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师 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创作之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系广编《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创作之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教父”定义纪录片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中,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那》做出评论,文中首次提到“纪录”这个词,其后1932年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中对纪录电影做出定义“创造性的处理真实”,对于“真实”,格里尔逊认为,它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一个抽象概念,“现实”是“真实”的具体反映。
纪录电影区别于剧情片的重要标志,就在于纪录电影拍摄了生动鲜活的“自然素材”,而不是摄影棚里的人造影像,更能表现真实。
同其他伟大的导演一样,格里尔逊“创造性的处理”也同样受到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的影响,他认为纪录片要揭示抽象的真实,就要对源于现实的自然素材进行蒙太奇剪辑创造性讲述生动的故事或展现鲜活的世界,提供可见、可感的真实。
在美国,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结识,他一方面热爱弗拉哈迪诗歌天才,一方面为弗拉哈迪迷恋偏远未开化地域而惋惜,格里尔逊主张“把人们的眼睛从天涯海角拉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人们自己的事情上…门前石阶上的戏剧事件上来。
”1927年从美国回到英国后,格里尔逊找到了英国帝国商品推销局局长泰伦兹,他想让电影成为宣传教育大众的论坛的理想令泰伦兹感兴趣,但是如何拉到钱和说服那些固执的高级官僚呢?格里尔逊瞄准了掌握财政大权的部长写的一本有关鲱鱼的书,由此一场在英国的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系广编《纪录片创作》纪录电影运动隆重拉开了序幕。
格里尔逊的“理想国”一个人成年后的业绩都可以追溯到他童年的经历中去。
格里尔逊也不例外。
从《漂网渔船》这部反映英国北海渔民捕捞鲱鱼生活的纪录片,可以看到是他出生航海灯塔看守员世家和参加海军当过北海扫雷舰队成员的影子;从他对弗拉哈迪纪录片的评论,可以找到他在美国所接受的社会学教育,擅长对事物进行社会学的观察和分析的思维踪迹。
然而格里尔逊为什么对纪录电影产生兴趣呢?这源于他早些在英国格拉斯哥教学的时候发现单纯的教育似乎对人已经不起作用,有一次上课,在讲到柏拉图的时候,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详解]格里尔逊
第五章格里尔逊和英国纪录片学派一、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念的形成1、幼年生活的影响1898年,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位教师,在当地最早将电影引入教育领域中,而母亲在政治观念上颇为激进,他们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奉者,家庭的熏陶使得格里尔逊幼年时便热衷政治,熟知工人运动。
1915年,考取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一战时应征入伍,一战结束后重返校园。
在这期间,他思考电影成为影响公众的有效手段,他1924年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在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进修,研究传播工具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并结识了社会学家李普曼,在他的建议下开始研究作为业余消遣形式的电影。
当时有两部电影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电影启蒙期的两大影响(1)弗拉哈迪☐格里尔逊深思弗拉哈迪影片与当时好莱坞剧情片的区别,切实感受到了纪录电影在表现真实生活方面的力量。
奠定了纪实美学的原则☐不赞同弗拉哈迪影片中返璞归真、逃避现实的思想。
(2)《战舰波将金号》——“一部美化了的新闻片”这部影片,一方面使得他有机会深入地研究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另一方面,使他看到了电影对于民众的巨大影响力,为格里尔逊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将一个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具体地转化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电影形式。
二、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念和实践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针对弗拉哈迪的影片,格里尔逊开创性地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指称那些不同于好莱坞虚构故事的影片,从而使得纪录片开始与剧情片分庭抗礼,并拥有了独立的美学和社会价值。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Documentary)的范围界定: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2、我视电影为讲坛“我视电影为讲坛,我自觉地以一个宣讲者的方式来利用它。
《2024年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范文
《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生纪录影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互动性,逐渐成为纪录片领域的一股新势力。
格里尔逊模式作为传统纪录片的一种制作理念和手法,在网生纪录影像的冲击下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以《守护解放西》为例,探讨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
二、格里尔逊模式概述格里尔逊模式,是指以英国纪录片制作人兼导演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的一种纪录片制作模式。
它强调纪录片的记录性、解释性和教育性,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以及通过影像语言对观众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守护解放西》的网生纪录影像特色《守护解放西》是一部典型的网生纪录影像作品,它通过记录解放西路的日常生活,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
该作品在制作上采用了大量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影、后期特效等,使得影像更加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同时,它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传播和解读中。
四、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1. 叙事方式的变革网生纪录影像在叙事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
《守护解放西》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交织,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这种叙事方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 强调互动与参与网生纪录影像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使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传播和解读中。
《守护解放西》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方式,让观众能够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这种互动与参与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3. 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网生纪录影像往往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通过影像语言对社会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读。
《守护解放西》通过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情感需求。
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也可以叫记录类电影,是电影的三大基本类别之一。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的首创。
1926年,格里尔逊在一篇评论中最先使用“documentary”来指称这种记录类影片。
“documentary”是个法语词汇,其英语解释是:Presenting facts objectively without editorializing or inserting fictional matter, as in a book or film[1]。
翻译成中文就是:客观地表现事实,而不是像书和电影一样编辑和插入虚构事件。
所以,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下了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将纪录片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单纯记录现实和企图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2]。
荷兰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给出的定义是“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牛津词典》上则强调了词根“document”的记录性和实证性:(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纪录片都逃离不了两种本质属性:现实性和叙事性。
现实性是纪录片从电影中单立出来的缘由所在,观众对纪录片最大的期望就是能从中看到客观的,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正是因叙事而起,一部纪录片,必然是叙述了一个或几个故事,人类,或非人类的故事。
叙事性让纪录片有了不同叙事方式的选择,每个导演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选择的同时,也就带入了主观性,影响到镜头的拍摄、素材的选择、解说词的编写等等。
况且,纪录片面向的是观众,要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影片叙事的选择,要考虑的东西,就更多了。
这就不是现实能够决定的了。
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从20世纪初到现在,出现了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美国英国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等等流派。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
”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约翰•格里尔逊只有一部个人作品《漂网渔船》。
这部49分钟的纪录片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
在他的个人作品《漂网渔船》里,始终表达着一种崇高而有人文价值的主题——劳动的尊严与工人的价值。
他所监制的纪录片当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围绕着工人劳动来说事。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每一位纪录片导演都伟大,因为他的热心与无功利性让不少纪录片导演熠熠闪光。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真实场景纪实性的节目形态,多角度的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和丑,给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电视拍摄和编辑手段,展现凝练的生活,揭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审视,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度,纪录片还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已经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纪实性也就是影片的真实性应该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而艺术性的结合则体现在影片的故事性的强调上,在纪录片真是的讲述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艺术元素,展现故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
故事是纪录片中揭示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情绪。
但是单单依靠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传达趣味性和艺术性是不够的,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后期还辅以艺术化的手法,增加情节的曲折性,还可以将音乐和画面结合,使得情节更具有节奏性,更能增强影片的关注度。
Documentary
帝国市场委会电影部
《飘网渔船》drifters 1929 社会学的意义而非美学的 将公民的目光从天涯海角拉回到自己身边, 关注那些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老实说, 我们是社会学家。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British documentary movement 1926-1946
从市场委员会到邮政总局
在影响人类动机这一方便,学校与教堂的 力量在减弱,而大众传媒,如电影、报刊、 新兴的广播以及一切广告,它们的力量在 加强。
•在美国三年期间意义最重大的两件事
一:前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 二:与弗拉哈迪相识
在格里尔逊看来,他首先不是将电影看作 是一种艺术品,而是一种影响公共舆论的 手段
我把电影看做是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 此不感到惭愧。 1933
鼓励成员们用艺术的方式承担起服务公众的职责。
《夜邮》1936年 play 导演:哈莱· 瓦特 巴锡尔· 瑞特 音响:卡瓦尔康蒂 解说词:W· · H 奥登 画面+音乐+解说
Documentary
纪录片
John Grirson
约翰· 格里尔逊
• 1926年1月,《太阳》影评中。 • 评论弗拉哈迪失败的作品《摩阿拿》,他 认为这部影片不怎么出色,但是却有一定 的文献价值。
“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 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电影能够进行直观的描述、简单的分析和 得出导论性的结论,通过使用节奏和丰富 的想象力还能具有雄辩的说服力。电影具 有雄辩的修辞学特征,任何其他表述形式 都无法像摄影机那样完美地将高贵的品质 赋予简单的观察,或按照时间的冲击力进 行场面切换。原则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 一个简单的说法可以在一夜之间被重复千 万次,如果这个说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会被传播给更多的人。
纪录片主观性刍议——以《漂网渔船》为例
2015年第11期一、格里尔逊与《漂网渔船》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是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被誉为“纪录电影的教父”。
他的作品只有一部《漂网渔船》,但许多经典纪录片(如《夜邮》、《锡兰之歌》)和大师的诞生无不与他有关。
他与弗拉哈迪、伊文思一道,对世界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电影当“讲坛”,“解说加画面”以及创造性处理是格里尔逊纪录片主要的理念。
1924年,格里尔逊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
1925年,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为该影片在美国的上映做了诸多工作。
他认为爱森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了电影可以是成熟和正面的启蒙力量的人,这深刻地影响了他此后的电影理念。
1926年,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会面,此后,他在一篇介绍《摩阿纳》的文章里首次提出了“纪录片”(Docu-mentary )的概念并给出了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1929年11月,由格里尔逊执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作为《战舰波将金号》的片前加片,在伦敦电影协会首映。
《漂网渔船》以捕鱼为题材,反映英国北海捕鱼工人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的内容简单,展现了一群工人从出海到回港卖鱼的全过程。
在影片开头,一艘渔船从雾茫茫的港湾出发,驶向大海,到达捕鱼海域后,工人们在船上紧张地劳作,把渔网从颠簸摇曳的船上撒开,在同汹涌的恶浪搏斗后,最终工人们收获颇丰,人人轻松快乐。
渔船满载而归,在港口的其他工人熟练地处理活鱼,最终,分装整齐的鱼肉被再次装船运出。
这部着眼于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独特情调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这部纪录片是由英国政府方面资助的,反映了北海渔民的生活状态,向当时的英国人展示了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人与大海相处中的一种浪漫情调。
片中想象力丰富的剪辑手法,优美的摄影、合适的配乐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同时,纪录片画面采用航船、大海和天气组成的富有诗意的结构,使《漂网渔船》成为英国纪录电影的奠基之作。
纪录片电影导演五位先驱
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维尔托夫、伊文思、里芬斯塔尔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单万里按】本文原载中央新影内部刊物《纪录电影》杂志1988年1-4期,公开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1995年第1期“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专号”,后经修订与补充收录于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出版),原文题目《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
纪录电影,无论就其历史渊源、自身的特性,还是就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而言,都堪称电影王国的半壁江山。
且不用说活动照相的始作俑者的最初动机是纪录奔驰的马匹、飞翔的鸟只,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及其摄影师们向观众展现的是对诸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这类日常生活事件的如实纪录。
——纪录电影,活动影像的初始形态。
也不用说自本世纪初故事片羽翼渐丰、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之后,纪录片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与故事片并存,共同构成电影的两种基本形态。
不仅如此,基于自身的特性,纪录片比故事片更能迅速、灵活地捕捉社会生活及其变化。
同时,纪录片更具生存活力。
故事片的制作可能因地震、战争、政治等天灾人祸以及自身存在方式的局限性而发展迟滞乃至被迫停止,纪录片则较少受到此类因素的制约,非常时刻反倒是纪录电影工作者大显身手的良机。
此外,纪录电影更能及时吸收科技发展成果,迅速转化为手段,力争同步反映社会生活。
——纪录电影,一种更为自在的电影。
仅仅是纪录片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就足以表明它在电影世界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登上珠穆朗玛峰、潜入寂静的海底世界、深入非洲原始森林捕捉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的种种奇观,科学家将摄影机带到冰雪覆盖的南北极腹地进行科学考察,将微型摄影仪巧妙置入母体予宫以纪录下生命的形成过程,宇宙飞船上的摄影机为我们带来了有关太空和其它星球的壮丽画面……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旅游……很难想象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哪个领域没有纪录电影的介入。
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也可以叫记录类电影,是电影的三大基本类别之一。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的首创。
1926年,格里尔逊在一篇评论中最先使用“documentary”来指称这种记录类影片。
“documentary”是个法语词汇,其英语解释是:Presenting facts objectively without editorializing or inserting fictional matter, as in a book or film[1]。
翻译成中文就是:客观地表现事实,而不是像书和电影一样编辑和插入虚构事件。
所以,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下了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将纪录片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单纯记录现实和企图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2]。
荷兰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给出的定义是“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牛津词典》上则强调了词根“document”的记录性和实证性:(纪录片是)人性记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纪录片都逃离不了两种本质属性:现实性和叙事性。
现实性是纪录片从电影中单立出来的缘由所在,观众对纪录片最大的期望就是能从中看到客观的,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正是因叙事而起,一部纪录片,必然是叙述了一个或几个故事,人类,或非人类的故事。
叙事性让纪录片有了不同叙事方式的选择,每个导演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选择的同时,也就带入了主观性,影响到镜头的拍摄、素材的选择、解说词的编写等等。
况且,纪录片面向的是观众,要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影片叙事的选择,要考虑的东西,就更多了。
这就不是现实能够决定的了。
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从20世纪初到现在,出现了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美国英国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等等流派。
约翰·格里尔逊——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纪录电影大师
1927年,格里尔逊回到英国之后着手实践自己的理想。他非常清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有必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于是,他去拜访了帝国市场委员会,经同史蒂文·泰朗兹协商,该委员会同意设立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由格里尔逊担任主任。不久,格里尔逊以能言善辩的口才,巧妙地说服了当时的财政大臣出资拍摄一部反映英国捕鲱工业的纪录片。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格里尔逊及其摄制组经过艰难的海上搏斗,终于拍摄完成了《漂网渔船》(1929)。影片表现的内容十分简单:漂网渔船从灰雾蒙蒙的港湾驶向茫茫大海,鱼网从颠簸摇曳的船上撒开,渔夫们紧张繁忙地劳作,同汹涌的恶浪搏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影片在今天看来已是习以为常,但在当时所产生的冲击,犹如大海掀起的波涛一样猛烈。
如果说弗拉哈迪将眼光投向天涯海角,格里尔逊则试图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自己家门前发生的事情,把电影用于教育和宣传的目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这样一种主张:“我把电影看作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惭愧,因为在尚未成型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事物的存在先于本质。电影作为一种存在诞生于19世纪末,但是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电影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种功能,20世纪初人们对电影本质的认识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有人将之看作市井杂耍,有人将它用作艺术载体……格里尔逊则将它视作讲坛,用作宣传手段。既然是探索,挖掘电影各个方面的潜能必然有益于认识电影的本质。另外,在世界电影史上格里尔逊是较早提出“电影哲学”概念的理论家之一。
[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约翰·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约翰·格里尔逊篇一: 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约翰·格里尔逊约翰·格里尔逊——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纪录电影大师……单万里博客:阅古往今来,读天上人间约翰·格里尔逊……单万里著译文章完全目录·单万里编写电影大师小传《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1988年,我曾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部刊物《纪录电影》杂志撰写四篇介绍外国纪录电影大师的文章,连载于该刊1988年01—04期。
1995年,我将这些文章合成一篇,取名为《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1995年01期―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专号‖。
2001年,经过修订与增补,收录在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
现将这篇文章以《纪录电影史上的五位先驱》为题分五部分发表于本博:罗伯特·弗拉哈迪:探险与电影;约翰·格里尔逊:打造自然的锤子;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尤里斯·伊文思:诗人与战士;莱妮·里芬斯塔尔:奇观之母。
相关连结格里尔逊与孙明经:介入社会的电影实验。
约翰·格里尔逊:打造自然的锤子若以出生年月为序,这里应该介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但由于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的关系甚密,这里姑且先来介绍格里尔逊吧。
如果说弗拉哈迪以亲自创作的优秀影片为纪录电影的存在赢得地位,那么将纪录电影发展成为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全世界的运动的人物则是格里尔逊。
他是导演,创作出了纪录电影史上的佳作;他是理论家,撰写过大量纪录电影论文;他是制片人,曾为近百部纪录片筹集资金,监督生产;他是教育家,悉心培养了一大批纪录电影工作者;他更是纪录电影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不仅创立了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而且走到哪里纪录电影运动便在哪里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如果说弗拉哈迪将眼光投向天涯海角,格里尔逊则试图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自己家门前发生的事情,把电影用于教育和宣传的目的。
约翰_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娜》时将纪录片定义为“文献档案”认为纪录片“是对时事新闻进行创造性处理”作为纪录电影的命名者约翰·格里尔逊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约翰·格里尔逊视电影为讲坛他认为电影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警醒人们的榔头唤醒人们关注眼下的现实因此他虽然对弗拉哈迪纪录人与自然搏斗所体现出的人的尊严和人性的诗意肃然起静但对弗拉哈迪一味地把镜头对准行将消失的边缘文化深感遗憾他希望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移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与之切身相关的事情上来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是人类学纪录片约翰·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是社会性纪录片约翰·格里尔逊试图让电影成为鼓吹自己社会理想的有效形式笃信个人的价值确信只有通过人类集体的努力才能达到改进社会的目的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应被首先用以改善每个社会成员的现实境遇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人人都应该有工作人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只有通过工作人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虽然约翰·格里尔逊只完成一部《飘网渔船》但他对纪录片的影响却无法估量他不仅领导电影小组拍摄了一大批纪录电影而且邀请了一批当时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纪录片人来英国工作他为世界纪录电影开拓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使当时电影小组的活动事实上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发展的中心因此被誉为“纪录电影的教父”许多大师经典都是在他领导的英国纪录片运动中诞生《夜邮》就是其中的一部《夜邮》拍摄于1936年,片长30分钟由英国皇家纪录片小组成员巴锡尔·瑞特和哈莱·瓦特导演纪录片小组原本挂靠在帝国商品推销局这一政府机构解散后,纪录电影小组由邮政总局接管邮政总局为电影小组规定:“为邮政总局增添活力”于是,诞生了描写邮政工作的纪录片《夜邮》《夜邮》纪录的是一列往返于伦敦和苏格兰之间的邮递火车的工作流程表现的是工人的熟练技术极其工作重要性邮政工人的勤恳敬业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影片的景象主要从实地观察拍摄夜行邮车穿越疆界满载着汇票、汇单和信件带给富人和穷人还有街角的商店和邻家的女孩子镜头纪录的细节丰富多彩影片出色的剪辑已成为电影学院剪辑课的范例声音的出色运用也是《夜邮》的一大特色在30年代电影中刚出现的声音给纪录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于约翰·格里尔逊来说声音的出现适逢其时他正好利用声音在电影讲坛上大声疾呼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声音成为阐释思想的无所不能的上帝画面+音乐+解说词成为纪录片的标准模式这种“约翰·格里尔逊模式”整整影响了之后纪录片的30年纪录片小组特意从法国请来声音录制大师卡瓦尔康蒂卡瓦尔康蒂负责音响实验在《夜邮》中他将对话、机器声、音乐和诗歌等糅合在一起形式新颖,富于创意由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奥登撰写的优美流畅的解说词本杰明·布里顿的配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的后半部作者按照火车行进的节奏来写作并朗读象一首抒情的赞美诗以表达对工人劳动的赞美朗读声和火车铁轨的铿锵声交错进行具有高度的形式美也体现出电影人刚刚掌握了声音这一工具后洋溢着的那种欣喜若狂甚至有些炫耀的情态。
04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
一、《漂网渔船》的政治倾向
• 倾向性的表现:
• 首先,影片表现的仅是事物的某一个侧面。 • 其次,对工业化的颂扬。
二、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社会功能的看法
•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并不是一种娱乐大众的 手段,电影应该负担起教育和宣传民众的责任。
• “我把电影看作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此不感到惭愧,因为在尚 未成形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艺术是一回事,我认 为,聪明的做法最好是到那些能够自由进行创造的地方寻找艺术; 娱乐是另一回事;教育是一回事,眼下的教育依然是教室里的事情; 宣传又是一回事;电影被构想成一种媒介,就像写作那样,可以有 许多种形式和功能。职业宣传家可能对电影特别感兴趣,因为它对 公众的影响非常大。电影能够进行直观的描述、简单的分析和得出 导向性的结论,通过使用节奏和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具有雄辩的说服 力。电影具有雄辩的修辞学特征,任何其他表述形式都无法像摄影 机那样完美地将高贵的品质赋予简单的观察,或按照时间的冲击力 进行场面切换。”
• ——弗西斯· 哈迪:《格里尔逊于英国纪 录电影运动》,单万里译,载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6页
• “这些电影给观众带来了触电 般的影响。此前,他们从未看 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玩 耍在银幕上出现,所以有时会 情不自禁地喝彩。” • ——凯文· 威廉姆斯:《一天给 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 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8年2月版,第167页
四节 《漂网渔船》的倾向性
• 巴桑和索维吉写道:“总体来说,格里 尔逊及其合作者对他们观察的事物所持 的观点是改良主义的,他们是公众服务 的代理人,想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 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密切起来。然而, 格里尔逊也给纪录电影作了这样的规定: 通过创造合适的社会造型艺术语言组织 现实。”
从格里尔逊模式探讨现代纪录片的美学追求和现实意义
影视传播yingshi chuanbo- 109 -从格里尔逊模式探讨现代纪录片的美学追求和现实意义崔文晗(海盐县传媒中心,浙江 嘉兴 314300)[摘要] 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而艺术性是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
美包含了多个方面,从拍摄制作上的摄影艺术、配音配乐上的效果、解说词的写作、故事的叙述方式、剪辑的手法等能体验到的美感,更包含了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作品影响。
无论是感官美,还是作品最终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大美,都是纪录片创作者应有的追求。
[关键词] 纪录片;格里尔逊模式;美学[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10-0109-03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佳作频出,国家鼓励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纪录片迎来了美好的大发展时代。
这对于国产影视行业而言,无疑是个可喜的变化。
中国纪录片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这些年国家广电总局在有关做好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播映工作的文件中,也不断地明确提出鼓励国产纪录片精品创作,加快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总局将继续开展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播映工作。
一、纪录片的成长,紧紧地和“美”“诗意”联系在一起英国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documentary这一词,当documentary被引入中国时,被翻译成了“纪录片”。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建立了纪录片的基本运作模式,即非娱乐、教育与宣传。
约翰·格里尔逊被称为纪录片教父,他拍摄纪录片的主张,被称为格里尔逊模式。
格里尔逊模式在艺术上通过画面造型以及音乐、解说的配合,实现对于美和诗意的追求。
(一)什么是格里尔逊模式简单来说,格里尔逊模式就是影片具有极富表现力的画面,精心的解说词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该模式有效体现了约翰·格里尔逊的理论主张。
格雷尔逊模式名词解释
1111
格里尔逊模式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由约翰·格里尔逊所倡导的纪录片创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大众教育理念、现实关注和诗意表达,其美学形态表现为画面加解说。
在格里尔逊的电影观念中,他热爱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功能超过了电影美学。
他认为纪录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是一种新的理念,用于公众教育,可以表现处在剧烈变化时期的世界,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公众意识。
在实践中,格里尔逊提倡纪录片要关注现实,把目光从天涯海角转移到自家门口,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电影美学,相反,他把诗意当作电影不可缺少的品质。
关于格里尔逊模式的研究持续了70多年,从最初的全面肯定到后期出现争议甚至否定,至今仍然是西方电影研究的热门话题。
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的首要原则》读书报告
第八章约翰·格里尔逊约翰·格里尔逊(1896-1972年)是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
他的贡献主要不在于纪录片创作,而在于总结纪录片的历史经验,为纪录片的新学派奠定理论基础。
纪录片电影四大学派: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2、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3、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学派4、伊文思的诗意现实主义纪录片电影观:电影作为一种很能影响公众舆论的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教育和宣传力量。
纪录片:他说:“电影在把握环境、观察生活和选择现实场景方面的能力,可以用于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中。
”而这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故事片,而是纪录片。
纪录片导演:要有鉴赏力,还得有勤奋的、深刻的洞察力,并且进行真正的扣人心扉的创造。
弗拉哈迪: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有明确的创造意图。
二者区别罗特曼:在家门口寻找纪录片素材的典型,更具现代性。
弗拉哈迪:到“野蛮人”的生活中去寻找和结构纪录片的素材。
《纪录片的首要原则》纪录片发展旅游片:东摇西晃的记录异域风光的影片↓戏剧性影片:《摩阿纳》、《土地》、《土西铁路》↓其他种类影片纪录片的范畴:所有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凡是实地拍摄的影片。
新闻片、杂志片、教育片、科学片、旨在漫谈和旨在结构情节的影片、《象》、《兰戈》。
局限(形式):没有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构影片情节,描述基于展示现实,毫无美感可言。
对自然素材的平铺直叙(或想入非非)的描述↓转折进行组织、再组织、创造性剪裁首要原则:1、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2、原初(或天生)的表演和原初(或天生)的场景,能更好的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想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世界的能力。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
【内容摘要】文章分为四部分:1、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2、“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积极理解;3、主张虚构是纪录片虚无主义倾向;4、电子技术可以撒谎=纪录片可以虚构(?)。
文章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必须真诚地对待现实和观众。
【关键词】非虚构;纪录片;“创造性处理”论自从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
至于在纪录片创作实务方面,更是泾渭分明。
从19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的两个摄影师——坚持扛着“活动电影机”把异国他乡的真实情况报道给法国人民的菲利克斯·梅斯基奇和善于借用有关无关的影片资料“再构成”来代替实地拍摄,以此蒙骗了卢米埃尔和法国观众的弗朗西斯·杜勃利埃。
到20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主张虚构的“新纪录片”以及与其相对的在西方成为纪录片主流风格的“真实电影”(CinemaVerite)和“直接电影”(DirectlyFilm),主张纪实和鼓吹虚构这两根线始终贯穿在纪录片的历史进程中。
其结果是在电影诞生百年之后,我们还不能在纪录片基本的特性方面获得统一的认同。
呜呼,哀哉!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其实,纪录片的定义本身就决定了纪录片让虚构走开。
上文提到的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一个概念,并由他开始词典上出现了这一专门词语的约翰·格里尔逊,他当时在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摩阿纳》之后,在1926年2月8日号纽约《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fection)、扮演(staging)或再构成(reconstruction)”。
《2024年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范文
《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生纪录影像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
其中,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在网生纪录影像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以《守护解放西》为例,探讨网生纪录影像如何运用格里尔逊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而揭示出这种新模式下的纪录片创作所具有的新特点与新价值。
二、格里尔逊模式概述格里尔逊模式起源于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该模式强调纪录片的现实主义和叙事性,通过直观的影像语言,展示社会现象与人文关怀。
格里尔逊模式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通过纪录片的创作来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守护解放西》中的格里尔逊模式应用《守护解放西》是一部典型的网生纪录影像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了城市中某一特定区域的现实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格里尔逊模式的影子。
首先,《守护解放西》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对城市中某一区域的细致观察,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这种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正是格里尔逊模式所强调的。
其次,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格里尔逊模式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影像片段,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同时,作品还运用了格里尔逊模式中的解说词和同期声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和观感体验。
此外,《守护解放西》还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作品通过展示城市中某一区域的现实问题,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这种关注与思考,正是格里尔逊模式所追求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
四、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守护解放西》作为网生纪录影像的代表作品,对格里尔逊模式进行了新的解读。
在保持格里尔逊模式现实主义和叙事性的基础上,网生纪录影像更加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和互动。
这使得网生纪录影像在保持传统纪录片特点的同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强的互动性。
纪录片大师 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是国际纪录片里的泰山北斗1 不要去处理抽象概括的题材。
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括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即开始准备下一步。
4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一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便最美的镜头。
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不美但有价值的镜头号更糟糕。
5 不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事。
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6 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拍摄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
7 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如果节奏越来越快,想像个最华丽的慢板曲。
8 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9 不要使用太过量的同步声音,暗示性地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生意声音。
10 不要用太多光线效果,或把它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号。
11 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在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出现极其自然,但出现次数太多会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12 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适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 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的名声完全由实验中取得,没有试验,纪录片便失去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是国际纪录片里的泰山北斗
1 不要去处理抽象概括的题材。
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括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即开始准备下一步。
4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一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便最美的镜头。
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不美但有价值的镜头号更糟糕。
5 不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事。
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6 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拍摄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
7 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如果节奏越来越快,想像个最华丽的慢板曲。
8 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9 不要使用太过量的同步声音,暗示性地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生意声音。
10 不要用太多光线效果,或把它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号。
11 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在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出现极其自然,但出现次数太多会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12 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适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
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 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的名声完全由实验中取得,没有试验,纪录片便失去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