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内容摘要:环境承载力试图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坏境保护提供宏观准则,然而,尽管起源于生态学的承载力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环境承载力研究却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则是近些年提出来的,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使得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直到目前,景区环境承载力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试图通过灰理论的方式,给予景区环境承载力更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景区环境中各因素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灰理论景区环境承载力应用灰理论的认识千百年来,人类为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断地探索,但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对许多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也是若明若暗的,这种系统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即为灰性。

灰理论把人的经验、人的思维、人的知识、思维的成果、智慧及各种资料、情报和信息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量认识上升到定性认识,达到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科学方法论上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灰理论以“部分信息未知,部分信息已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灰理论已基本建立起属于自己学科的结构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系统分析、建模、评估、决策、控制、预测、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灰朦胧集;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和数学;实践基础是系统工程应用;本文所涉及的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属于系统工程应用的一种。

景区环境承载力概述(一)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承载力”起源于生态学,其含义是某种生物个体,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 设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森林覆盖率:达到23% 草原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 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任务
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地过度开发 加强土地覆被变化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地区进行补偿和恢复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水资源保 护区,限制开 采和利用
加强水资源监 测和管理,确 保水质安全
推广节水技术 和措施,提高 用水效率
优化水资源配 置,满足生态 和生产需求
Part Three
内蒙古生态安全格 局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原则
生态优先:在优化格局 时,优先考虑生态保护 和修复的需求,确保生 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可持续性:优化格局应 考虑长期发展需求,确 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体性:优化格局应从 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自 然、经济、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实现生态、经 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 大化。
依据。
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生态承载力现状:内蒙古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体较低,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
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状况和 人类活动等。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同 时结合遥感监测、GIS等技术手段。
生态承载力优化建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相 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4
评价:生态足迹法拥有概念生动,易于理解、指标可比性强,以及计算简单等优 点;但是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对静态的,缺少对系统的动态性研究,不能更好 的反映一段时期内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而且在模型中采用了全球平均产量, 还有转化因子影响以及用地类型定义的标准化等因素都会对评价结果带来影响。
案例: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目录
1.概念
2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评价:这种分析方法简单、可行,能够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早期这种方法用的较多,在新形势下, “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个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很大的 变化,这种计算方法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和人类的生活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系统全面的综合的诊释。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出发,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调整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来评估其承载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定性评估方法则通过专家评价和意见调查等方式来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评估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建立节约型社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你说这生态就像咱家里的大院子,咱得知道它能承受多少东西,不然乱堆乱放,那不就乱套啦!这生态承载力啊,就好比是这个大院子能容纳的人数。

咱得搞清楚到底能让多少人在这院子里舒舒服服地待着,既不拥挤,也不会让院子累得喘不过气来。

那怎么去评估呢?这就有好多门道啦!有一种方法就像是给院子做个体检,看看土壤咋样,水够不够干净,空气好不好。

这就像咱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一样。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检测和分析,就能大概知道这个院子的“健康状况”啦。

还有啊,咱得看看院子里已经有了些啥。

是种满了花花草草呢,还是堆了些杂物。

这就相当于了解生态系统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利用情况。

如果花草太多,可能就不太能再容纳更多同类啦;要是杂物太多,那也得清理清理,给其他东西腾出地儿呀。

咱也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去看。

就好比院子里的阳光能让多少植物茁壮成长,这些植物又能养活多少小动物。

这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那整个院子的生态可能就不那么平衡咯。

再想想,如果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个院子能不能招架得住呢?这也是评估生态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呀。

比如外来物种入侵,那可不得了,就像家里突然闯进一群捣乱的家伙,得赶紧想办法应对才行。

你说这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重要不?那当然重要啦!要是不搞清楚,乱开发乱利用,那这生态不就毁了嘛。

咱的地球就这么一个大院子,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评估,让它能一直健康美丽地存在下去。

咱不能只想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啊。

要是把院子弄得乱七八糟,以后他们可咋办呢?所以啊,认真对待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就是对我们自己,对未来负责。

你想想,要是没有了健康的生态,我们还能好好生活吗?没有干净的水,没有清新的空气,那日子得多难熬呀!所以,让我们都重视起来,用这些技术方法去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让它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好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啊!。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则是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1. 定性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即基于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解决对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因素的测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不适用于复杂的考虑因素。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将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数值,使用很多生态模型与统计方法来确定区域内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承载能力值。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并且在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在建设项目进行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因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结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1. 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用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估。

通过评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评判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2. 建设项目的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管理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管理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管理第一章:生态环境承载力概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在生态系统内相互协作的能力,它能够影响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和系统工作,包含了生态系统分类、类型划分和生态功能等方面。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管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于保障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对象和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对象是各类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地、湖泊、沿海带、河流、湿地和城市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和综合评价,制定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从而得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第三章: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综合指标和评价指标等。

基础指标是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定量和定性描述,综合指标是将基础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设计的指标。

第四章: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中会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因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通过对各种要素和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为了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可以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模型准确性、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增加决策者和专家的参与等措施。

第五章: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措施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而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措施包括强化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修复和生态监测等方面。

同时,生态环境承载力管理还需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增强社会意识和教育宣传、强化环境监管和加强国际协作等多方面的工作。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和支持人类活动、生物繁殖及自然资源利用的能力。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一种定量方法,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给其造成的压力。

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论证,用于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因素。

不同的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

1. 环境容量法环境容量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出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排放量。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水环境和空气质量。

2.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吃进去和排出来的物质,确定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影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生环境。

3. 逐渐压力响应方法逐渐压力响应方法是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压力,来评估系统能否承受这种压力。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

三、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使用、资源管理、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

其中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应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导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环境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与优化

环境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与优化

环境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与优化一、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生态承载压力与日俱增。

环境生态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提供物质、能量、服务和生境的能力,而当前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的恶化,进一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评估和优化环境生态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估环境生态承载力的指标1. 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结构的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产力、稳定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指标。

对于评估环境生态承载力,生物多样性指标是关键的,因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2. 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是指在使用自然资源时,每使用一个单位的资源所创造的效益。

例如,在农业生产上,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可以用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比例来衡量。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生产力和资源分配的效率,有助于评估环境生态承载力。

3. 水质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指一定水域内有害物质浓度的变化。

水质污染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因此,水质污染指标是衡量环境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 土地利用变化指标土地利用变化指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效率,以及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于评估环境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三、优化环境生态承载力的方法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优化环境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用优质肥料和科学的耕作方法,来提高耕地的保持和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污染。

在工业生产上,则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和节能减排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造成环境生态承载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优化环境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估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估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日益频繁,人类活动不断挤压自然生态系统,不仅造成了生态功能的退化和破坏,也影响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质量。

为了适应城市化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就从生态承载力评估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什么是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各项指标的评估,确定区域内环境容量以及最大种群数目。

生态承载力是指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能力和限度。

评估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地区环境特征、资源供需余缺、环境压力强度等信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科学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减缓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土地利用总体战略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保护和管理,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从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实际生态承载力出发,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规模、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区域生态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估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策略,防止和消除生态灾害,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在土地规划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需要进行以下的步骤:1. 生态系统分析:包括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气候等要素和环境质量状况等,形成生态背景资料。

2. 基础资源调查: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壤、地形、水源等要素,确定资源供需状况。

3. 环境容量计算:计算土地利用后的环境容量,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以及对人群健康及居住和办公场所的影响。

4. 生态吸收容量计算:生态吸收容量包括水土保持、氮、磷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等要素,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密度、空间布局等信息进行评估。

生态承载力评价流程

生态承载力评价流程

生态承载力评价流程一、明确评价目标。

咱们得先知道为啥要做这个生态承载力评价。

是为了保护某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呢,还是想看看某个项目对生态的影响呀?就像是要去旅行,得先确定目的地一样。

比如说,可能是想评估一个新建的工业园区对周边生态的承载力影响,那这个目标就很明确啦。

这一步就像是给整个评价流程定了个方向标,要是目标不明确,后面的工作就可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转呢。

二、收集相关数据。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哦。

数据就像是做菜的食材,没有好的食材,可做不出美味的菜肴。

那要收集啥数据呢?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数据肯定不能少呀。

像土地资源方面的,有多少耕地、森林、草地呀;水资源方面的,每年的降水量、河流的流量之类的;生物资源方面的,有哪些动植物种类,它们的数量大概是多少呢。

还有人类活动相关的数据也很重要,比如人口数量、人类的生产活动类型和规模,像有多少工厂,每年的工业产值是多少。

这些数据来源也很多样,可以从政府部门的统计资料里找,也可以去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

就像去探寻宝藏一样,得把各个角落的数据都挖掘出来。

三、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这就有点像挑选比赛选手一样。

从收集到的一大堆数据里,选出那些最能代表生态承载力的指标。

比如说,对于土地资源,可能会选择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土地的肥沃程度这些指标;对于水资源,可能会选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水质状况等指标。

而且这些指标之间还得相互配合,不能互相冲突。

这一步要考虑得很周全,不然就可能选错了“选手”,影响整个评价的结果呢。

四、确定评价方法。

这就像是决定比赛的规则一样。

有很多种评价方法可以选哦,像生态足迹法、状态空间法之类的。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

生态足迹法比较直观,能很清楚地显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的需求和生态的供给之间的关系;状态空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估生态承载力的状态。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评价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要是选错了方法,就好比比赛规则定错了,得出的结果可就不准确啦。

五、进行评价计算。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变得日益重要。

在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加关注。

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

本文将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进行介绍与探讨。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和适应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和改变的能力。

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旨在确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合适的发展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准确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核心是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相关数据。

首先,需要了解城市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生态系统分布等。

其次,需要收集人口、用地类型、耕地面积、水资源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还需要关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等因素,综合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负荷能力。

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生态足迹分析、负荷能力分析、耐受力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中,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它通过衡量城市所需的耕地、森林、水资源和其他生态资源的供给情况,来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负荷能力分析则主要通过分析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固产生的压力和环境容量的关系来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负荷能力。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要考虑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护效益之间的平衡。

传统上,城市土地主要用于经济用途,但这种发展模式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将生态保护纳入规划中。

其次,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还需要考虑城市全面发展的需求。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和生态发展的要求。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3.存在问题
9
生态承载力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和定量模型的研究均处于不 成熟的阶段,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和内涵尚未达成定论。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不同 的学者对生态承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关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 存在着差异。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完善,许多问题只能 从理论上定性讨论,对研究对象、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等的认识还很模糊,承 载力内部结构仍然不清晰。 (2)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必须建立在 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基础之上,而对于复杂系统不确定性特 征与变化的表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具有一定 的难度。目前关于承载力指标体系则过于简单,没有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 系框架,在指标的选取和认定上还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 而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因此以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 为基础,相应的承载力指标体系应不断的完善与பைடு நூலகம்化。
7
式中,Si为每个承载分量大小,Wi为各分 量权重,压力指数采用同样方法求得。
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系统模拟分析和设计方法,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描 述系统的外部特征,还可以揭示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 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三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 了某一时刻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状况的空间组合,通过点的位置,可以判定相应 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特点:较准确地判断某区域某时间段的承载力状况,但定量计算较为困难,构 建承载力曲面较困难,所需资料较多。
案例: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的人口、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软硬负荷,而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管理就是针对某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开展评价和管理的工作。

一、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意义生态承载力评价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避免了过度开发,也确保了生态平衡的有效维持。

其次,生态承载力评价可以预测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来制订相关政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改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它还有助于发现区域内的资源潜力和资源利用方式,从而在保障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生态承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态系统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估、人口、经济、环境三要素的评估、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等。

1、生态系统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生态系统规划与布局是指对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

评价须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均衡性、服务性、连接性、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目标进行布局,量化生态系统现状和环境容量,计算评估因子进行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

重要的是找出影响生态系统若干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方案。

2、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估生态环境现状评估是对研究区域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状态和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空气、水、土壤、生物、声音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现状和趋势,从而评估生态资源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为生态承载力评价提供必要数据。

3、人口、经济、环境三要素的评估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需要对人口、经济、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人口评估需要考虑人口数量、教育、医疗、安居等因素;经济评估则需要考虑生产、交通、服务业等因素;环境评估需要考虑水、气、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03
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生态敏感性分析、环 境质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等。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1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是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 活动的支撑能力,包括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等方面的承载能力。
2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有助于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开 发利用策略,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水环境容量计算、 水资源量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目录
• 生态承载力评价概述 •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生态承载力评价应用案例 • 生态承载力评价展望
01
生态承载力评价概述
定义与意义
定义
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 区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所能 承受的人类各种活动的最大限度的压 力与负荷。
意义
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手段,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 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 决策依据。
评价目的
确定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 能力
通过评价,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 、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承载能力,为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评价结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减 轻资源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总结词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评估生态系统 对外部干扰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方式的方 法。
VS
详细描述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内部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 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来评估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的敏感性和响 应方式。该方法可以识别出生态系统中的 关键要素和脆弱环节,为制定相应的保护 措施提供依据。

江苏省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江苏省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44
丛柳笛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圆员园园怨缘)
摘 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承载
力评价提供了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选取 圆园园苑—圆园员远 年 员园 年的数据,从江苏省整体(层次
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域(层次 圆)及其 员猿 个地级市(层次 猿)这 猿 个层次展开定量分析,评价了江苏省城市生态承载力。生态承
贼赠援 栽澡藻 则藻泽怎造贼泽 泽澡燥憎藻凿 贼澡葬贼 耘悦悦 蚤灶 允蚤葬灶早泽怎 澡葬凿 葬灶 怎责憎葬则凿 贼则藻灶凿 蚤灶 贼澡藻 贼藻灶 赠藻葬则泽,藻泽责藻糟蚤葬造造赠 蚤灶 贼澡藻 责葬泽贼 贼澡则藻藻
赠藻葬则泽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糟葬则则赠蚤灶早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怎则遭葬灶蚤扎葬贼蚤燥灶;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允蚤葬灶早泽怎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收稿日期:圆园员9原04原10;修订日期:圆园员怨原园7原员园。 作者简介:丛柳笛,女,员998 年生,本科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发展。
生态环境
4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方法和数据
2援员 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援员援员 评价体系框架和指标选取
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相比,生态承 载力是对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进 行研究。生态承载力由两大方面组成,即承载主体和 承载客体。自然系统承担了承载主体的角色,社会系 统则承担了承载客体的角色。其中,自然系统又包括 生态弹性力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子系统,而社 会系统主要是测量其社会发展能力。
生态弹性力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目标分层法。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可分为资源供应和污染物吸收两 个方面[13 - 14]。自然资源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污染物 吸收属于环境承载力范围。社会发展能力分别选取 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专 利申请受理量 4 个指标。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 1。

生态支撑得分

生态支撑得分

生态支撑得分
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价
一、总体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被考察社区的生态承载力状况尚可,各生态体系有较好的保护。

二、指标评价
1、土地改造利用率评价:
由于该社区土地改造利用率相对较低,按照原来的自然状态进行保护,可以保护地表植被、草地生态系统等。

该社区改造利用率的得分为90分。

2、垃圾管理能力评价:
被考察社区垃圾管理比较到位,垃圾分类的率较高,回收利用率也较为理想,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该社区垃圾管理能力的得分为95分。

3、水污染控制能力评价:
被考察社区实施了有效的水污染控制,及时处理和消除污染源,减少了污染。

该社区水污染控制能力的得分为92分。

4、大气污染控制能力评价:
被考察社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大气污染,限制不合格的污染物排放,维护大气环境的健康。

该社区大气污染控制能力的得分为91分。

5、植物保护能力评价:
该社区制定了有效的植物保护章程,注重树木的保护,实施植树造林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态承载力。

该社区植物保护能力的得分为93分。

三、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被考察社区的生态承载力总得分为91.8分,属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m2/人):ef=∑rj/(Pi+IiEi)/(Yi ·N) (j=1,2,3,… 6;i=1,2, 3,… m) 区域总人口的生态足迹(hm2/人): EF=N ·(ef)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

Ai=(Pi+Ii-Ei)/(Yi ·N)(i=1,2,3,… m) 式中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 量(hm2/人),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 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 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 目年进口量,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N 为人口数,本文m=33。在计算煤、焦炭、燃料 油、原油、汽油、柴油、热力和电力等能源消费 项目的生态足迹时,将这些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 能源土地面积,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速率来 估计自然资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
ec ef/EF Ai
生态承载力
ec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 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 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 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 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 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 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 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 率。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面积。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 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同样,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二、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1、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

因此,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应从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B(QI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BQIi一CBQIi) /CBQIi)入手。

结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依据这种差量度量评价方法,王中根等人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流域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证明此方法能够简单、可行地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

那么:ES=经济发展指标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指标;RE=自然资源拥有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PP/ES;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一PP/RE。

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当e=1,r一1时,表明承载力为临界状态;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

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或=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是可持续的。

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承载力概念可理解为承载载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

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承载情况,首先必须知道承载载体的客观承载能力大小,被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不超载。

为此,他提出了承载指数CSI、压力指数CPI和承压度CCPS等指数,用以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承载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n i i iW S CSI 1式中:S i 表示影响承载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响应的权重值。

压力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i n i iW P CPI ∑==1式中:P i 为影响压力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相应的权重值。

承载压力度的计量模型为:CCPS=CPI/CSI当CCPS>l 时,承载超负荷,CCPS<l 时,承载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

4、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

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

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n i irx M RCC 12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n i iri x w M RCC 12式中:RCC 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 为代表区域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 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

wi 为xi 轴的权。

毛汉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力。

5、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由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 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

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典型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如下:()()()[]()2222225.68.9exp /PERRDI I RDI I RDI RDI I r RDI NPP +-•++++•=其中:RDI=(0.69+0.237PER-0.00313PER 2)2∑==n i t BT 1365/或 ∑==n i t BT 112/PER=PET/r=58.93BT/r式中:NPP 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RDI 为辐射干燥度:r 为年降水量; PER 为可能蒸散率;PET 为可能蒸散量;BT 为年平均生物温度:t 为小于30℃ 与大于0℃的日均值;T 为小于30℃与大于0℃的月均值。

综上所述,如果从强可持续性角度思考,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标体系结 构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基于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 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 教授及其学生Wackemgael 博士在92年提出并发展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新的概念,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综合性强,简单明了,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测算指标采用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使人容易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

但生态足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较少,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和健康性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在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同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

(参考文献: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三、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用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还包括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生态环境质量等。

(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图: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经验公式法(1)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 )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长量,公式为:温度生产潜力模型(Ⅰ) t e Y 119.0315.1113000-++=降水生产潜力模型(Ⅱ) )1(3000000664.0p e Y --=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t 为年平均温度(℃);P 为年降水量(mm )。

当应用上式计算同一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出现不同数值时,取其低者作为土地的气候生产力。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依据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公式为:Y=3000[1-e 0.0009695 (E-20)]式中:Y 为生物生产量[m/(g.a )];E 为年实际蒸发量(mm )。

因蒸发受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饱和差、风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模型较迈阿密模型为准。

(3)格恩纳-里思模型是根据生物生长量与生长期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产量的一种方法。

该模型为:Y=-157+5.17S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S 为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

2、理论计算法土地生产潜力是由土地肥力决定的,即光、热、水、养分等土地肥力因子与作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土地生产潜力,可将土地生产潜力依次分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四个层次。

(1)光合生产潜力假设各种环境因子均处于最适宜条件,植物群体结构合理,光合器官以最大的速率摄取太阳光能的前提下,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产量。

美国的卢末斯(Loomis )和威廉姆斯(Williams )公式为:Y=0.154Q式中:Y 为光合生产潜力[g/m 2.d];Q 为总辐射,为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之和(J/cm 2)。

光合生产潜力在目前的的大田生产条件下尚达不到,只有在植物的生活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的控制下方能实现,因此,光和潜力是作物产量的上限。

(2)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是采用最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可能获得的产量。

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G CH CT K ed ea E y Y TM o ••••⎥⎦⎤⎢⎣⎡-•= 其中: e c o y F Fy y )1(-+= se s se R R R F 8.05.0-=主要适用于估算小麦、玉米、高粱、苜蓿等作物的产量式中:y o —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 /hm2·d );F —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y c —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 Kg /hm2·d ), y e —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R se —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 );R s —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 );E TM —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CT —温度订正系数;CH —经济系数;G 为生长期(天);Y 为光温生产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