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在我国文学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步骤:解题:“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 (第1、2节)第二部分:怎么纪念 (第3、4、5节)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 (第6、7节)(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② 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总结请愿教训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梳理情感线索: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二单元必修(五)直面人生——真的猛士课题《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理清文脉,探讨表达效果:抓住“说”与“不说”这个关键,解读鲁迅先生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心境,2.感受猛士精神,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等重要词语的含义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推荐文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热度: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会发言提纲3篇热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热度: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总结3篇热度:小学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_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度:《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店铺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一、导入: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
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
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四、背景简介大沽口事件——导火索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
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
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呐喊》和《彷徨》。
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
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
(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
打在幻灯片上的。
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
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
大家注意一下即可。
(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
(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
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
一八”掺案。
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三、课文分析整体把握全文有七个小节,按作者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请同学回答(123//45//67)。
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
(即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师: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争议在哪里?(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从课文的第三段:“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
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作者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刘百昭率领。
,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
”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
(板书:回忆认识)(二)(过度:回过头来,我们接着看课文的第一、二节。
)即是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交代)什么?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缘起)。
(板书:一、写作的缘起)什么目的和动机?(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lu敌人、唤起民众)分析:先看第一小节大家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答‘遇见程君,。
正告我说:先生还是写一点吧,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除了这两处呢,还有后面”的几个所谓的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面对着并非人间的人间,作者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只能将他最大的哀痛写成文章“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世者的灵前,”所以,这一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作的原因。
(板书:原因)第二小节,提示大家:有两处句子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本段的大意了。
哪两个句子呢?(生答:“我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师:(很好)。
第一处“必要”,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在这样的世界上活着,作者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声讨论回答)(参考陈为的教案)文章一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了写文章纪念的事情。
因为程君的正告(板书:程君的正告)。
鲁迅是因为君的正告诉才想写这篇文章的吗?不是的,鲁迅先生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不仅仅是因为刘和珍喜欢看鲁迅的文章,从她毅然的定《莽原》(板书:订《莽原》也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莽原》是鲁迅编写的进步刊物。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鲁迅等所编写的进步刊物,往往被迫停刊或限制发行。
而刘和珍因“因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了她(什么品格?)敢于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
鲁迅向来重视培养同黑暗社会战斗的青年战士,像刘和珍这样优秀的青年却被无端的杀害了,这怎能不使鲁迅感到悲痛,怎能不引起鲁迅要写一点东西呢?文中两次用到“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就曲折的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悲愤心情,对死去烈士的哀痛(板书:哀痛烈士)2、既然作者鲁迅反复的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确:鲁迅先生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愤怒之极。
段祺瑞政府的反动血腥镇压,使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这边是揭lu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血腥。
“死者已去”,但反动文人也还不放过他们,陈西莹等反动军阀的御用文人发出的“阴险论调”(什么阴险论调?)说革命青年自蹈死地,前去送死。
这种为其主子帮腔的卑劣行径,更是让鲁迅怒火满腔。
这种有形的刀枪和无形的刀箭相加于死者身上,让鲁迅深深的体会到显示社会的极度黑暗和冷酷。
鲁迅要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反动文人快意于他的苦痛。
作为自己这个后死者的一点微薄的祭品,奉献在刘和珍的灵前(品味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鲁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之情写成文章,即本文,使反动派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从而抒发了鲁迅要跟敌人战斗到底的强烈感情。
(过渡:我们接着来看地二节,请位同学上来朗读一下第二节。
注意把握感情)3、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是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同学们来讨论)(明确:“哀痛者”与“幸福者”表面上是矛盾,实则不然。
因为真的猛士痛感于现实生活的黑暗,冷酷,他们为人民的苦难和牺牲哀痛,是“哀痛者”。
同时,由于“真的猛士”对生活意义有真正的认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把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又是幸福者。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之中,又给人暂得的偷生,维持着着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分析:转入悲叹和批判庸人。
这边的庸人是指哪些人?(指哪些苟且偷安的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革命青年的死只能在庸人的心中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些庸人不敢正视黑暗现实,也不愿意跟反动派斗争。
这在客观上帮反动派维持了黑暗的统治,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无尽的延续下去。
鲁迅一再的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就是要趁人们对三一八惨案还没有淡忘的时候写下来,好让大家记住这笔血债,以唤起民众斗争。
(板书:唤起民众)五、小结这一部分,鲁迅从与死者的关系和揭lu非人间的角度交代了写作的一个缘由。
从赞美“真的猛士精神,慨叹用人的易于忘却。
把真的猛士和庸人进行对比,有力的批判庸人哲学。
要牢记这笔血债的角度说明写作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六、作业1、背诵课文的第二小节2、预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把理解不来的句子标出,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七.板书一、写作的目的和动机: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lu敌人、唤起民众刘和珍的事迹:订《莽原》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二、课文分析1、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
(明确:订《莽原》、女师大风潮、3.18死难)分析:第三小节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前战斗事迹的回忆,(如在女师大被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被强拖出校、偏安与宗帽胡同、学校恢复旧观等突出的表现了刘和珍坚持真理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和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在第三节中,作者反复的强调了刘和珍君的外形特征“常常微笑的,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这些外形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始终微笑的人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吗,是暴徒吗?)不是的刘和珍给人的是一种亲切和蔼的善良乐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