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甫《阆山歌》诗词赏析范文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携妻出廊州去蜀山》的原文赏析与翻译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原文十年来,人们一直在避免集体盗窃。

如果你不能去南方,你可以再去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风在长长的森林里渐渐消失了,但意义仍然没有了。

衬衫绿油油的,潮湿的,马衔上的草在嘶嘶作响。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无论是否有人,线条的颜色都是隐藏的。

仆人说竹语,孩子在云中哭泣。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杜甫《携妻出廊州三行蜀山》英译待更新杜甫《携妻出廊州去蜀山》三首诗赏析《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十年来,人们一直在避免集体盗窃。

如果你不能去南方,你可以再去西川。

物质服务的水是空的,灵魂伤害了山。

我的生活没有倾斜,我害怕路边。

(题曰“领妻子赴蜀”,故首章结出尽室畏途。

上四记自阆赴蜀,下四写山行惨淡,着眼在一畏字。

公自天宝十五年避乱,至广德二年,已经十载,欲往楚而仍游蜀,此行出于意外。

山水本堪玩赏,乃形役神伤,故觉水空照映,而山亦寂寥耳。

)风在长长的森林里渐渐消失了,但意义仍然没有了。

衬衫绿油油的,潮湿的,马衔上的草在嘶嘶作响。

烟囱倾斜以避开石块,但桥梁断裂以找到一条小溪。

战斗结束后,我为我的老太太感到羞愧。

(次章领妻。

上六山行之景,末二伤乱之怀,着眼在一愧字。

疾风偃林,行人怯阻,故将回而意犹迷。

山气湿衣,晓行也。

马饥衔草,日晡矣。

斜行避石,登陟崎岖,却步寻溪,水边曲折。

干戈未尽,应前群盗。

)无论是否有人,线条的颜色都是隐藏的。

仆人说竹语,孩子在云中哭泣。

转动石头,惊动魔咒,弓就会掉下来?滑翔机快乐的微笑似乎能安慰穷人。

(末章领子。

三四申行色句,五六申人烟句,末作自解之词,着眼在一慰字。

林峦回复,故行色递隐递见。

山谷荒凉,故人烟乍有乍无。

文学_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

文学_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

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描写山的古诗词及赏析(1)1、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登商山最高顶》_ 白居易2、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

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

《和行简望郡南山》_ 白居易3、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秋山》_ 白居易4、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

自嫌恋著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游仙游山》_ 白居易5、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归马华山》_ 白行简6、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

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

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

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

《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_ 包佶7、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

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

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

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

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

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

《庐山石镜》_ 鲍溶8、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望麻姑山》_ 鲍溶9、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

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

烟花最深处,井臼得空刺。

天寒鹤巢林,石长泉脉闭。

神化万灵集,心期一朝契。

不见金板书,谁知阮家裔。

终期太古人,问取松柏岁。

《游山》_ 鲍溶10、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

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

《送僧入庐山》_ 曹松11、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

《阆水歌》_杜甫的诗词

《阆水歌》_杜甫的诗词

《阆水歌》_杜甫的诗词
阆水歌
[唐]杜甫
④。

巴童荡桨欹侧过⑤,水鸡衔鱼来去飞⑥。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⑦。

①《寰宇记》:嘉陵水,一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

【钱笺】《水经注》:汉水又
秦州嘉陵,因名嘉陵,经阆中,即阆中水,亦曰阆江,又曰渝水。

楼钥曰:嘉陵江,至阆州西北,折而南趋,横流而东,复折而北,州城三面皆水,故亦谓之阆中,地势平阔,江流舒缓,城南正当佳处,对面即锦屏山。

②《说文》:“碧,石之青美者。

”阮籍诗:“寒鸟相因依,日出正照水。

”③刘孝威诗:“扬帆乘浪花。

”④费昶诗:“春随杨柳归。

”⑤沈约诗:“巴童暗理瑟。

”⑥【朱注】尝闻一蜀士云,水鸡,其状如雄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后果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后果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后果
杜甫写《阆水歌》的前因是他在唐代初年(公元755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困苦。

而后果则是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和忧虑,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阆水歌》是杜甫在巴陵县阆中县城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五十三首。

它以描写阆中县周边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反衬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阆中县境内的山川美景,如山高水长、花红柳绿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但通过与自然景色的对比,杜甫不禁感叹:天地之间美景无穷,而人们却生活在饥饿、战乱和贫困之中。

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了人民的苦难。

他写到了百姓面对战争、逃亡和流离失所的艰难境遇,揭示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人民疾苦和生活的艰辛。

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关切。

《阆水歌》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而著名。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现象,激发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阆水歌唐代: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译文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注释⑴阆水:又名“阆中水”。

即嘉陵江。

⑵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

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⑶“石黛”句:形容江色之清绿。

石黛,即石墨。

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

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

因兼有黛碧二色。

⑷“正怜”两句:仇兆鳌注:“日出浪中,照水加丽;春回沙际,映水倍妍。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

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⑸巴童:巴地儿童。

攲(qī):倾斜。

⑹水鸡:水鸟名。

⑺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胜事:美景。

这里指山水之美。

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杜臆》:“阆中胜事,总结上文,而赞云‘可肠断’,犹赞韦曲之花,而曰‘恼杀人’也。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⑻“阆州”句: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

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创作背景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古多次为四川临时省会,今阆中(阆中古城)),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当年冬末,返梓州。

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

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

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赏析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

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

杜甫阆中古城诗词

杜甫阆中古城诗词

杜甫阆中古城诗词
标题:杜甫诗词中的阆中古城意象与人文情怀
文档正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其深沉厚重的人文关怀和生动细致的艺术描绘,赋予了众多历史遗迹以鲜活的生命力。

其中,他笔下的阆中古城,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杜甫在《阆山歌》一诗中对阆中古城进行了深情的吟咏:“阆州城南天下稀,阆山阆水尽光辉。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霏。

”寥寥数语,便将阆中古城依山傍水、山水相融的独特地理格局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古城的自然之美与宁静之韵。

再看其《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通过赞美嘉陵江水环绕古城的美景,杜甫进一步描绘了阆中古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寄寓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追求。

而在这些壮美风光的背后,杜甫并未忽视阆中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词中蕴含着对古朴民风的热爱,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阆中古城在他的笔下更具人文温度。

综上所述,杜甫诗词中的阆中古城,既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又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透过杜甫的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阆中古城悠远的历史脉络、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无疑为后世理解与研究阆中古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视角和精神财富。

诗人王磊古风诗《杜甫歌》赏析

诗人王磊古风诗《杜甫歌》赏析

《杜甫歌》是我国古代诗人王磊的一首古风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的写作风格、思想情感以及诗意表达方式。

下面,我将从诗歌的主题、写作手法、文学价值等方面对《杜甫歌》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诗歌主题《杜甫歌》的主题是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颂扬和赞美。

诗人王磊通过诗歌对杜甫的不朽精神和卓越才华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歌颂。

诗中展现了对杜甫的钦佩之情,表达了对他作为诗人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展现了对他文学艺术成就的推崇和赞叹之情。

二、写作手法1. 借景抒怀诗人王磊在《杜甫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物,抒发自己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他将杜甫比作“星辰”、“烛火”,将其诗作比作“滔滔江水”,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景物描写,表现了对杜甫不朽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力量的赞美。

2. 以对比手法突出杜甫形象诗中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杜甫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进行对比,来凸显他的伟大形象。

如诗中提到“金戈铁马勇士存,江山如画耐人寻”,通过对杜甫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关怀以及对他诗歌艺术成就的肯定,来衬托出他的伟大形象。

三、文学价值《杜甫歌》作为一首古风诗,在表达方式和意境上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通过对杜甫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伟大诗人的景仰和崇拜之情,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尚情操。

四、结尾总结诗人王磊的《杜甫歌》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诗篇,通过对杜甫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且在表达方式和文学价值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王磊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和推崇之情。

五、情感表达在《杜甫歌》中,诗人王磊通过对杜甫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杜甫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诗中透露出对杜甫才情和境遇的同情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推崇和景仰之情。

他不仅对杜甫的文学才华赞不绝口,更是对他在动荡时局下的坚韧品格和高尚情操深表敬意。

写阆中的古诗

写阆中的古诗

写阆中的古诗1、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阆山歌》杜甫赏析:描绘了阆中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中原战事的关切。

诗中用灵山、玉台等意象展现了阆中的壮美景色,又通过“松浮欲尽”和“江动将崩”等描绘了山川的动态美。

诗末,诗人表示他不能忘情于中原的战斗,决定在阆中隐居,以青壁为伴,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水歌》杜甫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怀。

诗人通过“石黛碧玉”等意象表现了嘉陵江水的清澈美丽,又通过“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描述展现了当地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以“阆中胜事可肠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忆。

3、阆中虽近蜀,监税本闲官。

岂足淹贤俊,聊应长羽翰。

读书心健否,答策意何阑。

未可厌畋猎,田中有走貆。

—《送张唐英监阆州税》苏辙赏析: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赞扬。

诗人赞扬了张唐英的贤能,表示对他离任的不舍,同时希望他长羽翰高飞,祝愿他读书心健,策意不阑。

最后表示自己不能长留,只能送行东流后,驱车更向南。

4、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李商隐赏析:描绘了嘉陵江水的美丽和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通过“望喜楼中忆阆州”等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留恋,又以“千里嘉陵江水色”等句赞美了嘉陵江水的美丽。

最后表示自己难自力,报国意无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5、西北疆途蹙,东南信未通。

小夫方自智,大将莫论功。

敌马来关外,油幢入阆中。

孤臣难自力,报国意无穷。

—《次韵周子直四首》张嵲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心。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阆水歌》文言文原文及赏析阆水歌唐代: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译文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注释⑴阆水:又名“阆中水”。

即嘉陵江。

⑵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

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

⑶“石黛”句:形容江色之清绿。

石黛,即石墨。

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

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

因兼有黛碧二色。

⑷“正怜”两句:仇兆鳌注:“日出浪中,照水加丽;春回沙际,映水倍妍。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

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⑸巴童:巴地儿童。

攲(qī):倾斜。

⑹水鸡:水鸟名。

⑺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胜事:美景。

这里指山水之美。

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杜臆》:“阆中胜事,总结上文,而赞云‘可肠断’,犹赞韦曲之花,而曰‘恼杀人’也。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⑻“阆州”句: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

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

创作背景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州(古多次为四川临时省会,今阆中(阆中古城)),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当年冬末,返梓州。

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

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

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赏析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

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

四川省阆中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四川省阆中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杜甫的诗两首及赏析

杜甫的诗两首及赏析

杜甫的诗两首及赏析杜甫的诗两首及赏析唐朝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

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

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

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

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

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杜臆》卷一)。

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

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

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

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

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

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适之。

他于742年(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2.10作业讲解杜甫阆水歌

2.10作业讲解杜甫阆水歌

夔州时期
• 杜甫夔州时期的七律 , 有 62首 。此 时杜甫的七律己达到随心所 欲 , 无所不能 的化境 。他不但已将七律内容与形式做到 了完美 的结合 , 完成了对七律范式的确 立 , 为后世树立了七律的典范 , 而且又作 了一些七言拗律 , 做为突破声律的探索作 品 , 如 《白帝 城最高楼 》、 《愁 》、 《黄 草 》、 《暮春 》、 《暮归 》、 《九日 》、 《晓发 公安》 等诗 , 即所谓 “吴体 ” 16的七律诗 。 这些诗给宋代黄庭坚、 陈师道等人的 “拗体” 七律, 导夫先路 。
• 甚至把自己比做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飞燕: “可 怜处处巢君室 , 何异 飘飘托此身 ” (《燕 子来舟中作 》), 到处飘来飞去, 处处无 家处处 家 , 感到无限凄凉。诗人老矣 , 关 山阻隔, 有家难回 。往日的理 想 、 豪情全 无, 心中只剩下了报国无门和飘泊江湖的 悲哀 。
在蜀中与夔州时, 杜甫的七律除了清 雅典丽的风格外, 还向 着雄浑、 通俗与拗 峭等多种风格发展 。风格雄浑的代表作 有 《登楼》、 《宿府 》、 《白帝 》、 《白帝城最 高 楼 》、 《阁夜 》、 《登高》 、 《秋兴八首》 等诗 , 皆气 象雄浑 , 沉郁悲壮。如 : “锦 江春色来天地 , 玉垒浮云变古 今 ” (《登 8 楼 》)、 “五更鼓角声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 摇 ” (《阁夜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 上风云接地阴 ” (《秋兴 八首 》 其一)、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 (《白 帝》)、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 滚滚来 ” (《登高》)等 , 这些诗气吞山 河 , 光掩日月, 清人赵翼评曰 : “以此等 气魄 从前未有, 独创自少陵” (《瓯北诗 话 》 卷二 ), 可代表杜甫 七律的最高成 就 。

《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杜甫翻译赏析

《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杜甫翻译赏析

《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杜甫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前言】《阆山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咏阆山之胜。

上六句叙景,下二句述情。

云在山上,石在山下,“浮”字写不尽之态,“动”字摹欲落之势。

格律上属拗体律诗。

【注释】⑴此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

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

杜甫另有《玉台观》诗⑵上句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

下句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⑶这两句,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

根,石根,亦即山根。

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

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

”气,气象。

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

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

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

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⑷青壁,即石崖。

青表其色,壁状其峭【翻译】杜甫在公元763年年(广德元载)秋第一次到阆中,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当年冬末,返梓州。

公元764年(广德二载)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

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

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山歌》。

【鉴赏】“阆州城东灵山白”:公元764年的清明时节,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

“阆州城北玉台碧”:与之几乎同时,阆州城北有“上帝高居”的玉台山,则在清明时节挂满了青绿色的纱幔面被阆中人在此祭祖祭天;所以,有了“玉台碧(青绿色)”的形容。

古诗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翻译赏析

古诗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翻译赏析

古诗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翻译赏析《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前言】《阆山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咏阆山之胜。

上六句叙景,下二句述情。

云在山上,石在山下,“浮”字写不尽之态,“动”字摹欲落之势。

格律上属拗体律诗。

【注释】⑴阆水,即嘉陵江⑵形容江色之清绿。

石黛,即石墨。

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

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

因兼有黛碧二色⑶仇兆鳌注:“日出浪中,照水加丽;春回沙际,映水倍妍。

”沙际,犹言水边岸边。

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⑷水鸡,水鸟名⑸阆中是举全部而言。

《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胜事,这里指山水之美。

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杜臆》:“阆中胜事,总结上文,而赞云‘可肠断’,犹赞韦曲之花,而曰‘恼杀人’也。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⑹阆州城南三里有锦屏山。

错绣如锦屏,号为天下第一【翻译】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

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鉴赏】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即西汉水,其江水的颜色像什么?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答:水浅处如碧玉一般之淡青色,水深处如画眉墨一般之青黑色。

“正怜日破浪花出”: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

“更复春从沙际归”:杜甫在刚表达了对嘉陵江江面倒映着红日的美景被破坏之惋惜心绪后,紧接着又将岸边河滩上的绿草看在眼里而使用转折的语句来赞美嘉陵江(西汉水)。

阆山歌原文及赏析汇总一篇

阆山歌原文及赏析汇总一篇

阆山歌原文及赏析汇总一篇阆山歌原文及赏析1阆山歌原文及赏析原文: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译文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

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

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

杜甫另有《玉台观》诗。

灵山:一作“雪山”。

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江动,指江水在涌动。

未:一作“已”。

根,石根,亦即山根。

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

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

”气,气象。

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

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

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

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中原:地区名。

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

此指前者。

格斗:指安史之乱。

“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

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

著:一作“看”。

青壁:即石崖。

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广德元载(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挚友房�g客死在阆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恋上了阆中的山光水色。

广德二载(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__山时,天高心远,写下了这首《阆山歌》。

《阆山歌》_杜甫的诗词

《阆山歌》_杜甫的诗词

精心整理
《阆山歌》_杜甫的诗词
阆山歌
[唐]杜甫
①《唐书》:阆州阆中县有灵山。

【钱笺】《寰宇记》:灵山,一名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

舆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

山东南隅
有玉女捣练石。

②《舆地纪胜》: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

③《杜臆》:地志:阆中山四合于郡,多仙圣游迹,则鬼神之会可知。

④嵩山,中岳。

华山,西岳。

⑤徐悱诗:“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

”《晋书·宋纤传》:马岌铭诗于西壁,丹崖百丈,青壁万寻。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
区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
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

杜甫诗词赏析5篇【精选】

杜甫诗词赏析5篇【精选】

杜甫诗词赏析5篇【精选】唐【作者】:杜甫——《赠花卿》【内容】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丽人行之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1]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释:丽人行:《乐府广题》注:“昔人行人,善雅歌,后因以名曲”三月三日:此日为古代上巳节,人们多于水边洗除不祥,后面为到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水边长安:指长安东南风景区曲江池,以池形曲折而得名。

花卉环周,烟水明媚,为京都第一胜景。

蹙:绣法之一种,使刺绣品的纹路绉缩起来,多用金线刺绣。

榼[1]叶:古代妇女头发上的花饰。

注[1]:该字为“勹”框,里边一个“盍”字。

衱:又作裙腰、后襟解。

云暮:汉成帝设云暮于甘泉紫殿。

椒房:本指汉未央宫椒房殿,后世称后妃的居所为椒房。

虢与秦:杨氏姊妹分别被赐为虢国夫人(三姊)与秦国夫人(八姊)。

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皆系杨贵妃的姐妹。

久未下:筷子伸不下去,言没有什么可喜欢吃的。

鸾刀:系有小铃铛的厨刀。

缕切:细切。

纷纶:忙忙碌碌。

黄门:官宦。

汉代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以宦者充任,故称。

鞚:马笼头,借指马。

御厨:皇帝的厨房。

八珍:多批龙肝、凤髓、豹胎、鸮炙、腥唇、熊掌、酥酪蝉。

此处泛指各种珍肴。

杂遝:又多又乱。

要津:重要的岗位。

逡巡:欲进不进貌。

杨花雪落:形容洁白的杨花飘落如雪。

“杨花雪”句隐喻杨国忠为张易之之子,冒姓杨。

6420杜甫五律《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读记

6420杜甫五律《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读记

6420杜甫五律《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读记杜甫五律《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读记(小河西)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其一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其二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其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

杜甫得知严武再镇巴蜀消息后,放弃了准备已久的出峡游历吴楚的计划,携全家人复回成都。

这组诗即从阆州回成都途中所写。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汩(yù):迅疾貌。

《吴都赋》(晋-左思):“潮波汩起,回复万里。

”刘良注:“汩,急疾。

”《恨赋》(南梁-江淹):“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

”《忝役湘州》(南齐-谢朓):“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汩徂:疾行。

)《送从兄使新罗》(唐-顾况):“飓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物役:为外物役使。

《答康乐秋霁》(南北朝-谢瞻):“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

”张铣注:“无物役,谓无事役己也。

”《自湘水南行》(唐-张九龄):“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尽室:全家;满座;一室。

《左传-成公二年》:“巫臣尽室以行。

”杜预注:“室家尽去。

”《笙赋》(晋-潘岳):“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

”《题终南山隐者居》(唐-姚鹄):“尽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寄高使君岑长史》(唐-杜甫):“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

”倚著:也作“倚着”。

依靠,依附。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唐-高适):“千官无倚着,万姓徒悲哀。

”《同友人秋日登庾楼》(唐-李咸用):“兰摧菊暗不胜秋,倚著高楼思莫收。

”畏途:险恶之路。

《庄子-达生》:“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体裁作文]杜甫的诗歌及赏析

[体裁作文]杜甫的诗歌及赏析

[体裁作文]杜甫的诗歌及赏析杜甫的诗歌及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诗: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诗: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020年杜甫《秋兴八首》诗词鉴赏范文精选汇编

2020年杜甫《秋兴八首》诗词鉴赏范文精选汇编

秋兴八首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

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

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山歌
唐代:xx
xx城xxxx,xx城北xx。

xx欲尽不尽xx,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xx敌。

xxxx且未归,应结xx著青壁。

译文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

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⑴“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

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

杜甫另有《玉台观》诗。

灵山:一作“雪山”。

玉台:一作“玉壶”。

⑵“松浮”句: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⑶“江动”句: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

江动,指江水在涌动。

未:一作“已”。

⑷“那知”两句: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

根,石根,亦即山根。

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

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

”气,气象。

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

敌,匹敌,即“草敌虚岚
翠”之“敌”。

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

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⑸中原:地区名。

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

此指前者。

格斗:指安史之乱。

⑹“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

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

著:一作“看”。

青壁:即石崖。

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
“灵山白”。

“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

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

“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

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

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

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

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

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

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

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

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的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

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

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

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

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

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

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
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