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13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案例《力的分解》[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对力的等效方式的进一步学习,是以后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图示、力的合成、平形四边形定则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对矢量运算已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容易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但力的分解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及要求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基本思路,并能用来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作用,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探究生活实例中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3、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1、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个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实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细线、重物、轻杆、塑料直尺、木块、橡皮绳、铁块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新课引入:1:课件展示二幅图片:高大的桥;公园的滑梯。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效果。
3、可以区分矢量与标量。
在能量4、会用三角形定那么停止矢量相加〔二〕进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育运用数学工具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日常现象,培育先生探求周围事物的习气。
2、培育先生宣布见地的看法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难点:依据力的实践作用效果停止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用具:小水桶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温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所遵守的法那么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展现3.5-1耙的表示图和任务图,引导先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发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完成?方向怎样?3、F1和F2与F发生的效果是相反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替代F呢?在教员的引导下,回答以下效果。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制泥土的阻力行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行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教员总结引导:1、F可以用F1和F2来替代,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分解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肯定遵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即把一个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有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停止力的分解的时分,可以有有数组解。
〔可以在图中比拟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P第2题练习:课本70小结:在以下条件下,力的分解有独一解①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不时线上)②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但在处置实践效果进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演示:让同窗一手叉腰,另一同窗按该同窗的肘部,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状况来完成。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3.5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并能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提高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重点难点】探究力的分解的依据,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的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及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具体问题。
【教学用具】重锤、钩码、支架、细线、长绳、滑块、薄木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保证可行性,过程课前可录制下来)[学生活动]请班上两位力气最大同学上来拉住绳子的两端,立正站立。
再请一位个子小的同学上来,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求他一个人要拉动两个人,他一个小个子能拉动两个大个子的同学吗?小个子的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个子的同学被拉动了。
[过渡引言]他一个人拉动了两个人,真是四两拨千斤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力的分解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明白它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概念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是用一个力代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力的分解呢?力的分解是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结论: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看,各种分解结果都没有错,因为对角线已知,平行四边形可作无数个。
由此可见,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5课《力的分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5课《力的分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5课《力的分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
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2学情分析
教材及学情分析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哈三十七中学戴华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引入【质疑】谁有力量把体有重物的绳子拉直大胆猜想,可以尝试。
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在学生的认识情感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还会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展示演示器材:粗绳、重物演示实验。
【质疑】原因?新课教学【概念教学】回忆上一节课《力的合成》明确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回忆旧知思考问题,准备解决方案回忆旧知,推进新知。
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概念提出质疑,引出“对力的分解是否唯一”【设问】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质疑】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么分解呢?大胆猜想,展示自己的想法。
得到结论: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得到“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分组探究实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
这个拉力怎样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分解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图片展示】儿童滑梯2、【探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情境。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θ课教学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4.投影展示各种不同的成果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给予恰当地发展性的评价。
总结分解一个力的一般思路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
从视觉和触觉感知力的作用效果,领略物理的独特魅力。
实验要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使是同一个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或问题中,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展示】塔式起重机(塔吊)运载建筑材料的图片。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021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导学案
2021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刻【学习目标】1.明白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样方法.2.明白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差不多上矢量运算法则.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学习重点】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2.依照力的作用成效对力进行分解.【学习难点】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自主学习】一、力的分解(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成效?2、这两个成效相当于两个力分别分别产生的,也确实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能够用两个力F和2F来替代。
那么,力1F和2F就叫做力F的力。
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1分力就叫做力的。
3、什么缘故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如图一个已知的力能够分解成多少对不同的共点力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小组讨论)(由于分力与合力相互替换的前提是相同作用成效,因此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成效,比如:形变成效,在那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独的。
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样都按力的作用成效来分解。
)二、矢量相加法则(阅读教材65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5、既有,又有,同时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的物理量称作矢量。
除力外,如位移、、等也是矢量。
6、两个分矢量首尾相接,剩余的尾首相连的有向线段确实是合矢量,它恰与两分矢量的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个方法称为三角形法则,它是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简化。
如图。
【合作探究】一、力的分解的实例(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作用成效来分解)1、对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F的分解(1)拉力F产生哪两个作用成效?(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运用三角形知识求解)2、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成效?(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运用三角形知识求解)3、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亲自做实验体会)让学生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由此体会拉力的实际作用成效,从而正确画出分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分析】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是第三章相互作用的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对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具有多解性,但在某些限制条件和要求下分解一个力时却是唯一的,教材中指出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时就有唯一结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设计思想】本节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力的分解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新课教学中我用图表展示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引桥和支架等图表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运用上播放flash课件师生互动,运用知识,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应用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观察分析实例,经历力的分解探究过程,判断力的分解依据,提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探究实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和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验“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体会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科学的研究态
3.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3、5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和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难点(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生:有无数组解、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图3-5-1)图3-5-1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继续演示实验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图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图3-5-3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多媒体投影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F1=G sinθ,F2=G cosθ、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θ有关,有什么关系?生:斜面倾角θ增大时,F1和F2都减小、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实验验证] 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1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课堂训练]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图3-5-4X k b 1 、 c o m详细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 1x =F 2x ,而F 1x =F 1sin α,F 2x =F 2sin β图3-5-5所以有F 1sin α=F 2sin β,即αβsin sin 21=F F 、 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2、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 =20 N 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6正确答案:3320 N 3340N详细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 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 1、由几何知识可得F 1与F 2的大小、 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图3-5-7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 1=G tan α=3320 N, 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 2=3340cos =αG N, 其方向与斜面垂直、(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的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二、矢量相加法则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六、课堂小结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学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七、教学后记。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替代,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独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停止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进程与方法1.培育先生的观察、实验才干。
2.学习用数学工具处置物理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浸透〝等效替代〞的思想。
2.经过力的分解和分解,浸透统一一致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在详细效果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停止力的分解。
三、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具有独一性的条件。
2.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预备投影仪、投影片,粘有海棉的木板两块〔或薄塑料板两块〕、铁球一个、木块〔或小车〕一个。
五、教学进程新课导入:1.什么叫力的分解?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3.求以下两个力的合力:①F1=30N,F2=40N,且方向相互垂直②F1=50N,F2=5N,且互成120°角先生活动:解答思索题教员:1.区分抽先生用做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进程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在力的分解中,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反时,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替代,那么反过去也可用几个力来替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解说:一、力的分解演示:在黑板上固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再在硬纸板上固定一根黑色橡皮筋,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先用力F把结点拉到O点,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异样将绳结拉到O点。
剖析: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反。
拓展: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反呢?先生:可以.总结:1.几个力,假设它们发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发生的效果相反,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照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方法:把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就是这个力的两个分力。
人教版必修一3.5《力的分解》WORD教案13
受力分析专题一、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二、典型例题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四、课堂练习1.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B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平面上的物体球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4)在力F 作用下行使在路面上小车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接触面光滑)(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接触面不光滑.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5)各接触面均光滑A 的物块A (5)静止在竖直墙面轻上的物体A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B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5、分析下列物体所受的力(竖直面光滑,水平面粗糙)(1)A 静止在竖直v(2)A(6)向上爬杆的运动员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2)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A(10)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4)静止在竖直墙面轻上的物体A(7)光滑小球 (3)A 、B 静止F A B αB A(4)均静止(5)均静止(6)均静止(7)均静止(8)静止(9)静止BABA五、课后作业:1、分析各物体的受力情况(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物体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物体(3)向上运输的物体 (4)向下运输的物体 (5)空中飞行的足球(6) A 静止且各接触面(7) 放在斜面上相对斜面静止和向上运动、向下运动的物块(8)静止的球 (9)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 分析人和木块的受力2、如图所示,分析电梯上的人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 教案13
一、受力分析的差不多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能够是某一个物体,也能够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能够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
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形中分离出来,按先已知力,再重力,再弹力,然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3.只画性质力,不画成效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成效(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显现重复。
二、典型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形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平面上的物体球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4
路面上小车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四、课堂练习
1. 对下列各种情形下的物体A 、B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形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物块A
A
A
F
(1)A 静止在竖直
A
v
(2)
A
6)向上爬杆的运动员
(5)静止在竖直墙面
轻上的物体A
F
A
(4)静止在竖直墙面
轻上的物体A
F
A
(7)光滑小球 A
(8)静止
2.对下列各种情形下的A 、B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5、分析下列物体所受的力(竖直面光滑,水平面粗糙)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B
A F
F
B
A (2)A 、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11)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10)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3)A 、B 静止
F
A
B
α
B A (4)均静止
B
A
(5)均静止
(6)均静止
(7)均静止
(8)静止
A
B
(9)静止
A B C
五、课后作业:
1、分析各物体的受力情形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物体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物体
(3)向上运输的物体 (4)向下运输的物体 (5)空中飞行的足球
(6) A 静止且各接触面
光滑
(7) 放在斜面上相对斜
面静止和向上运动、向下运动的物块
(8)静止的球 (9)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 分析
人和木块的受力
2、如图所示,分析电梯上的人受力。
B
A
B
A
v
(2)刚踏上电梯的
瞬时的人
V V A
v
(1)随电梯匀速 上升上升的人
A
v
A
A
v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