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第一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一、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涵义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
教材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行为层次。
人类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判断标准第2-3页(3)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
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
(4)正常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社会环境。
多样性: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行为。
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固有的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可控性:人类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如婴儿的运动行为。
二、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程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87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0学3分: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介绍了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研究方法、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段人的行为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为后续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行为、人类需要、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内容;目标2:要求同学掌握精神分析、心理与家庭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学习理论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目标3:要求掌握人从胎儿开始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础理论和人从胎儿到老年各个不同阶段发展及其相应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知识覆盖面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务内容的介绍,这就要求再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
在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教师深入讲解知识难点、重点,比如,在精神分析、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符号互动论等重要理论流派做重点讲解,布置阅读经典文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以达到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而在具体实务内容展开部分,则根据人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社会环境对个人影响,即以话题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具体的角度活动中,以增进同学对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理解为目标,用小组讨论、案例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多渠道参与体验和感受,参与讨论与交流,并结合实习经验来做个人分享。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要求学生在每次课程前,提前阅读和收集案例资料,布置学生写小体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为本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高度重视与实务前沿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实践的结合;在教授实务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伦理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社会工作学科在知识、技能、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代码:07ZX013104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3.学分:2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课程性质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2.课程地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程着眼于将二者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所带来的行为和环境变化作为授课重点,并根据环境变化具体对不同阶段的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案分析和问题的解决。
基于此,本课程首先对整个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做了一简单分析,然后以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各种理论,此后按着人的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三维视角的分析和研讨,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分析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编码:B0531126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课程总学时:36课程总学分:2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普通心理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理论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开展提供分析、诊断和矫治依据,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知识以便根据特定的情境为案主提供有效的帮助,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体成长过程的各种需求,人生各阶段的行为及心理发展以及个体对环境变迁的社会压力的适应性等,最终达到恰到好处地应用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个体于人生几个重要阶段中的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评估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架构,能运用所学理论架构分析现有社会现象,并能拟订切实的社会工作处理方案,为社会工作实践积累相应的理论素养。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第一章导论【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界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社会关系;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过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和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和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社会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和基本方法,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界定;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过程【教学重难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界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社会关系。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教学内容】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发生认识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论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观点、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和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掌握诸多理论流派的思想和主要观点,并能够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0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3310040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英文名称: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为基本了解人类适应行为所需的知识提供了基础,它糅合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关内容,从多维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而不是将其归之于一种单一的解释,强调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也更好地把握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
二、教学基本要求人的行为始终是社会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人类行为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当中,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个体身心及社会性发展的特点;2、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能把人类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和交互性影响综合起来;3、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能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阶段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系统,并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绪论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界定,强调“人在情境中”的观点,把握要研究人类行为需整合的资源;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2、性别与性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从生理、心理与社会角色上了解两性差异;了解影响性别社会化的因素;掌握性别形成和出现差异的理论基础,并能对相关社会现象作出一定的分析。
3、爱情、婚姻和家庭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爱情的特点、发展与形式;理解婚姻与家庭的意义、家庭生命周期;理解家庭是社会支持系统内部的关键系统;掌握家庭的关键子系统,家庭的结构与功能;能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当代婚姻家庭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行为的类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的类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适应、互动、影响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概念;b.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c.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相互关系的理解。
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第二章:家庭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家庭环境的概念;b.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第三章:学校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学校环境的概念;b.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 教学内容:a. 社会环境的概念;b.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c.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理解;c.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课程介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学基础课程之一,涉及社会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4.分析并探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授课内容第一章社会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内容。
同时,也会探讨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个人与社会本章主要探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出发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群体心理、社会交往、社会认同等内容。
第三章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本章主要涵盖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层次、社会等级、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等内容。
同时,也会探讨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与变迁差异。
第四章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包括贫困、失业、犯罪、教育、医疗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会探讨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其中,讲授环节将重点介绍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案例分析则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互动和表达能力。
教材和参考书目本课程主要参考教材如下:1.史铁生,《社会学概论》;2.张维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3.柏拉图,《理想国》;4.阿米尔,《囚徒的困境》;5.伍尔夫,《自由世界与苏联世界:从古希腊到冷战》。
参考书目如下:1.杜威,《民主与教育》;2.卢梭,《社会契约论》;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张志建,《社会学研究方法》;5.戴瑞琳,《教育与社会需要》。
评分方法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论文等多个方面。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教学大纲一,人类行为1,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子系统:人是可以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第二个子系统:人可以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社区单位、民族)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3,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怀2,多样性3,动态性(变化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
4,人类行为的划分: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不正常行为。
划分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人体的主观体验。
2,按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出生——3岁)、学龄前期(3——6)、青春前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24)、成年期(24——65)、老年期(65——?). 5,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
定义:人类的需要引起人类的动机,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二,社会环境1,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的影响因素,如生物环境、遗传、心理状态、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行成的社会系统。
2,特点:1,从来源与作用角度看: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
2,影响因素绪论一,其研究对象(一)从微观上认识:1,个体在社会情境的产生社会行为的背后的动机意向意志情绪,以及它们如何形成以上复杂的精神生活。
2,F。
H Allport 1924 是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行为:刺激他人以及他人对自身的影响一种反应。
社会意识:对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反应的意识。
(二)研究对象宏观认识:主张研究社会生活或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
(美)罗斯认为社会现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心理。
静态:信仰、文化、习俗、宗教、价值。
动态:罢工、革命。
(三)几点说明:1,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关系,并且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一、前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课题,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关于该课程的讲授提纲,目的是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和授课。
通过这份提纲,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以更好地适应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
二、课程目标1.了解人类行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学习各种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
4.掌握应对不同社会环境的技能和方法。
三、课程安排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简介简述人类行为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包括个人和群体行为、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
2.社会力量与人类行为了解社会力量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影响,包括权力、财富和地位等,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塑造社会环境。
3.社会文化与人类行为探讨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包括族群、文化、价值观和标准等。
4.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产方式、隐性和显性规则、适应性和创新等。
5.社会心理学与人类行为讲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并介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态度、信念、个人与环境互动等。
6.社会环境与身心健康讲述社会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包括环境污染、社会压力、社会支持和慢性疾病。
7.社会变化的影响探究社会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科技进步、全球化、社会变革等。
8.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实现介绍人类行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的概念,包括自我概念和自我成长等。
9.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发展解读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发展,包括人类行为、社会演化和协调等。
四、课程评估学生将通过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考试和论文等形式参与到课程评估中。
他们需要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技能。
五、总结通过本文档提供的学习提纲,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小组讨论: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二章: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家庭环境的基本要素理解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机制2.2 教学内容家庭环境的基本要素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机制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影响第三章: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1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学校环境的基本要素理解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机制3.2 教学内容学校环境的基本要素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校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机制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机制4.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机制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5.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基本机制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基本机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重要性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小组讨论: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机制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6.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案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享和分析具体案例,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行为情境,深入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案例分析7.1 教学目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案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享和分析具体案例,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行为情境,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重要性第八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8.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掌握干预策略的基本方法理解干预策略的实施和评估8.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干预策略的基本方法干预策略的实施和评估8.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干预策略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干预策略的实施和评估第九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实践9.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实践掌握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教育实践的重要性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教育实践的效果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展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向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分享学习心得主题演讲:展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向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解析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人类的生物学特性1.2 人类的行为模式1.3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4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环境的定义与特征2.2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2.4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3.1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3.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2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3 社会媒体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4 社会政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5.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模型5.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应用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社会环境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6.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6.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6.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7.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影响7.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约束的影响7.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激励的影响7.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的关系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8.1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8.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压力的影响8.3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适应的影响8.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九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9.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方法9.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效果9.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策略9.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的应用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0.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新趋势10.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挑战与困境10.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10.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分析11.1 社会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社会环境政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1.3 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二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变化趋势12.1 社会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1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12.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策略与方法12.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3.1 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特点13.3 跨文化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4 案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14.3 促进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策略14.4 案例分析:可持续性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五章:实践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15.1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践项目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3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与反思15.4 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全面覆盖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发展关系、行为调节、心理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趋势与挑战、政策分析、变化趋势、跨文化视角、可持续性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 *** 制定时间:2013年 2月所在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内容:第一章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观点一、基础知识与社会工作目的二、基础知识与社会工作的过程:评估的重要性三、环境中系统的影响聚焦1-1:虐待儿童聚焦1-2: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生物-心理-社会系统评估中的运用聚焦1-3:三种社区变革模式的特点聚焦1-4:案例-未婚先孕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有关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并深刻理解社会工作的目的和过程。
重点:社会工作实务背景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之间的多元互动难点:社会工作这在进行评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需要承担的多种角色第二章生物系统及其对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影响一、人类生殖的过程二、新生儿早期功能三、发展里程标聚焦2-1: 4个月至11岁儿童的发展阶段聚焦2-2:案例-单身和怀孕聚焦2-3: 实务中与堕胎有关的道德困境聚焦2-4:代孕母亲的道德困境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繁殖的复杂过程,掌握影响胎儿的因素、产前检查项目以及导致怀孕问题的因素等。
重点:孩子成长过程的里程标难点:与人类生育相关的重大问题如堕胎等第三章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影响一、心理动力学理论二、本我、超我和自我三、性心理发展四、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发展五、行为理论六、现象学理论:卡尔﹒罗杰斯七、女性主义理论八、认知发展聚焦3-1:心理分析理论中的一般防御机制概念聚焦3-2:罗杰斯的其他重要概念聚焦3-3:批判性思维和评估理论聚焦3-4:积极自我概念与消极自我概念的影响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以及现象学理论等。
重点:认知障碍难点:学习障碍第四章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影响一、社会化二、家庭环境三、社会环境:同龄人、电视与学习聚焦4-1:系统理论在家庭中的应用聚焦4-2:行为的后果和行为的再发生聚焦4-3:偶然训练聚焦4-4:与性虐待受害儿童谈话的若干建议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内容和环境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程着眼于将二者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所带来的行为和环境变化作为授课重点,并根据环境变化具体对不同阶段的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案分析和问题的解决。
基于此,本课程首先对整个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做了一简单分析,然后以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各种理论,此后按着人的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三维视角的分析和研讨,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分析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总体设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而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刻领会和积极实践。
要能利用所学理论对所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探究。
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所讨论的问题适当安排同学们进行行为试验、实践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多维探解。
从而使学生在深刻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强化学生自己动手调查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能力。
4.作业要求
为了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节后面都附有阅读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学生通过读书笔记、撰写小论文、编排情景剧、小组讨论等方式呈现对问题的思考、体验和探究。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成长等基本概念及其评估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三个维度。
第一节人类行为的意义及重要性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
二人类行为与动物性
三人的成长
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第三节评估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
案例分析:云南大学马加爵(2004年2月)、张超(2008年1月,女)杀人行为分析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举个典型例子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二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理论8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各理论的来源,掌握几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其解释人的行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及案例分析(弗洛伊德)
第二节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案例(埃里克森)
第三节认知发展理论及案例分析(皮亚杰)
第四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案例(科尔伯格)
第五节行为主义理论及案例分析(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第六节人本主义理论及案例分析(马斯洛、罗杰斯)
第七节镜中自我理论及案例分析(库利)
第八节符号互动理论及案例分析(米德)
案例分析:不同人眼中的蒙娜丽莎的画像
思考题:
1.试比较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2.试比较华生、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理论的异同。
第三章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胎儿的发育与出生,掌握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和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
第一节胎儿的发育过程与发展主题
第二节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
第三节影响胎儿发展的因素
视频赏析:胎儿的发育过程
思考题:
1.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 如何看待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
第四章婴幼儿期与社会环境(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掌握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婴幼儿期的发展任务
第二节婴幼儿的情绪、语言发展
第三节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社会化发展和道德发展
第五节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阅读分析:感觉统合训练
思考题:
1.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 如何看待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3. 幼儿的游戏发展如何?
4. 如何看待幼儿与同伴间的关系
5. 根据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如何开展性教育?
第五章儿童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童年期儿童与同伴、儿童与学校、家庭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期的发展工作
第二节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儿童期心理发展理论
第四节社会化发展和道德发展
第五节儿童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研究论文撰写选题:
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养对人生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生的影响
思考题:
1.儿童期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如何?
2.家庭教养方式对童年期的儿童有哪些影响?
3.如何看待儿童的言行脱节现象?
第六章青少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6学时,实践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提升对青春期同辈群体、社会性发展的认识。
第一节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及其特征
第二节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期的同辈群体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青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
第五节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
影视赏析及讨论:电影《少年犯》、电视剧《阳光灿烂的日子》
实践活动课: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思考题:
1、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青少年期的逆反心理?
3、如何看待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4、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5. 如何引导及看展性教育问题?
第七章成年期(理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成年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掌握成年期不同时期的问题,并提升对成年期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成年早期的身心发展
第二节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成年早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第四节成年中期身心的变化
第五节成年中期所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成年晚期的身心变化
第七节影响老年人发展的问题
案例分析及讨论: 如何面对死亡?
思考题:
1、成年初期有哪些发展课题?
2、如何看待成年中期的工作与失业?
3、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如何从发展的阶段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课程总结、考核(2学时)
五、课程考核
第一部分:日常学习记录占40%,主要包括每次讨论心得、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阶段学习成果占30%,撰写一篇论文,不少于3500字,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交。
分为三个等级,能公开发表则评为“优”;能在院、系刊物上发表,则评为“良”;其余为及格;
第三部分:实践学习活动占30%,主要包括实践体验、情景剧编排等活动。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二)参考书目:
1. 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
2. 韩晓燕,朱晨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格致出版社,2009.7
3. 乔斯.B.阿什福德、(美)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著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4. (美)扎斯特罗,(美)阿什曼著,师海玲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5. 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
6.沙依仁:《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
7.10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8. 邬沧萍:《老年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9. 时蓉华:《两性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