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同样,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二、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

1、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

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应从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B(QI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BQIi一CBQIi) /CBQIi)入手。结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依据这种差量度量评价方法,王中根等人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流域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证明此方法能够简单、可行地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

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那么:

ES=经济发展指标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指标;

RE=自然资源拥有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PP/ES;

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一PP/RE。

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当e=1,r一1时,表明承载力为

临界状态;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或=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是可持续的。

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

承载力概念可理解为承载载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承载情况,首先必须知道承载载体的客观承载能力大小,被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不超载。为此,他提出了承载指数CSI、压力指数CPI和承压度CCPS等指数,用以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承载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

∑==n i i i

W S CSI 1

式中:S i 表示影响承载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响应的权重值。

压力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

i n i i

W P CPI ∑==1

式中:P i 为影响压力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相应的权重值。

承载压力度的计量模型为:

CCPS=CPI/CSI

当CCPS>l 时,承载超负荷,CCPS

4、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

∑===n i ir

x M RCC 12

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

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n i ir

i x w M RCC 12

式中:RCC 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 为代表区域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 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wi 为xi 轴的权。毛汉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

力。

5、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

由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 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典型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如下:

()()()[]()

2222225.68.9exp /PER

RDI I RDI I RDI RDI I r RDI NPP +-•++++•=

其中:

RDI=(0.69+0.237PER-0.00313PER 2)2

∑==n i t BT 1365

/或 ∑==n i t BT 1

12/

PER=PET/r=58.93BT/r

式中:NPP 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RDI 为辐射干燥度:r 为年降水量; PER 为可能蒸散率;PET 为可能蒸散量;BT 为年平均生物温度:t 为小于30℃ 与大于0℃的日均值;T 为小于30℃与大于0℃的月均值。

综上所述,如果从强可持续性角度思考,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标体系结 构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基于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 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 教授及其学生Wackemgael 博士在92年提出并发展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新的概念,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综合性强,简单明了,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测算指标采用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使人容易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

但生态足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较少,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和健康性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在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同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