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合集下载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二次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辅导:二次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次战后,政治形势的变动,经济的盛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局部地区战争等多种因素,都直接与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活动。

经过战后恢复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尽管有的国家曾受到经济衰退或能源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世界⼀些国家的建筑也很活跃。

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

60年代以后,⽣产的急速发展,⽣活⽔平的迅速提⾼,各种标榜个⼈与个性的社会思潮兴起,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及⼏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去世,各种设计思潮应运⽽⽣。

出现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促使建筑向讲求形式,标新⽴异的⽅向发展。

⼀、”理性主义”充实与提⾼特点:在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法,讲求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活情趣需要,⼒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建筑有关的在形式上、技术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问题统⼀起来考虑,创造出⼀些新的切实可⾏的新经验。

代表作品: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学研究⽣中⼼,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

西⽔桥⼩学与阿姆斯特丹⼉童之家,采⽤“多簇式”设计。

何塞·昆西公⽴学校,⽤多⽅协商、共同研究的⽅法设计出的具有特点的建筑。

1957年西柏林汉莎区的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规划布局⾃由,注意朝向、阳光、通风,房屋位于绿化中,环境宜⼈,住宅类型多样。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特点:在设计⽅法上属于“重理”的⼀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即对结构的合理运⽤和忠实表现)和⾃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

其特点是⽤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

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法与⼿法的实例。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基本特点:
在方法上比较重理 在造型上比之现代 建筑要活泼与多样
2)代表人物:
格罗皮厄斯等
3)代表建筑: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皮博迪公寓 (塞尔特)
Peabody Terrace
2.粗野主义(Brutalism,野性主义)倾向
1)基本特点
追求毛糙的混凝土 沉重的构件 运用粗鲁组合所带来的粗野的艺术效果
1)基本特点
追求钢和玻璃所创造出的纯净透明的建筑形象。
2)代表人物
密斯
3)代表建筑
西格拉姆大厦 克朗楼 法恩斯沃斯住宅
4.典雅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新复古主义)
1)基本特点: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身规 整端庄与庄严感。
2)代表人物:
雅马萨奇 约翰逊
3)代表建筑:
纽约世贸大厦(雅马萨奇)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 先锋派、现代运动、功能主义派、

理性主义派、现代主义派、国际式
现代主义建筑特点 坚决反对复古 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 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设计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2)粗野主义设计倾向 (3)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4)典雅主义倾向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6)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8)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
2)代表人物
阿尔瓦· 阿尔托
3)代表建筑
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 卡雷住宅 沃尔夫斯堡中心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
“典雅主义”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象讲求技术精美
的倾向。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 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 形式上的精美。 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 温,但它毕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至今仍 时有出现。
时代背景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
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要的结构材料, 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 因而有所降低。水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 结构向轻质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 代中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需 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量用于建 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之中。从建 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比战前进步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
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 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各种不 同类型的建筑中去,成为密斯.凡.德.罗的标志, 曾于50-60年代极为流行,因而被称为密斯风格。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诘求技术精 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 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 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 柯布西耶 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 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 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 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 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 任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的倾 向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战后建筑概况
典雅主义—以日 裔美国人雅马萨奇 (山崎实)为代表, 代表作是“911” 事件中被炸毁的纽 约国际贸易中心双 塔; 建筑艺术处理, 底下九层开间加大, 上部采用哥特式连 续尖券,称为70年 代的哥特复兴。
战后建筑概况
粗野主义—一种发展表现主义的现代建筑,强调结构的体 量和材质原本的表达,代表人物:柯布西耶、保罗·鲁道夫 等; 路易·康以理论著作为粗野主义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意大 利设计较注重文化特征和艺术性, 并有强大理论和评论支持其发展。 如布鲁诺·泽维《走向有机建 筑》。
《Domus》杂志中文版创刊封面
战后建筑概况
• 北欧 P.171 瑞典 — 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有机功能主义; 丹麦 — “人情化”与“地域性”,代表建筑: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 荷兰 — 组团与住宅区规划;结构主义,探索“居住单 元”,如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塔式风格
代表:马利纳城大厦
60层,高177m,两座 并列的多瓣圆形公寓。上部 40层为公寓,下部19层为车 库。 双塔旁有一幢10层大 楼,内有办公、游泳池、溜 水场、影院、商店、礼堂等。 故称玛利那城。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汉考克大厦 — SOM事务所
芝加哥 汉考克大厦
战后建筑概况
• 日本 P.172 柯布西耶的影响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晴海公寓 国际主义和民族传统相结合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 的京都文化馆和东京文化纪念馆;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国际 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小体育馆。
京都文化馆
东京文化纪念馆
战后建筑概况
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小体育馆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 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二 战 后 主 要 建 筑 思想

二 战 后 主 要 建 筑 思想

1)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本质直观的模糊 性形象认知 2)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直观、具体、表 象的体认模式 3)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始终伴随着丰富 想象、浓烈情感与高亢心灵状态事物体 认 4)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体现灵感、顿悟 的认知方式 5)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主客交融具有综 合性、独创性的认知模式
图2-10 赋景物以情思 创造弥合理性与精神 的境象表现 安腾忠雄
战后主要建筑流派及其设计思想
1.设计方法上偏情与重理的现代建筑 (1)偏情:情、情感、感情、激情、人 性、经验、冲动,重视形象思维,具有 浪漫主义情调,强调个人表现的,强调 有机性,重视想象力,富于表现力 (2)重理:理、理性、理智,重视抽象 思维,理性主义、现实,具有共性表现, 反映相关于环境、社会、技术、结构等 的形式逻辑,重视现实问题
冷静的混凝 土、弥漫的 清冷的光, 禅意一种宗 教式的清新 朴素感喷薄 欲出。
理解的途径—比对诗文之法
1、基本构型语素——几何及建筑构件等 基本表现元素 2、句 法——形的组织和形体构 成应力的作用 3、造型艺术修辞——建筑造型元素构成 的语境修辞
1、几何形构成与形态组合模式的表现属 性 2、形式美的法则与知觉力场影响形体组 构来表现设计意象的作用 3、形式的生成与情境再现 4、复杂性建筑造型对几何构成表现形式 的突破
线性构图手法的体现
图3-66激情火焰 广州歌剧院设计 蓝天组 作品
巨大“帐篷” 融 塑
一、境象构成结构的表现,经由本质直观, 归纳出境象组构抽象的、规律性的及其基本 的结构关系。如类推、换喻、引拟、讽喻等 手法。 二、境象构成表征性的情感勾连,建立在基 本表现语素及其组构手法之中的情感上的自 觉,包括基本的构成特征、广泛勾连的情致 形象联想等。如隐喻、象征、夸张、叠现等 三、情境再现,混合客观的及显在的情感元 素,重视境象构成之上的情致联想,求得境 象典型性的形象再现,如通感、再现等手法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雷士顿城中心平面
• 美国的建筑发展和建筑设计的不断探索息息相关。 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芝加哥学派, 并为美国的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首先它突出了
功能在建筑中的地位,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
中的应用,为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
一些建筑大师也对美国的现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
响。如赖特、密斯、格罗披乌斯等都在美国大学 任教,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法国的勒·柯布西 耶、芬兰的阿尔托和瑞士的吉迪安等也经常到美 国讲学。70年代以后,美国的建筑思潮已转入到 多元化时期,尤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影响 最大,后又流行折衷主义思潮。
• 3.日本
• 二战后,日本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住房间题,当 时的日本缺房户达420万户。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 日本政府便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30万户,以应 急用。此后的10年间,住宅建设速度不快,直到 1955年才开始了大规律的建设。
柏林爱乐音乐厅
• 意大利的战后重建也是 从住宅建筑入手的,住 宅以多层为主,60年代 以前的住宅以解困为主, 70年代以后,住宅建设 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意大利还是较早发展高 层建筑的国家,在50年 代就已出现了高层建筑, 如1958年建成的皮瑞利 大厦,因其结构体系的 特殊而享有盛名。1957 年建成的罗马小体育馆,
• 盒子结构建筑也是预制装配式结构采用的方法之 一,它是近几十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建筑 形式,也是当今装配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与大板建筑相比更为先进,它是把一个房间连 同设备装修,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 形式完全作好,然后运送到现场一次吊装完毕。
• 2.发展工业化建造体系
• 通过50年代以后十几年的发展,各国将工厂预制构件 和施工现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最理想的施工方式, 从而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建造体系。这些体系从专用到 通用体系发展,使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英国 有轻钢构架CLASP学校建造体系。在美国有SCSD学校建 造体系、Techcrete住宅体系。法国有凯默斯住宅体系。 都是经过多年研究,发展起来的严密的建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 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 在形式上的雷同反抗。
2、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丹下健三 3、代表建筑:珊纳特塞罗市政中心;麻省理工贝克
大楼 。
外国建筑史
山梨县文化会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三) “粗野主义”倾向
1、“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 阵粗鲁的诗意来” 。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 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 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 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 用抽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主张这种倾向的人 并不断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手段上,也不与他人结成 派,只是各显神通地努力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 (四) “典雅主义”的倾向
1、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 构产生规整、端装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使人联 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 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 或“新复古主义”。
2、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 3、代表建筑: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3、代表建筑: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
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 家美术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二战以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以后的建筑思潮

二、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

向。 建筑观:保持建筑的自然本色,混凝土不加粉刷,沉重 的构件交接直截了当、生硬。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史密森夫妇——亨斯顿特学校 保罗·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 詹姆· 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朗香教堂
பைடு நூலகம்

①亨斯顿特学校(1949~1954)


史密森夫妇 粗野主义前夕作品

②公园山公寓(1961) 史密森夫妇
“街道平台”
外形如实反映内部功能
材料直接暴露
③耶鲁大学建筑与艺 术系大楼(1959~1963)


④伦敦国家剧院(1967~1976)
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渥 尔 华 斯 大 厦 ,1911~1913

纽约利华大厦(1952)


美国铝公司大楼 1951~1953

芝加哥内地钢铁公司大楼

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大楼
纽约百事可乐总部大楼,1959
纽约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大楼,1960

伊利诺斯州工学院

西柏林国家美术馆(1962~1968)


马赛公寓,1946~1952

马赛公寓,1946~1952

建筑形式的处理

建筑形式的处理

深圳——雕塑家园

深圳——雕塑家园
•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秘书处大楼
秘书处大楼
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

二战之后几中设计倾向

二战之后几中设计倾向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逊、斯东、雅马萨奇等第二代建筑师,也有人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二战之后建筑设计风格

二战之后建筑设计风格



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 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现在成为浪费能源的标本。 作品包括有: 美国范斯沃思住宅设计 密斯· 凡德罗 1945年设计 西格拉姆大厦 密斯•凡•德•罗 建于1954~1958年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密斯•凡•德•罗 1952年 西柏林国家美术馆 密斯•凡•德•罗 1968年 湖滨公寓 密斯•凡•德•罗 1951年—1953年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有明显的发射、旋转的线构成特点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的设计风格:这种倾向是“现代建筑” 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 己特点的倾向. 1 发展: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最先活跃于北欧之后,在日本等地也有所发展. 2 代表人物: 芬兰的阿尔托----他肯定了建筑必须讲经济,批评了两次大战之间的“现代建 筑”,说它是“只讲经济而不讲人情的技术的功能主义”,提倡建筑应该同时 地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感情需要.在造型上,不局限直线,直角,喜欢 用曲线笔波浪形,在空间布局上,主张有层次感,有变化;在房屋体量上强调人 体尺度. 3 作品: · 珊纳特赛镇中心的主楼----阿尔托-----1950—1955 · 卡雷住宅----阿尔瓦 .阿尔多 1956--1959 夫斯贝格文化中心----(1959--1962)

“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





是同“粗野主义‘并进,而在艺术效果上与之相反的艺术倾向。 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 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 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 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 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 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 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 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1906~)、斯东 (1902~1978)和雅马萨基(1912~)。 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1955~1958)于 1961年获美国 AIA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 西雅图世博科学馆 雅马萨基 1964 旋尖 世贸中心 雅马萨基 1973 旋尖 谢尔屯艺术纪念馆 菲利蒲•约翰逊 1958-1966 古典新颖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菲利蒲•约翰逊 1962至1968年 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斯东 1958年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雅马萨基 1959年 60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开始降温,但是它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至今仍被应 用。粗野主义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现。
3、代表人物及作品: · 美国新德里大使馆----斯东----1955----外观庄重典雅,金碧辉煌; · 西雅图世博科学馆----雅马萨奇----1964----尖璇; · 世贸中心----雅马萨奇----1973----尖璇。 · 谢尔屯艺术纪念馆----约翰逊----(1958--1966)----古典、新颖; · 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斯东----1958----悬索,镀金柱廊、白色漏窗; · 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约翰逊、哈里逊、阿伯拉莫维茨(1957-1966) · 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雅马萨奇----1959----体现他主张的“亲切 与 文雅”建筑,一致尖璇,尺度宜人;
与 “粗野主义” 以及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有何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思潮
一、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涵义: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 柯布 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 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 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 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2、“理性主义”的缺点: 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马 赛 公 寓 场 区 规 划
马 赛 公 寓 透 视 图
马赛公寓长165米,宽24米,高 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上 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 是居住层 ,大楼共有18层,有 23种不同的户型,共337户,可 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 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 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 个孩子的家庭都可找到合适的住 房。
4、作品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

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

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②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十分方正简洁,但不单调。

外部墙面上的钢筋混凝土三角形壁柱全部外露,柱与柱之间形成一个个圆弧形拱券,具有装饰建筑立面的作用。

圆弧形拱券内是实墙面,没有开窗。

③入口处向里收进,形成圆拱券形的门廊。

门廊里是大面积玻璃窗,既突出入口,又使立面虚实有致,增强立面层次。

④建筑为统一的白色,具有古希腊神庙的神韵。

立面的顶端以简洁的矩形长带作为檐口,更添加了一丝古典的韵味。

2)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爱德华·斯通主持设计。

①平面设计的突出特征是采用庭院式布局。

中央设水池、喷泉、绿植,同时上方悬挂铝制遮阳板,既调节了微环境,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以适应当地干燥炎热的气候特点。

②建筑外部特征为一圈细长镀金色的钢柱支撑宽大轻薄的挑檐。

柱廊内的墙体十分封闭,外层为预制陶块砌筑的、厚实的、带有印度风格的白色花格墙,用以隔热,内层为玻璃,用以采光。

花格墙与金属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麦克格雷戈会议中心:由典雅主义设计倾向的代表建筑师雅马萨奇主持设计。

①会议中心采用对称式布局,有一条南北轴线,两个入口设在轴线两端。

②平面近似于方形。

一层以中央贯通两层的廊式休息大厅为核心,两侧布以各功能房间。

其布局模式类似于共享大厅,上有玻璃,两侧有柱廊,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③外观上严格对称,南北两立面完全相同,正中都是玻璃和金属框架构成的入口,两边是大片实墙面,与出挑的屋檐相接。

东西两立面设有两层柱廊,柱与柱之间由锯齿形折板组合,形成尖拱式外表。

4)纽约林肯文化中心:由著名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华莱士·哈里森和马克斯·阿布拉莫维兹设计,文化中心在布局方式和建筑形式的处理都表现出典雅主义的基本思想。

①文化中心由一组建筑群组成,以中央广场面向城市主要街道,入口处设有台阶,保持了广场的完整性。

②纽约州立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乐音乐厅为中心的主要建筑,这三座建筑形体处理得十分方正简洁,其主要风格元素是面向中央广场立面的柱廊。

③柱廊在竖向上分成两层,底层与建筑的入口门廊相结合。

二层直达檐口,十分高大,但各个建筑廊柱具体的形式稍有差别。

这一系列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文化中心的建筑既达到整体协调,与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以其简洁的建筑体量,精美的比例关系,优雅的气质表达了典雅主义建筑的美学取向。

其他建筑:1)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塞尔特主持设计,科学中心主要由一座“T”形建筑和扇形大讲堂组成。

①科学中心主体为“T”形,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跌落式布局,以取得与新老校园之间的协调与过渡。

各功能区以“T”形为核心布置。

“T”形左侧为扇形大讲堂。

②建筑外部造型的主体形式为台阶形,这种造型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一贯模式,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感觉。

③建筑外墙面全部为混凝土构件,外饰面选取老校园主色调的紫色涂料,铝制玻璃窗。

大片的玻璃窗被横向和竖向的构件以及做工精细的遮阳板分割,突出了建筑立面的变化。

哈佛本科生中心的设计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开始走向复杂化的趋势。

2)柏林爱乐音乐厅:由现代主义建筑师汉斯·夏隆主持设计,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称为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

①音乐厅平面布局打破了剧院设计的常规模式,将观众厅围绕演奏台布置,使演奏台与观众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将观众席化整为零,分为许多小块的区域,之间用矮墙进行分割,并一层层高低错落地排列着,都朝向中央的演奏台。

③外部造型像一件乐器的音箱,完全由内部自由的空间所决定。

墙体曲折多变,材质的选用也十分丰富,使得整个建筑物的内外形体都富于变化。

3)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J·伍重主持设计。

因其建筑造型新颖独立,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①歌剧院建在一座混凝土台基上,三个单体分别为歌剧院、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其余功能部分全部布置在地下。

②歌剧院的观众厅布置是楼座与池座相结合的惯用模式;音乐厅采用同柏林爱乐音乐厅相同的观众席围绕中心乐池的布置方式。

③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是在一个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台基上耸立着三组独立的壳体,音乐厅和歌剧院各由4块大壳体组成,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而立。

远望去如同两艘巨型帆船漂浮在海面上。

悉尼歌剧院以其丰富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以及丰富的屋顶第五立面,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4)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布罗伊尔主持设计。

①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层数不多,布局合理,平面布局独特,由两个“Y”字相连而成,同时合乎采光、通风与交通联系等功能要求。

②建筑形式是功能、材料、结构以及建造方法的完美结合,采用标准化的预制外墙承重构件,形体比例推敲细致,施工精准。

其底部的树枝形支撑柱极具特色。

一系列预制的结构构件使得这座建筑成为世界建筑的典范。

5)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由著名建筑师贝卢斯奇主持设计。

教堂独特的内部空间与建筑造型给人以惊喜。

结构与光线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教堂建筑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概念而达到了新的境界。

①主教堂平面呈正方形,四片向上的双曲抛物线形薄壳从正方形底座四角升起,并随着高度的上升逐渐变成四片直角相交的平板,以此组成屋顶。

②教堂的外部造型创造了高峻的崇神气氛,同时四片薄板形成的十字沟与四边形成的垂直沟不仅满足了采光要求,同时加强了教堂的宗教气氛。

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是整体性、简洁性与比例恰当的完美结合。

查尔斯·柯里亚1)甘地纪念馆: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

被认为是印度民族文化和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甘地纪念馆的建筑形式借鉴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样式,采用了当地建筑的构筑形式:坡屋顶、瓦屋面、红砖柱等。

平面由51个带有金字塔屋顶的6m×6m的模数单元组成,并围绕庭院和水池自由布置,它们与庭院组成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①围合空间:为展室,房间墙体不设玻璃窗,采光和通风通过手动的木制百叶窗控制;②半开敞空间:作为展厅和参观者的休息空间,只有砖柱和屋顶,没有墙体;③开放空间:为下沉的水池或绿植和小品。

纪念馆以一座座小巧精致的瓦屋顶建筑组成了一组优美的聚落群,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纪念馆的朴实无华也与甘地坚韧宽忍的精神相呼应。

2)干城章嘉公寓: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

①公寓外部造型运用在一个立方体上做减法的处理方式。

切出来的阳台与墙面形成凹凸变化,活泼了造型简洁的公寓,并形成了十足的雕塑感。

②其特殊的造型方式源于当地炎热的气候,建筑师采用小面积开窗、错层布局、设置花园阳台等措施以保证建筑的隔热和通风。

而花园阳台也成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元素。

干城章嘉公寓设计,建筑师沿用了对气候的调节、空间分区等设计原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

贝律铭√1)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由现代主义大师贝律铭主持设计。

其采用三角形平面布局和极为简洁的形体组合,将功能、形式和环境三个方面完美结合。

平面布局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部分: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建筑师在东西两馆之间设计了一个广场,中央布置了5个大小不一、布局灵活的晶体状采光体,用以地下餐厅的采光。

它们被组织在中心位于中线上的圆形区域内,既活跃了广场气氛,又加强了东西两馆的共同轴线。

东馆立面的艺术特色:①东馆的主立面为“H”形,形体简洁,雕塑感极强。

②处理与西馆的关系上,建筑师采用以简洁面对西馆的丰富,并在墙面上贴淡红色大理石,与西馆在颜色上保持一致。

③拥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立面都是近似地矩形。

④西立面有三个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缩,左侧安置巨大雕塑作品,以增强出入口意向。

⑤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使建筑与环境结合紧密、相得益彰。

东馆是贝律铭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成功地处理了建筑空间和形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2)卢浮宫扩建:由著名建筑师贝律铭主持设计,它的落成是新旧建筑关系协调的成功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