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制剂经验谈

合集下载

冻干经验总结

冻干经验总结

1、文献资料查阅。

包括:其它剂型的质量标准;相关专利;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期刊杂志中关于化学稳定性、水溶性等基础研究报道,等等。

2、参照该主药的其它剂型,确定冻干制剂的pH值。

1)如pH值在3~10之间,且允许波动2个以上的pH值,例如pH 值为3~5,并且,原料的pH值能稳定地在限定的pH值范围内,可以不调节pH 值;例如:曲克芦丁。

2)但如果允许波动的范围小于2个pH值,则要考虑通过缓冲溶液来控制,常用的缓冲对参照有关工具书;例如:盐酸纳洛酮。

3)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得做不同pH值溶液的稳定性试验及pH值对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pH值。

例如:黄芩苷葡甲胺。

3、考察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考察主药冻干剂规格量能否在1~2ml水中很好的溶解;可以考虑通过对pH值的调节,在保证稳定性前提下,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泮妥拉唑(pH值为12)。

4、初步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包括:pH值、温度、抗氧剂、EDTA-2Na、通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完成。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冻干剂的各因素值。

5、测定共晶点。

包括不加辅料、加不同辅料及不同用量辅料等。

6、辅料的选择。

包括不同的辅料及不同用量的辅料。

选择指标:成型性及复水性。

7、除菌除热原条件筛选。

因素包括:活性碳用量、温度、时间等。

8、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支撑剂、缓冲剂、抗氧剂等辅料是否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及相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9、中试设计。

中试条件与小试不完全一样,充分考虑各步骤的可操作性,确定中试工艺。

中试注意事项:1)投料。

为确保含量符合要求,常规是按105%投料;2)配液完成,在灌装前,最好取样检测中间体溶液,重点是pH 值、含量、澄明度;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pH值可以直接调节,澄明度可以考虑多过滤一次,至于含量,如果低于90%或者高于110%,按操作失败处理,必须仔细查找原因;3)灌装时,考虑到流动性的差异,实际装样量必须测定,不能以标示为准。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一、冷冻干燥过程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制品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真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的水汽凝结器)空度下,使冰升华为水蒸气。

再用真空系统的冷凝器(、二次干燥(解吸干燥)和密封保技术。

该过程主要可分为:制品准备、预冻、一次干燥(升华干燥)存五个步骤。

1 产品预冻制品的玻璃化1.1玻璃化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凡是成功的低温保存,细胞的水均以玻璃态的分子玻璃化是指物质以非晶态形式存在的一种状态,其粘度极大,形式被固化,在胞不出现晶态的冰。

故在这种结构中分子运动和分子变性反应非的能动性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晶体结构的扩散系数很低,常微弱,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被抑制,从而提高被保存物质的稳定性。

玻璃化的获得。

在产品预冻时,只要降温速率足够快,且达到足够低的温度,大部分材料都能从指“足够快”的意思是在降温过程中迅速通过结晶区而不发生晶化,“足够低”液体过冷到玻璃态固体。

Tg 以下。

的是必须把温度降到玻璃化转变温度第一步是以一般速对于具有一定初始浓度的细菌制品,其预冻过程一般通过“两步法”来完成。

第胞溶液的浓度逐渐提高;,让细胞外的溶液中产生冰,率进行降温细胞的水分通过细胞膜渗向胞外,,以实现胞溶液的玻璃化。

此法又称“部分玻璃化法”。

二步是以较高速率进行降温点后将开BA当初始浓度为A的溶液(点)从室温开始冷却时,随着温度的下降,溶液过冷到冰晶周围溶液将沿着平衡的熔融线不断析出冰晶,始析出冰,结晶潜热的释放又使溶液局部温度升高。

(D的交点(Ta)与玻璃化转变曲线(Tg)剩余的未冻溶液随温度下降,浓度不断升高,一直下降到熔融线,此时的溶液达到最大冻结浓缩状,浓度较高,)时,溶液中剩余的水分将不再结晶(称为不可冻水点) 以非晶态的形式包围在冰晶周围,形成镶嵌着冰晶的玻璃体。

降温速率与预冻温度1.2其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降形状和成品最初晶格及其微孔的特性,预冻速度决定了制品体积大小、1℃左右。

冻干技术指导原则

冻干技术指导原则

冻干技术指导原则一、引言冻干技术是一种将生物制剂在低温下冻结并通过减压脱水的方法,将水分从冻结状态直接转变为气态,从而实现制剂的干燥和保鲜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冻干技术的原则和指导,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二、冻干技术的原则1. 冻结阶段冻结是冻干技术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制剂中的水分冻结成固态。

在冻结阶段,需要控制冷冻速率和冷冻温度。

较慢的冷冻速率有助于形成较大的冰晶,减少冰晶对生物制剂的损伤。

常用的冷冻温度为-40℃至-80℃。

2. 脱水阶段脱水是冻干技术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将冻结的水分从固态转变为气态,通过减压脱水的方法进行。

在脱水阶段,需要控制脱水速率和脱水温度。

较慢的脱水速率有助于保持制剂的结构完整性和活性,常用的脱水温度为-20℃至-50℃。

3. 干燥阶段干燥是冻干技术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将脱水后的制剂彻底干燥,以防止水分重新吸收。

在干燥阶段,需要控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

较低的干燥温度有助于保持制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常用的干燥温度为-20℃至-50℃。

4. 辅助措施除了上述三个阶段,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提高冻干技术的效果。

例如,可以在冻结和脱水阶段添加保护剂,以减少制剂的损伤;可以在干燥阶段使用辅助干燥剂,以加快干燥速度;还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冻干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三、冻干技术的应用冻干技术在生物制药、食品工业、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冻干技术的应用案例:1. 生物制药冻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用于制备蛋白质药物、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剂。

通过冻干技术,可以将生物制剂制备成干粉状,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同时保持制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2. 食品工业冻干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备冻干食品,例如冻干蔬菜、水果和咖啡等。

通过冻干技术,可以将食品中的水分脱除,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3. 化妆品冻干技术在化妆品领域中用于制备冻干粉状化妆品,例如冻干面膜和冻干粉底等。

冻干制剂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汇总

冻干制剂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汇总

冻干问题诊断及对策冻干良好的产品应有良好的物理形态,外观无缺损,表面平整,体积与冻结时的体积基本相等,颜色均匀一致,内部疏松多孔,复水迅速而完全,残余水分含量合格,效价高,能长期存放。

1.产品抽空时有喷发现象:这是由于产品还没有冻实时就抽真空的缘故,预冻温度还没有低于共晶点温度,或者已低于共晶点温度,但时间还不够,产品的冻结还未完成。

解决方法是降低预冻温度和延长预冻时间。

2.产品有干缩和鼓泡现象:这是由于在升华干燥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熔化,由液体蒸发为汽体,造成体积缩小,或者干燥产品溶入液体之中,造成体积缩小,严重的熔化会产生鼓泡现象,原因是加热太高或局部真空不良使产品温度超过了共晶点或崩解点温度。

解决方法是降低加热温度和提高冻干箱的真空度,应控制产品温度,使它低于共晶点或崩解点温度5℃。

3.无固定形状:这是由于产品中的干物质太少,产品浓度太低,没有形成骨架,甚至已干燥的产品被升华汽流带到容器的外边。

解决方法是增加产品浓度或添加赋形剂。

4.产品未干完:产品中还有冻结冰存在时就结束冻干,出箱后冻结部分熔化成液体,少量的液体被干燥产品吸走,形成一个“空缺”,液体量大时,干燥产品全部溶解到液体之中,成为浓缩的液体。

这种产品出箱时若触摸容器的底部,有冰凉的感觉,即使看起来产品良好,但残水含量也不会合格。

解决方法是增加热量供应,提高板层温度或采用真空调节,也可能是干燥时间不够,需要延长升华干燥或解吸干燥的时间。

5.产品颜色不均匀:产品有结晶花纹,这是由于冷冻速率缓慢引起的,解决方法是提高冷冻速率,不在0℃左在的温度停留,使产品冻结成较小的晶体。

有时产品中能看到一圈颜色较深的分层线,这往往是升华中短时间真空不良造成的,短暂停电会产生这种现象。

6.产品上层好,下层不好:升华阶段尚未结束,提前进入解吸阶段,这等于提前升高板层温度,结果下层产品受热过多而熔化,解决方法是延长升华阶段的时间;有些产品由于装载厚度太大,或干燥产品的阻力太大,当产品干燥到下层时,升华阻力增加,局部真空变坏也会引起下层产品的熔化。

冷冻干燥中冻干制剂的一些问题综述讲解

冷冻干燥中冻干制剂的一些问题综述讲解

冷冻⼲燥中冻⼲制剂的⼀些问题综述讲解冷冻⼲燥中冻⼲制剂的⼀些问题综述综述2013.6 陈亚飞摘要:冷冻⼲燥技术是⽣物制剂的主要⽣产⼯艺,采⽤冷冻⼲燥⼯艺可保持产品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物活性,且有效成分损失极少。

⼲燥后的产品形状、体积、晶型等理化指标均⼀性好。

产品因含⽔量低⽽易于长期保存, 因疏松多孔⽽使得加⽔后可迅速完全溶解。

但在冻⼲制剂的⽣产或实验中我们总会有⼀些冻⼲上的问题,下⽂就是我们在冻⼲制剂上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制剂预冻共晶温度玻璃态转化崩解温度⼲燥稳定性⽔分保护剂⼀冷冻⼲燥技术1 冷冻⼲燥技术的发展随着真空泵和制冷机的出现,冷冻和⼲燥理念的结合,近些年来冷冻⼲燥技术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应⽤⾮常⼴泛。

冷冻⼲燥技术的发展史已经百年有余,从最初发现冷冻⼲燥技术,以及真空条件下⽔的饱和蒸汽压于⽔的温度关系,到采⽤主动加热⽅法减短⼲燥时间并⽤于⽣产化。

1958年的第⼀届冷冻⼲燥会议促进了冻⼲的发展,在⾷品、药品、建材等⾏业得到⼴泛应⽤。

近些年来,伴随着电⼦计算机和传感测量技术在冻⼲领域的应⽤,冻⼲技术已加⼊⾼新技术领域⾏列。

⼈体器官的保存和再植的研究,营养保健⾷品的追求,超轻隔热陶瓷在航天飞机的应⽤,以及低温超导材料等纳⽶级超细微粉材料的制备,都需要真空冷冻⼲燥技术和设备。

在医药领域中,真空冷冻⼲燥技术对药品和医疗事业都有重要应⽤。

药品⽅⾯上包括⽣物制品(活菌菌苗、活毒疫苗、⼀些⽣物制品和⽣化药品等)、化药⽣产(多位注射剂:抗⽣素药、循环器官⽤药、中枢神经⽤药、维⽣素类和肿瘤⽤药等)、中药⽣产(中草药、中成药);医疗事业上对保存⾎液、动脉、⾻骼、⽪肤、⾓膜和神经组织等各种器官上效果良好。

2 冷冻⼲燥的定义及优缺点简述冷冻⼲燥是指将被⼲燥含⽔物料冷冻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低温脱⽔⽽达到⼲燥⽬的的⼀种⼲燥⽅法。

是将热能通过与物料接触的壁⾯以传导⽅式传给物料,使物料中的湿分⽓化并由周围空⽓⽓流带⾛⽽⼲燥的操作。

冻干制剂经验前辈谈

冻干制剂经验前辈谈

冻干制剂经验前辈谈对于冻干制剂,我在学习过程中累积了一些心得。

然而篇幅有限,在此仅择其要义,概而述之。

一、冻干制剂并不难冻干机体积硕大,动辄充栋盈屋。

庞然如斯,总不免让人产生难以驾驭的错觉。

其实,从冻干机理来看,冻干机无非就是一种两台大冰箱加一个真空泵的结构。

其中一个冰箱首先负责把药品冻成冰块,然后开动真空泵营造一种低真空的环境。

在此减压环境下,物体的沸点、熔点等热常数都相应降低,因而,箱内的药品轻微受热后即能在低温条件下从固体升华为气体。

这些气体随即流向另外一个大冰箱,被捕捉下来重新凝结成冰块。

当药品的水分完全抽干以后,便完成了一个冻干过程。

冻干操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数对制品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的把握。

如果能够在制品温度上升到共熔点之前把大部分的水分抽去,那么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所谓共熔点,就是溶液全部凝结的温度。

常用的共晶点测量仪器主要是基于相变过程中电阻率突变的原理来制作的。

但不少品种对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的要求并不需要过于精确,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预冻阶段通过视窗来观察制品性状的变化来获得。

当制品开始结冰的时候,浸入制品中的电热偶所探测到的温度会突然回升,这是因为结冰过程的放热现象所造成的。

这时候,我们录得的温度就大致接近于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

在共熔点(或共晶点)之前抽去90%以上的水分的过程在专业术语上称为一次干燥期。

判断一次干燥结束的时间也是比较重要的。

过早或过晚判断,都会造成冻干品质的降低与能耗。

最直观的方法,是根据制品的形状来判断。

一次干燥后期,大部分水分被抽去。

就好象随着洪水退去,墙面的水线不断下降一样,我们可以观测到制品上面也有一条水线不断下降,直至消失。

水线消失,也就意味着一次干燥即将结束了。

第二种方法,可以根据箱内压力的变化趋势来加以判断,当大部分被抽去以后,箱内的压力将不断下降,直至呈现线形。

第三种方法,可以根据制品温度的变化来判断。

当大部分被抽去以后,我们会发现,制品的温度与搁板的温度会越来越接近。

中药行业工作的中药冻干剂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药行业工作的中药冻干剂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药行业工作的中药冻干剂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药冻干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制品形式。

其制剂生产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中药行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质量控制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中药冻干剂制剂的生产过程,并提出提高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质量控制1. 原材料选择:中药冻干剂的制剂质量与原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选择原材料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和筛选。

包括对药材的采购渠道进行评估,对每个批次的药材进行外观、性状、含量和杂质等方面的检验。

2. 新鲜度保持:中药冻干剂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新鲜度。

因此,在采收原材料后,应尽快进行初步处理,并采用低温保存方式,以保持其天然属性。

同时,在制剂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加热和蒸馏等操作,以减少药材的损耗。

3. 加工标准化:中药冻干剂的制剂过程应符合标准化操作规程。

生产过程中应精确控制各个环节的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对于机械设备和仪器的使用,也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二、质量管理1. GMP认证:中药冻干剂的生产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GMP认证。

GMP认证是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GMP认证,企业才能获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

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具备了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药材追溯体系:为了保证中药冻干剂的质量和安全,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是必要的。

该体系可以追踪到每个药材的采购、贮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合规性。

同时,药材追溯体系也能够及时发现药材来源的问题,以及批次药材的差异,为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3. 过程控制和检验:中药冻干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和检验。

通过设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点,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原材料、中间过程和成品进行检验。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向上级进行质量报告的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1、文献资料查阅。

包括:其它剂型的质量标准;相关专利;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期刊杂志中关于化学稳定性、水溶性等基础研究报道,等等。

2、参照该主药的其它剂型,确定冻干制剂的pH值。

1)如pH值在3~10之间,且允许波动2个以上的pH值,例如pH值为3~5,并且,原料的pH值能稳定地在限定的pH值范围内,可以不调节pH值;例如:曲克芦丁。

2)但如果允许波动的范围小于2个pH值,则要考虑通过缓冲溶液来控制,常用的缓冲对参照有关工具书;例如:盐酸纳洛酮。

3)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得做不同pH值溶液的稳定性试验及pH值对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pH值。

例如:黄芩苷葡甲胺。

3、考察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考察主药冻干剂规格量能否在1~2ml水中很好的溶解;可以考虑通过对pH值的调节,在保证稳定性前提下,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泮妥拉唑(pH值为12)。

4、初步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包括:pH值、温度、抗氧剂、EDTA-2Na、通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完成。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冻干剂的各因素值。

5、测定共晶点。

包括不加辅料、加不同辅料及不同用量辅料等。

6、辅料的选择。

包括不同的辅料及不同用量的辅料。

选择指标:成型性及复水性。

7、除菌除热原条件筛选。

因素包括:活性碳用量、温度、时间等。

8、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支撑剂、缓冲剂、抗氧剂等辅料是否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及相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9、中试设计。

中试条件与小试不完全一样,充分考虑各步骤的可操作性,确定中试工艺。

中试注意事项:1)投料。

为确保含量符合要求,常规是按105%投料;2)配液完成,在灌装前,最好取样检测中间体溶液,重点是pH值、含量、澄明度;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pH值可以直接调节,澄明度可以考虑多过滤一次,至于含量,如果低于90%或者高于110%,按操作失败处理,必须仔细查找原因;3)灌装时,考虑到流动性的差异,实际装样量必须测定,不能以标示为准。

微生态制剂冻干工艺的探讨

微生态制剂冻干工艺的探讨

可能性 。此可能性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 年版.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2000 :第二部 , 附录 75.
2 方积乾.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
266 . 3 王长虹. 法莫替丁溶出速率及多晶型的研究概况. 中国医药工业杂
不同装量下 ,冻干后产品的水分 、活菌数与装量高度 的关系见表 1 、表 2 。
表 1 冻干后产品的水分 、双歧杆菌活菌数与装量高度的关系
装量 (ml) 装量高度 (cm ) 水分 ( %) 活菌数 ( ×1010 CFU/ g)
400
0. 484
2. 611
1. 70
500
0. 649
2. 677
400
9. 00
3. 50
25
500
5. 90
4. 19
27
600
2. 30
2. 77
40
700
3. 70
1. 72
43
4 讨论 从实验数据看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冻干情况完全
不同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培养基和离心菌泥完全不同 ,使 制品性状差别很大 ;同时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粉的水分 变化趋势也截然不同 ,双歧杆菌的含水量随装量的改变并 不像乳酸杆菌那样明显 ,甚至到一定装量时有随装量增大 而含水量下降的趋势 ,而乳酸杆菌的含水量则随装量增加 呈正比例变化 。实验数据显示 ,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活菌 数和尽可能低的水分 ,双歧杆菌的最佳装量高度是 0. 76cm 左右 ,而乳酸杆菌是 0. 55cm 左右 。
1. 79
600
0. 760

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冻干技术通过将药物在低温下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将其从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从而实现药物的长期保存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冻干技术在疫苗制剂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疫苗中的活性成分通常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容易在常温下失活。

冻干技术通过将疫苗低温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去除水分,可以使疫苗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

这不仅方便了疫苗的运输和储存,也提高了疫苗的使用效率。

其次,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也有助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

药物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转化时,容易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导致药物的失效。

而冻干技术能够将药物从液态直接转化为固态,避免了这种转化带来的不稳定性。

通过冻干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能够保持药物的活性和效果。

除此之外,冻干技术还在制备微粒制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粒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效果。

然而,微粒制剂的制备过程常常需要高温或有机溶剂,这些条件会造成药物的不稳定。

而冻干技术可以通过将药物在低温下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去除水分,使药物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因此,冻干技术在制备微粒制剂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此外,冻干技术还有助于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冻干技术通过冷冻和干燥的过程,使药物中的水分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同时,冻干技术还可以防止氧化和化学反应等对药物造成的损害,从而使药物的保质期得到延长。

这对于一些稀缺药物或药物的长期稳定供应非常重要。

总之,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延长药物的保质期,还能够方便药物的运输和储存,并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冻干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冷冻和干燥过程中对药物的影响、干燥剂的选择和干燥工艺的优化等。

浅谈制药生产中冻干工艺之预冻

浅谈制药生产中冻干工艺之预冻

浅谈制药生产中冻干工艺之预冻在冷冻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共晶点和共熔点是冻干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参数。

物料预冻温度要低于物料共晶点5~10℃.保证物料完全冻结,若预冻温度过低,将延长冷冻时间,增加生产成本,浪费时间和能源;若预冻温度高于共晶点,则物料中的水分不能完全冻结,以至于水分不能完全以冰的形式升华,干燥过程容易发生局部沸腾和起泡现象.导致物料发生收缩和失形等质量问题。

此外,未冻结的水分中所包含的溶解溶质在干燥过程中不能就地解析,而随内部水分向物料表面迁移,出现冻干制品表面硬化现象。

物料的共熔点是指完全冻结的物料逐步升温,当物料内部的冰晶开始熔化时的温度。

升华干燥时物料温度不能高于其共熔点,否则物料会融化,导致物料沸腾,在物料内部产生气泡、充气膨胀或干缩等现象,影响冻干制品的质量。

故准确地测定物料的共晶点与共熔点,对冻干工艺方案的制定和冻干过程的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品在进行冷冻干燥时,需要装入适宜的容器,然后进行预先冻结,才能进行升华干燥。

预冻过程不仅昰为了保护物质的主要性能不变;而且要获得冻结后产品有合理的结构以利于水分的升华;还要有恰当的装量,以便日后的应用。

产品的分装通常有散装和瓶装二种方式。

散装可以采用金属盘,饭盒或玻璃器皿;瓶装采用玻璃瓶和安瓿。

玻璃瓶又有血浆瓶。

疫苗瓶和青霉素小瓶等,安瓿也有平底安瓿、长安瓿和圆安瓿等;这些需根据产品的日后使用情况来决定,瓶子还需配上合适的胶塞。

各种容器在分装之前要求清洗干净并进行灭菌处理需要冻干的产品需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液体,为了能保证干燥后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含量在10~15%之间最佳。

产品分装到容器有一定的表面积与厚度之比。

表面积要大一些,厚度要小些。

表面积大有利于升华,产品厚度大不利于升华。

一般分装厚度不大于10mm。

有些产品需用大瓶。

并冻干较大量的产品时,可以采用旋冻的方法冻成壳状,或倾斜容器冻成斜面,以增大表面积,减小厚度。

产品的预冻方法有冻干箱内预冻法和箱外预冻法箱内预冻法是直接把产品放置在冻干机冻干箱内的多层搁板上,由冻干机的冷冻机来进行冷冻。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首先,选择适合的溶媒和辅料。

溶媒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和溶解度等因素。

常用的溶媒包括水、乙醇和甘油等。

辅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对药物的保护作用和稳定性的影响,如糖和蛋白质稳定剂等。

其次,控制冻干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冻干过程主要包括冷冻、真空干燥和再冷却等步骤。

冷冻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冷冻速率和温度,以确保药物在冷冻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真空干燥时,要控制干燥温度、压力和干燥时间等参数,以保证药物的干燥质量和稳定性。

再冷却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再冷却速率和温度,以确保药物的再冷却效果。

此外,优化冻干工艺条件。

通过调节工艺条件,如冻干温度和冷却速率等,可以改善冻干制品的性能和质量。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要,优化冻干工艺条件,使制品在冻干过程中不发生结晶或固化现象,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另外,进行合理的工艺验证和稳定性研究。

工艺验证是确认冻干工艺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过程,通过对工艺参数的验证,检验冻干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稳定性研究是评估冻干制品在储存期间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冻干制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测试,评估制品的稳定性和效力。

最后,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冻干工艺研究中。

例如,利用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可以对冻干过程进行预测和优化,提高冻干粉针剂的制备效率和质量;利用光谱学、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可以对制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更好的工艺解决方案。

总之,冻干粉针剂的冻干工艺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选择适合的溶媒和辅料、控制关键参数、优化工艺条件、进行工艺验证和稳定性研究,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冻干粉针剂的质量和效果,满足药物的临床应用需求。

药品制剂冻干中干燥问题

药品制剂冻干中干燥问题

药品制剂冻干中干燥问题制剂药品冻干中的干燥干燥程序在冻结项目完成之际就已开始了,因为冰的结构与温度和时间有关,延长冻结项目会使浆液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也说明产品性能缺乏恒定性。

干燥程序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浆液中的冰的升华,可看成是初期干燥。

一般这部分的干燥是以搁板温度、产品温度和腔内压力之间的固定关系为特征的。

固定其中两个参数,第三个参数也就不变。

这样,把搁板温度和腔内压力维持在某个极限范围内,产品温度的升华速率也将维持固定不变。

干燥速率不仅和产品的温度有关,且和腔内压力有关。

保持某个品温不变,增大腔内压力将会使升华速率下降。

另外,如果在干燥的过程中采用了橡塞,那么产品温度必须按橡塞在冷冻干燥时的位置时的状态来确定。

干燥的第二个阶段称为二次干燥,亦称解吸附干燥。

它开始于第一次干燥的结束,即在产品温度接近于初期干燥的搁板温度的时候,再按脱湿机理把余下的水从饼中取走。

对某一指定的腔内压力,搁板和品温之间的温度则和留在产品中的自由水有关。

当搁板温度接近最高的工艺温度且搁板温度接近品温时,产品中的残余水分将和干燥腔内的总压力和水汽分压力有关。

前者可以由一个总压力表确定,然而后者则要由残留气体质谱仪来确定了。

在确定药品的干燥程序时,必须证明与时间有关的搁板温度,品温和干燥腔内的总压力表现出恒定性。

在干燥周期内,尤其是二次干燥终结时,如果能证明出干燥腔内的总压力的时间性能恒定性,干燥程序的可靠性就会增加。

温度-时间项目属于第一类性能,而压力则是第二类性能。

1 初级干燥(升华)如前所述,初级干燥是指冷冻产品中冰的升华。

在此过程中,热能通过制品托盘(如果有的话)及玻瓶从搁板转换到冷冻溶液上,传导至升华面;冰的升华以及形成之水蒸汽通过产品的干燥部分到表面层;从产品表面来的水蒸汽通过容器进入冷凝器(冷阱);水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凝。

紧接着冷凝器后的一步是来自冷凝水的热流。

在考虑此过程的速率范围时,这最后一步常被忽略,除非冰载荷超过冷凝器的能力。

冻干制剂的特性及要点

冻干制剂的特性及要点

最终灭菌法的思维方法

最终灭菌法
(1)为了达到最终的无菌化,采用热灭菌工程。 (2)因为是灭菌、故可进行挑战性试验。 (3)最终灭菌后的污染可能性为0。
最终灭菌 无菌试验
生物负荷管理
生物负荷
SAL 10-3 SAL 10-6
无菌操作法的思维方法
(1)无菌化(灭菌、除均等)以后、需进行无菌操作. (2)不可进行挑战性试验 →(不得不依赖PST.)
预期结果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验证之所在
保证质量的方法(投入生产前)
这里,所谓的质量可以理解为[药品的本质、效力、质量及纯度]
所谓质量,就是保证[药品开发的漫长历史中所付出的辛劳在制造中得到反映] 所谓保证,就是证明[要求已经准确地反映到制造及工序管理中]
工程学 SOP构筑
药物筛选
研发
工业化
制造及工序管理
陈凯东 ・日挥㈱ GMP技术部 担当科长 ・医师
与沈阳药科大学的合作交流
与中国沈阳药科签订协议
以促进中国GMP的普及以及沈阳药科 大学普及和活动支援为目的、2005年 4月签订《GMP研究、推广及教育相关 协议》
在大学校内设置GMP研究室
在该大学内设置GMP研究室、定期举 办GMP讲座。2005年10月,举办了第一 次讲座。此外,同年12月,邀请该大 学药学院院长来日本的GMP讲座里发 表了「中国GMP现状」为题的报告。
作业人员的操作
更衣管理 操作管理 出状况时的处理 其他
设备的灭菌 灭菌操作
容器胶塞灭菌
〈SIP/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操作法的污染风险
污染类型
药品生产工艺 变质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 作业人员 生产环境
异物污染 原料 副原料 添加剂

制剂的冻干原理和技术

制剂的冻干原理和技术

[医用制剂]制剂药品的冻干原理和技术药用制剂原理-工艺-技术篇:对制剂药品冷冻干燥方法、冻干工艺优缺点及冻干机设备组成的介绍。

制剂药品的冻干原理和技术冷冻真空干燥是制剂药品常用的一种干燥方法,简称冻干。

冷冻干燥是保持物质不致腐败变质的方法之一。

干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晒干、煮干、烘干、喷雾干燥以及真空干燥。

但这些方法都是在0℃以上或更高的温度下进行的。

干燥的产品一般是体积缩小;质地变硬;有些物质发生了氧化;一些易挥发的成分会损失掉;一些热敏性的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微生物失去生物活力;干燥后的物质不易溶解在水中。

因此,干燥后的产品与干燥前相比在性状上有很大的差别。

而冷冻干燥不同于以上的干燥方法,产品的干燥基本上在0℃以下的温度进行,即在产品冻结状态下进行的。

直到后期,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残余水份,才让产品的温度升高到0℃以上,但通常不超过40℃。

制剂药品的冷冻干燥就是把液态的药品预先降温冻结成固体。

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冻结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态从固体中升华出来,而药品的有效成分剩留在冻结时的冰架子中,因此制剂药品干燥后的体积不变、疏松多孔。

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从而引起冻结药品制剂本身温度的下降,导致升华速度的减慢,为了增加升华的速度,缩短干燥时间,就必须对药品进行适当的加热。

整个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

制剂药品的冻干工艺有以下的优点:(1)液体药剂加工方便,简化了无菌作业的过程,冻干过程是在低温下进行,因此对许多热敏性的物质特别适用。

如生物药剂中的活性蛋白质、微生物之类的制剂,不会在冻干过程中发生变性或失去生物的活性。

因此在冻干技术在医药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在低温干燥过程中,制剂药品中一些挥发性成份损失很小。

(3)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酶的作用无法进行,因此保持原来的性状,提高了干粉的稳定性。

(4)由于在冻结状态下进行干燥,因此制剂药品的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保持了原来的结构,不会发生浓缩现象。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一、冷冻干燥过程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制品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真空度下,使冰升华为水蒸气。

再用真空系统的冷凝器(水汽凝结器)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的技术。

该过程主要可分为:制品准备、预冻、一次干燥(升华干燥)、二次干燥(解吸干燥)和密封保存五个步骤。

1 产品预冻1.1 制品的玻璃化玻璃化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凡是成功的低温保存,细胞内的水均以玻璃态的形式被固化,在胞内不出现晶态的冰。

玻璃化是指物质以非晶态形式存在的一种状态,其粘度极大,分子的能动性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晶体结构的扩散系数很低,故在这种结构中分子运动和分子变性反应非常微弱,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被抑制,从而提高被保存物质的稳定性。

玻璃化的获得。

在产品预冻时,只要降温速率足够快,且达到足够低的温度,大部分材料都能从液体过冷到玻璃态固体。

“足够快”的意思是在降温过程中迅速通过结晶区而不发生晶化,“足够低”指的是必须把温度降到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下。

对于具有一定初始浓度的细菌制品,其预冻过程一般通过“两步法”来完成。

第一步是以一般速率进行降温,让细胞外的溶液中产生冰,细胞内的水分通过细胞膜渗向胞外,胞内溶液的浓度逐渐提高;第二步是以较高速率进行降温,以实现胞内溶液的玻璃化。

此法又称“部分玻璃化法”。

当初始浓度为A的溶液(A点)从室温开始冷却时,随着温度的下降,溶液过冷到B点后将开始析出冰,结晶潜热的释放又使溶液局部温度升高。

溶液将沿着平衡的熔融线不断析出冰晶,冰晶周围剩余的未冻溶液随温度下降,浓度不断升高,一直下降到熔融线(Ta)与玻璃化转变曲线(Tg)的交点(D点)时,溶液中剩余的水分将不再结晶(称为不可冻水),此时的溶液达到最大冻结浓缩状,浓度较高,以非晶态的形式包围在冰晶周围,形成镶嵌着冰晶的玻璃体。

1.2降温速率与预冻温度预冻速度决定了制品体积大小、形状和成品最初晶格及其微孔的特性,其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降温1℃左右。

冻干工作总结

冻干工作总结

冻干工作总结在当今社会,冻干技术已经成为许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食品加工、药品制造还是生物样本保存,冻干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冻干工作的人员,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冻干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我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冻干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冻干过程中,控制温度、压力和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精准掌握这些参数,才能保证冻干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因此,作为冻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情况。

其次,冻干工作需要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在整个冻干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来进行,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因此,我们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密监控每一个环节,做到严谨细致,杜绝任何疏忽和错误。

此外,冻干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守岗位,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们还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冻干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冻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作为冻干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而言之,冻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作为一名冻干工作者,我将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冻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冻干制剂生产质量风险及控制要点

浅谈冻干制剂生产质量风险及控制要点

浅谈冻干制剂生产质量风险及控制要点摘要:浅谈冻干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结合目前国际上冻干制剂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在医用方面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冻干制剂的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和促进市场发展。

二是应从药品品种选择上入手。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

三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做到安全用药、方便取用及保养等方面的要求;四是在使用时必须做好相应记录以便后期研究分析及总结归纳;五是从冻干制剂原料筛选到生产加工,到最终的使用过程等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关键词:冻干制剂生产,风险,控制要点.冻干制剂是一种重要的医用添加剂,它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殊性而导致冻干制剂产品质量不稳定、易出现次生灾害等。

它作为一种医用添加剂,冻干制剂是在冻中加热或冷却后加入水作为主溶剂和辅料制成。

它具有一定程度上保质期短、原料利用率高及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1)冰点容易被破坏;(2)易受热变性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影响生产工艺的使用寿命。

冻干制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冻干制剂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品质。

1.冻干制剂生产现状通过对各类冻干制剂的成分、用量和生产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种不同品种的冻干制剂中,都有其各自独特而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冻干制剂中也有些成分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冻干制剂的生产质量,提高其安全、健康和使用寿命是我们研究开发新产品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冻干制剂是一种在冻干过程中,将水或空气作为溶剂,以一定压力,使其凝结成液体的制剂。

由于冷冻干燥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和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设备要求较高而导致生产周期较长且容易造成耗损浪费资源;其次低温冷藏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起来、在冻干过程中易发生霉菌污染以及温度控制不严等问题,从而导致冻干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食品及药品安全。

冻干常见问题

冻干常见问题

前言这是本人长时间不断收集的一些关于灌装冻干的资料,以上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知识没有专家,因为知识总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知识不是经验,因为知识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知识要及时学习和更新,经验也会再次经受考验。

知识不会推卸责任,经验往往掩盖了我们的眼睛。

以上资料有供大家参考,并在不断学习中和大家一起探讨。

并希望在不影像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掀起一股冻干知识学习浪潮,冻干不难,只要肯学肯动脑筋,相信知识型人才比经验来的更及时更可靠,希望能和大家在不断学习和讨论中提高我们冻干品的品质。

当然这里收集的只是只言片语,每一条究其原因都可以写成文章,这里不详述,点睛为主。

一、冻干分层后,下层萎缩现象:冻干分层后,下层萎缩。

或者整个制品萎缩。

一部分产品冻的很好,一部分萎缩成很少的几乎是空瓶可能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没有预冻好,升华过快有可能是局部温度过高或压力过大导致局部溶了。

1、如果你的药品溶质比较少,比较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发生萎缩的产品胶塞是否密封的很好,反之如果产品比较容易吸潮也会发生此类现象。

主要原因是下面的物料没有干燥透,出仓后,支持的物料中的冰块融合而出现塌陷很有可能是:物料进仓后加热过快过早,物料共晶点未达到,物料底层发生了沸腾现象.应该是升温快了一些,水分没脱完,造成下部融化可能是药品的玻璃化的温度偏低了,建议在处方上找原因.下层为什么会比上层疏松呢,能看见明显的孔道因为水分的升华是从上层开始的,当升温到共晶点以上时,下层的制品水分因吸热后没有及时升华导致部分自溶所造成。

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使用的冷冻技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个冻结的时间中,有些微溶的物质不就结晶析出沉淀在物料的下层吗,这样就造成了物料冻结好后,上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升华温度要求,升华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一次升华温度下调,并延长升华时间升温快了一些,水分没脱完,造成下部融化。

升温过快所致!不等物料中水分全数升华或脱负后,而底部水分多的料层出现局部融化!适当延长干燥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现象!二、冻干表面起一层皮现象:抽真空时,表面起了很多小泡,冻干后表面一层脱离。

冻干制剂冻干过程的控制与分析

冻干制剂冻干过程的控制与分析
总之,有效的控制冻干工艺过程是获得合格制剂产品的保 证,只有严格把控冻干各个环节,才能避免异常现象的发生, 并生产出合格的冻干制品。
冻干制剂是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赋予药品注射剂的一 种剂型,冻干制剂冻干过程是将液态药品溶液先降温冷冻至固 态,再通过真空干燥将冻结的水分升华,最后形成疏松多孔、 体积不变的冻干粉针制品。冻干制剂具有计量准确、微粒污染 风险低、稳定性较高,便于运输保存等特点,冻干制剂在药品 的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按照《中国药典》对冻 干粉针制剂的质量要求,在保持药品质量活性不变的前提下, 冻干制剂产品应具有外观色泽均匀、形态饱满、结构牢固、污 染率低、溶解迅速和水分含量适宜等特点,因此,为确保获得 高质量的冻干制剂产品,必须对冻干制剂冻干过程各关键环节 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有效的控制。
采用短时间高温干燥或长时间低温干燥的方式完成二次干燥。
2 冻干过程的常见问题分析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和多门实践技
术的复杂干燥过程,影响冻干过程的因素很多,故在冻干过程 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1)西林瓶底破裂或喷瓶。西林瓶破裂、喷瓶是预冻阶段 最常见的异常现象,预冻阶段的预冻温度最为关键,如果共晶点 温度把握不准确,瓶内物质不能冷冻完全,进入真空状态的瓶内 气压降低,升华干燥过程中温度的迅速升高,瓶内的物质受热不 充分,物质上层气体升华,而物质下层液态蒸发,水蒸气的大量 聚集形成喷发,同时由于物质下层接触的隔板层没有蒸发特性, 瓶底在预冻和升华干燥阶段的切换过程中承受不住巨大的温差, 故瓶底破裂或脱底[1]。
(3)产品质检不合格。经过冻干后的制剂产品质检不合 格通常表现为溶解度差或水分超标,制剂产品复溶效果不好除 了与处方内含物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冻干工艺过程有关[2]。药 品含量过高,随着升华干燥温度的快速升高,冻干制剂很可 能发生局部融化而导致药品浓度更高,在解吸干燥过程中析出 不易溶解,水分含量直接决定冻干过程的成败,水分含量的去 除贯穿冻干工艺整个过程,水溶液产品分装液层过厚,会导致 下层干燥不彻底,预冻阶段,预冻速度过快不利于冰晶生长速 率,冰晶过小不利于水分升华,升华干燥阶段,生物速度过 快,制剂产品表面快速融化阻碍内部水蒸气的升华,二次干燥 温度不足,或者解吸干燥时间不充分,药品结合水含量偏高, 不利于制剂产品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干制剂经验谈对于冻干制剂,我在学习过程中累积了一些心得。

然而篇幅有限,在此仅择其要义,概而述之。

一、冻干制剂并不难冻干机体积硕大,动辄充栋盈屋。

庞然如斯,总不免让人产生难以驾驭的错觉。

其实,从冻干机理来看,冻干机无非就是一种两台大冰箱加一个真空泵的结构。

其中一个冰箱首先负责把药品冻成冰块,然后开动真空泵营造一种低真空的环境。

在此减压环境下,物体的沸点、熔点等热常数都相应降低,因而,箱的药品轻微受热后即能在低温条件下从固体升华为气体。

这些气体随即流向另外一个大冰箱,被捕捉下来重新凝结成冰块。

当药品的水分完全抽干以后,便完成了一个冻干过程。

冻干操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数对制品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的把握。

如果能够在制品温度上升到共熔点之前把大部分的水分抽去,那么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所谓共熔点,就是溶液全部凝结的温度。

常用的共晶点测量仪器主要是基于相变过程中电阻率突变的原理来制作的。

但不少品种对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的要求并不需要过于精确,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预冻阶段通过视窗来观察制品性状的变化来获得。

当制品开始结冰的时候,浸入制品中的电热偶所探测到的温度会突然回升,这是因为结冰过程的放热现象所造成的。

这时候,我们录得的温度就大致接近于共熔点(或共晶点)温度。

在共熔点(或共晶点)之前抽去90%以上的水分的过程在专业术语上称为一次干燥期。

判断一次干燥结束的时间也是比较重要的。

过早或过晚判断,都会造成冻感、干品质的降低或能量和时间的消耗。

最直观的方法,是根据制品的形状来判断。

一次干燥后期,大部分水分被抽去。

就好象随着洪水退去,墙面的水线不断下降一样,我们可以观测到制品上面也有一条水线不断下降,直至消失。

水线消失,也就意味着一次干燥即将结束了。

第二种方法,可以根据箱压力的变化趋势来加以判断,当大部分被抽去以后,箱的压力将不断下降,直至呈现线形。

第三种方法,可以根据制品温度的变化来判断。

当大部分被抽去以后,我们会发现,制品的温度与搁板的温度会越来越接近。

为了缩短干燥时间,除了可在预冻阶段的晶形做文章以外,还可以在升华阶段适当地掺入气体,使真空值在一定围波动(一般不宜超过30Pa)。

这种办法使热传递方式不再是靠热传导来主打,还增强了热对流的方式,加快了水分解析的速度,每每奏效。

二、预冻速率我服膺于这样一种说法,即,预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燥过程的快慢和冻干产品的质量。

通常介绍冻干理论的书籍都会提到,降温速率越大,溶液的过冷度和过饱和度愈大,临界结晶的粒度则愈小,成核速度越快,容易形成颗粒较多尺寸较小的细晶。

因而冰晶升华后,物料形成的孔隙尺寸较小,干燥速率低,但干后复水性好;相反,慢速冻结容易形成大颗粒的冰晶,冰晶升华后形成的水气逸出通道尺寸较大,有利于提高干燥速率,但干后复水性差。

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可是不要忘记,这种理论是在受热均匀的前提下得出来的,然而我们厂里的医药冻干机所提供的冻干条件却没有这么理想,所谓快冻慢冻,可不是导热油降温快慢一句话可以了得的。

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赞成医药网络论坛丁香园战友tinybayonet的提法。

他把快冻慢冻分为以下几类:1、板温降得较快,且板温比品温低很多,则制品底部先冻结产生结晶,但上部液体仍较热,所以不至于瞬间全部结晶,结晶会缓慢生长,就得到了慢冻的效果。

2、板温降得较慢,板温与品温相差不大,则制品整体均匀降温,并形成过冷,当能量积累足够时,瞬间全部结晶,得到了快冻的效果。

3、板温降得很慢,并在低于共熔点的适宜温度保持(或缓慢降温),则制品形成较小的过冷度,液体中先出现少量结晶,继续降温结晶生长,得到大结晶,这即是真正的慢冻。

4、制品浸入超低温环境(如液氮),整体瞬间结晶,形成极细小的晶体(或处于无定形态),这即是真正的快冻。

对于tinybayonet提到的这几种现象,我都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过,因此,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划分方法的。

更何况,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用瓶冻的冻干方法的,瓶冻的受热不均匀现象就更明显了。

根据对瓶装制品搁板预冻过程的研究,样品初温越高,样料液上下部分的温度梯度越大,冰晶生长速度越慢。

溶液若慢速降温,则形成冰晶比较粗大,冰界面由下向上推进的速度慢,溶液中溶质迁移时间充足,溶液表面冻结层溶质积聚也就多。

因而导致上表层的溶质往往较多,密度较高,而下底层密度较小,结构疏松。

同时,在不同的预冻温度下冻结的样品,干燥后支架孔径人小有明显差异。

预冻温度愈低,支架孔隙直径愈小。

这种分层现象,在骨架差的制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或者底部萎缩,或者中间断层,或者顶部突起,或者顶部脱落一层硬壳,不一而足。

为了瓶冻分层的现象,在实践中,有人提倡使用三步法,即将样品从室温先冷却至样品的初始冻结温度;停止降温过程,使样品温度自动平衡,消除其的温度梯度;然后再迅速降温,由于此时样品整体温度离结晶温度较近,且样品在冻结过程中,样品温度下降较慢,故样品在冻结过程中温度梯度会相对较小,冰晶生长速度必相对较快。

如此,便提高了预冻速率,解决了溶质聚集在上层的问题。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品种使用了三步法后都能取得明显效果的。

三、溶媒结晶品和冻干品的优劣商务部有位同事曾经问我,溶媒结晶品和冻干品,孰优孰劣?我当时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我看来,很难一言以蔽之。

理论上,冻干品中的活性成分以结晶态或无定形态(非晶态)的形式存在。

一般对于抗生素来讲,以晶态存在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在储存过程中,无定形态总有向晶态转变的趋势。

因此,我只能说在许多情况下溶媒结晶的抗生素类稳定性可能要好一些。

不过,这种差别有时候不是特别大,而且溶媒结晶品的价格可能数倍冻干品,两相权衡,有些人还是会选择冻干品的。

只是,我有一点困惑。

理论上,晶态结构的溶解性要比无定形态差,可是有人研究发现,对于某些抗生素药物,溶媒结晶品的溶解性优于冻干品。

关于这种现象,我一时间找不到理论支持,甚为困惑。

至于生物类制品就不一定欢迎结晶态了,因为冻结过程中冰晶的生长会对组织和结构造成损坏。

顺便提一下,非晶态材料主要有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三类。

玻璃态原来专指硅酸盐类的无定形态,可是后来泛而用之,所有的无定形态(非晶态)也称为玻璃态了。

四、关于澄清度和可见异物有位第四军医大的网友包老师,很喜欢跟人切磋冻干问题。

他认为,浑浊、乳光或可见异物的出现与不溶性微粒的大小有关。

小于10nm的微粒才是清澈透明的;当微粒大于100nm时,微粒出现在溶液中,可以引起浑浊;在10-100nm围,产生光散射,就可以观察到乳光、浑浊;微粒再大一些,就有沉淀和结晶析出了,这就是μm级的了。

我不知道他这种说法出处在哪,可是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我是赞成的。

至于形成微粒的原因,林林总总。

聊举数例,点到即止。

1、配料工艺。

如配料的水温、加料的顺序、活性炭的吸附时间和温度、料液放置时间,等。

2、物料稳定性有的原料存在多晶型,不同晶型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原料对温度敏感;有的原料对pH敏感;有的原料对氧化敏感,等。

不稳定性物质的分解物很可能就是异物的来源。

3、料液性质料液的浓度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恐怕不需要强调了。

此外,对于料液的 pH稳定性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比如,使用缓冲对时,分析课本上的三大原则要谨记:pka尽量接近于pH,尽量使缓冲比接近于1,浓度适当地大。

4、辅料性质(如挥发性等)最明显的就是盐酸、碳酸氢钠等例子。

5、预冻关于快冻、慢冻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不提也罢,倒是反复预冻有点意思。

反复预冻可以减小由于成核温度差异造成的冰晶尺寸差异及干燥速率的不均匀性,提高干燥效率和制品均匀性;强化结晶,使结晶成分和未冻结水的结晶率提高。

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揣摩一下它的妙处。

6、升华升华速度和温度对澄清度会有影响,我了解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要是一次升华期。

如果率先干燥的上层物料温度上升得过快,达到坍塌温度时,多孔性骨架刚度降低,干燥层的颗粒出现脱落,会封闭已干燥部分的微孔通道,阻止升华的进行,使升华速率减慢,甚至使下层部分略微萎缩,影响制品残留水分的含量,导致复水性、稳定性和澄清度同时变差。

第二,主要是二次升华期。

小晶体由于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小冰晶,在加热时有可能会发生再结晶,小冰晶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大冰晶,使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达到最小,而大冰晶使冻干品外观不好,复水性差。

因此,过高温度或过长时间地升华或保温,有时候会对某些品种不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澄清度不合格。

7、制品成型性、残留水有的品种,不怕空气,就是怕温度或水分。

一旦获得了水和温度,变化就很迅速了。

8、真空、充氮有没有抽真空,有没有充氮,能否将制品与氧气彻底隔离起来,避免缓慢氧化,有时候显得格外重要的。

9、包材。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胶塞。

胶塞不仅可能吸附主药,还可能含有许多助剂,比如硫化剂。

丁基橡胶药用瓶塞的生产过程中少不了硫化。

在其硫化过程中,不同的硫化体系,其生成的交联键型和可迁移物质的不同,这样胶塞在储存、高温消毒、药品封装中,低聚物的迁移性分子键联的稳定性均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相容性。

此外,在瓶塞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瓶塞与设备之间,瓶塞与瓶塞之同曲摩擦,这些摩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微粒。

因此,作为制剂企业,如何避免胶塞清洗过程中的过多摩擦,也是车间技术人员需要注意的地方。

还有瓶塞的透气性,透水性易造成对水份敏感的制剂吸潮变质。

作为制剂厂,我们至少要保证清洗以后的胶塞能得到良好的烘干。

10、结晶原理无论是小水针还是冻干品,都经常听见谁在求助某某品种出现澄清度或可见异物不合格。

我猜想,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与结晶有关。

一般来说,浓度较高的料液中的可溶性粒子都具有成为结晶理论中的核前缔结物的可能,当具备一定的形成结晶的条件时,这些核前缔结物就会不断合并,形成晶核。

晶核一旦产生,晶体就生长起来了。

结晶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是晶体生长线速率,或是晶体生长的质量速率,都取决于溶液的过饱和度或熔体的过冷度,取决于温度、压力、液相的搅拌强度及特性、杂质的存在等。

(1)搅拌能促进扩散加速晶体生长,但同时也能加速晶核的形成。

(2)温度升高有利于扩散,也有利于表面化学反应速度提高,因而使结晶速度增快。

(3)过饱和度增高一般会使结晶速度增大,但同时引起黏度增加,结晶速度受阻。

(4)至于杂质,其作用机理则是比较复杂的。

下面重点阐述:无机的和有机的可溶性杂质,可以对过饱和度、新相晶核形成以及晶体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些作用的机理也许是不同的,它既取决于杂质和结晶物质的性质,也取决于结晶的条件。

当杂质存在时,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发生变化,因而最终导致溶液的过饱和度发生变化。

溶解度变化的原因可能不同,既可能是出现盐析效应,溶液的离子力作用,也可能出现化学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