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试验原理与技术 书中的 第五节 总应力与有效应力

合集下载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基本概念 1.常⽤术语法向⼒——垂直于滑动⾯上的应⼒,也叫正应⼒σ。

σ=N/A (N :作⽤于滑动⾯的⼒;A :滑动⾯的⾯积)剪应⼒——与法向⼒垂直的切向应⼒τ。

τ=F/A (F :与法向⼒相垂直的摩擦⼒)主平⾯——没有剪应⼒的平⾯。

主应⼒——主平⾯上的法向应⼒(正应⼒)。

在相互垂直的⽴⽅体上(图1)⼜分成:⼤主应⼒(σ1)——轴向应⼒;⼩主应⼒(σ3)——径向应⼒;中主应⼒(σ2)——界于⼤、⼩主应⼒之间的径向应⼒。

(常规三轴试验的试样呈圆柱形,中、⼩主应⼒相等,即σ2=σ3,谓之轴对称条件下的试验。

)偏应⼒——轴向应⼒与径向应⼒(或⼤、⼩主应⼒)之差,即(σ1-σ3)。

摩檫⾓——剪应⼒达到极限(⼟体开始滑动)时的剪破⾓Φ,此时Φ=α(tan Φ为摩檫系数)图1 主应⼒与主应⼒⾯抗剪强度——随着剪应⼒的增加,剪阻⼒亦相应增加。

⽽剪阻⼒达到⼀定限度就不再增⼤这个强度称为⼟的抗剪强度。

2.摩尔圆摩尔圆源⾃材料⼒学之应⼒圆,由于是科学家摩尔⾸先提出的,故叫摩尔圆。

(图2)通过⼟体内某微⼩单元的任⼀平⾯,⼀般都作⽤着⼀个合应⼒,并可分解为法向应⼒(σ)和剪应⼒(τ)两个分量。

如图3,沿圆柱体轴线取⼀个垂直⾯作应⼒分析,可得如下的关系式:将两式平⽅后相加,整理后得出图2 摩尔应⼒园上式的⼏何意义是,在σ-τ坐标系⾥以(σ1+σ3)/ 2,0为圆⼼、(σ1-σ3)/ 2为半径的圆。

在三轴试验轴对称时的平⾯上,当试样给定σ1和σ3,如果已知试样上的⼤、⼩主应⼒⾯的⽅向,就可以从摩尔圆上确定试样内任⼀斜⾯上的剪应⼒τ和法向应⼒σ。

摩尔圆在σ-τ坐标系⾥的应⼒关系如图4所⽰。

图的右边为⼀三轴试样,左边为相应的摩尔圆。

过圆的D 点(σ1)作平⾏于试样⼤主应⼒⾯AB 线,交圆上Op 点;过圆E 点(σ3)作平⾏于⼩主应⼒⾯AC 线,必通过Op 点(∵AB 与AC 正交,∠DEOp 是半圆的圆周⾓)。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

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一、基本概念 1.常用术语法向力——垂直于滑动面上的应力,也叫正应力σ。

σ=N/A (N :作用于滑动面的力;A :滑动面的面积)剪应力——与法向力垂直的切向应力τ。

τ=F/A (F :与法向力相垂直的摩擦力) 主平面——没有剪应力的平面。

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法向应力(正应力)。

在相互垂直的立方体上(图1)又分成:大主应力(σ1)——轴向应力; 小主应力(σ3)——径向应力;中主应力(σ2)——界于大、小主应力之间的径向应力。

(常规三轴试验的试样呈圆柱形,中、小主应力相等,即σ2=σ3,谓之轴对称条件下的试验。

)偏应力——轴向应力与径向应力(或大、小主应力)之差,即(σ1-σ3)。

摩檫角——剪应力达到极限(土体开始滑动)时的剪破角Φ,此时Φ=α(tan Φ为摩檫系数) 图1 主应力与主应力面抗剪强度——随着剪应力的增加,剪阻力亦相应增加。

而剪阻力达到一定限度就不再增大这个强度称为土的抗剪强度。

2.摩尔圆摩尔圆源自材料力学之应力圆,由于是科学家摩尔首先提出的,故叫摩尔圆。

(图2)通过土体内某微小单元的任一平面,一般都作用着一个合应力,并可分解为法向应力(σ)和剪应力(τ)两个分量。

如图3,沿圆柱体轴线取一个垂直面作应力分析,可得如下的关系式:将两式平方后相加,整理后得出 图2 摩尔应力园上式的几何意义是,在σ-τ坐标系里以(σ1+σ3)/ 2,0为圆心、(σ1-σ3)/ 2为半径的圆。

ασστασσσσσ2sin )(212cos )(21)(21313131-=-++=2312231)2()2(σστσσσ-=++-在三轴试验轴对称时的平面上,当试样给定σ1和σ3,如果已知试样上的大、小主应力面的方向,就可以从摩尔圆上确定试样内任一斜面上的剪应力τ和法向应力σ。

摩尔圆在σ-τ坐标系里的应力关系如图4所示。

图的右边为一三轴试样,左边为相应的摩尔圆。

过圆的D 点(σ1)作平行于试样大主应力面AB 线,交圆上Op 点;过圆E 点(σ3)作平行于小主应 力面AC 线,必通过Op 点(∵AB 与AC 正交,∠DEOp 是半圆的圆周角)。

简述有效应力原理的内容

简述有效应力原理的内容

简述有效应力原理的内容有效应力原理,也称为穴壁应力原理或穴状应力原理,是材料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有效应力原理主要用于解决固体力学中应力状态分析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固体力学中,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应力。

应力是描述固体内部单位面积内力的物理量。

而有效应力是根据材料的各向同性和线弹性假设,通过分析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特征得到的一种相对简化的表示。

有效应力原理的提出是为了简化复杂的应力状态,从而更加方便地进行力学计算和工程分析。

有效应力原理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对于材料内部的抗力分布,只有施加在其中一截面上的法向压力和剪应力对结构强度起主要作用,而对于施加在孔洞及其周围的应力,由于局部应力的集中效应,起到削弱结构强度的作用。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孔洞与裂纹等缺陷通常以理想化的方式被模拟为穴状结构,并使用有效应力原理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有效应力原理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

有效应力的计算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参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

杨氏模量是材料刚度的度量,表示材料在受力时沿一个方向的伸缩能力;泊松比是材料在受力时横向收缩的程度。

有效应力原理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计算:1.近似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应力进行平均或取最大值,从而得到简化的材料应力分布。

根据这种方法,材料内的最大剪应力发生在穴壁上,并且它的大小只取决于施加在穴壁上的正应力。

这种近似方法适用于强度和刚度的评估。

2.精确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穴壁与孔内的应力变化,并通过积分计算来获得准确的结果。

根据这种方法,应力分布在穴壁附近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区域,称为应力集中系数。

通过计算应力集中系数,可以得到材料在不同位置的有效应力分布。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可以解决许多工程问题,如材料疲劳和断裂、材料强度评估、结构设计和分析等。

这个原理在许多实际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基础。

通过使用有效应力原理,工程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并设计出更安全和可靠的工程结构。

三轴试验

三轴试验

三轴试验一、基本原理三轴压缩实验是根据摩尔-库伦强度理论,用3~4个试样,分别在不同的恒定周围压力(即小主应力σ3)下施加轴向压力(即主应力差),进行剪切直至破坏,从而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根据排水条件的不同,三轴试验分为以下三种试验类型:即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固结不排水试验(CU),和固结排水试验(CD),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情况,土的性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条件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定。

(1)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加周围压力和增加轴向压力直到剪坏为止,均不允许试样排水对保和试样可测得总抗剪强度参数CU、ФU或有效抗剪强度参数C′、Ф′和孔隙水压力参数。

(2)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试验是先使试样在某一周围压力下固结排水,然后保持在不排水的情况下,增加轴向压力直到剪坏为止,可以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CCu、ФCu或有效抗剪强度参数C′、Ф′和孔隙水压力参数。

(3)固结排水剪试验(CD):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允许试样充分排水,即在某一周围压力下排水固结,然后在充分排水的情况下增加轴向压力直到剪坏为止,可以测定有效抗剪强度指标2Cd、Фd。

二、固结不排水试验(一)仪器设备1、应变控制式三轴压缩仪由周围压力系统,反压力系统,孔隙水压力量测系统和主机组成。

2、附属设备包括击实器、饱和器、切土器、分样器、切土盘、承膜筒和对开圆筒,:3、百分表量程3cm或1cm,分度值〉0.01mm。

4、天平程量200g,感量0.01g;程量1000g,感量0. 1g。

5、橡皮膜应具有弹性,厚度应小于橡皮膜直径的1/100,不得有漏气空。

(二)操作步骤1、仪器检查⑴周围压力的测量精度为全量程的1%,测读分值为5kPa。

⑵孔隙水压力系统内的气泡应完全排除。

系统内的气泡可用纯水或施加压力使气泡溶于水,并从试样底座溢出,测量系统的体积因数应小于1.5×10-5cm3/ kPa。

⑶管路应畅通,活塞应能滑动,各连接处应无漏气。

边坡稳定分析的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

边坡稳定分析的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

§2-4 边坡稳定分析的总应力法与有效应力法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的恰当选取是影响土坡稳定分析成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原则: (1)尽可能采用有效应力方法;(2)试验条件尽量符合土体的实际受力和排水条件。

一.两种分析方法有效应力法:计算过程中,采用有效应力进行分析,使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总应力法:计算过程中,采用总应力进行分析,使用总应力强度指标或、以土石坝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控制时期介绍两种方法的应用。

二.稳定渗流期土坝堤防抗滑安全系数稳定渗流期坝体内形成稳定的渗透流网,如图2.30所示。

各点孔隙水压力能够确定,因此,原则上应该采用有效应力法分析。

因为没有一种实验方法能够模拟这种状态下土体中的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分配。

图2.30 土石坝稳定渗流期分析分析时:1.以土体(颗粒+孔隙水)整体取为隔离体;2.以瑞典简单条分法为例-不计条间力;3.计算-对圆心取矩求解边坡安全系数。

取图2.30中任意土条进行分析,如图2.31所示。

由于采用瑞典条分法,不计条间力,因此主要是分析由于重力、土条底面的支撑力、作用在底面的孔隙水压力。

图2.31 土条受力示意图图2.31中的土条重力分三部分计算:段位于浸润线以上,采用土体天然容重,土条重力为:段位于浸润线和地下水位之间,采用饱和容重,土条重力为: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浮容重考虑静水压力的影响,土条重力为:土条底面孔隙水压力为为地下水位以上等势线的高度由此计算瑞典条分法的安全系数将土条重量带入上述公式得到三.土坝施工期边坡稳定分析对于均质粘性土坝1.总应力法:用不排水强度指标,2.有效应力法(1)采用下面的公式确定土坝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由于其中大小主应力大致成比例)图2.33为土坝施工期等孔压图,在计算中考虑孔隙水压力,采用有效应力方法得到边坡的安全系数。

本章介绍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边坡失稳?2、如何分析评价边坡稳定性?。

有效应力原理内容

有效应力原理内容

有效应力原理内容有效应力原理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用于描述固体物体在外界作用下的应力状态。

它是强固学和结构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研究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有效应力原理基于以下假设: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内部的应力会发生分布,这些应力可以分为正应力和剪应力。

在某些情况下,物体因于存在内部摩擦的作用而不能充分利用全部的应力,有些应力可以传递给其他部分。

有效应力定义为能够引起物体变形或破坏的应力。

有效应力原理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有效应力的概念是基于材料内部摩擦的概念,认为只有克服了内部摩擦的应力才是能够引起变形或破坏的应力。

其次,有效应力与应变有关,有效应力是指在引起物体变形或破坏的过程中,由于摩擦而引起的应变。

再次,有效应力与物体的力学性能有关,材料的力学性能决定了材料的抗变形和抗破坏能力。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中,有效应力原理被用来分析和设计各种结构和构件,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外界力的作用而不发生变形或破坏。

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中,有效应力原理被用来研究土壤和岩石的稳定性,分析土体和岩石的变形和破坏机制。

在地质学中,有效应力原理被用来研究地壳中岩石的应力状态,揭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有效应力原理的应用可以使工程设计更加安全可靠,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通过分析和计算承受桥梁自重和交通荷载的有效应力分布,可以确定桥梁各个构件的尺寸和材料的选取,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地铁隧道工程中,通过分析隧道周围岩石的有效应力分布,可以确定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保证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有效应力原理的研究还促进了材料科学和土力学的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材料的有效应力特性,可以优化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改进材料的性能。

通过研究土体和岩石的有效应力行为,可以提高土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的理论水平,为土木工程和地质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有效应力原理是力学领域中的一条重要原理,通过研究和分析物体的应力状态,可以确定物体的变形和破坏机制,为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总应力

总应力

总应力,有效应力1.前者是指受荷后土中某点的总应力变化的轨迹,它与加荷条件有关,而与土质和土的排水条件无关后者则指在已知的总应力条件下,土中某点有效应力变化的轨迹,它不仅与加荷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土体排水条件及土的初始状态、初始固结条件及土类等土质条件有关。

2.根据Terzaghi饱和土固结理论,土的总应力=超静孔压+有效应力.土体在荷载作用下超静孔压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某点的应力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当用应力路径来表示时,总应力路径指在p-q平面上点的变化轨迹(三轴实验中,p=(σ1+σ3)/2,q=(σ1-σ3)/2,都是总应力).有效应力路径(三轴实验中,p“=(σ1“+σ3“)/2,q“=(σ1“-σ3“)/2),都是有效应力.至于如何区分两者,在应力路径中,总应力路径是条直线,有效应力路径是条曲线,其变化性状因土的固结状态(超固结、正常固结以及欠固结)不同而各异.3.利用应力圆上的顶点作为特征点,各应力变化的一系列圆就有一系列特征点的连线。

其特征点坐标为p=(σ1+σ3)/2,q=(σ1-σ3)/2。

这是总应力。

有效应力就是减去孔隙水压力即可。

目前国内检测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都是通过快剪试验,这种试验不考虑排水,测得的是总应力下的内摩擦角。

而一般计算程序也都是利用这种内摩擦角来计算,这样一来,如果放在水下,总应力会发生变化。

而国外比较新的设计理论是采用有效内摩擦角,其值不受水的影响。

建议选用固结快剪70%临时性工程建议用固结快剪峰均值(重要性工程取最小平均值),永久性工程建议取固结快剪峰的粘聚力50%、内摩擦角减小2度。

但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为主。

水下粘聚力,水下内摩擦角怎么确定?1、水下内摩擦角为10度时,水上就为10+3,即加上3度。

2、水上粘聚力为10Kpa时,水上就为10+5Kpa,即加上5Kpa。

以上两条参数主要用于水工大坝的填土计算,对于基坑而言,可以适当减小,即水上内摩擦角+2度,水下粘聚力+1~3Kpa。

第五节有效应力原理

第五节有效应力原理
z p
Z 为了模拟饱和土体受到连续均布荷载作用后,在土中 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以及u与σ′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 1925年太沙基最早提出了一个渗压模型,如图3-24所示。
通过模拟侧限状态下饱和土体的渗流固结过程,可以 得到如下的两点认识:
(1)整个渗流固结过程中u和σ′都是随时间t而不断变 化着的,即u=f(t),σ′=f(t)。渗流固结过程实质上就是 土中两种不同应力形态的转化过程。
推导:
若单位断面积A—A上颗粒接触点面积为a,则孔隙水 压力作用面积为1-a。则有:
u1 a
又a很小,可忽略不计,故: u 上式即为太沙基提出的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它是 研究土体固结和强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饱和土体有效应力原理的要点:
1.饱和土体内任一平面上受到的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 隙水压力之和;
2.土的变形(压缩)与强度的变化都仅取决于有效应力的 变化。
二、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一)自重应力作用下的两种应力
h2
图3-22a为处于水下的饱和土层,在地面下h2深处的A点, 由于水体和土体自重对地面以下A点处作用的垂向总应 力σ为:
式中:γw--水的重度,kN/m3;γsat--土的饱和重度,kN/m3。 A点处由孔隙水传递的静水压力,即孔隙水压力为:
在渗流产生的渗透力的作用下,其有效应力与渗流作用 的方向有关。当自上而下渗流时,将使有效应力增加,因
而对土体的稳定性有利。反之,若向上渗流则有效应力减 小,对土体的稳定性不利,若使得有效应力减少至0,即 可能发生所谓的流砂和管涌现象,造成地基或边坡的失稳。
三、附加应力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解:1)地下水位以上无 毛细饱和区时的σ、u、σ′ 分布值见下表。σ、u、σ′ 沿深度的分布如下图中实线 所示。

三轴固结不排水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

三轴固结不排水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

三轴固结不排水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是土工试验中常用的两种土壤强度测试方法。

1. 三轴固结不排水总应力法(UU试验):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快剪三轴试验。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对土样施加周围压力,并打开排水阀门,使土样在周围压力作用下充分排水固结。

然后施加轴向应力,此时,关上排水阀门,使土样在不能向外排水的条件下受剪,直至破坏为止。

UU三轴试验通常用于短期工程问题。

2. 三轴固结排水或不固结不排水有效应力法(CU/CD试验): 与UU试验不同,CU和CD 三轴试验首先对土样施加周围压力,但不打开排水阀门,使土样在不排水的条件下固结。

接着,进行剪切试验。

CU试验是在固结后打开排水阀门进行的,而CD试验是在固结后保持关闭排水阀门的状态进行的。

CU/CD三轴试验也称为有效应力试验,通常用于评估长期工程问题。

对于饱和粘性土,当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固结不排水剪试验时,由于土的固结程度和孔隙水压力的差异,试验结果会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土体的强度及其指标上。

土力学三轴压缩试验资料

土力学三轴压缩试验资料

(4)重复以上步骤。用同一种土样的若干个 试件(三个以上)按以上所述方法分别进行试验, 每个试件施加不同的周围压力σ3 ,可分别得出剪 切破坏时的大主应力σ1 ,将这些结果绘成一组极 限应力圆,如图3—9c中的圆I、Ⅱ和Ⅲ。由于这 些试件都剪切至破坏,根据莫尔—库伦理论,作 一组极限应力圆的公共切线,即为土的抗剪强度 包线(图3—9c),通常可近似取为一条直线,该直 线与横座标的夹角即土的内摩擦角φ,直线与纵 坐标的截距即为土的粘聚力c
常规的三轴压缩试验是取3-4个圆柱体试样, 分别在其四周施加不同的恒定周围压力,随后逐 渐增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为止。根据破坏时的 大主应力与小主应力分别绘制莫尔圆,莫尔圆的 切线就是剪应力与法向应力的关系曲线,通常近 似的以直线表示,其倾角为φ,在纵轴上的截距 为c。
二、试地基强度和稳定 使用的土的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和内聚力c。
缺点:
①剪切破坏面人为的固定为 上下盒之间的水平面,不符 合实际情况。 ②试验中不能严格控制排水 条件,不能量测土样的孔隙 水压力。
目前,较为完善的一种方法是三轴压缩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优点: ①试验中能严格控制试样排水条件, 受力状态明确。 3 ②试验中可以控制大小主应力,剪 切面不固定,能准确地测定土的孔 3 隙压力和体积变化。
六、绘图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莫尔应力圆,抗剪强度包线,查 出相应的C和φ值
300
τ(KPa)
200
100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σ (KPa)
七、思考题
1、如何测定土样的饱和度?
2、三种测定方法分别适用在什么情况下?
3、试讨论一下常规三轴试验的不足之处。
△ 3
3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摘要:
1.三轴试验简介
2.应力大小关系概述
3.试验中应力123 的具体表现
4.应力123 对三轴试验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三轴试验是土力学中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通过模拟土体中的应力状态,研究土体的力学性质。

其中,应力是影响三轴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三轴试验中,应力的大小关系对于试验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应力路径来确定。

应力路径是指土体在受到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过程。

在三轴试验中,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应力路径的起点、终点以及路径上的应力变化情况来确定。

在试验过程中,应力123 的具体表现会根据不同的应力路径和试验条件而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应力计来测量。

应力计是一种用于测量土体中应力的仪器,可以通过应力计的读数来了解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

应力123 对三轴试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

如果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不正确,将会导致试验结果的偏差,从而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应力123 的大小关系对于三轴试验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三轴试验应力123大小关系
【原创版】
目录
1.三轴试验的概述
2.三轴试验应力的定义
3.三轴试验应力的大小关系
4.结论
正文
一、三轴试验的概述
三轴试验,又称为三轴压缩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实验方法。

该试验通过对试样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加载,以模拟实际工程中土壤或岩石受到的压力,从而研究其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

二、三轴试验应力的定义
三轴试验应力是指试验中作用在试样上的各种力所引起的内应力。

根据力的作用方向,三轴试验应力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主应力:作用在试样上的最大应力,通常为垂直方向的应力。

2.次应力:作用在试样上的次大应力,通常为水平方向的应力。

3.剪应力:作用在试样上的最小应力,通常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应力差。

三、三轴试验应力的大小关系
在三轴试验中,主应力、次应力和剪应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大小关系。

根据莫尔 - 库伦理论,三轴试验应力的大小关系可表示为:主应力 = 次应力 + 2 ×剪应力
四、结论
三轴试验应力是研究土壤和岩石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通过分析主应力、次应力和剪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试样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轴压缩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

六、绘图
τ(K Pa )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莫尔应力圆,抗剪强度包线,查 出相应的C和φ值
300
200
100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σ(KPa)
/bb/100.html /bb/126.html /bb/155.html /bb/46.html /bb/76.html /bd/108.html /bd/148.html /bd/153.html /bd/32.html /bd/33.html /bd/51.html /bj/111.html /bj/112.html /bj/47.html /bj/77.html /bk/116.html /bk/166.html /bk/34.html /bk/35.html /bk/36.html /bkr/170.html /bkr/42.html /bkr/63.html /bkr/95.html /bm/119.html /bm/128.html /bm/135.html /bm/159.html /bm/171.html /bm/41.html /bm/44.html /bm/89.html /dc/109.html /dc/162.html /dc/48.html /dc/64.html /hdc/152.html /hdc/19.html /hdc/20.html /hdc/86.html /hg/177.html /hg/52.html /hg/91.html /hg/99.html /jgfw/104.html /jgfw/120.html /jgfw/122.html /jgfw/13.html /jgfw/130.html /jgfw/138.html /jgfw/139.html /jgfw/14.html /jgfw/140.html /jgfw/141.html /jgfw/147.html /jgfw/158.html /jgfw/175.html /jgfw/178.html /jgfw/29.html /jgfw/30.html /jgfw/31.html /jgfw/39.html /jgfw/45.html /jgfw/58.html /jgfw/60.html /jgfw/67.html /jgfw/71.html /jgfw/82.html /jgfw/90.html /jgfw/92.html /jstd/10.html /jstd/5.html /jstd/6.html /jstd/7.html /jstd/8.html /jstd/9.html /kp/124.html /kp/168.html /kp/55.html /kp/70.html /lxwm/12.html /mbzx/103.html /mbzx/105.html /mbzx/121.html /mbzx/125.html /mbzx/131.html /mbzx/132.html /mbzx/144.html /mbzx/149.html /mbzx/150.html /mbzx/157.html /mbzx/167.html /mbzx/169.html /mbzx/179.html /mbzx/21.html /mbzx/22.html /mbzx/23.html /mbzx/27.html /mbzx/28.html /mbzx/38.html /mbzx/43.html /mbzx/49.html /mbzx/54.html /mbzx/56.html /mbzx/62.html /mbzx/65.html /mbzx/78.html /mbzx/80.html /mbzx/84.html /mbzx/87.html /mbzx/96.html /pg/127.html /pg/53.html /pg/69.html /pg/88.html /qt/73.html /sbjs/107.html /sbjs/115.html /sbjs/142.html /sbjs/161.html /sbjs/17.html /sbjs/176.html /sbjs/4.html /sbjs/74.html /tt/118.html /tt/18.html /tt/3.html /tt/75.html /zsgz/1.html /zsgz/106.html /zsgz/134.html /zsgz/145.html /zsgz/154.html /zsgz/173.html /zsgz/2.html /zsgz/37.html /zsgz/94.html /zsgz/97.html /zsgz/98.html /zzfw/101.html /zzfw/102.html /zzfw/110.html /zzfw/113.html /zzfw/114.html /zzfw/117.html /zzfw/123.html /zzfw/129.html /zzfw/133.html /zzfw/136.html /zzfw/137.html /zzfw/143.html /zzfw/146.html /zzfw/15.html /zzfw/151.html /zzfw/156.html /zzfw/16.html /zzfw/160.html /zzfw/165.html /zzfw/172.html /zzfw/174.html /zzfw/24.html /zzfw/25.html /zzfw/26.html /zzfw/40.html /zzfw/50.html /zzfw/57.html /zzfw/59.html /zzfw/66.html /zzfw/68.html /zzfw/79.html /zzfw/81.html /zzfw/83.html /zzfw/85.html /zzfw/93.html /bb/138.html /bd/141.html /bd/142.html /bd/165.html /bd/174.html /bkr/139.html /bkr/181.html /bm/140.html /bm/160.html /dc/164.html /hdc/159.html /hdc/183.html /hg/171.html /jstd/10.html /jstd/5.html /jstd/6.html /jstd/7.html /jstd/8.html /jstd/9.html /kp/162.html /lxwm/158.htm l /mbby/153.htm l /mbby/154.htm l /mbby/155.htm l /mbby/156.htm l /mbby/157.htm l /mbby/166.htm l /mbby/176.htm l /mbby/182.htm l /mbby/186.htm l /mbzx/143.htm l /mbzx/144.htm l /mbzx/145.htm l /mbzx/146.htm l /mbzx/147.htm l /mbzx/168.htm l /mbzx/177.htm l /mbzx/180.htm l /mbzx/184.htm l /pg/163.html /sbjs/136.html /sbjs/175.html /tt/133.html /tt/135.html /tt/169.html /tt/179.html /zsgz/134.html /zsgz/137.html /zsgz/173.html /zzfw/148.html /zzfw/149.html /zzfw/150.html /zzfw/151.html /zzfw/152.html /zzfw/161.html /zzfw/170.html /zzfw/172.html /zzfw/178.html /zzfw/185.html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中,正应力和有效应力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正应力是指作用在物体内部的由外部力引起的应力,而有效应力则是指在考虑了材料内部存在的应力分布情况后的实际有效应力。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在材料的强度分析、工程设计和材料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应力是在应力分析中常用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外部力的作用。

正应力可以引起物体内部的应变和变形,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准确地计算和评估正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有效应力则是在考虑了材料内部应力分布后的实际应力情况。

材料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应力,考虑了这些内部应力后得到的应力即为有效应力。

有效应力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材料受力情况,有助于工程设计和材料强度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区别在于,正应力描述了外部力作用下的应力情况,而有效应力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材料受到的实际应力情况。

正应力和有效应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受力特性和强度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和意义,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概念提供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本文将首先介绍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将分别深入探讨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应用场景以及实际意义。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它们在材料强度和结构设计中的作用。

文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等方式,全面展现正应力和有效应力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正应力和有效应力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正应力和有效应力的定义、计算、特性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有效应力原理名词解释

有效应力原理名词解释

有效应力原理名词解释有效应力原理是指在材料受力时,只有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才能保证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有效应力原理是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材料的设计、工程应用和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应力的概念。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通常用σ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力F除以单位面积A,即σ=F/A。

在材料受力时,会产生各种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应力,如拉应力、压应力、剪应力等。

而有效应力则是指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实际产生的引起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应力。

有效应力的大小决定了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是材料设计和应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有效应力原理的核心是应力集中和疲劳寿命。

应力集中是指在材料中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当外部载荷作用于材料时,可能会在材料中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材料的疲劳破坏。

有效应力原理告诉我们,在材料设计和使用中,需要尽量避免应力集中的发生,以保证材料的强度和寿命。

另外,有效应力原理还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有关。

在材料受力时,会产生应力,而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决定了其在受力情况下的表现。

有效应力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材料才能保持其强度和韧性,超出这一范围,材料可能会发生变形和破坏。

最后,有效应力原理对于材料的性能评价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在材料的设计和工程应用中,需要对材料的强度、韧性、疲劳寿命等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而有效应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行为,指导我们进行材料性能的优化和改进。

综上所述,有效应力原理是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材料的设计、工程应用和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有效应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选择材料,保证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强度和耐久性,促进材料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三轴试验原理与技术 书中的 第五节 总应力与有效应力

三轴试验原理与技术  书中的 第五节 总应力与有效应力

a
(g/cm3)
Af
-0.01 -0.03 -0.28 -0.01 -0.04 -0.15 +0.01 -0.03 -0.15 +0.01 +0.07 -0.15 +0.05 +0.07 +0.27 +0.02 +0.14 +0.06
冰碛土
<1
8.8
2.1
8.8 10.2 11.7
冰碛土
2
12.2
A B
A
us 3 u uc ,如 B=1,则 A uc 1 3 1 3
孔隙压力系数 A 在实际工程上很有参考价值,它与土的类别、应力状态、 应变大小和时间有关。表 1-6 是一些典型土的数据,可以用来判断土的性质。
5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表 1-6
孔隙压力系数 A 的数据
(1-28) (1-29)
式(1-29)表明, 三轴试样在受外力作用情况下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施加的周围压力 σ3 引起;另一部分是由轴向应力(σ1-σ3)引起。式中 BA 常用 A 表示因而式(1-29)可改写为:
u B 3 A(1 3 )
4
(1-30)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1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此外,除了孔隙水压力,土颗粒之间也存在接触应力。设有一水平断面 b-b 通过饱和土单元中[图 1-17(b)],该断面不切断土颗粒,只通过土颗粒之间的接触பைடு நூலகம்点,则所有垂直于 b-b 的接触力为有效应力 σ/。设 a 为单位面积内所有颗粒接触 点的接触面积之和(<1),则在断面 a-a 上,面积 A 上的总垂直力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
13.0 15.5 8.5
漂砾粘土
10
9.5
2.08
9.5 10.5 8.5
漂砾粘土
19
10.7
2.02
10.7 12.4 26.0
残积粘土
20
27.5
1.51
27.5 31.5 20.0
残积粘土
44
23.0
1.57
23.0 25.0

试样直径为 100mm,高 200mm,以标准击实功能击实。
A A u(1 a) A

u( 1 a )
(1-16)
接触面积 a 难以测定,不过其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式(1-16)可以写成:
u
以式(1-14)、式(1-15)代入式(1-17),得:
(1-17)
h2 ( w ) h2
u hw w (h1 h2 ) w
1
(1-14)
h1
hw h2 2 a a ( a) 3 3 b b b b 6 5 4
· A
· A
· A
( b)
· A
(c)
图 1-17 沉积土内的应力 (a) 沉积土层;(b)完全饱和;(c)部分饱和 1— 水位;2—土体单元;3—土颗粒; 4—孔隙水;5—孔隙气;6—孔隙水
A f 值。
6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表 1-7
孔隙压力系数 B 和 A f (不排水剪测得)
孔隙压 力系数
粘粒含量 土 类 <0.002mm (%)
最优含水率 w (%)
最大干密度
试验时含 水率 w (%) 6.8
孔隙压 力系数 B 0.06 0.26 0.90 0.02 0.23 0.46 0.04 0.26 0.54 0.03 0.27 0.69 0.05 0.05 0.14 0.03 0.16 0.36
u uc us
式中
uc——Bσ3 施加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 us—— A(1 3 ) ,施加轴向应力(σ1-σ3)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 孔隙压力系数 B、 A 、A 与主应力之间的关系见表 1-5。 表 1-5
系 B 数
孔隙水压力系数与主应力间关系
孔隙水压力与主应力关系式 uc/σ3 us/(σ1-σ3) u/σ1
V nVCwu
(1-25) 令式(1-24)与式(1-25)相等,得:
nVCwu
式中 V——土的初始体积; n——孔隙率。
V (1 2v) 3 ) ( 1 2 E
(1-26)
三轴试验中,试样为圆柱体,因而 σ/2=σ/3,将式(1-23)d 代入式(1-26),得:
A A uw xA ua (1 a x) A
式中 xA——通过孔隙水的面积; ua——孔隙气压力; uw——孔隙水压力。
2
(1-19)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因此, 通过孔隙气体的总面积为(1-a-x)A。 因 a 值很小, 故式(1-19)可简化为:
A A ua A x(ua uw ) A
式(1-28)、式(1-c
(1-31)
水的压缩性极小。土在完全饱和状态,如果不允许排水,则 Cw≈0,因而 B=1。这时,式(1-30)中的 A 和 A 相同,但对于非饱和土,B<1,大主应力 σ1 与孔 隙水压力 u 的关系可表示为:
u B 1
据上所述,可以对孔隙水压力 u 及各系数的含义总结如下:



数 1.5~3 0.7~1.3 0.3~0.7 -0.5~0 -0.2 2.0~3.0 0 0.3~0.5
A
灵敏性粘土 正常固结粘土 超固结粘土 超固结粘土 黄 土
极松细砂 中等密实细砂 密实砂和粉砂
表 1-6 表明,软土或极松砂,A 值都较大,而中等密室的土,其 A 值较小。 A 为负值表明,在剪切过程中,孔隙压力 us 为负值。孔隙压力系数 A 值可用以 估计土体由于应力变化而引起的孔隙压力。 表 1-7 是人工制备的击实土按不排水剪切试验所测得的孔隙压力系数 B 和
7
1
'1 1u
2
+
u
=
' 2 2u '3 3u
3
图 1-18
主应力与孔隙压力 (1-23)
1 1 u 2 u 2 3 u 3
3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按弹性理论,土骨架减小的体积与应力的关系为:
(1-28) (1-29)
式(1-29)表明, 三轴试样在受外力作用情况下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施加的周围压力 σ3 引起;另一部分是由轴向应力(σ1-σ3)引起。式中 BA 常用 A 表示因而式(1-29)可改写为:
u B 3 A(1 3 )
4
(1-30)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V
式中
(1 2v) 3 )v ( 1 2 E
(1-24)
v——土骨架的泊松比; E——土骨架的弹性模量。
土骨架体积的减小是由于孔隙体积减小所致。 孔隙中的水受到压缩产生孔隙 水压力。设 Cw 为孔隙水的压缩系数,在不排水情况下,体积变化 ΔV 与孔隙压 力 u 间的关系为:
式中 γ/——土的浮重度。
(1-18)
孔隙水压力在各方向均相等,它能对个体颗粒产生压缩,但由于固体颗粒的 压缩模量很大,在土力学问题中,一般忽略不计。只有当作用在土骨架上的有效 应力发生变化时,土骨架才会发生变形。 对于非饱和土,水被限制于颗粒接触处,见图 1-17(c)。在非饱和土体中, 水气交接处的弯液面使孔隙水压力减小。在只有大气处,孔隙水的压力为零。由 于水的表面张力,弯液面处的孔隙水压力为负值。因此,通过图 1-17(c)非饱和 土体的断面 b-b,总力 aA 为:
A B
A
us 3 u uc ,如 B=1,则 A uc 1 3 1 3
孔隙压力系数 A 在实际工程上很有参考价值,它与土的类别、应力状态、 应变大小和时间有关。表 1-6 是一些典型土的数据,可以用来判断土的性质。
5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表 1-6
孔隙压力系数 A 的数据
1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此外,除了孔隙水压力,土颗粒之间也存在接触应力。设有一水平断面 b-b 通过饱和土单元中[图 1-17(b)],该断面不切断土颗粒,只通过土颗粒之间的接触 点,则所有垂直于 b-b 的接触力为有效应力 σ/。设 a 为单位面积内所有颗粒接触 点的接触面积之和(<1),则在断面 a-a 上,面积 A 上的总垂直力为:
A (h2 h1 w ) A
式中 σ——单位面积上的总垂直应力; γ——土的饱和容重; γw——水的容重;
(1-15)
根据前述,对于饱和土体,施加的总力分别为孔隙水及颗粒所承受的概念, 则作用于面积 A 上的接触力为 σ/A, 作用于面积(1-a)A 上的孔隙水压力为 u(1-a)A, 因而:
或 (1-20) 式(1-20)表明,空隙压力为孔隙气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x 为与饱和度有 关的常数,其范围是 0≦x≦1。如土为完全饱和,x=1,则式(1-20)就变为:
u u w , uw u ua x(ua uw )
(1-21)
若土体的饱和度为零,即 x=0,只有孔隙气压力 ua,则式(1-20)变为:
u u w uw ,
(1-22)
根据式(1-20),孔隙压力 u 包括孔隙气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总应力 σ 包括有 效应力 σ/和孔隙压力 u。有效应力 σ/是决定土体强度和压缩性的主要因素。 二、 孔隙压力系数
为了说明孔隙压力系数的物理概念,设土的骨架为可压缩的弹性体,孔隙中 水的体积变化与应力之间为线性关系。如对一立方体的饱和试样,在不排水情况 下施加如图 1-18 所示的三个主应力 σ1、σ2、σ3 后,初始体积 V 将减小 ΔV,孔隙 压力增加 u。因水的压力各项相同,故三个方向的有效应力分别为:
三轴试验原理与应用技术
第五节 总应力与有效应力
一、 有效应力原理
土是由固体颗粒、孔隙内的水或空隙内的气体组成。如研究土体在某一应力 状态下的特性,则必须了解该压力在土颗粒、孔隙水或孔隙气体之间如何分配。 如对土体施加一外力,则此力一部分为固体颗粒所承受,一部分为孔隙水承受, 若为非饱和土,则尚有一部分为孔隙气体做所承受。 设图 1-17(a)为一静止状态下的土体,孔隙被水充满。孔隙是连通的,故孔 隙水与土体表面以上的水能自由流动。在任一高程 a-a 处,单元土体内的孔隙水 压力应为静水压力 u,即:
u
1 [ 3 ( 1 3 )] C 3 1 n( w ) Cc
1
(1-27)
Cc
式中 Cc——土骨架压缩系数。
3(1 2v) E
实际上,土并非弹性体,只有当试样完全饱和时,Cw 才是常数,而且极小。 因而用两个经验系数表示,则式(1-27)可表示为:
u B[ 3 A(1 3 )] u B 3 BA(1 3 )
a
(g/cm3)
Af
-0.01 -0.03 -0.28 -0.01 -0.04 -0.15 +0.01 -0.03 -0.15 +0.01 +0.07 -0.15 +0.05 +0.07 +0.27 +0.02 +0.14 +0.06
冰碛土
<1
8.8
2.1
8.8 10.2 11.7
冰碛土
2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