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范文
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b557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4.png)
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动和功能,如分解有机物质、循环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等。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人们需要进行基本的微生物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操作方法。
一、培养微生物1.准备培养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富含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专门用于细菌培养的LB培养基等。
2.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中,然后进行高温高压灭菌,以杀灭培养皿中的微生物。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物品等,以防止外界细菌的污染。
3.接种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法有划线法、转接法和点接法等。
在无菌条件下,用铲子或针头将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并在接种后进行标记。
4.培养微生物: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或菌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条件,促使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分离微生物1.琼脂平板法:将微生物悬液均匀涂覆在琼脂培养基表面上,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孵育一段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后,微生物会形成孤立的菌落,可以通过挑取单个菌落进行进一步培养和分离。
2.稀释平板法:将微生物悬液进行一系列的稀释,然后取稀释液不同浓度的样品分别接种到琼脂平板上,每个样品做3个平板。
经过孵育后,选取菌落数目适中的平板进行分离。
3.涂布法:将微生物悬液取适量涂布在琼脂培养基表面上,然后用铲子或棉签将微生物均匀分布。
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挑选单个菌落进行分离。
三、培养微生物的纯种1.挑菌法:用细菌棒或鉗取器等工具挑取单个菌落,将其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
挑菌时要注意不要将周围的细菌也一起转移过去。
2.瓢虫法:瓢虫法是一种传统的分离鉴定微生物菌落的方法。
先将一只瓢虫喂食一些菌落,然后观察虫子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则证明该菌落能引起虫子的生理反应,即是一株有特定性质的微生物。
通过重复实验,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质的微生物。
3.连作法:将微生物连续传代培养,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表型变化,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特性的纯种微生物。
微生物的观察实训报告范文
![微生物的观察实训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bb96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对微生物观察的兴趣,提高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微小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的形态多样,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表皮细胞、细菌培养物、酵母菌培养物、霉菌培养物等。
2.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酒精灯、火柴、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显微镜的使用(1)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调整显微镜的倾斜角度,使其适合观察。
(2)打开显微镜的电源,调整光源亮度。
(3)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镊子夹取盖玻片,覆盖在载玻片上。
(4)使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使观察到的图像清晰。
2. 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1)用镊子夹取洋葱表皮细胞,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覆盖在洋葱表皮细胞上。
(3)调节显微镜的焦距,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 细菌培养物的观察(1)将细菌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覆盖在细菌培养物上。
(3)调节显微镜的焦距,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4. 酵母菌培养物的观察(1)将酵母菌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覆盖在酵母菌培养物上。
(3)调节显微镜的焦距,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5. 霉菌培养物的观察(1)将霉菌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覆盖在霉菌培养物上。
(3)调节显微镜的焦距,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2. 细菌观察到细菌呈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 酵母菌观察到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薄,细胞质丰富,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7693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a.png)
微生物生态的研究微生物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各种生物体,它们在环境中扮演着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营养转化等方面的重要角色。
微生物的生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理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在环境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反应。
细菌可以将氮气转化为可上传输的氮化合物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病毒在细胞中进行繁殖,同时参与了各种生物过程的调控和维持,因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需要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和表征微生物的形态,而分子生物学可以从基因水平和微生物的DNA序列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
现代的高通量技术则可以在对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进行广泛的同时分析和比较,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其生态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微生物的多样性非常高,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水体和空气等各种环境中。
微生物的分布不仅受到环境条件,还受到其他生物体的影响。
在某些微生物生境的研究中,比如在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就发现不同的宿主它所包含的微生物群体毫无相似之处,这一发现说明了微生物之间有着极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在生态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们从基础能量转换通路、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对生物多样性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在现代生态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前景微生物生态学作为现代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会继续在未来得到广泛的发展和研究。
微生物生态研究将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科学、医学、环境保护、农业和工业等领域。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1295b5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1.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简单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
3. 熟悉微生物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纯化培养,可以得到单一种类的微生物,便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分离(1)土壤样品采集:取适量土壤样品,置于无菌试管中。
(2)土壤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悬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4)挑取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微生物形态观察(1)革兰氏染色: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1)糖发酵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
(2)V-P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V-P试剂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已知的微生物分类学知识,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离: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
2. 微生物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V-P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菌为葡萄球菌属。
科学微生物演讲稿范文
![科学微生物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be03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c.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科学微生物。
微生物,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却在地球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今天,我将从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研究意义以及我国微生物研究现状等方面,为大家展开一场关于科学微生物的演讲。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微生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
2. 分类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按细胞结构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按生理功能分类等。
(1)按细胞结构分类:微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等;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
(2)按营养方式分类: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自养型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如光合细菌;异养型微生物则需从外界摄取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如细菌、真菌等。
(3)按生理功能分类:微生物可分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寄生物等。
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质,如细菌、真菌等;生产者能合成有机物质,如光合细菌、绿色植物等;消费者能摄取其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如动物、人类等;寄生物则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如寄生虫等。
二、微生物的研究意义1. 生物学基础研究微生物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揭示生命起源、进化、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
2. 工农业生产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发酵工业、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能源等,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
3. 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生物降解、生物修复、生物净化等,都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4. 医疗卫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微生物有助于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5. 国防安全微生物在国防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e1e3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e.png)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得到单一纯种菌液。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微生物的研究和生产中,首先需要得到单一纯种菌液,因为纯种菌液才能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和可靠的测定。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一般包括增殖法、培养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而纯化的方法则一般有染色法、板块法、过筛法等多种方法。
本实验中的分离和纯化工作采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
增殖法是指利用菌落增殖的现象来分离单一纯种菌,而染色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着色方法,将微生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革兰染色这一经典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1、制备分离培养基配制分离液,以波尔多液、胰蛋白胨、葡萄糖制成培养基,并加入20ug/ml氯霉素。
2、分离样品取所需数量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比如切碎、摇匀等,制备样板。
3、制备菌液将样品加入分离培养基中,然后在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24小时,形成单一菌种的细菌培养液。
4、革兰染色将接种在玻璃片上的菌液进行革兰染色。
a、在玻璃片上制作菌液薄膜。
b、将薄膜上的细菌经过固定,用碘液水洗,以去色。
c、淋加革兰染色溶液,使之染色。
d、过水洗、双氧水漂洗,洗去多余革兰染色剂和已触及的碘素。
e、使用显微镜观察。
5、单一菌种分离通过以上实验过程,我们可已得到单一纯种菌液,而且还可以将它们放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便于观察和下一步实验。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对样品菌液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增殖法中,我们使用的是增殖液,经过24小时的培养,得到了单一的菌种培养液。
而在染色法中,我们使用的是革兰染色法,可以准确地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革兰染色能够很好地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菌,同时,在细菌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采用增殖法和染色法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得到单一纯种菌液,为微生物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5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15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b4b6737fd5360cba1adb12.png)
第5章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显微镜观察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本法适用于对荧光色素染色或与荧光抗体结合的细菌的检测或鉴定。
5.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流作为光源,波长与可见光相比差几万倍,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并用磁性电圈作为光学放大系统,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或几十万倍,常用于病毒颗粒和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方法
![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fdaf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a.png)
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方法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其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拓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谈到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方法。
1.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对于微生物学而言,基因组学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进化,代谢和栖息等方面的基本特性。
与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相比,基因组学可以大大缩短研究过程,提高研究效率,并且其结果更加精确和准确。
2. 元转录组学元转录组学是通过测量RNA的转录量和种类来研究基因表达谱的一门学科。
与基因组学类似,元转录组学同样可以在研究微生物学方面提供重要的帮助。
通过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人类对于微生物抗菌药物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研究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一门学科。
在微生物学领域,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代谢产物变化,从而探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以及寻找新的药物开发方向。
例如,代谢组学可以帮助鉴定微生物产生的新抗生素,为抗菌药物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向。
4. 全基因组比较学全基因组比较学是通过比较两个基因组之间的不同以及其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在微生物学方面,全基因组比较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进化,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探究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等机制。
利用全基因组比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为微生物防治和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用的参考。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学的新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学、元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全基因组比较学。
每种方法都能够为微生物学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还将不断更新和拓展,为实现更好的微生物学应用和开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微生物检验计划范文
![微生物检验计划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2dd4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e.png)
微生物检验计划范文微生物检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它在临床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和毒力,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监测环境的污染程度。
因此,制定一个全面有效的微生物检验计划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和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完整的微生物检验计划应包括样品收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步骤。
首先,样品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样品时需要注意采样地点、采样方法、采集容器等因素,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无菌状态。
例如,在食品卫生领域,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食品作为样品,使用无菌的采样器具进行采集。
在临床医学中,我们可以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痰液等进行分析。
在样品收集后,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的目的、假设和实验组设计。
实验设计要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根据实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微生物检验。
例如,在临床医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鉴定菌落形态来鉴定致病菌;在食品卫生领域,我们可以通过PCR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实验室应具备合适的设备和试剂,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再现性。
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实验操作的细节,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变量,避免误差和干扰的产生。
数据分析是微生物检验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包括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例如,在临床医学中,可以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显著性的结论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最后,根据微生物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例如,如果发现食品中存在致病菌,可以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如果发现环境中存在较高的微生物污染,可以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以保证公共卫生和环境的安全。
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e89ce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c.png)
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微生物是一类无形但却无所不在的生物体,其数量之多、物种之广泛,令人无法想象。
它们主要分为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几大类。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触到一些微生物,例如常见的酵母、酸奶中的乳酸菌和发酵豆腐的微生物等等,但是真正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构和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却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微生物学在生物技术、医药、环保、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而在微生物应用研究中,有几个最基本的原则和应用,这些原则和应用将在本文中一一探讨。
1、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形态研究是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方面之一。
对于微生物结构和形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来进行的。
细菌是其中最小的一类微生物,通常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它们的特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细胞壁在细菌中就是个很重要的结构。
细菌的细胞壁通常由两层构成,内层由荒芽孢多糖组成,而外层由脂多糖组成。
细菌的型态和组成与细胞壁的结构有关,如球形的细菌多数都有单层的细菌细胞壁组成,而长形的则多半具有双层壁的结构。
此外,病毒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微生物,它有外套壳、核糖核酸、外层膜等结构组成。
针对微生物结构和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构成和生命活动的机制。
比如,珊瑚礁病毒的结构,就是其中一项研究成果,它不仅被用于病毒学领域的研究,在生物技术应用中也有很大作用。
2、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调控研究微生物代谢和生长调控研究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主要关注微生物如何利用氧气、水、矿物质和光子等物质转换为能量,以及如何调节自身的生长。
微生物代谢和生长调控的研究,可以为疾病治疗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发新的应用和方法。
以疾病治疗为例,微生物代谢的能力可以被用于制造许多符合生物活性物质,例如抗生素、眼药水、消化药和心脏药等等。
而在工业应用中,微生物在酿酒、发酵、糖化和脱水等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啤酒的酿造就需要酵母菌进行酵母发酵。
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精选10篇)
![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2560a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9.png)
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精选10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篇1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验往往是几个知识点的结合,将所学的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就比如现在我们正在做的紫外诱变,就是融合了我们正在学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技术,这不仅使我们空空的课本知识有了及时的实践,也能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遇到问题时,通过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验证试验时提高对理论的理解能力,无疑,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
以前经老师讲解过使用说明后,脑海中觉得这些仪器的使用也挺简单的,只有进入实验室自己真正动手操作过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就像移液枪的使用:用大拇指将按钮按下至第一停点,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回原点(吸取固定体积的液体)。
接着将按钮按至第一停点排出液体,稍停片刻继续按按钮至第二停点吹出残余的液体,最后松开按钮。
可是在我真正第一次在实验室使用时就出错儿了,所以,想法永远比不上行动,事不在小,但一定要去做。
在当今社会,只有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纸上谈兵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到了实际中总会受到内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只有通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证明、一次次优化,最后才能投放入市场、造福人类。
我想,有技术才能站得住脚,肚子里有墨水才可以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运筹帷幄。
经过暑期的微生物实验动手操作技能的锻炼,在接下来的组培教学实验中总能比很多人做得得心应手,我想这也是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吧!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要会说,也要会做。
浅谈微生物实验心得篇2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这在微生物学中显得更加重要,随着对生命现象的不断探索研究,越来越多的生物资源被开发利用,而微生物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现今所发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大、繁殖快、易变异等特点,优于动植物细胞成为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微生物实验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01c3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a.png)
实验名称: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之一,其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种类。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实验材料:1. 样品:土壤样品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 工具:无菌接种环、无菌棉签、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在50℃水浴中加热融化,待冷却至约45℃时,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2. 接种:取适量土壤样品,用无菌棉签均匀涂抹在平板上。
3. 划线:用无菌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方向要均匀,线与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 灭菌: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37℃恒温培养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6. 纯化:选取单个菌落,用无菌接种环接种到新的平板上,重复步骤4和5,直至获得纯化的微生物。
实验结果:1. 在平板上观察到多个菌落,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各异。
2. 通过划线分离,得到单个菌落,菌落特征与原菌落相同。
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平板划线法是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通过划线将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个菌落。
2.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非常重要,以防止污染。
3. 菌落特征是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平板划线法的操作技巧,并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平板划线法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微生物。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c58ab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7.png)
微生物学实验引言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化和遗传等方面的现象,为研究微生物的应用和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实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实验步骤样品采集与处理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
可以从环境中采集,如土壤、水源等,或者从生物体中获取,比如人体、动物或植物组织。
采集样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采集到样品后,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稀释、均质和过滤。
稀释可以使样品中的微生物浓度适合进行后续操作,均质可以使样品中的微生物均匀分布,过滤可以去除较大的颗粒和杂质。
培养微生物接下来,需要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固体培养常用琼脂(Agar)作为培养基,液体培养则需要选取合适的培养液,并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操作,以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此外,还需要定期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和大小等。
鉴定与分离当微生物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鉴定和分离。
鉴定微生物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相关特性。
分离微生物时,可以使用稀释涂布法、均匀涂布法或罩盖涂布法。
将培养物均匀地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进行孔明法或拭子转接法进行分离。
分离出来的单个菌落可以进行单菌种的培养和纯化。
实验分析最后,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实验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进行。
常见的实验分析包括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代谢产物检测、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
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是研究微生物生长规律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测量菌落数量、菌落直径或光密度等参数,绘制生长曲线,并分析生长速率、生长周期等指标。
代谢产物检测可以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研究报告
![微生物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4f0c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7.png)
微生物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微生物的研究。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延续时间久远、数量众多的生物种类之一,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引言微生物是指尺寸较小的生物体,包括单细胞生物和一些具有细胞结构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微生物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分类学的原则,微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法是根据生物的核酸序列进行分类,即通过比较微生物DNA或RNA的序列相似性来划分不同的微生物群体。
按照这个分类法,微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2.1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没有核膜的生物,包括细菌和蓝细菌。
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不仅存在于土壤、水体中,而且存在于人体内。
蓝细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菌,其细胞结构更接近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其遗传物质直接存在于细胞质中。
2.2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生物。
真菌是一类以吸收有机物为营养方式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植物相似,但缺少光合作用的能力。
原生生物是一类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原生植物等。
3. 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具有以下特征:•小型:微生物体积较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生态以及生活方式各异。
•快速繁殖: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后代。
•适应性强: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重要性: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4. 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4.1 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是研究微生物的基础工作。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5343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8.png)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微生物是一类无形的生物体,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生物。
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所不在的分布,参与了许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的过程。
微生物学用于研究人体健康、土壤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阐述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工具之一。
它通过调节镜头和照明,使得微生物体变得可见。
此外,微生物的染色也有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例如,Gram染色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染色方法,可在细胞质成分之间区分颜色,以帮助研究者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来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培养微生物并检测其代谢物,可以了解细菌在特定环境中的生长条件。
通过生物化学实验,人们也能研究细菌的遗传和代谢途径以及病毒的复制机制。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生物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研究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体的研究中。
PCR可以帮助人们检测遗传基因的序列,并揭示微生物的基本遗传信息。
四、生物信息学软件生物信息学软件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分析微生物数据的工具。
它们可以自动化地处理巨大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包含了与微生物相关的遗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信息。
生物信息学软件的核心功能包括基因注释、蛋白质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这些都对微生物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微生物学的应用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食品需要微生物活动来发酵或产生牛奶与酒精等,如酸奶、面包和啤酒。
与此同时,微生物还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利用细菌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肺炎、面部病毒性疾病和呼吸系统感染等。
此外,微生物还被应用于土壤修复和环境保护。
总之,微生物学的方法和应用在科学研究、医学和食品生产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范文(3篇)
![微生物教学实践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c548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0.png)
第1篇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学期我担任了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等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等基本技能;(3)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以及应用等内容。
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实例讲解微生物学基础知识;(2)实验教学: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实践过程1. 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编写教案;(2)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3)准备实验设备和试剂。
2. 课堂教学(1)理论教学:按照教案进行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辅导(1)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表现等方式,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的评价较高。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904e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1.png)
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生产疫苗、抗生 素等药物
环境保护: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废气 等污染物
食品工业:利用微生物生产酸奶、奶酪 等食品
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进行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等研究
在医学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 可以治疗细菌感染
疫苗: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可以 预防疾病
微生物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如抗 生素、疫苗、诊断试剂等
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 用: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
污染物,净化水质
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应 用: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 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质
量
微生物在大气污染治理中 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吸收 和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
改善空气质量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的应 用:利用微生物修复被污 染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益生菌:微生物制成的益生菌 可以岛素、生长激素等
在农业与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发 酵、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污 水处理、废气处理、土壤修复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发 酵、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等
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技术
培养基的成分: 营养物质、缓冲 物质、指示剂等
培养基的制备方 法:称量、溶解、 过滤、分装等
灭菌技术:高压 蒸汽灭菌、干热 灭菌、辐射灭菌 等
灭菌效果验证: 无菌试验、微生 物检测等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微生物分离技术:包 括稀释法、平板划线 法、单细胞分离法等
微生物培养技术:包括 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a3942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8.png)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微生物是指在肉眼不能看见的大小范围内(0.1微米-100微米)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
它们由于数量众多、功能多样,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多样性、交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一、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种群之间存在巨大的功能差异。
一个物种内的不同菌株,或不同菌群之间功能差异,可以是产生不同代谢产物,表达不同基因同时还能与其他物种相互影响等。
2. 微型生态圈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是广泛而分散的,它们以不同的生存方式,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如淡水、海洋、土壤、植物、动物体内等)。
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会形成微型生态圈,从而为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3. 生态系统功能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关键性。
微生物在分解腐殖质、循环元素、氮素固定、维持土壤肥力、生物降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微生物在制约病原体生长、电化学交换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分离培养法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种群生态学中最常用和传统的技术,其优点是可以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代表性物种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布,反映微生物群体中不同物种的变化和多样性。
然而,由于某些微生物的培养偏好性及不能通过培养方法分离出肠道等环境中的细菌等有限的诸如此类问题,则限制了应用这项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了解。
2. 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DNA扩增技术如PCR可以放大微生物的标记基因,如16S rRNA基因,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定量、姑息治疗和代谢活性研究等。
高通量测序技术则可以在整体层面上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在更好地研究不可用培养技术的显微生物的生态学过程中,它具有用于理解微生物间物质转移和微生物群体演化的技术优势。
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13b8c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8.png)
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环境物质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微生物检测方法是确定生物界多样性、特异性和风险的有效方法。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识别、定位和控制潜在的疾病和大规模污染。
因此,正确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非常重要,它可以提供有关环境卫生状况的重要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几种微生物检测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是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微生物来检测它们的存在。
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技术分析和细胞培养等来实现。
间接法是使用某种特殊的指标物质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这种方法更加精确,可以检测出比直接方法更少数量的微生物。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学检测、细胞培养检测、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
细菌学检测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晶体染色和生理特征来检测它们的存在。
细胞培养技术是将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放入特定的培养基中,使它们复制,并产生特定的特征,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特征,以确定它们的存在。
免疫检测是通过检测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特异性的生物反应。
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一种特定的RNA或DNA分子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一种特异性的、非常敏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以上是关于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几种主要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比如,细菌学检测方便、快捷,但是准确性较低,而细胞培养检测准确性较高,但是缺乏灵敏性;免疫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准确性较低;核酸检测具有高灵敏性,但是要求设备较复杂。
总而言之,微生物检测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用于环境卫生和疾病风险评估。
目前,市场上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非常发达,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选择微生物检测方法时,应考虑其适用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d5069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6.png)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 微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呀?你想想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清!从微小的细菌到神奇的真菌,还有那些奇特的病毒,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神秘的世界啊。
比如我们常见的酵母菌,它在面包制作中可发挥了大作用呢!
2. 微生物的形态各异不是很神奇吗?有的像小球,有的像长条,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简直让人惊叹!就好比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像流感病毒,那独特的形态就决定了它的特别之处呀!
3.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多广啊!无论是酷热的沙漠,还是冰冷的极地,它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不就像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不管多么艰难的环境都能去闯一闯。
比如在深海的热液口,就有独特的微生物在那里生存呢!
4. 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紧密得很呢!你说,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得变成啥样啊?比如肠道里的有益菌,对我们的消化和健康可重要了。
这就好比好朋友,时刻在帮助我们呀!
5. 微生物的作用大得惊人!它们能分解废物,能制造有用的物质,甚至还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呢。
这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轻轻一挥魔法棒就能带来大变化。
例如有些微生物可以帮助降解污染物呢!
6. 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啊!用显微镜去观察,用各种实验去探究,就如同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刺激。
好比我们通过不同的手段去了解一个神秘人的故事。
7. 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重大呀!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
这不就是在为我们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吗?想想看,如果没有微生物学研究,我们会错过多少精彩和机会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微生物学研究真的太重要太有趣了,我们应该深入去了解和探索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益处和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显微镜观察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本法适用于对荧光色素染色或与荧光抗体结合的细菌的检测或鉴定。
5.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流作为光源,波长与可见光相比差几万倍,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并用磁性电圈作为光学放大系统,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或几十万倍,常用于病毒颗粒和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8.2制片和染色一. 非染色标本非染色标本一般可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动力及运动情况。
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
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
梅毒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弯曲杆菌等的活菌各有特征鲜明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具有诊断意义。
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悬滴法和毛细管法等。
1.悬滴法在洁净凹玻片的凹孔四周涂上凡士林,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放在盖玻片中央,再将凹玻片的凹孔对准盖玻片中央的液滴并盖上,然后迅速翻转,轻压盖玻片,使其与凹孔边缘的凡士林粘紧封闭后置高倍镜下(或暗视野)观察。
2.压滴法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置于洁净玻片的中央,在菌悬液上轻轻盖上一盖玻片,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并防止菌悬液外溢,静止数秒钟后置高倍镜下明视野(或暗视野)观察。
3.毛细管法主要用于厌养菌动力的检查。
通常选用60~70mm长。
0.5~1.0mm孔径的毛细管虹吸厌养菌悬液后,用火焰将毛细管两端熔封。
并用塑胶纸将毛细管固定在载玻片上,置高倍镜下暗视野观察。
二、染色标本检查细菌标本经染色后,由于细菌与周围环境间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故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等)和某些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并可根据染色反应性对细菌加以分类鉴定。
(一)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1.涂片制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直接在载玻片上作薄膜涂片;尸检或感染动物组织,病变局部涂抹采样的棉拭子直接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苔的制片,先用接种环取一环生理盐水置载玻片中央,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生理盐水中磨匀,涂布成1cm2大小的涂面,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远火慢慢烘干。
2.固定3目的是杀死细菌,凝固细菌蛋白及结构,便于染色;促使细菌粘附在载玻片上,避免在水洗过程中被水冲掉;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有利于菌细胞内结构的染色。
通常用火焰加热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过3次,以手背皮肤接触玻片不烫为佳。
3.染色根据检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
染色时滴加染液,以复盖标本为度。
4.媒染凡能增强染料和被染物的亲和力,使染料固定于被染物及能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物质,称媒染剂。
常用的有明矾、鞣酸、金属盐和碘等,也有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媒染剂可用于初染与复染之间,也可用于固定之后或含于固定液、染色中。
5.脱色凡能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的化学试剂称为脱色剂。
常用乙醇、丙酮等作为脱色剂。
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之用。
6.复染已脱色处理的细菌或其结构常以复染液作复染以便于观察。
复染液与初染液的颜色不同而成一鲜明对比。
复染不宜太强,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
(二)常用染色法1. 单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染色。
由于大多数细菌胞浆内含有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吕氏美蓝、结晶紫和稀释石碳酸复红等染液。
此法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不能显示细菌的结构与染色特性。
2.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染料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外,还反应出细菌染色特性,具有鉴别细菌种类的价值。
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1)革兰染色: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
②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甩干。
③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甩干。
④加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液数滴进行复染,约30s,水洗。
⑤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为红色。
(2)抗酸染色:萋-尼(Ziehl-Neelse)抗酸染色法: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气出现,切不可沸腾。
染液因蒸发减少时,应随时补充,防止染液蒸干。
持续染5min(奴卡菌需要加长时间),水洗,甩干。
②滴加3%盐酸乙醇脱色,不时摇动玻片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水洗,甩干。
③加吕氏美蓝复染液数滴复染1min,水洗。
④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抗酸杆菌染成红色,非抗酸杆菌为蓝色。
金胺O-罗丹明B染色法:①细菌涂片固定后加第1液30~90s。
②弃去第1液后加第2液染15min。
③用第3液脱色1~2min,水洗。
④滴加第4液染30s,水洗,⑤干后置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在淡蓝色背景下,抗酸杆菌呈红色,其它细菌和细胞呈蓝色。
3.特殊染色法(1)鞭毛染色(改良Ryu法):①玻片的处理将新载玻片浸泡在95%乙醇中。
临用时取出,以干净纱布擦干。
②在玻片上滴蒸馏水1滴。
③挑取培5养物少许,轻触蒸馏水滴顶部,仅允许极少量细菌进入水滴,不可搅动,以免鞭毛脱落。
④置35℃孵箱自然干燥,不能用火焰固定,滴加鞭毛染液染1~2 min 轻轻水洗。
⑤干后显微镜镜检观察结果鞭毛和菌体呈紫色。
(2)异染颗粒染色(阿尔培托法):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甲液染色3~5min。
水洗。
②滴加乙液,染1min。
水洗。
③干后显微镜镜检观察结果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
(3)荚膜染色:①奥尔特荚膜染色法:将已固定的细菌涂片滴加3%沙黄染液,用火焰加温染色,持续3min,冷却后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菌体呈褐色,荚膜呈黄色,此法主要用于碳疽芽胞杆菌。
②Hiss氏硫酸铜法:染液:第一液为结晶紫乙醇饱和液5ml加蒸馏水95ml 的混合液;第二液为20%硫酸铜水溶液。
方法:细菌涂片自然干燥,乙醇固定。
滴加第一液,微加热染1min。
再用第二液将涂片上的染液洗去,勿再水洗,倾去硫酸铜液,以吸水纸吸干镜检。
结果:菌体及背景呈紫色,荚膜呈鲜蓝色或不着色。
(4)芽胞染色:染液:第一液为萋-纳氏石炭酸复红液,第二液为95%乙醇,第三液为碱性美蓝液。
方法:将已固定的细菌涂片滴加第一液,微加热染5min,冷却后水洗。
用第二液脱色2min,水洗。
加第三液复染1min,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菌体呈蓝色,芽胞呈红色。
4.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菌体本身不着色的染色为负染色法。
最常见的是墨汁负染色法,用来观察真菌及细菌荚膜等。
在标本涂片处滴加染液,混合后加上盖玻片(勿产生气泡),轻压。
在低倍镜下寻找有荚膜的菌细胞,转高倍镜或油镜确认,如新型隐球菌可见宽厚透亮的荚膜,背景为黑色。
5.荧光染色法经荧光素染色的细菌,或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细菌、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荧光。
8.3 微生物接种和培养大多数细菌均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培养,而衣原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往往需要活组织、鸡胚、特殊细胞株及动物接种。
只有将微生物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鉴定和应用。
一、接种与分离方法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和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对混有多种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临床送检的标本如痰、咽试子、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等细菌检验均需要借助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目的菌。
平板划线分离法通常有两种方法:(1)分区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痰、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或混合细菌的分离。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养基总面积的1/4)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成功分区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离到单个菌落。
(2)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养物中的细菌分离培养。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72.琼脂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
用接种环(针)挑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
生化鉴定培养基斜面接种,用接种针挑取待鉴定细菌的菌落,从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后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划线接种。
3.穿刺接种法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接种时用接种针挑取菌落,由培养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处,再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
双糖铁等有高层及斜面之分的培养基,穿刺高层部分,退出接种针后直接划线接种斜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