氏兄弟。

还交代了事由,即“看花”。

当然,此处“看花”并非真的只是看花,不过是友人聚会的风雅说法,也体现出范氏兄弟的高雅情趣,与“谢家”典故相得益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E项,这首诗的主题是“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人日寄杜二拾遗 阅读附答案

人日寄杜二拾遗 阅读附答案

人日寄杜二拾遗阅读附答案人日寄杜二拾遗①高适②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③。

垄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堕南北人![注]①人日,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七。

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②高适(约704年一1765年),早年长期沉沦下僚,四处漂泊;五十三岁之后方得重用。

③风尘:宦途,官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人日题诗寄草堂”,首句即点题,“遥怜”的‰冷”即同情怜惜之意,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此句表达出二人身处异地却共有思乡之情。

B.“柳条弄色…‘梅花满枝”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叶萌芽、梅花盛开的美好情景,这种景致,却让诗人“不忍见”‘空断肠”。

C.“身在远藩无所预’’中的“预”是“参与”之意,诗人身在遥远的藩镇,无法参与当地的政事,心中自然百忧千虑,可见诗人复杂的情感。

D.从“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可知诗人与杜甫分隔两地,“空相忆…知何处”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深沉感喟,隐藏着内心的哀痛。

E.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富于表现力。

15.此诗画线的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参考答案:(二)(11分)14.A D(B项,“梅花满枝”没用拟人手法;C项,“无法参与当地的政事”理解有误,应是无法参与朝廷大事;E项,“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赏析有误,非本诗风格。

)(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15.①岁月蹉跎、年华老去的伤感;②辱居高位、无所作为的愧意;③对朋友处境的深挚关切。

(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阅读练习2 人教版 试题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阅读练习2 人教版 试题

高中语文李杜诗五首阅读练习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某某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某某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本诗的思想感情是借对燕子的描绘和与燕子的对话表达出来的,燕子是本诗所借托的物象。

答案:(示例)同意。

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抱负?解析:本题需要注意对“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两句诗意的品味。

答案: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解析:本题共两问,第一问考查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这两问的正确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对全诗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答案:同意。

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牧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由两幅画组成,一幅是“山庄访隐图”,一幅是“江村送别图”。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8-9题。

(7分)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8.自选角度对颔联做些赏析。

(3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
答案:
8.例:这一带有较强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横生,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欢酒又爱赏菊。

上下句字面工整贴切,显得新鲜别致,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3分)
9.(4分)抒发了诗人思亲怀乡,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古诗文阅读】元好问《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元好问《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元好问《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②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

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

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

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

隐居不仕。

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说收到来信,使自己略感宽慰。

B.第二句写清晨揽镜,看到自己胡须花白,感慨华年已逝,复国之志难酬。

C.在明月普照的高楼上畅饮燕市美酒,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吟诵杜甫的诗篇。

D.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景物变化万千,青年男女黛青脂红占尽一时风光。

E.全诗虚实结合,首联实写此时此事,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托物言志。

15.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5分)BE(B项“复国之志难酬”错,诗人并无复国的志向;E项“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错,颈联写的是当今世态,不是追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15.(6分)①“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②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③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人日①两首(其二) 杜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樽前柏叶②休随酒,胜里金花③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注]①人日:旧时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七。

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

②柏叶:古时习俗,将柏叶浸酒,元旦饮用。

③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上的花形金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同庆人日,诗人随习俗和大家谈笑度过初七,开篇“一谈一笑”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琴声如流水一般动听,以此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C.“无忧”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因早春到来尽情欢娱,但其间也流露出人生艰难的感慨。

D.诗中“看”“寒”“弹”“难”押韵,朗朗上口,使诗句富有音乐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5.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的《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