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脑瘫是一种影响儿童运动和姿势的神经发育障碍,常常会给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
康复治疗是脑瘫儿童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并且引导式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和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帮助和效果: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激发脑瘫儿童的学习动机,提高治疗效果。
由于脑瘫儿童的运动和姿势功能受限,他们常常对康复治疗感到厌烦和无趣。
而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创意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音乐、艺术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治疗积极性。
儿童在参与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乐趣,还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促进脑瘫儿童的自主发展和独立能力。
脑瘫儿童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而且治疗过程和周期较长,他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引导式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能力,通过与儿童合作制定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及评估和反馈,引导儿童逐渐成为康复治疗的主体。
在治疗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纠正,提高他们对自身康复的认知和控制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引导式教育模式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满足脑瘫儿童的特殊需求。
脑瘫儿童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引导式教育模式注重根据儿童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有针对性地提供康复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各种康复工具和辅助设备,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进行研究,录入小儿脑瘫儿童64名作为对照,单组内设置23名患者,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时选择引导式教育进行护理配合,护理完成后对所有儿童的社会适应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分析护理效果。
结果:在护理完成后,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力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各项数据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进行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有助于保障儿童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临床研究;治疗分析脑性瘫痪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是自受孕开始直至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儿童在发病时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的情况[1]。
临床研究人员发现,脑瘫的出现与多方面有极为密切的关联,例如高胆红素血症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而这部分病症一旦发生都有可能发展为脑瘫,对于儿童的康复和成长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2]。
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进行研究,录入小儿脑瘫儿童64名作为对照,单组内设置23名患者,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并且按照实验习惯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于2.4-9.1岁之间,平均年龄(6.8±1.4)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于 2.5-9.5岁之间,平均年龄( 6.9±1.8)岁。
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录入Excel表格,患儿资料可进行本次对比性实验(P >0.05)。
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何建乔 王永固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摘要:脑瘫儿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引导式康复教育训练是治疗脑瘫儿童疾病的有效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引导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接着概述了我国引导式康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开展引导式康复教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的方法与技术,并阐述了开展引导式康复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研究现状1引言对全世界来说,脑瘫都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疾病,它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对家庭与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脑瘫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是大量的脑瘫患儿出生:如美国有脑瘫患儿75万,发病率约在2.5‰左右;另外,日本脑瘫儿的发病率约在1.5‰左右,丹麦为2.08‰,挪威是2.34‰;英国为1.8‰—5‰,加拿大每500个婴儿中就有1个受到脑瘫的困扰,而在加拿大则大约有5万名脑瘫患者。
据研究资料表现,目前我国约有77 至175万的脑瘫患儿,0至6岁儿童的脑瘫发病率高达1.8‰—4‰,并且还在以每年4.6万余人的数量在递增。
脑瘫儿发病率高的这个现状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广度重视。
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引导式康复教育训练是治疗脑瘫儿童疾病的有效方法。
该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及家庭康复治疗,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其融合在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深受家长及社会欢迎。
近年来,在我国香港和大陆地区也取得长足发展。
2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上个世界40年代,匈牙利学者András Peto和4名同事对14名障碍儿童进行集体指导式的综合康复手段进行疗育,经过2年的实验发现效果显著,在当初被认为不可能康复的14名障碍儿中,有几人重返社会上了小学。
引导式教育模式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引导式教育模式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脑瘫是造成儿童终生残疾常见因素,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引导式教育是近年来临床新发现的一种治疗儿童脑瘫的方式,并已成为儿童脑瘫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儿童神经康复治疗中。
让功能障碍儿童能主动去学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功能,以克服身体运动功能的障碍。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视觉、听觉、言语、行为及情感等障碍。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很多,以运动康复为主,侧重于患儿功能改善,对患儿心理行为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关注较少,患儿康复后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要求。
引导式教育除针对运动功能康复外,还针对其认知、语言、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等一起进行训练,以全人康复为目标,以适应环境和生活自理为基础,采取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式使患儿各项能力得到同步和全面发展。
此方法被国际公认为治疗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此早期对脑瘫儿童实施引导式教育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引导式教育在脑瘫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取得较好效果。
一、引导式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引导式教育是由匈牙利 Peto 教授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是为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设置的一套教育系统。
它融汇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知识,是一种集体、游戏式的综合性教育措施,集康复治疗与教育于一体,有别于其他康复方法的根本原理是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如节律性意向、音乐和游戏等娱乐形式调动患儿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训练内容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本动作模式、日常生活管理3个方面[1]。
教育的核心人物是引导员,由引导员全面负责计划、协调和引导小组活动。
目前,我国尚无此专业,引导员是由康复治疗师或护士经过短期培训后担任,但经过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近五年的脑瘫患儿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根据我国残疾人联合会制订的脑瘫患儿康复评价表,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引导式教育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标签: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康复治疗脑瘫是指自受孕起至婴儿期间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及发育缺陷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可表现为智力低下、运动障碍、行为异常、肌无力等,不仅造成患儿身心痛苦,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引导式教育是融合神经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门学科特点于一体,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康复教育体系[1-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为能有效治疗脑瘫等疾病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旨在观察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近五年的脑瘫患儿168例,均符合“脑性瘫痪定义与分类国际研讨会”[3]所制定的诊断及分类标准,其中痉挛型122例,手足徐动型25例,混合型21例。
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78例;患儿2.5~9.4岁,平均(5.3±2.6)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患儿对比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均给予对照组患儿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感觉统合、作业疗法等在内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每个项目30min,训练5d为一组。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前人研究表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和有效性,能够促进患儿的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提高。
目前对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
有必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评估,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为优化康复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部分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引导式教育模式的介绍和在康复治疗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旨在评估该模式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以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促进他们的康复进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引导式教育模式的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类似疾病或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康复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脑瘫儿童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方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给患儿的生活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为这些孩子们的康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表明,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康复训练,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持续性。
深入研究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引导式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治疗策略,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治疗水平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引导式教育模式介绍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引导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72例脑瘫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分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言语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评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五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五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引导式教育对于脑瘫儿童语言、认知、社会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传统康复方法作用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引导式教育;脑瘫;康复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简称为小儿脑瘫,指的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以及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1]。
脑瘫将对患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患儿常常表现出智力低下、行为障碍、运动受阻以及肌无力等,不仅给患儿自身带来了一定的痛苦,病情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
目前,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主要应用于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以及康复过程当中,且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探讨分析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当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選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72例脑瘫儿童,72例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定义与分类国际研讨会”执行委员会所拟定的脑瘫标准。
按照患儿家属意愿将7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经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月龄以及脑瘫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而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患者需求的教育方式,旨在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复效果。
对于脑瘫儿童来说,引导式教育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脑瘫患儿通常存在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问题,传统的康复治疗方式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引导式教育模式的介入。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激发脑瘫儿童的主动性。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式通常是医生或治疗师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
而引导式教育模式则更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通过引导和激励他们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提高他们的康复动力和主动性。
这种方式与脑瘫患儿的特点相符,可以激发他们更大的治疗积极性。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培养脑瘫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脑瘫患儿通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长期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教育患儿如何自我监控病情变化,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提高自我照顾能力,降低康复治疗的频率和成本,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增强脑瘫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脑瘫患儿通常会因为自身的障碍而遭受同伴和社会的歧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极大影响。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康复教育,培养患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引导式教育模式的引导,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他们的康复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并为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析脑瘫儿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的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瘫儿童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儿童在此基础上实施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训练三个月后检测两组儿童适应性发育商(DQ)及临床恢复情况并予以评估。
结果根据末次随访记录,观察组儿童康复有效率为80.13%,对照组为52.5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性(P<0.05)。
观察组儿童在应答、认物、肢体协调、走路、平衡等5个方面D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对儿童脑瘫患儿应用引导式康复教育训练法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和提高儿脑瘫儿童的各项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童脑瘫;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5-CR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
患儿多伴随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2]。
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是采用音乐性、节律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及参与意识,以刺激儿童的内在感知觉能力和自主运动,提高身体全面康复的一种训练措施。
本研究对34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措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治疗的脑瘫儿童68例,全部患儿均符合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2006年)[3]。
排除病例:年龄<24个月,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视听障碍、癫痫等。
68例患儿中,有痉挛型29例,低张力型21例,混合型18例。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肉控制受损,导致姿势和运动异常。
脑瘫儿童通常需要长期而复杂的康复治疗,以促进其日常生活技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治疗过程中缺乏个性化等。
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领域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渐被引入到康复治疗中。
目前对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从而为提升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脑瘫是一种由先天性大脑损伤或脑部异常引起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来。
脑瘫儿童常常面临着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等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治疗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引导式教育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康复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式教育模式,脑瘫儿童可以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来促进自身的康复进程。
目前对于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还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分析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优势和实践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治疗效果。
引导式教育在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运用
引导式教育在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的运用摘要:现代医学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更多更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引导式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引导式教育与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是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传统模式的创新应用,大幅提升了患儿康复治疗质量和疗效。
本文对引导式教育的含义,脑瘫患儿开展引导式教育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等进行综合分析,希望能对引导式教育深度融合脑瘫患儿康复治疗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助力脑瘫患儿早日战胜病魔。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教育运用引言:在脑瘫患儿的传统康复治疗模式中,多数的一对一指导康复训练模式已经日趋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理念的实际要求。
引导式教育融入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和训练,是现代先进康复治疗训练的成功探索,它通过家庭,家庭结合康复中心,护理为主的引导式教育,以及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等方式方法,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受到患儿和家庭的普遍欢迎。
1.引导式教育的含义在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把专业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深度融合,属于引导式教育方法。
施教者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种活动,对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行为、性格社交以及智力等方面的培养锻炼,促进脑瘫患儿全面提升行为交际能力,克服各种障碍,逐渐恢复身体能力。
概括来讲就是通过引导式教育,帮助脑瘫患儿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参与各种设定的学习活动。
2.引导式教育理论基础脑瘫患儿由于疾病影响,成长发育期间的大脑和智力发育都已经严重受损,或者一些生存技能还未来得及发挥就呗疾病所掩盖,通过引导式教育,可以再次激发他们头脑之中这些潜在的能量,帮助脑瘫患儿二次建立正常行为,对存在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来说,接受引导式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借助自身感觉和与他人交流,刺激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主动意识,结合神经系统调节、习惯培养、条件反射以及准确引导等,持续优化改进他们的神经系统调节。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一、引导式教育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方法,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式教育模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引导式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它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需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提高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引导式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采用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激发患儿的治疗兴趣,提高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增强治疗的效果。
通过引导式教育模式,治疗师可以针对脑瘫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康复治疗方案,促使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增加他们对治疗的投入和信心。
3. 促进康复治疗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理念和方法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式教育模式,治疗师可以发现和培养患儿的特长和潜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康复治疗的可持续发展。
1. 201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讨会上,有多家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机构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参与度和治疗效果,促进康复治疗的可持续发展。
2. 2018年发表在《康复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采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治疗师积极引导患儿参与康复训练,关注患儿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治疗的实际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根据儿童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方法,它强调个性化、情境化、启发式和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式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孩子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为他们的康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引导式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脑瘫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脑瘫儿童由于受到大脑功能损伤的影响,其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而引导式教育模式注重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得他们在康复治疗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引导式教育模式能够促进脑瘫儿童的全面发展。
脑瘫儿童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常常伴有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发育延迟或障碍,传统的康复治疗往往只注重运动功能的恢复,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而引导式教育模式通过情境化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脑瘫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康复治疗中全面成长。
引导式教育模式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脑瘫儿童常常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进行改善。
引导式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可以训练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使得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
它能够更好地满足脑瘫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机会。
【注:本文章仅供参考】。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种疾病的患儿具有较弱的生活自理能力,衣食住行均需要照顾,增加家庭负担。
近年来对于脑瘫患儿的干预项目开展越来越多,使得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获得保证。
引导式教育法( CE)临床也称为peto,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的康复性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的一个有效方法 [1]。
2015 年 2 月我院开始引入并实施该种教育模式,因此本次重点分析采取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意义。
一、资料来源及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15 年 2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 30 例脑瘫儿,男性 21 例,女性 9 例,年龄2-6 岁,平均( 4.2 ±1.)2岁,脑瘫类型:痉挛性型 10 例,不随意运动型 12 例,共济失调型 4 例,混合型 4 例。
所有的患儿家属均同意该种教育模式,患儿均是由家属陪同全体在医院接受教育和训练。
本次的临床研究方案经过我院院办的一致认同。
2.方法30 例患儿按照年龄、智力、体能不同分成 4 个小组,不同组别每日制定的课程内容以及训练时间均具有差异。
在全面推行引导式教育依赖,脑瘫患儿的康复路程具有新的开始。
儿童的康复由原来单一的训练到主动的兴趣小组。
针对患儿不同的肢体运动障碍情况,在相关协会的指导下,给不同的孩子配置不同的康复器材,比如助行器、梯背架、木箱凳,并根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康复工程师对以上的器械进行改良,使之与患儿密切融合。
梯背架可以帮助患儿进行位置的转移,木箱可以帮助患儿固定姿势。
然后改进硬件环境,不同的课室均有固定的主题,洗手台的高度调整适宜,每一个坐厕旁边均有扶手,对于行动能力比较弱的患儿组,每一个孩子均配备便盆,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方便。
脑瘫患儿特点为运动障碍,因此引导式的教育强调用基本的动作模式去克服肢体的功能障碍。
比如喝水不能伸手拿杯子就配套手札来协助伸手动作,比如如厕一只手抓住梯背架一只手拉下裤子,坐位进餐时,坐的位置保持在凳子的中线的位置,双腿分开,脚放平,腰伸直,一只手握住勺子,一只手抓住主条床保持姿势。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引导式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机制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一、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概念引导式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引导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发挥创造性。
引导式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在引导式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主和创新的学习态度。
1. 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式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
2.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引导式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 倡导启发式教学。
引导式教育模式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引导式教育模式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脑瘫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引导式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融入康复训练中。
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引导式教育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激发患儿的康复训练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通过让患儿参与有趣、具体的康复训练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引发患儿对自己康复的思考,激发其康复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2. 培养患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引导式教育模式下,康复治疗师作为患儿的引导者,通过引导患儿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患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具备更好的面对康复训练的能力。
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
【 图分 类 号】 R 4 【 献标 识 码】 A 中 78 文
【 文章 编 号 】 17 - 8 5 2 1 ) 30 4 -2 6 43 6 (0 0 0 - 2 10
曲 笛 , 王 雪峰
作 者 单 位 :10 2沈 阳 , 宁 中 医药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笛 ) 辽 宁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医 院儿 科 ( 雪 峰 ) 1 03 辽 曲 , 王 作 者 简 介 : 笛 ( 9 2 ) 女 , 宁 中 医药 大学 2 0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gL 毒性 疾 病 、 经 系 统 疾 病 。 曲 18~ , 辽 07 d 病 神
涉及脑 瘫 患 儿 287例 , 不 同年 龄 段 进行 归 类 , 9 按 <
模式 的重建 , 提高 患儿 生命 质量 L 。 2 ]
2 O世 纪 8 O年代 香港 痉挛 协 会 辖下 的各 中心 应
1 的 30例(1 4 ) 1 岁 3 1. , ~3岁 的 66例 ( 37/ , 8 2. ) > 9 6 3岁 的 18 1例 ( 4 9 ) 可见 引 导 式教 育 的 介 入 8 6. 。 A o 年 龄 以 3岁 以上 患儿 为主要 目标 。
育 对患 儿 的早 期 介 入 能有 效 减 少 或 减 轻脑 瘫 症 状 的 发 生 , 介入 的 越 早 , 持 时 间越 长 , 果 越 好 ; 导 式 教 且 坚 效 引 育 是从 整 体 观念 出发 的 全 面康 复 , 治 疗 脑 瘫 患儿 可 起 到显 著 作 用 , 对 值得 推广 应 用 。 【 键 词】 脑 性 瘫 痪 / 复 ; 引导 式 教 育 ; 康 复 训 练 ; 文 献 检 索 ; 综 述 关 康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摘要】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式教育模式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意义。
随后详细分析了引导式教育模式对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影响,实际操作过程,效果评估,优势与局限性,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引导式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将为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模式、影响、实际操作、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发展。
1. 引言1.1 介绍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在胎儿、胎产、婴儿期的大脑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姿势和运动障碍。
脑瘫患儿在身体和智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带来的困扰。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脑瘫儿童重建受损的神经连接,促进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综合治疗方案,脑瘫儿童可以逐步提高自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和生活水平。
早期介入和及时的康复治疗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在婴幼儿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无法低估,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儿的生活品质。
1.2 引导式教育模式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引导式教育模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式教育模式能够激发脑瘫儿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更加专注和主动参与。
这有助于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速度,使得脑瘫儿童更快地恢复功能。
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脑瘫儿童建立正确的康复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主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的研究现状
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教育的研究现状作者:张飞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9年第24期[摘要] 随着近年来人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改变,儿童脑瘫患病人数明显增加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影响患儿身心健康,严重时还可致残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据统计,我国6岁以下脑瘫患儿数量已超过30万,且该数字还有逐渐增长趋势。
脑瘫患儿以语言、心理、行为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未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自理、接受教育和融入社会能力,如何提升脑瘫儿童治疗康复效果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引导式健康教育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方法,该文即对目前引导式健康教育在脑瘫儿童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脑瘫;引导式康复教育;生活自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c)-0193-02[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people's lifestyl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but also can cause disability or even threaten their life safet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under 6 years old has exceeded 300,000, and the number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re main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movement disorders. If they are not treated in time, those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ir self-care,educ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healing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as become a cause of concern in all walks of life. Guided health education is a kind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guid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Guided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Self-care; Health education引导式康复教育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教育家、医学家Peto首次提出该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研究现状
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研究现状摘要: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视觉、听觉、言语、行为及情感等障碍。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很多,以运动康复为主,侧重于患儿功能改善,对患儿心理行为、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关注较少,患儿康复后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要求。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改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
方法收治的74 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7 例。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同时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
结论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对改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有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患儿运动功能良好康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源于我院收治的74 例脑瘫患儿,全体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7 例。
对照组男21 例,女16 例; 年龄3 ~ 9 岁,平均6. 42 岁。
观察组男19例,女18 例; 年龄3 ~ 10 岁,平均7. 12 岁。
2 组均已排除重要脏器组织功能障碍、并发精神病或严重脑瘫,且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综合训练,由专业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患儿病情与分型进行准确评估,拟定治疗、康复计划。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蒙古灸疗、针灸、电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水疗、蒙药熏蒸等。
另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其他康复治疗措施。
观察组同时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即: 引导式教育通过集体课的形式开展,由专业医师按照患儿年龄、病情进行分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式教育训练计划。
由引导员带领患儿每日进行起床、穿衣、如厕、步行、牵拉等日常自理行为的练习,并定时开展手部课、认知课、坐立课及音乐课等, 40 min /次,2次/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式教育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加上关健词
夏建燕1 诸光花1 杨红2 史惟2 施炳培2(通讯作者)
(1.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康复科200240;2.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感知、认知、交流、或伴有行为障碍、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更多的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在医疗技术的抢救下获得生产,但是患儿生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脑瘫发病率不断升高[2]。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脑瘫儿童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引导式教育成为了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一部分,现综述如下。
1 引导式教育简介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活动激发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运动、言语、情感等功能,克服患儿运动过程中的障碍[3]。
这种引导方法能够使脑瘫患儿体能、语言、智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患儿健康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个人的欲望和需求,激发患儿求生本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4]。
2 国内引导式教育的实践
2.1 引导式教育开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导式教育就得到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并且在幼儿园、中学教育中也得到了提升。
随着人们对于脑瘫的不断重视,使得脑瘫患儿功能训练和学习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并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5]。
19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瘫疗育中心首次提出了引导式教育,并将其作为脑瘫患儿康复教育重要部分[6]。
随后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也先后举办引导式教育培训班[7]。
2005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与英国小儿Ingfield Manor School合作,在高级引导员Lesley Canning指导下开展引导式教育疗法工作[8]。
2007年,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在香港耀能协会和复康会的支持下,携手全国30个康复机构开始学习香港引导式教育[9]。
2.2 具体操作方案
2.2.1 评估:评估贯穿康复治疗的始末,引导式教育疗法也不例外。
国内各学者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量表:吴德[8]等应用PDMS-2 及GMFM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
张靖 [10]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患儿进行智力评测。
景玉珍[11]采用ADL及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康复评定。
还有部分学者使用Gesell及PALCI量表进行评测。
2.2.2 引导式教育渗入患儿日常起居,实施过程中孩子从早晨到晚上睡觉一直接受引导式教育影响。
每天的引导日课都有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员根据患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整体认识,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节律性意向言语、工作,来诱导患儿更好地完成作息时间表中相应的活动内容。
1)小组活动形式引导式教育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
可将情况相似的患儿分为一组,或按年龄,或按病情轻重不同分组,10~15名为一组。
2)节律性意向言语节律性意向言语是引导式教育中的一种促进方法,利用语言的内容及节律性,协助儿童计划、发动及协调动作以实践儿童脑中的意向,去实施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3)工作引导式教育要做一系列的作业,其中包括一种或多种运动作业或目标性功能作业。
引导员设定准确的目标,将运动作业分成几部分,使患儿尽量能够完成[3]。
2.3 引导式教育对儿童脑瘫康复的疗效
2007年吴德[8]等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疗法组(观察组)Boobath组(对照组),每组46人。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运动发育指数(PDMS-2)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项)进行综合评定。
临床观察得出引导式教育疗法和Bobath疗法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康复具有同等疗效。
2008年,朱莉[12]在引导式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不同于后天构音障碍的言语矫治方法,对20例脑瘫患儿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结果表明患儿语言康复价值实现最大化。
2012年张靖[10]等报道了引导式教育在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中的应用疗效。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采用引导式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后采用中
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进行智商测定,干预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治疗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O1)。
2009年景玉珍[11]等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评定。
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沟通、社交等综合能力。
3 引导式教育促进脑瘫功能恢复的机理
彼图教授认为,种系发生中人类的正常机能就一直存在,这种机能不会因为脑发育缺陷或脑损伤而消失,仍然潜存着,通过引导式教育可以重新诱发出来,重建正常化动作[6]。
在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引导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学习的主动形式,利用认识感觉交流的方式,对患儿日常生活给予各种课题刺激,通过引导、神经系统调节作用、条件反射及习惯性形成,完善神经系统功能;将无数信息传入大脑,使大脑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利用生理性刺激由不知变为有知,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13]。
引导式教育系统将脑瘫儿童的问题归结为功能失效,是由于儿童本身的机能障碍和长期的性格依赖、被动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自我解难的意欲,不能通过不断的挑战和学习获得各项技能来满足自身需求。
该系统强调给脑瘫儿童康复的同时也要建立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模式和学习环境,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不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自主、自觉、自立的积极性格[14],为将来融入社会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讨论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笔者在文献研究中发现各学者关于引导式教育在实践应用中存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观点现总结如下:1)在评价引导式教育疗效方面,各学者使用的评估工具各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目前没有一种量表被大家所公认,也还没有一种量表能完全反映出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影响了该疗法进一步推广有待于日后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2)引导式教育能够作为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适用范围较广(3岁以上的患儿效果更佳)。
但脑瘫康复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较早介入引导式教育是否有利于脑瘫儿童功能的恢复,马海霞[15]和范篆玲等[16]研究发现患儿年龄越小时介入引导式教育,其发育指数就越高。
3)从文献研究中不难看出,引导式教育介入干预后多以3个月、6个月进行康复评定观察疗效,且疗效与疗程正相关。
[参考文献]
[1]Rosebaump,Paneth N,Leviton A,et al.A report: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April 2006[J].Dev Med Child Neurol Suppl,2007,109:8-11.
[2] 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0.
[3]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6-148.
[4]吴敏,周安艳,李月梅.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训练的功效评价11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7,18(9):5-6.
[5]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7—7499.
[6]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36—337.
[7]吴卫红.脑瘫儿童特殊教育的方式:引导式教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9—260.
[8]吴德,唐久来,许晓燕,张功纯,吕复莉,朱江英,张玲,Lesley Canning.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2007,29(12):835-837.
[9]曹丽敏,余爱如,郑毓君.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教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0-26.
[10]张靖,黄任秀,李红辉,覃洁.引导式教育在学龄前智力低下儿童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19-20.
[11]景玉珍,周青蕊.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践,2009,15(12):1183—1184.
[12]朱莉.引导式教育教学活动中20例脑瘫患儿的言语矫治康复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2):95-96.
[13]李林,刘惠玲.匈牙利国际引导式教育学院的考察报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917-918.
[14]郑毓君.脑瘫儿童成长新里程-引导式教育的理念[A]//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8:144-145.
[15马海霞.影响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因素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6.
[16]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