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2/25/2020
8
第一节 教育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
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
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
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
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
个目的。” 这就是说,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
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
2/25/2020
7
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 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 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 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 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 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 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 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 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5
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 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 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

教育原理作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doc

教育原理作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doc

教育原理作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doc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国家和社会充满活力、文明和进步的共同努力者。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体来说,要培养人们的经济实践性知识,培养民主法治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培养社会工作和职业能力,培养文化和艺术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的尊重自然的道德意识,教会人们发展自己的信念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性、应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全心投入的历史条件下,有一种新的内在动力,即穿越历史发展的动力,依据此而确立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一种全面性、科学性数字,其目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新社会主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重塑社会价值理念,实现新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二是全面发展新型人才培养。

以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为主线,同步发展个性化、多样性和实践性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社会影响、文化熏陶力的新型人才;三是建立新生活方式。

穿越历史发展的动力,凝练本族特色文化,充分发掘社会文化概念,彰显新思想、新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实践。

通过素质教育,摒弃封建伦理观,坚持多元文化观、个性文化观、社会发展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多元价值观;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国家核心价值融合。

核心价值取向,包括社会主义自由公正、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公平正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安定发展、繁荣富强等国家核心价值的融合,以实现持久和平、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全面小康目标。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和新型人才,以及实现新社会主义、新生活方式和新价值取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

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4.个体化。

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来设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设置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2.进步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反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山西师范大学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基本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三、我国教育目的 四、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问题 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 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教育目的的含义 难点 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 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 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 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内容与功能
㈠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对教育目的 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受教者身心 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的规定。 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 定位、定点。
定性——指明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提示教育 目的的本质;
定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作出凝 练概括;
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教学
目标)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
制定者
政府/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学科 专家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 态
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 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 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 作,直至成为现实。
第二,指导功能
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 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评价功能
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 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 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 依据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 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在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 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 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 教育目的。
3、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面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 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 质的教育活动。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 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 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
①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 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②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③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 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是不 能相互替代的。 “相互促进”,是指各育相互之间连接紧密,共 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06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01
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逐渐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和
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
性化和全面发展。
02
终身教育与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以及传授基本的生活技 能。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的品
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情境教育等。家长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 子的需求和想法。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宏观教育目的不仅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人的品德、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微观教育目的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微观教育目的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特 点等制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 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人 发展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 高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对于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价值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发展
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 教育方向,也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成长 方向。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高教育质量。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个人本位论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与满足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②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 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 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 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加强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 倡导全社会关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
教育机制,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氛围和社会环境。
THANK YOU
相互促进
教育目的和教育实践在互动中 不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 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06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改革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公平,提高 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提高学 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反馈与修正
教育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可以为教 育目的的修正提供依据,促使教 育目的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时代 要求。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 教育目的

3.理论的基础
(1)国家利益至上(相对于个人利 益或其他公共利益而言); (2)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3)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或狭隘 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别国、其他民 族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而言)。
4.评价
(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 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 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 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 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 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 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 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 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也是既 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 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 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 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 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 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 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 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 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58)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 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 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